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錯誤管教之下,小孩子都變成了什麼樣? 誤區1、言行不一致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能逃避懲罰,他們試圖竭盡所能的做到這一點。 愛模仿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性差,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就要什麼,看見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總之,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為寶寶模仿的物件。這表明寶寶的能力在不斷髮展。當然,由於寶寶的辨別能力差,在學樣的過程中,寶寶會學好的,也會學不好的。怎樣幫助寶寶有選擇地學,關鍵還在於家長的正確的引導。 1、利用寶寶喜歡模仿的特點,注意成人的行為舉止。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孝敬老人,文明禮貌,勤勞善良,這些美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相反,粗俗的舉止,醜陋的惡習等會被寶寶效仿,玷汙其幼小的心靈。 2、強化良好的行為舉止。寶寶有了進步,爸爸媽媽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寶寶好的行為繼續得以保持。比如寶寶看到媽媽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后也跟著去幫媽媽撿,就應該誇獎孩子說:“寶寶真能,會幫媽媽做事啦!”也可以親親寶寶,摟摟寶寶,讓寶寶感覺到:爸爸媽媽喜歡我做好事。 3、克服“看人學樣”中的不良影響,可用以下幾種方法: (1)淡化。寶寶學了不良舉止,爸爸媽媽不必再提起或重複,讓寶寶漸漸淡忘這一切。 (2)轉移。不良的因素影響寶寶時,您可以迴避或用其他事物轉移寶寶注意。 (3)用表情、動作表示自己對寶寶行為的否定、不滿意、不喜歡等。 誤區2、小看和責備孩子 易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 每個孩子都有做錯事的時候,這時他的心情會格外緊張、憂慮,害怕受到父母的責備。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確經常指責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媽媽馬上就大聲叫嚷:“都這麼大的人了,你總該知道怎樣拿東西吧!叫你小心,小心!給你講過多少次了,就是記不住!”爸爸也許會說:“連杯子都拿不住,笨手笨腳的,我看你呀,將來也不會有出息!”孩子受到指責後自信心方面受到的損失,比那一杯牛奶的價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做錯了事,馬上對他訓斥是不合適的,如果要進行批評也應對事而不對人。 其實,孩子能從小的過失中吸取許多有價值的教訓。他可以從父母那裡學到怎樣區別哪些是令人不快、討厭的過失,哪些是嚴重的大事,還能學到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語言。過分責備孩子,只會導致孩子遇事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總怕做錯了,而愈怕卻愈做錯,愈做錯則愈憂慮。 誤區3、過分保護或溺愛 易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拔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該學生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拒絕的原因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不會洗衣服、不會東西、不會燒飯、不懂得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法生活。 大學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到學校來取回去清洗。 很顯然,這位大學生是在其父母的過分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所謂過分保護,是指父母親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像老母雞護小雞崽兒一樣,始終將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他們不捨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的事情。還有的父母出於望子成龍之心,將子女活動的範圍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在某些地方,他們對子女實行了直接、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種清規戒律來約束孩子的意志行動,沒完沒了地糾正和指責,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就會出差錯。過分保護將嚴重干擾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 首先是生活的能力差,動作笨拙,行為幼稚,起碼的個人生活都不會料理;第二是社會化困難,社交無能,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不懂得人情世故;第三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過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產生負性情緒,陷進持久的焦慮苦悶和抑鬱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責任心淡漠,報復心較重,且具有盲目的進攻性行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對父母過分依賴,使愛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其他誰也愛不起來。 以上種種表現不能不令人擔憂。過分保護目前已成為兒童教養不良的中心課題,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等研究兒童專題的焦點。糾正父母對子女過分保護的不正確教育態度,實乃是當務之急。 誤區4、父母過於 易造成孩子固執、任性。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 捉弄顧名思義就是戲弄的意思。孩子愛捉弄別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由於孩子的自控力差,性格比較粗暴、任性、自私、神經質。 2、環境的影響使有些孩子愛捉弄別人。如家庭、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同伴中壞的行為等。因為孩子好模仿,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爸爸媽媽愛捉弄人,孩子就會模仿他們而愛捉弄人。 怎樣幫助愛捉弄別人的孩子呢? 1、發現孩子有捉弄別人的行為,成人應首先弄清原因,然後耐心地引導孩子改掉捉弄人的行為。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貓釣魚”、“快夾玻璃球”等有趣的遊戲,使他漸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對任性、自私的孩子,家長應做到不溺愛孩子,並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 2、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裡,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如果有捉弄人的行為,要敢於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評,並及時改正。 3、應幫助孩子明辨是非,讓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要消除社會不良風氣和同伴中不良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環境來制約不文明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與同伴交往,在友好交往中形成謙讓、禮貌、關心別人等良好的品質。 誤區5、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易造成孩子犯錯屢教不改。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當然,懲罰並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獎勵,甚至賄賂孩子本質上並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地去做。如果做什麼事都期望獲得獎勵,那麼沒有得到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完全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下面是一些幫助你合理獎勵孩子的指南: √表揚常常就是足夠的獎勵。父母的認可、讚揚會對孩子激勵很大。孩子非常合作,那麼就表達你的讚許,並且給予口頭表揚,這樣可以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注意孩子特別良好的表現。如果孩子一整個早上都在陪你處理一些事情,而且小傢伙很少抱怨或者不高興,獎勵孩子就是非常合適的。 √給孩子創造做事情的動機,而不是試著賄賂孩子。例如,如果剛學步的孩子在餐館裡好好待著,你就答應給他個新玩具。這樣一來,以後孩子得不到賄賂會非常失望。激發孩子做事的動機,透過讓孩子不斷進步,是從長遠上改善孩子的習慣,而且動機是事先和孩子達成的某種共識,而不是在某一時刻和孩子的討價還價。 √提供合適的獎勵。例如,讓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很聽話,晚上給她多講個故事是比較合適的獎勵。而如果你答應改天給孩子個新玩具,那就好像和孩子晚上的活動沒太大關係了。 聰明的團結兄弟姐妹的方法 我6歲的兒子偶爾會發脾氣,小傢伙會打他8歲的姐姐。姐姐知道不去還手,但是,僅僅讓弟弟向姐姐道歉,讓兒子獨自待一會兒看起來還不足以作為一種懲罰。為了讓兒子吸取教訓,我讓女兒選擇讓他的弟弟幫她做事,比如幫她打掃間。這樣做能讓女兒覺得自己不是隻能在那受氣。同時,這樣也能讓兒子好好思考自己的行為。這樣的事發生過幾次——讓弟弟幫姐姐做事之後——弟弟就不再打姐姐了。 康尼-甘克爾,羅得島州 讓孩子意識到後果 我的兒子斯蒂文3歲了,為了管教孩子,我們先口頭上對他進行教育。然後,我們會對他提出警告,並且告訴他不聽從警告的後果。(“如果你再用拖拉機打弟弟的話,我就把拖拉機拿走。”)或者,我們會剝奪孩子的某種權利(看錄影帶或者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幾個月前,在後院裡,斯蒂文追著大孩子們跑到了街上。我告訴他如果再跑到街上的話,我就把他帶走。小傢伙想試試運氣,我立刻就把他帶回家了。而且,我只需要那樣做一次就行了。 詹尼弗-楚,加利福尼亞州 做錯事就要抄寫 我們家有種好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學會不少東西。當孩子們差不多能閱讀寫字的時候,如果做錯了什麼,他們就要坐下來抄寫百科全書。需要抄多少頁由她們的過失大小決定。等她們抄寫好了,孩子們還要告訴我們她們學到了什麼。大女兒13歲的時候,她對百科全書的第一冊已經有了不少的瞭解。而小妹妹看著姐姐費力抄寫了那麼多書也就聽話多了。 克Verna-斯潘斯,西雅 誤區6、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 易造成孩子不服從管教。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後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作爸爸的認為你對孩子太嚴格,而你認為他對待孩子太心軟。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管教孩子方面,夫妻之間的偶爾爭執是很自然的。“我們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關於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哲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博士這樣告訴我們,高特曼博士還是《父母》部的成員。所以,想想你的父母是怎樣協調配合成功地教育子女的。下面這些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雙方永遠達成統一戰線。儘管父母雙方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方式是健康有益的,但是不要把雙方明顯的衝突表現出來。在孩子面前爭論如何管教孩子,這隻會強迫孩子在父母雙方中作出選擇。對此,高特曼博士告訴我們:“兒童傾向於將父母婚姻中的爭執歸咎在自己身上。”對於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比如孩子該睡覺了或者孩子們在打架,夫妻之間儘量事先商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找到你能夠接受的妥協方式。不必等出了問題,夫妻之間再爭論不休。有時候,妥協意味著你同意在一些事情上按照當丈夫的方法解決。孩子需要得到資訊僅僅是父母雙方都支援這樣的決定。你和丈夫之間可以把彼此的責任進行區分:媽媽負責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爸爸負責監督孩子吃飯和睡覺的時間。 讓管孩子充滿樂趣 在管孩子讓孩子合作一些的時候,為了我們自己不變得怒氣沖天,我們想出了一個家庭趣味儲蓄罐的辦法。辦法具體是這樣的:如果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很聽話,孩子們就可以在罐子裡放進去1美分。如果我們耐心管教孩子的時候,她們不聽,那麼她們就得把1美分從罐子裡拿出來。等罐子裝滿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自己選擇一次有意思的家庭活動,比如在後院野營,晚上講鬼故事講到很晚,或者任何其他她們想要做的事。 凱特-亞利山大,俄亥俄州 弄清你要對付的是什麼問題 選擇孩子讓你最頭疼的3件事——比如,孩子們打架,跳到傢俱上,在家裡大喊大叫。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選的這3件孩子最讓你頭疼的行為上,先把孩子其他行為(當然,除了那些會讓孩子處於危險的行為)放在一邊。這樣,你就不會再讓孩子們覺得你總是嘮嘮叨叨,而她們對你的管教也就不會再充耳不聞。 朱利耶-哈梅爾,加利福尼亞州 用眼神交流 我們3歲的兒子總是不好好聽我們說話。現在,只要我們想讓他做什麼,我們會溫柔地讓小傢伙轉過臉來,這樣他就能看著我們的眼睛。如果孩子集中精力在聽你講話,我們就能向孩子提出問題或者對他進行管教,然後,我們還讓他重複我們所說的話。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已經聽到我們所說的話。 艾琳娜-斯尼德,紐約 暫時迴避一下 我快要發作的時候,會讓自己暫時迴避一下。如果孩子們在屋子裡瘋跑但不會有危險的話,我會在衛生間待上3-5分鐘。獨自待一會兒能讓我鎮靜下來。然後,我就能冷靜地判斷當時的情況,然後決定我需要做些什麼。同樣,我把自己從混亂的情況下拉出來一會兒,孩子們也能有時間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另外,孩子們對我這麼做會很吃驚,這樣他們就知道我真的非常傷心。 克利辛-歐馳,加拿大 說到做到 你管教淘氣的孩子的時候,你對他們說你要怎麼做但沒去做的話,孩子們以後就不會認真對待你說的話了。 貝斯-伯恩斯德恩,加利福尼亞州 管教孩子之前先想想看 要向4歲的兒子喊叫的時候,我會停下來先問問我自己,“孩子是不是餓了,累了,要不就是覺得冷或是熱得慌?”通常,孩子淘氣總會出於某一種原因。你會吃驚地發現,小傢伙在吃點零食或睡上一會兒之後就不那麼淘氣了。 利薩-尤維爾,科羅拉多州 不斷注意孩子 讓我的雙胞胎獨自待一會兒之前,我會給他們3次機會。現在,只要想想要罰他們獨自待一會兒,小傢伙就會聽話多了。如果我看到孩子們在為爭一個玩具打架,我會說,“這是一次。”通常,這樣做就會從根本上終止了孩子們的不良行為。 瑪利薩-凱普羅茨,紐澤西州 適當的懲罰,讓孩子做更多的家務 我不會讓孩子做額外的家務作為懲罰——這樣做會讓孩子不喜歡幫家人做家務!但是如果4歲的兒子被剝奪了某種權利作為懲罰,他可以透過做家務彌補過失而重新獲得被剝奪的權利。 蓋-匹歐蒂,特拉華州管叫孩子,我該怎麼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們要教給他們。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所講的這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詞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像說:“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硬,但過會兒,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看看我們錯誤管教之下,小孩子都變成了什麼樣? 誤區1、言行不一致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能逃避懲罰,他們試圖竭盡所能的做到這一點。 愛模仿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性差,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就要什麼,看見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總之,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為寶寶模仿的物件。這表明寶寶的能力在不斷髮展。當然,由於寶寶的辨別能力差,在學樣的過程中,寶寶會學好的,也會學不好的。怎樣幫助寶寶有選擇地學,關鍵還在於家長的正確的引導。 1、利用寶寶喜歡模仿的特點,注意成人的行為舉止。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孝敬老人,文明禮貌,勤勞善良,這些美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相反,粗俗的舉止,醜陋的惡習等會被寶寶效仿,玷汙其幼小的心靈。 2、強化良好的行為舉止。寶寶有了進步,爸爸媽媽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寶寶好的行為繼續得以保持。比如寶寶看到媽媽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后也跟著去幫媽媽撿,就應該誇獎孩子說:“寶寶真能,會幫媽媽做事啦!”也可以親親寶寶,摟摟寶寶,讓寶寶感覺到:爸爸媽媽喜歡我做好事。 3、克服“看人學樣”中的不良影響,可用以下幾種方法: (1)淡化。寶寶學了不良舉止,爸爸媽媽不必再提起或重複,讓寶寶漸漸淡忘這一切。 (2)轉移。不良的因素影響寶寶時,您可以迴避或用其他事物轉移寶寶注意。 (3)用表情、動作表示自己對寶寶行為的否定、不滿意、不喜歡等。 誤區2、小看和責備孩子 易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 每個孩子都有做錯事的時候,這時他的心情會格外緊張、憂慮,害怕受到父母的責備。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確經常指責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媽媽馬上就大聲叫嚷:“都這麼大的人了,你總該知道怎樣拿東西吧!叫你小心,小心!給你講過多少次了,就是記不住!”爸爸也許會說:“連杯子都拿不住,笨手笨腳的,我看你呀,將來也不會有出息!”孩子受到指責後自信心方面受到的損失,比那一杯牛奶的價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做錯了事,馬上對他訓斥是不合適的,如果要進行批評也應對事而不對人。 其實,孩子能從小的過失中吸取許多有價值的教訓。他可以從父母那裡學到怎樣區別哪些是令人不快、討厭的過失,哪些是嚴重的大事,還能學到父母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語言。過分責備孩子,只會導致孩子遇事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總怕做錯了,而愈怕卻愈做錯,愈做錯則愈憂慮。 誤區3、過分保護或溺愛 易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拔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該學生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拒絕的原因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不會洗衣服、不會東西、不會燒飯、不懂得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法生活。 大學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到學校來取回去清洗。 很顯然,這位大學生是在其父母的過分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所謂過分保護,是指父母親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像老母雞護小雞崽兒一樣,始終將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他們不捨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的事情。還有的父母出於望子成龍之心,將子女活動的範圍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在某些地方,他們對子女實行了直接、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種清規戒律來約束孩子的意志行動,沒完沒了地糾正和指責,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就會出差錯。過分保護將嚴重干擾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 首先是生活的能力差,動作笨拙,行為幼稚,起碼的個人生活都不會料理;第二是社會化困難,社交無能,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不懂得人情世故;第三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過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產生負性情緒,陷進持久的焦慮苦悶和抑鬱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責任心淡漠,報復心較重,且具有盲目的進攻性行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對父母過分依賴,使愛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其他誰也愛不起來。 以上種種表現不能不令人擔憂。過分保護目前已成為兒童教養不良的中心課題,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等研究兒童專題的焦點。糾正父母對子女過分保護的不正確教育態度,實乃是當務之急。 誤區4、父母過於 易造成孩子固執、任性。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 捉弄顧名思義就是戲弄的意思。孩子愛捉弄別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由於孩子的自控力差,性格比較粗暴、任性、自私、神經質。 2、環境的影響使有些孩子愛捉弄別人。如家庭、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同伴中壞的行為等。因為孩子好模仿,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爸爸媽媽愛捉弄人,孩子就會模仿他們而愛捉弄人。 怎樣幫助愛捉弄別人的孩子呢? 1、發現孩子有捉弄別人的行為,成人應首先弄清原因,然後耐心地引導孩子改掉捉弄人的行為。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貓釣魚”、“快夾玻璃球”等有趣的遊戲,使他漸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對任性、自私的孩子,家長應做到不溺愛孩子,並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 2、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裡,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爸爸媽媽如果有捉弄人的行為,要敢於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評,並及時改正。 3、應幫助孩子明辨是非,讓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要消除社會不良風氣和同伴中不良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環境來制約不文明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與同伴交往,在友好交往中形成謙讓、禮貌、關心別人等良好的品質。 誤區5、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易造成孩子犯錯屢教不改。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當然,懲罰並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獎勵,甚至賄賂孩子本質上並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地去做。如果做什麼事都期望獲得獎勵,那麼沒有得到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完全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下面是一些幫助你合理獎勵孩子的指南: √表揚常常就是足夠的獎勵。父母的認可、讚揚會對孩子激勵很大。孩子非常合作,那麼就表達你的讚許,並且給予口頭表揚,這樣可以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注意孩子特別良好的表現。如果孩子一整個早上都在陪你處理一些事情,而且小傢伙很少抱怨或者不高興,獎勵孩子就是非常合適的。 √給孩子創造做事情的動機,而不是試著賄賂孩子。例如,如果剛學步的孩子在餐館裡好好待著,你就答應給他個新玩具。這樣一來,以後孩子得不到賄賂會非常失望。激發孩子做事的動機,透過讓孩子不斷進步,是從長遠上改善孩子的習慣,而且動機是事先和孩子達成的某種共識,而不是在某一時刻和孩子的討價還價。 √提供合適的獎勵。例如,讓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很聽話,晚上給她多講個故事是比較合適的獎勵。而如果你答應改天給孩子個新玩具,那就好像和孩子晚上的活動沒太大關係了。 聰明的團結兄弟姐妹的方法 我6歲的兒子偶爾會發脾氣,小傢伙會打他8歲的姐姐。姐姐知道不去還手,但是,僅僅讓弟弟向姐姐道歉,讓兒子獨自待一會兒看起來還不足以作為一種懲罰。為了讓兒子吸取教訓,我讓女兒選擇讓他的弟弟幫她做事,比如幫她打掃間。這樣做能讓女兒覺得自己不是隻能在那受氣。同時,這樣也能讓兒子好好思考自己的行為。這樣的事發生過幾次——讓弟弟幫姐姐做事之後——弟弟就不再打姐姐了。 康尼-甘克爾,羅得島州 讓孩子意識到後果 我的兒子斯蒂文3歲了,為了管教孩子,我們先口頭上對他進行教育。然後,我們會對他提出警告,並且告訴他不聽從警告的後果。(“如果你再用拖拉機打弟弟的話,我就把拖拉機拿走。”)或者,我們會剝奪孩子的某種權利(看錄影帶或者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幾個月前,在後院裡,斯蒂文追著大孩子們跑到了街上。我告訴他如果再跑到街上的話,我就把他帶走。小傢伙想試試運氣,我立刻就把他帶回家了。而且,我只需要那樣做一次就行了。 詹尼弗-楚,加利福尼亞州 做錯事就要抄寫 我們家有種好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孩子學會不少東西。當孩子們差不多能閱讀寫字的時候,如果做錯了什麼,他們就要坐下來抄寫百科全書。需要抄多少頁由她們的過失大小決定。等她們抄寫好了,孩子們還要告訴我們她們學到了什麼。大女兒13歲的時候,她對百科全書的第一冊已經有了不少的瞭解。而小妹妹看著姐姐費力抄寫了那麼多書也就聽話多了。 克Verna-斯潘斯,西雅 誤區6、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 易造成孩子不服從管教。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後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作爸爸的認為你對孩子太嚴格,而你認為他對待孩子太心軟。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管教孩子方面,夫妻之間的偶爾爭執是很自然的。“我們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關於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哲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博士這樣告訴我們,高特曼博士還是《父母》部的成員。所以,想想你的父母是怎樣協調配合成功地教育子女的。下面這些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雙方永遠達成統一戰線。儘管父母雙方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方式是健康有益的,但是不要把雙方明顯的衝突表現出來。在孩子面前爭論如何管教孩子,這隻會強迫孩子在父母雙方中作出選擇。對此,高特曼博士告訴我們:“兒童傾向於將父母婚姻中的爭執歸咎在自己身上。”對於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比如孩子該睡覺了或者孩子們在打架,夫妻之間儘量事先商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找到你能夠接受的妥協方式。不必等出了問題,夫妻之間再爭論不休。有時候,妥協意味著你同意在一些事情上按照當丈夫的方法解決。孩子需要得到資訊僅僅是父母雙方都支援這樣的決定。你和丈夫之間可以把彼此的責任進行區分:媽媽負責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爸爸負責監督孩子吃飯和睡覺的時間。 讓管孩子充滿樂趣 在管孩子讓孩子合作一些的時候,為了我們自己不變得怒氣沖天,我們想出了一個家庭趣味儲蓄罐的辦法。辦法具體是這樣的:如果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很聽話,孩子們就可以在罐子裡放進去1美分。如果我們耐心管教孩子的時候,她們不聽,那麼她們就得把1美分從罐子裡拿出來。等罐子裝滿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自己選擇一次有意思的家庭活動,比如在後院野營,晚上講鬼故事講到很晚,或者任何其他她們想要做的事。 凱特-亞利山大,俄亥俄州 弄清你要對付的是什麼問題 選擇孩子讓你最頭疼的3件事——比如,孩子們打架,跳到傢俱上,在家裡大喊大叫。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選的這3件孩子最讓你頭疼的行為上,先把孩子其他行為(當然,除了那些會讓孩子處於危險的行為)放在一邊。這樣,你就不會再讓孩子們覺得你總是嘮嘮叨叨,而她們對你的管教也就不會再充耳不聞。 朱利耶-哈梅爾,加利福尼亞州 用眼神交流 我們3歲的兒子總是不好好聽我們說話。現在,只要我們想讓他做什麼,我們會溫柔地讓小傢伙轉過臉來,這樣他就能看著我們的眼睛。如果孩子集中精力在聽你講話,我們就能向孩子提出問題或者對他進行管教,然後,我們還讓他重複我們所說的話。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已經聽到我們所說的話。 艾琳娜-斯尼德,紐約 暫時迴避一下 我快要發作的時候,會讓自己暫時迴避一下。如果孩子們在屋子裡瘋跑但不會有危險的話,我會在衛生間待上3-5分鐘。獨自待一會兒能讓我鎮靜下來。然後,我就能冷靜地判斷當時的情況,然後決定我需要做些什麼。同樣,我把自己從混亂的情況下拉出來一會兒,孩子們也能有時間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另外,孩子們對我這麼做會很吃驚,這樣他們就知道我真的非常傷心。 克利辛-歐馳,加拿大 說到做到 你管教淘氣的孩子的時候,你對他們說你要怎麼做但沒去做的話,孩子們以後就不會認真對待你說的話了。 貝斯-伯恩斯德恩,加利福尼亞州 管教孩子之前先想想看 要向4歲的兒子喊叫的時候,我會停下來先問問我自己,“孩子是不是餓了,累了,要不就是覺得冷或是熱得慌?”通常,孩子淘氣總會出於某一種原因。你會吃驚地發現,小傢伙在吃點零食或睡上一會兒之後就不那麼淘氣了。 利薩-尤維爾,科羅拉多州 不斷注意孩子 讓我的雙胞胎獨自待一會兒之前,我會給他們3次機會。現在,只要想想要罰他們獨自待一會兒,小傢伙就會聽話多了。如果我看到孩子們在為爭一個玩具打架,我會說,“這是一次。”通常,這樣做就會從根本上終止了孩子們的不良行為。 瑪利薩-凱普羅茨,紐澤西州 適當的懲罰,讓孩子做更多的家務 我不會讓孩子做額外的家務作為懲罰——這樣做會讓孩子不喜歡幫家人做家務!但是如果4歲的兒子被剝奪了某種權利作為懲罰,他可以透過做家務彌補過失而重新獲得被剝奪的權利。 蓋-匹歐蒂,特拉華州管叫孩子,我該怎麼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們要教給他們。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所講的這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詞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像說:“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硬,但過會兒,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