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翼

    古人惜別的詩最喜歡李白的。

    李白的詩不矯情,充滿了豪邁。

    例如他在《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裡和好朋友韋八作別,李白這麼說的:

    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

    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此情不可道,此別何時遇。

    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

    整首詩簡直明白如話,每個句子似乎都信手拈來,不經雕飾,但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特別是那句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簡直是神來之筆。

    狂風吧我的心都吹走了,掛在咸陽的樹上。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痛惜的呢,李白的詩歌裡不挽留,我送你,送你我的牽掛。

    所以他說往往不見君,連山起了煙霧,我看不見你,我的心跟隨你吧。

    他的心還跟隨過王昌齡,王昌齡被貶到龍標,李白聽說這首詩,沒有見到王昌齡,直接給他寫了一首詩: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這顆心放在明月上,一路照你。

    李白寫這兩首詩的時候已經五十歲左右了。他已經嚐遍了生活的苦,所以他在另一首送別詩裡,他直接寫到了苦: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但是直接寫苦,而已寫得那麼瀟灑,因為春風知道苦,連柳條也不讓青了,我想和你折柳送別,也只能折下來一根枯枝。

    他已經經歷過歲月的滄桑,和年輕時候的他比,已經少了一份輕快。

    他年輕的時候和孟浩然作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個時候的李白還不到三十歲,他和孟浩然送別,幾乎看不見一點傷心,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歲月,就像這長江水,即便你在江頭,我在江尾,共飲江水,有江水寄託,我們終有相見的一天。

    他在另一首詩裡,他也提到了江水: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詩裡,將要遠遊的人是李白,朋友來為他送行,這時候的李白更年輕才二十歲上下,所以他的境界十分雄大,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他眼前彷彿展開一副雄偉的畫卷,我仗劍去國,必然要建功立業。

    關於別人送李白遠行的,還有一首《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是李白從四川出來,到了金陵,要南下揚州時候和朋友寫的詩。

    年輕的李白眼裡,只有朋友、美酒和美女,這裡自然也有惜別,所謂欲行不行,我想要走,卻不捨得走,咱們各自一碗一碗喝酒,但是他可不是“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樣的悲涼,他還是豪邁的,我離別的情意就跟這東流的水一樣長,我會記著大家,正所謂山不轉水轉,終有相見之日。

  • 2 # 麓風軒

    惜別,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吟詠的物件,大概古時候交通不便,音訊難通,相思之情難於表達,所以特別看重離別。

    01

    煌煌一部《詩經》,開篇就是離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每一位中國文人,似乎都或多或少要受到《詩經》的影響,千百年來總有一種依依惜別之情,在文人墨客的心頭盪漾,揮之不去!

    02

    另一組神秘的《古詩十九首》,大部分作者不詳,但內容幾乎都是感嘆生死、離別、光陰之作: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悠悠歲月在思念裡度過,光潔的容顏在歲月裡蒼老。思念的人卻遠在千里,音信全無,只能一邊思念,一邊自我安慰了!而最擔心的是,一夢醒來已是TA不在了的日子。

    欲寄彩箋無尺素,

    山重水闊知何處?

    何處?何處......

    03

    到了唐代,文人的視野和胸襟更加寬廣,雖然對離別也有感傷,但似乎看得更加豁達: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一反過去離別的悲切之痛,連景物描寫都有了春天的顏色,讀來讓人更加輕鬆。

    朋友離別,也許很難再見,千言萬語,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勸君更盡一杯酒”,蘊含豐富的表情包,喝完這一杯酒,各自就此瀟灑分別吧!

    04

    而到了宋代的柳永,這一位花間流連忘返的“奉旨填詞”大咖,可能與紅顏知己耳鬢廝磨慣了,一時分別竟傷感得無語凝噎: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估計,這位柳大才子,借酒澆愁,夜闌夢醒,面對孤燈,一個人不知道暗暗流了多少淚吧!

    時代在變,人們在擁有了一些新的東西之後,也失去了一些過往的美好,比如這——離別!

  • 3 # 丁香雨123

    寂冬無雪枯草黃,

    暖日撫窗爐上香。

    滋滋烙餅誘人饞,

    小丫樂樂嘗新鮮。

    誰是詩中魂一縷?

    最是爐上饃香飄!

  • 4 # 018愛游泳的魚

    感謝邀請! 談起惜別之情,先談談現代,網路通訊發達的時代,一個影片電話,即使是遠在天邊,也可以像近在眼前一樣的聊天。再加上交通發達,高鐵、飛機,無論距離多遠,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會相見,也許正因為這樣,人們對惜別之情看的不是很重。

    而在古代,正因為交通不便,音訊難通,所以對惜別之情尤為珍貴。 唐朝有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描寫的是面對各自分離後茫茫未知的前途,而反應出了友人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思念與無奈。

    李白的“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這句詩出自於李白的《秋風詞》。詩中暗懷落葉能聚散,寒鴉可以飛棲,而人生何時才能相見的感嘆!

    宋朝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為全詞之眼,在上段的中間位置,括上而啟下。表現出夫妻離別前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複雜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

    假設古時也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想必古人也就不一定會有這些離別的惆悵和相思之苦,也不一定會出現這些詩情畫意的語句讓現代人再去感嘆。 所以,因為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新鮮事物又層出不窮,人們往往忽略而淡忘了最真實的情感,最美好的瞬間--惜別之情!

  • 5 # 滄浪書生

    古人表達惜別的方式非常多,遠比現代人豐富。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出行主要依靠徒步或者騎馬,這兩種交通方式都不是很快,這就造成了古代親戚朋友一旦離別,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相聚,甚至還有可能是永別。因此,古人會把離別看得特別隆重,而且很有儀式感,絕不會像現代人那麼輕描淡寫,當然這也和現代社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不無關係。那麼,古時人們送別有哪些方式呢?

    唱歌。臨別前會高歌一曲,興致來時還會對唱,你方唱罷我登唱,彼此依依惜別,難捨難分。就像唐代李白在詩中所描述的場景,感覺那場面還是挺讓人感動的,足以見得李白與汪倫的友誼多麼深厚。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折柳。離別時折柳,這一儀式應該可以追溯的年代比較久遠,我們經常可以在古代文人的筆墨中見到,也算是一種最常見的方式,柳與留諧音,直抒胸臆。從孟郊的詩中可見一斑。橫吹曲辭·折楊柳—唐.孟郊

    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

    贈遠屢攀折,柔條安得垂。

    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

    但恐人別促,不怨來遲遲。

    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

    朱顏與綠楊,並在別離期。

    樓上春風過,風前楊柳歌。

    枝疏緣別苦,曲怨為年多。

    花驚燕地雲,葉映楚池波。

    誰堪別離此,征戍在交河。

    喝餞行酒。這種告別方式現代人也很流行,即簡單方便,又讓人心情愉悅,因此廣受古今中外人們的喜愛,臨走之前小酌一杯,感情深一口燜,感情淺舔一舔。正如王維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作詩。送別詩也是一個非常大類的流派,其中誕生了許多聞名於世並流傳千古的名篇,這也讓離別變得更具有儀式感。可是現代人已經沒有了這樣的雅興,離別已經變得稀鬆平常,不再具有紀念意義。

  • 6 # 東方國學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問題,古人所表達的分別,與今天所表達的分別,在表達的意思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古代,離別意味著彼此基本上失去了訊息,古代通訊主要靠驛站,但這個東西普通人基本上都享受不到的,即使能夠寫信,送達的日子也遙遙無期,兩個人一旦分開很遠的距離,就意味著基本不會聽到對方的訊息了,所以若是有人從朋友處過來,帶來一些關於朋友的訊息,自然是欣喜若狂。但問題是,訊息經過這個人的轉述,又有可能出現一些不同的味道。古人對離別十分重視,描寫了很多惜別的詩句。比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這就是說,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互相距離有多遠,我們心心相印,就像你一直在我身邊一樣,其中表達了詩人美好的希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這裡面表達了王維對即將惜別的朋友的牽掛,擔心對方一路西行沒有親友的照顧,對那種孤獨的刻畫十分傳神。

    但是在當代,基本上不存在古代意義上的分別。因為無論在任何角落,互相都能聽到對方的聲音,看到對方的畫面。但問題是,即使看到了對方的畫面,卻仍然難以知道對方心裡在想什麼。。。

  • 7 # 草夕寸品文史

    人生自古傷離別。我們總是樂觀的認為離別意味著再見,認為總有再次見面的機會,但是往往一次別離就意味著這是最後一次相見,重逢無期。在通訊發達交通便利的今天尚且如此,對於古代人來說一別之後,真的是此去經年,萬水千山,不知何年何月再相逢,所以古人很重視離別。古代送別的儀式感也很重,備酒踐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很多優秀的詩篇也是關於惜別的,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古人送別的場面和情感吧!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他一生留下將近 200 首詩作,其中,送別詩就有52首,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送別詩人。王昌齡這次送別朋友辛漸選擇了在芙蓉樓送別,除了宴席還有對家鄉親人的問候,“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樣的惜別詩不僅有不捨和思念,還有不忘初心的志向。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沒有送別的大場面,甚至這個送別都是臨時的,李白走的匆忙也許來不及和朋友告別,但是汪倫還是趕來了,這種友情不言而喻,情感的深厚連深千尺的潭水都不及。這種惜別一定讓人淚流滿面,依依不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送別的名篇,送別朋友離不開互道珍重,此時一別不知何時再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時間空間的距離又算得什麼呢。只要心意相通雖遠隔千山萬水也好像近在咫尺。友誼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因為尚書被貶作為門客的琴師也要遠走他鄉,高適沒有過多的傷感,即使自己也是一直不得志到處流浪,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這樣的送別詩讓人信心百倍,充滿力量。

    離別意味著一段過去將成為回憶,離別意味著一個朋友將成為一個故交,離別不僅僅是傷心感懷,也可以是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離別更意味著一段新的開始。今天的我們,因為交通、通訊的發達,恐怕很難體會古人離別的情感;正是如此我們對相遇少了珍視,對友誼少了珍惜。實際上,時間和機會並沒有我們預想的那麼多,新朋友不斷增多,而老朋友漸行漸遠,逐漸因為時間又成了陌生人。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緣分,珍惜每一次尋常的遇見,讓每一次分別的瞬間都能成為永恆的回憶。

  • 8 # 讀書燈下

    嗯,“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世間萬事,惟有離別最令人黯然銷魂,這離別的滋味,那真是千言萬語難以道盡啊。所以,古往今來,有太多的詩詞在訴說著離別的情緒。

    離別,是杯中酒: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抒發離愁別緒,酒怎少得了?千言萬語,盡在酒中耳。

    離別,是天上月: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天上月盈虧有時,此次離別,卻又何時能夠再見呢?

    離別,是堤上草: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草色芳菲,連綿不絕,漸行漸遠漸無窮。

    離別,是風中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春風中楊柳依依,正如這依依不捨的離別情。

    離別,是梧桐葉上雨,葉葉聲聲訴別情;離別是盡日裡燃燒的蠟燭,“替人垂淚到天明”;離別,如東流之水,滾滾而去不知何時回頭,奔騰不息——“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此去一別,經年難見,別時容易,卻道不盡歸來的期許與歸期,所以,別又怎能不讓人黯然銷魂、衣帶漸寬呢?要知道,那時候唯一的聯絡,或許也只有那不知是否靠譜的鴻雁傳書了吧。一來一回,真不知何時能見矣。

  • 9 # 右手芙蓉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或者學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本身帶來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情趣。

    《黃鵠一遠別》此詩,《文選》置蘇子卿詩四首之二。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卻置於第三,並謂此別友詩,非別李陵也。其于歸說雖有辯證,卻仍歸蘇武名下。

    此詩傳說來自於“蘇李泣別”的故事。相傳,蘇武在即將返回漢朝的時候,李陵擺酒宴送別他說:“假使漢朝不謀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對我最大的侮辱。我已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你我這一別,再沒有相見之日了”。並起身吟詩道:“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蘇武聽後,感慨同時,長嘆不已。遂作此詩《黃鵠一遠別》相應和。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

    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龍飛,羽翼臨當乖。

    幸有絃歌曲,可以喻中懷。

    清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

    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催。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

    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

    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此詩自古以來對於作者是否為蘇武就存在著質疑。有觀點認為此詩是後人偽託,有觀點認為是“作者“張冠李戴。但其作為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還是受到眾人的肯定。

    今天,蘇李泣別的故事已成為了一種藝術創作的題材,不斷的被後人用各種藝術手法演繹。

  • 10 # 霦舞

    古人表達送別的方式比我們現在風雅的多,我舉例說一下:

    一,寫詩送別。最早的送別詩萌芽於《詩經》,其中有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後來比較有名的比如李白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寫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寫的“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

    二,送別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描畫的就是曹植和洛神依依惜別的場景,唐伯虎的《金閶送別》圖,顧閎中的《韓載熙夜宴圖》等等。

    三,折柳送別。柳和留諧音,折柳相送表達了對朋友的挽留之情。張九齡的《折楊柳》裡寫到:纖纖折楊柳,詩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inuxview命令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