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星1928
-
2 # 黑先生1998
不知題主從哪得到的假訊息,其實美國根本沒有從波斯灣撤軍,或許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發言讓外界認為美國會從波斯灣撤軍,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那回事兒。
美國航母艦隊
6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出訪歐洲的過程中抵達了瑞士,瑞士在美伊問題中一直在扮演一箇中間人的角色,只不過效果不佳。蓬佩奧在瑞士接受媒體採訪時重申了美國政府看待伊朗問題的態度,他表示美國政府願意在不提出任何條件的情況下與伊朗進行談判。
彷彿從蓬佩奧的言語中看出了美國態度的轉變,只可惜他只是再給伊朗“畫餅充飢”,美國的航母艦隊仍然盤踞在波斯灣附近,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封鎖也沒有放出任何一個缺口,換句話說美國根本沒有談判的誠意,所以這場由美國提出的談判不過是美國給伊朗設的一場“鴻門宴”,也難怪伊朗不會同意。
目前,伊朗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很難翻身,但是喘口氣還是可以的,因為伊朗有歐盟打“掩護”。在美伊衝突中,歐盟是關鍵角色,美國給伊朗施壓,伊朗留給歐盟施壓,迫使歐盟在經貿問題中不得不幫助伊朗。很明顯,伊朗的方式是奏效的,美國方面已經注意到INSTEX結算體系是美對伊制裁中嚴重的漏洞,特朗普也為此大發雷霆,試圖對涉及到INSTEX結算體系的企業進行制裁,而伊朗恰巧可以藉此機會鬆口氣。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美伊關係的惡化是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的結果,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同年年底,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美伊關係從此破鏡難圓,2006年美伊關係再一次惡化,是與當下面臨的同一個問題——伊核問題。當時伊朗的總統是內賈德,他是反美名士,內賈德主張伊朗擁有研發核的權利,並且不顧聯合國的阻攔啟動了核研發,結果當然是被美國帶領著盟友用制裁大棒“一陣亂捶”。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持續到了2015年,內賈德下臺,溫和派總統魯哈尼上任,經過多國磋商,制訂了伊核協議:美國放棄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換取伊朗停止發展核武的承諾。
特朗普上臺以後,伊核協議被撕毀,美國再一次發動對伊朗的制裁,而且一上來就是極限施壓,美伊的隔閡彷彿就像裂開的口子,越扯越大,伊核問題拖的事件越長,伊朗對美國政府的仇恨就越深,雙方重歸於好的可能性就越低。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還牽扯到整個中東,伊朗是中東強國,但美國自始至終扶持的都是以色列,如果伊朗和美國和好,那麼伊朗就得放下與以色列的恩怨,但誰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伊朗VS美國
總的來說,美國對待伊核問題的態度並沒有完全轉變,撤軍就更不可能了,美伊關係的正常化在現階段也是不可能的,至少也得等到伊核問題被解決之後,而且美伊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在於美國,只有美國作為強者的一方願意放棄一些利益訴求,才可以讓伊朗能夠重新信任美國,美伊才有破鏡重圓的可能。
-
3 # 資訊所長
撤軍?不知道上面所提的撤軍訊息從何而來,我目前是沒有看到有任何關於美軍從波斯灣撤軍的最新新聞訊息。但如果是真的,那就是美國方面已經不再是隻說不做了,而是有了真正的誠意和實際的動作了,我相信伊朗看到美國這樣的動作,也會進一步釋放對話訊號,雙方回到談判桌子上可能性增大。
不過兩國的關係已經四十年沒有和好了,自從伊斯蘭革命爆發以後,美國和伊朗斷交直到現在,而且隨著伊朗研製核武器等問題,雙方關係越來越緊張,嚴重到隨時有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我認為兩國的關係不會再回到巴列維王朝時期那麼親密了,如果伊朗真的放棄與核相關的任何活動,或許美國還可能和伊朗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不過目前伊朗是很難放棄核武器研製計劃,所以雙方的關係也還會一直的緊張下去。
其實美軍就算是真的撤軍,伊朗也沒有什麼喘息的機會,真正能讓伊朗喘息的,是美國停止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這才是伊朗目前最需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因為美國派兵威懾,真的對伊朗的影響非常有限,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國的目的,所以對伊朗的實際威懾效果就是零,不過經濟制裁就不一定了,那是真真實實的讓伊朗的石油無法運出去,也就是換不了錢,沒有錢伊朗政府可能就無法正常的運轉了。
我個人認為,伊朗方面已經表達了還有談判的可能性後,美國這邊可能會繼續保持目前的制裁措施和軍事威懾一段時間,或者再稍微加大一些力度,目的就是為了在談判的時候,可以佔據更大的主動性,讓伊朗知道不聽話的後果是怎樣的,否則如果不接受美國的條件,下一次的制裁將會更加厲害,讓伊朗在短時間內都無法承受!
美國在2015年之前,已經對伊朗進行長達十年的制裁,不過美國沒有下狠手,而這次不一樣了,制裁力度空前絕後,才一個月的時間,伊朗總統就已經開始釋放出依然有對話的可能性,要知道伊朗之前可是一直叫著說不可能出面和美國談判的!
伊朗問題最終還是會透過談判來解決的,戰爭出現的機率太低了,最重要的是開戰對誰都沒有好處,對世界也沒有好處,對誰都沒有好處的事情,幹嘛還做呢,所以說雙方終究會談判,就是時間問題而已,畢竟伊朗之前也是答應過放棄研製核武器的。
-
4 # Global防尉
自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伊朗變開始奉行反美政策,曾經的友誼付諸東流,將美國視為侵蝕伊朗經濟的一頭野獸,也因此長期遭受美國的打壓,就這麼對峙了幾十年。
奧巴馬上臺後,經過長時間的調和與談判,最終與伊朗達成《伊核協議》,造就了雙贏的局面,致力於減少世界核武器,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伊美關係得到了緩和。特朗普上臺後打破了一切,在眾多盟友極力反對下依然我行我素,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新恢復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縱有萬般無奈,也無濟於事,只好鐵著頭皮硬剛。
對待伊朗問題,美國一步步緊逼,又是石油零出口,又是調動航母封鎖伊朗海上石油運輸通道,目的就是經濟上搞垮伊朗,達到不攻自破的效果,別看美國氣勢洶洶,飛機、航母調來調去的,其實特朗普並不想發動戰爭,恐嚇罷了。既然目的達不到,還把航母就在波斯灣幹啥呢?中東地區不太平,敘利亞還趁機對反對派來了當頭一棒,實在不划算。
-
5 # 軍武最前哨
自五月初美國將包括林肯號航母、B-52轟炸機在內的戰略武器部署至近伊朗地區後,美伊關係走向戰爭的可能性也變得越來越大;雖然特朗普多次表態不願與伊朗開戰,但時至今日美國並沒有削弱軍事部署或者撤軍的打算。甚至在六月初,美軍還在阿拉伯海進行了一場模擬打擊伊朗的演習。
毫無疑問,美國當前針對伊朗實施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威懾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即企圖透過製造高壓環境迫使德黑蘭屈服,進而在以核武器為主的一系列問題上佔據談判的高點。不過參考伊朗方面一貫的主張,美國的如意算盤或許會落空。
誠然,美國如果從近伊朗地區撤軍,確實會給德黑蘭喘息之機,而且還將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中東地區的局勢緊張程度。但是,如果把美伊危機比喻為因感冒導致的發燒,那華盛頓現階段的撤軍(假設,實際並未撤軍)只能算是物理降溫,治標不治本!
而綜合美伊關係近幾十年間的發展來看,美國遏制和打壓伊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多領域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自1980年美伊兩國斷絕外交關係開始,美國就相繼對伊朗實施了能源制裁、貿易禁運、武器禁運等多種制裁;與此同時,美國利用其強大且廣泛的政治影響力讓伊朗在國際社會倍受排斥。
所以說,伊朗真正的喘息不完全在於美國是否撤軍,而在於美國是否能解除制裁!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佐證恐怕非《伊核協議》的簽訂莫屬:在協議簽署前的幾年裡,伊朗經濟遭遇嚴重衰退、貨幣貶值和通脹率驚人;而伊核協議簽署前的新一輪制裁更是讓伊朗的GDP暴跌20%,失業率飆升到10.3%的水平,足可見制裁的威力。
但隨著《伊核協議》簽署並生效,伊朗的GDP迎來高達12.5%的增長,後期雖然有所回落,但相比協議簽署前的狀態都呈增長趨勢;在那段時間裡,伊朗在石油出口方面的表現也都強於被制裁時期。所以說,只要美國不放鬆對伊制裁,那麼德黑蘭的發展仍將舉步維艱。
最後再來談“美伊重歸於好”這個問題。客觀而言,自霍梅尼主導下的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後,華盛頓和德黑蘭就徹底失去了重歸於好的根本基礎:美國和伊朗的矛盾並不是簡單的經濟或者土地糾紛,而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到目前為止,美國針對伊朗所謀求的最終結果仍是顛覆現政權。
-
6 # FC31Iamwaiting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伊朗不會放鬆警惕,同時也不會為妥協降低石油出口量(事實上以前都沒有過);特朗普也不會就此打住制裁,因為伊朗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很早以前就從石油進口國轉變為石油出口國了)。特朗普讓手下發布無條件談判的訊息,是因為如果談判,其實不是美國吃虧,是伊朗吃虧(伊朗也不能帶前提條件)。綜上所述,特朗普不會緩和與伊朗的關係,伊朗也盡其所能不會讓美國得到好處。
備註:伊朗石油比美國便宜的多,一旦伊朗斷供,歐盟和日本等國就不得不從美國進口高價石油,所以這些國家不贊成封鎖伊朗;相應的,美國就得不到更多的好處。
-
7 # 地緣君
對於美國陳兵伊朗周邊,可以說伊朗根本沒有太多的放在心上!自從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之間的關係一直都處於敵對狀態,只是存在緊張與緩和之分而已!但是即便緩和時期,美國對伊朗的態度始終沒有改變!也因為這樣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始終沒有放鬆!也可以說美國撤軍了,伊朗可以鬆了一口氣,但是不存在喘息之說!
美伊之間的關係緊張與敵對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從伊核問題,從對伊制裁就可以看出這種敵對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尤其是利比亞內亂以及敘利亞內戰更是伊朗看到了沒有核武器的下場!但是美國是不會同意伊朗製造核武器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無解的迴圈!
-
8 # 高峰軍事觀察
這個問題包含三部分內容,那麼就需要三個方向的解讀。先說美國從波斯灣撤軍的問題。
美國在波斯灣周邊國家軍事基地的部署力量,是有增無減。即使只有1500人的增長規模,也是增長狀態。至於波斯灣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只向波斯灣派遣了兩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實施了短暫的巡航後立刻返回阿曼灣。
目前美國海軍只在阿曼灣北部部署有一個航母戰鬥群和一個兩棲作戰群(都是非戰時建制)。所以說美國從波斯灣撤軍是不準確的,美國隨時可以進入波斯灣,而且在阿曼灣北部也可以對伊朗境內發動導彈打擊和艦載機空襲行動。
第二個問題是伊朗有喘息的機會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要強調的是,伊朗當前最害怕和最難熬的不是面對的美軍戰爭壓力,而是美國從5月初以來最嚴厲的石油禁運制裁。這一個多月來,伊朗的石油出口已經被壓縮到極限,單日出口量降到50萬桶水平,這種態勢的可維持時間不會太久。
伊朗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咬牙堅持,對抗美國有史以來發動的最嚴厲制裁。二是,借坡下驢,藉助日本首相訪問伊朗的機會,有條件地、相對體面地同意與美國重啟談判。如果美國能暫停當前的制裁措施,營造談判環境的話,這才稱得上是伊朗的喘息機會。
第三個問題是美國和伊朗會不會重歸於好?這個提法是不嚴謹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從1979年巴列維王朝垮臺後,至今40年來,美國和伊朗就是水火不容的關係。美國這幾十年來在中東的所作所為,很多都是圍繞伊朗戰略展開的。最終目的就是整垮伊朗的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
近日這一年來一直支援伊朗的法國也開始轉向。法國總統馬克龍轉述支援了特朗普的伊朗問題的四項原則性要求。可以看看“伊朗永久棄核”、“減少其彈道導彈活動”、“遏制其參與地區突”、“在中東地區實現和平”,這四項原則性要求,伊朗哪一項能心甘情願地答應美歐?如果不能,那麼緩解或者解除當前危機都是困難,又何談重歸於好。
-
9 # 儒道之主
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個偽命題:
第一,美國不僅沒有從波斯灣周邊地區撤軍,反而是在最近兩個月不斷向該地區增兵,並且特朗普政府目前也沒有撤軍的計劃。美國最近的一次增兵,規模並不大,只有1500人。
第二,美國在中東地區部署的兵力只是對伊朗有一個威懾作用,真正讓伊朗陷入困境的是美國實施的經濟制裁,美國撤不撤軍對伊朗的影響微乎其微。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美國取消對伊制裁,伊朗才算是有了“喘息之機”,撤不撤軍根本沒用,無非就是能讓波斯人心理上鬆口氣而已,不用擔心美伊爆發戰爭。
第三,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美伊兩國始終處於敵對關係,即便是伊核協議簽署之後,美國與伊朗的關係也沒有達到“正常國家”的狀態,伊朗仍被美國視為“邪惡軸心國”,兩國還是“水火不容”。因此,根本就不存在著重歸於好的問題。
對伊朗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美國在中東部署的兵力,而是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政策”——美國的“長臂管轄權”阻止了伊朗與其它國家做生意。絕大多數企業擔心遭到美國的連帶制裁,中止了與伊朗的貿易往來,比如:儘管歐盟支援伊核協議,也鼓勵歐盟企業與伊朗繼續合作,並承諾保護與伊朗做生意的歐盟企業,但在美國重啟對伊制裁後,伊朗境內所有的歐盟企業都跑沒影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美國增派的兵力部署在了波斯灣的周邊地區,而不是波斯灣。比如: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就被部署在了阿拉伯海北部水域(老窩在阿曼灣),穿過霍爾木茲海峽的兩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後來也回到了阿曼灣。特朗普政府並沒有對伊動武的計劃,增派兵力只是他“極限施壓”政策中的一部分。6月9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麥肯齊上將在林肯號航母上講話時說到了這一點:“我把你們帶到這裡來的目的是穩定局勢。”
波斯人很清楚特朗普政府的目的,並不擔心美國對伊朗動武,美國目前在中東部署的兵力尚不足以與伊朗開戰,伊朗積極備戰是為了應對美國可能的“冒險主義”。因此,美國是否撤軍對伊朗現狀不會有什麼實質影響,擺在伊朗政府面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美國取消制裁,並能維護住伊朗的利益。6月9日,德國外長馬斯訪問伊朗,結果是空手而返。6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充當美伊間的調停人。
顯然,馬斯、安倍都只是美國的“說客”而已,這說明特朗普政府在伊朗的強硬麵前已經是沒牌可打了,不得不換個路數。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國還有其它手段沒使出來,就不會有馬斯、安倍的訪伊。即便是美國與伊朗重新達成協議,兩國的關係仍是“水火不容”,絕對不會重現巴列維王朝時期的狀態——巴列維王朝時,伊朗可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
-
10 # 鄉野真人
依朗是中東地區的大國也是主要石油出口國,控制及打擊依朗是在中東地區立威的時侯,以控制中東地區其它小國的石油價格與石油美元的地位保護,這是美國在衰敗之前的嘶吼與威脅,在特的執政期間已經極度降低了美國在國際信用度,從退出伊核協定,又作出各種退群行為,這代表了美國需要自我發展放極其條件,不受聯合國任何約束自由貿易及國家發展這是美國可望不可求的,所以美國找理由與其它國家開戰威懾其它國家,這樣保護美國地位及美元在世界的流通性,特的一切以商人理政方式只能讓美國霸權早日結束
回覆列表
美國從波斯灣撤軍,又在霍爾木茲海峽搞演習,伊朗的威脅反而升高,美軍開始空襲伊拉克,很難預測美軍從伊拉克陸地進攻伊朗,動用海陸空全方位進攻伊朗,伊朗就違險了。美伊關係是否從歸於好,這次戰爭沒打成,美國從中東撤軍,美國迴歸伊核協議,承認伊朗是聯合國正常國家,停止制裁伊朗,重新建立美伊外交關係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