回覆列表
  • 1 # 杜家科技

    李白當然想透過科舉入仕途,可是因為他身份不明,不能參加考試。自己身懷大才卻不能有用武之地使得他很鬱悶,所以他經常寫一些懷才不遇的詩歌。

    古代考試很看重出生,寒苦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參加考試,但是商人和有過前科的人是不許參加考試的,恰恰李白都佔了。

    古代不像現在,對商人都很崇拜,古代的商人沒有地位,很多人,尤其是讀書人,看不起做買賣的,商人社會地位底下,而李白屬於富二代,這樣的人是不許參加科考的。

    因為李白富二代的身份,所以他沒事的時候就去城門口鬥雞,有一次鬥雞的過程中被人欺負了,所以把五個當地有頭有臉人物的孩子給傷害了。後來是路過的陸調相救,他才免於牢獄之災。

    《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之中記載,我昔鬥雞徒,延連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煞。裡面記載著李白鬥雞輸了,被當地富二代欺負,他給人揍了,也有可能是殺了,因為傷害不能那麼嚴重。

    唐朝的科舉制度需要當地的支援,為他們提供參加考試人的祖上,當地推薦信等等,因為李白身份不明,別人為了自己的烏紗帽也不敢推薦他,所以直到李白42歲的時候才有一個道士推薦了李白給皇帝。並好好的給幾百誇了。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給您

  • 2 # 布夫舟

    目前來說最有可能的就是李白沒有資格去考試,他是商人出身,並且祖先可能犯過罪。李白同一時代活躍的著名詩人12名(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張九齡、孟浩然、杜甫,崔顥、李欣、儲光羲、常建、崔曙),只有李白是唯一一個既沒有科舉考試又沒有正規官職的一個人。所以說李白的這種做法,在盛唐時期是很特殊的。

    唐朝的時候考取進士,不僅要有寫作詩文的高素養,還需要具備儒家經典的學識與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李白是因為不屑於為科舉考試做準備,畢竟這個過程過於單調、無聊,並且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學習。

    唐代科舉考試並不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刑家之子、工商異類及假名承偽、隱冒升降者有罰”。李白的祖先在隋朝的時候由於某種罪過被放逐到西域,並且他是出生在商賈之家。同時,李白家裡是非常有錢的,據記載他出遊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若弄清楚李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入仕,就明白了李白為什麼會活得不一樣了。詩仙李白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這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飄逸、豪放、超俗。但是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卻是他是一個懷有很大矛盾的詩人,有著深深的悲哀以及憂悶。

    當他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他不能走文人該走的路。試想一下,同時期的有志氣有才華的年輕人都在拼命的讀書,為考取進士做準備,而他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在山中和隱士一起生活,養幾千只鳥,或者做俠客,殺幾個人。一方面他對自己的才學非常的驕傲,另一方面他因為不能做進士,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折感,苦惱其實一直伴隨他的一生。

  • 3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謝謝邀請,“蓬萊文章建安骨,青蓮居士謫仙人。”再小的小孩子都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在不懂唐詩的人也知道唐代有一個偉大的詩人是李白,在李白之前,在李白之後,能齊名廖無幾人,但才華似海的李白為什麼不透過科舉入仕呢?個人淺見以下三點:

    1、李白的個性。李白的學問並不在儒學一家,唐朝是三教合一的一個朝代,李白就是這種文化的先驅,從李白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來,“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這一首詩,就包含了李白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仕途經濟他不屑,他骨子裡對這種科舉考試也是不屑,他欣賞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也欣賞那種皇帝簡拔求賢的大道。

    2、李白的狂放,李白是誰?詩仙,是天上的仙人。看過《三言二拍》的同學都知道,《三言二拍》中曾經有一章是寫李白的,說的是李白西去之後,一書生在江上看見“詩伯”二字,隨口一問:“何人江上稱詩伯?錦繡文章借一觀!”此時遠處傳來聲音:“夜靜不堪題絕句,恐驚星斗落江寒。”後來一看這裡有座李白廟。即是李白不在人間,依舊是狂放不羈,怪不得後人說:“嚇蠻書草見天才,天子調羹親賜來。一自騎鯨天上去,江流採石有餘哀。。”

    3、回到大時代。都說唐代是個包容的大時代,但這只是對外,盛唐氣象是包容了各個民族和許多國家的結果,唐朝是胡漢交融的朝代,但是不是對各個階級都包容的朝代,士農工商的階級嚴格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入賤籍等等,李白恰巧就是商人之後。另外唐代有一條當官的大路是向權貴的干謁,這個需要會寫詩,相對也容易,詩情四溢的李白自然願意走這條路了。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歡迎關注!

  • 4 # 等事長

    李白只會作詩。考試作文須三百字以上的論述文,不得用詩歌表達。他寫了一篇《蜀道難》約三百字,但又是詩,冇及格,簡直不敢相信。

  • 5 # 蘭亭書院顧勇

    李白的一生,是從平凡到登堂入室,再遠涉江湖,醉入長江,一生寫了許多佳作,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道出了他自己的心聲!也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心聲。

    那麼,李白是否真的不願意”摧眉折腰事權貴”呢?

    查閱典籍,發現李白出身不好,他出生在商人之家,商人的地位在唐朝還不如一個妓女。唐朝的典章制度規定,商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斷了仕途捷徑。但朝廷允許舉薦入試,李白只好曲線救國了。

    李白沒辦法,只好先跑去找給皇帝煉丹的道士,混跡其間。不得其法,又跑去泰山,找孔子的三十七世孫孔巢父一起混。孔巢父只是一個隱者,終日爛醉山林,得不到幫助。

    李白又轉身投奔到了皇家圖書館館長賀知章麾下,憑藉李白的見面禮,一首《蜀道難》打動了賀知章,請李白喝酒。賀知章又跑去見皇帝,拍胸脯舉薦,終於成全了李白混進政壇的夙願。就是李白期待的”十年寒窗脫青衿,一朝能為帝王師”。

    唐玄宗考察過李白,政治才能,李白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寫了一首讚美詩了事。後來,也沒有顯示出治國方略和管理才幹。由於後來得罪了高力士,時隔不久,就被清理出官場。

    失意落魄的李白同志,憤怒寫下”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開始了浪跡江湖之旅。

    如果李白真的做了官,那或許是中國詩壇的悲哀!酒徒李白還是適合逍遙自在的寫意人生!這也是李白最終不如屈原的地方,雖然結局都是投江而逝!

  • 6 # 葉青漁

    李白為什麼不透過科舉入仕確實是個迷。就如同他的身世般撲朔迷離,一會說是在劍南道巴西郡青蓮鄉,一會說在在隴西,一會說在西域碎葉城。

    更有說法李白乃南北朝時期西涼昭武王李暠的九世孫,若這麼算來的話,這就與李唐宗室有所關聯。還有一種更為致命的說法說李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後代,這就不得了了,這就牽涉到了極強的政治問題了,而同時期的人也都對李白的身世諱莫如深。

    試想,一個身份不明,撲朔迷離的人,放在當今社會來說。即便有才能,也得防著點不是?

    而觀李白欲進入大唐朝廷的行為舉止,似乎也是在有意識的避開自己的身份身世,別人問他時,總是閃爍其詞,故佈疑陣。

    還有說法是李白是商人子弟,畢竟在古代士農工商體系裡,商人的地位極低,想參加科舉考試基本上很難。

    不過這種說法也比較存疑,第一、大唐風氣沒這麼保守,第二個證明點是李白娶了唐高宗及武則天時期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雖說是由孟浩然介紹,但真若是以文人輕視商賈那種成見來說。儘管李白才名很高,但要娶官宦世家女子還是有些困難的,間接的說明了李白身世的隱秘。

    ①.身世不明,成為了李白若想透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堂考證的一個灰點。

    ②.唐玄宗時期由才能的人太多。

    李白詩文是絕於當時,但什麼王昌齡、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賀知章、張旭、張九齡、杜甫等等一大堆的人也不是太差不是?

    放在今天,你想你身邊有這麼一大堆優秀的人在你身邊,而朝廷位置就那麼幾個。李白又懷做宰相之夢,這得多大競爭壓力?

    先不說李白能否做官的政治才能,畢竟做官不是作詩。若李白真的做了宰相,想來也看不到李白的詩了。再者,以李白那種浪漫狂放的意氣,真做了宰相,想想有點可怕。

    歷史上詩作得好,政治成就也巔峰的人,想來也只有曹操跟毛主席了。

    盛唐無數才子都想建功立業,李白更以不世之才自居。既想要取功名做宰相,又想過自由山野的生活,這就矛盾與天真了,以這種天真浪漫的個性在步步驚心的官場裡是吃不開的,死都可能不知道怎麼死。

    ④.這是一點的娛樂性質的猜測。

    李白應該對科舉制度有所懵逼,嚴重的偏科,就好比現今學子理科好而文科不行那般。做得好詩,卻對明經科一竅不通。

    雖說唐玄宗時期開放了以詩進仕的大門,賀知章也正是因為李白詩的天賦而舉薦他的。然而,李白在明經科上可是一片空白,好歹你寫幾篇策論不是?

    再者,你連科舉考試都不參加一下,明顯的不給面子嘛。就好比有人真心想提拔你,你卻連考試做做樣子的這種事都懶得做一下,這就明顯的不懂人情世故了嘛。

    這不,讓高力士給他脫鞋。埋怨懷才不遇卻連唐玄宗鳥都不鳥一下,這就過分了不是。

    李白不參加科舉,好比於比爾蓋茨不上大學創立了微軟,而他在詩歌的成就上也是一絕。

    以上所言,不喜莫噴。噴了還得喝水,浪費水資源是不好的行為不是?

  • 7 # 百科雜燴

    我是青海西寧魏文禮,這次需要回答的題目是:李白為什麼不透過科舉入仕呢?

    要解讀這個問題,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細說,彆著急,我們一起往下面看吧,具體分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溫習一下,李白是何許人也?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3、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二、再看看唐朝的科舉報考條件和程式

    1、報考條件:在唐朝,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其社會地位,士(都是作官的)最高;農民的利益最受重視;工、商兩個階層是最沒有社會地位的,商人地位是更低階的;還有吏(衙門裡的辦事員等)、和尚、道士,加上犯過罪被流放的人。在這些人中,只有士(都是作官的)與農的子弟允許參加科舉考試,其它階層的人都不許做官。另外,品行不端、臭名遠揚的;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的直系親屬也都不可以入仕的。

    2、報考程式:先由中央及各州、縣的官辦學校把學員挑出來,進行初試,推舉優秀的到尚書省(類似國務院)應考;

    還有不在官辦學校畢業出來的人,叫做鄉貢,首先由鄉鄰保舉、推薦,地方長官驗證後,也一起送到尚書省應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地方保舉不當,不僅被錯舉的人不能應試,就連他的所有同鄉都要受到牽連,被剝奪考試的資格,當然還要追究地方長官的責任。

    3、考生到了省裡,要把自己的名字、年齡、地址、籍貫等重要資料寫在牒子(個人簡歷)上,由戶部(戶籍管理部門)核查推舉人的推舉無任何問題後,交給吏部(人事管理部門)的官員辦理,准予參加考試。

    三、探尋李白的身世

    1、關於李白的身世的記載,最原始、最權威的只有二個,一個是是李白後認的族叔(從叔)、宣州當塗縣令李陽冰的《草堂集序》,另一個是宣歙池等州觀察使範傳正為李白所作的墓誌銘《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

    2、李陽冰《草堂集序》上記載:“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為名,然自窮蟬至舜,七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3、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上記載:“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啐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編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鹹所取象。”

    4、細細瞭解這兩段記載,雖然有些地方不同,但是可以看得出以下幾個問題:⑴“絕嗣之家, 難求譜諜”,說明李白沒有家譜,也就是沒有戶籍的人;⑵兩處記載都表明,李白祖上因為獲罪,逃到碎葉,隱易姓名。是什麼樣的罪名使他們隱姓埋名呢?說明李白祖上所獲之罪應該不輕,要不然也沒必要隱姓埋名;僅分析這兩點,其他不予深究,夠說明問題就行。

    四、李白的報考資格夠嗎?

    1、從以上這些資料中可見,李白想走科舉入仕的道路基本是行不通的,不說別的原因,就只沒有戶籍這一條對李白來說是致命的,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讓熱衷於成就功名,想要實現抱負,證明自己能力的李白來說,也不得不面對難以走進科場的殘酷現實。

    2、對一般人來說,戶籍問題根本就不是事,但對於李白來說就是無法透過的天塹,沒有人敢推薦他,沒有那個地方官敢為李白擔保,縱然李白才高八斗,卻也無法沒有敲開科舉的大門。

    3、因此李白痛苦的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很多的後代文學李白史家們用“不屑仕進”來說明李白不參加科舉考試的原因。

    4、您也許不知道李白心裡最深的吶喊,他的委屈和煩惱你可知道?

    5、水平有限,不喜別噴,您有高見可以共同學習,學習無止境,有多少東西是我們不知道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呀!

  • 8 # 今聞史話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代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透過科舉登堂入仕,成了唐代文人最普遍的選擇,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利用科舉得到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傑出人才,為何終生不走科舉道路,反而奔走豪門,透過“走後門”的途徑進入仕途?

    對於這一奇怪現象,絕大多數學者的解釋是,李白心高氣傲,“不屑於”走科舉道路。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另有隱情。當時朝廷明文規定: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計程車子,必須經過地方官的嚴密審查並予以推薦,被推薦人不一定都是貴族子弟,但起碼是品學兼優、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

    身世不清,李白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才是問題的根本。 李白出身貧寒之家,本是鬥雞徒,曾經在鬥雞徒群毆中“手刃數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難,隱姓埋名,這就是“北門厄事件”。李白隱其真名真姓,自稱涼武昭王李暠之後,卻又拿不出真實證據,皇帝老子本也想認其為親,最終也幫不了他。像這樣有過“案底”、家世不清的人,哪個地方官敢於推薦他參加科舉考試? 通不過政審,哪還有資格參加“高考”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要不要考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