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單于冒頓在征服了整個漠北以後,開始進攻漢朝的北部邊境。漢朝駐守北地的是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韓王信,韓王信的封地本來在戰國時期的韓地,但被劉邦遷徙到了北邊的趙地,治所在馬邑。

    匈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馬邑。韓王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邊是強敵的大兵壓境,一邊是皇帝對自己的不信任,在內憂外困下,韓王信選擇了向匈奴投降。

    匈奴裹挾著韓王信一起進攻河東的太原郡,河東到河西,再到關中長安,只有一步之遙,形勢對於剛建立的大漢王朝非常危急。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大將:樊噲、夏侯嬰、周勃,謀士:陳平、婁敬,及大軍32萬親征匈奴冒頓單于。前期戰爭打得很順利,漢軍從長安出發,在銅鞮擊敗了韓王信的叛軍主力,然後北上,在晉陽(太原郡治所)打敗了韓王信的殘部和匈奴的左右賢王,接著又在離石再敗匈奴別部。如圖:

    前期的勝利給了漢軍一種假象就是:匈奴不堪一擊!這時劉邦(包括謀士陳平等)犯了一個錯誤,放下主力步兵和輜重,輕兵追擊匈奴,想迅速解決戰鬥。於是漢軍鑽進了冒頓為他們設計好的包圍圈。

    劉邦被困平城旁的白登山達七天七夜,毫無脫身辦法。最後還是在簽訂不平等條約後,被匈奴人放走。史書說的陳平獻計,只是在議和的大背景下耍的一個小聰明而已。事後由於劉邦沒有完全履行“白登之圍”簽定的內容,導致漢匈之間又爆發了長達數年的衝突,後來又透過和親,把公主嫁到匈奴,才逐漸平息這場風波。

    看完這段歷史,心裡有些憋屈,始終覺得不痛快,才看完楚漢爭霸的英雄氣概、名將爭鋒,蕩氣迴腸,怎麼一碰到外敵,就慫了?當初的那些名將:韓信、英布、彭越都到哪兒去了?謀聖張良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處境。

    1、韓信

    韓信自從劉邦稱帝后,就被改封為楚王,韓信才滅了西楚霸王,就被封到這裡,你說楚人能不恨韓信嗎?這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不久韓信就因為窩藏項羽餘黨鍾離眛而被揭發,被劉邦親自逮捕,貶為淮陰侯,軟禁於洛陽(後殺死於長安)。此時剛好是匈奴進攻漢朝的那一年——公元前201年。所以,韓信是不可能帶兵打仗了。

    2、英布

    英布是一個很狡猾的人,沒有原則的悍匪,唯利是圖。他本是項羽的盟軍,一直以項羽馬首是瞻,後來因為不肯出兵幫助項羽,而受到項羽的猜忌,最後投向暫時需要他的劉邦。匈奴入侵的時候,英布正在做淮南王,像他這種計較蠅頭小利的人,你覺得他會出兵幫助漢軍嗎?此時的英布,不造反就謝天謝地了。還有就是:英布如果一直跟著項羽走,或許還有出路,但是跟著劉邦走,則死路一條。

    3、彭越

    彭越也是漢初分封的八大異姓王之一,他被封為梁王。彭越是靠打游擊起家的,有一支自己的直系班底,後來歸順劉邦做了魏國相。在楚漢爭霸中,彭越軍嚴重騷擾了項羽的後方,是導致項羽兵敗的重要因素。但是他和劉邦之間也是一種合作關係,談不上嫡系。如果不是劉邦封他為梁王,他還不一定出兵攻打項羽呢!所以彭越,也靠不住!

    4、張良

    張良在劉邦稱帝后,出了兩條奇謀就急流勇退了。一個是:建議劉邦遷都長安,二個是:建議劉邦封賞他最恨的人雍齒來穩定漢初那些還沒有得到封賞的不滿功臣。張良由於體弱多病,在加上明哲保身,在遷都長安後就閉門不出,不問世事了。張良是唯一的變數,如果他能夠出山,陳平的第六計還能派上用場嗎?

  • 2 # 歷史不留名

    漢軍進入太原郡後,連連取勝,特別是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一帶)一戰,大獲全勝,使韓王信軍隊遭到重大傷亡,其部下將領王喜被漢軍殺死,韓王信逃奔匈奴。韓王信的將領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戰國時趙國後代趙利為王,聚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準備再次與匈奴合謀攻漢。

    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王黃等屯兵廣武(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以南至晉陽一帶,企圖阻擋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在晉陽打敗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再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被漢騎兵部隊擊潰。

    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思想。劉邦到達晉陽後,聽說匈奴駐兵於代谷(今山西省繁峙縣至原

    平市一代),於是先派人偵察冒頓虛實。而冒頓將其精銳士兵、肥壯牛馬等隱藏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計程車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餘批迴來都說匈奴可以攻擊。劉邦派劉敬(婁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計程車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劉邦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準備凱旋後進行處罰。

    劉邦率騎兵先到達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時漢軍步兵還未完全趕到。冒頓單于見漢兵蜂擁趕來,在白登山設下埋伏。

    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單于馬上指揮40萬匈奴大軍,截住漢軍步兵,將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山,使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劉邦發現被包圍後,組織突圍,經過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匈奴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企圖將漢軍衝散。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

    此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佔領白登。

    漢軍在被圍了七天後,糧食也快吃完了,飢寒交迫,危在旦夕。陳平看到冒頓單于對新得的閼氏(單于的妻妾)十分寵愛,朝夕不離。這次在山下紮營,經常和閼氏一起騎馬出出進進,淺笑低語,情深意篤。於是陳平向

    劉邦獻計,想從閼氏身上打主意。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

    於是閼氏就對冒頓單于說:“軍中得到訊息說,漢朝有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只怕明天就會趕到了。”單于問:“有這樣的事?”閼氏回答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漢人怎麼肯就此罷休?自然會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敗了漢人,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萬一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內外夾攻,那樣我們就不能共享安樂了。”冒頓單于問:“那怎麼辦呢?”閼氏說:“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雖有危險但最終會平安無事的。你又何必違背天命,非得將他趕盡殺絕呢?不如放他一條生路,以免以後有什麼災難降臨到咱們頭上。”

    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的部下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他們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冒頓單于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就採納了閼氏的建議,開啟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當天正值天氣出現大霧,漢軍拉滿弓安上箭,從已經解除包圍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脫險。

  • 3 # 微史春秋

    一、白登之圍,樊噲、周勃和夏侯嬰等武將在場

    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反叛的韓王信和匈奴是,隨從的主要名將有樊噲、周勃和夏侯嬰。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令樊噲止定代地。

    這裡提到了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的起因和基本戰況,也提到了“令樊噲止定代地”,說明樊噲是隨行的。

    再看《史記·樊噲傳》的記載:

    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於代。自霍人以往至雲中,與絳侯等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戶。

    這裡明確提得到樊噲“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樊噲的確隨行了。

    而且還提到了“絳侯”周勃。

    再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

     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轉攻韓信軍銅鞮,破之。

    說明周勃也隨行了。

    此外《史記·夏侯嬰傳》也記載道:

    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至馬邑,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斬代左相,破胡騎於武泉北。

    從《史記》的記載看,在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匈奴時,至少周勃、樊噲、夏侯嬰等名將都是隨行了。

    而漢初如韓信等其他名將有的在封地,有的被解決了。

    此外文臣陳平、劉敬等也是隨行的。

    二、為何還有白登之圍呢?

    這是軍事行動是劉邦主導,所謂“上自將擊韓王信”,劉邦作為最高統帥,武將對他的建議他可能聽不進去。

    更重要的原因是漢軍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

    由於戰爭之初,漢軍不斷勝利,劉邦有的得意忘形。加上匈奴冒頓單于故意示弱,劉邦更加輕敵。

    儘管大臣劉敬指出匈奴有意示弱,不能進攻,劉邦卻認為他擾亂軍心,把他關起來留待勝利後在處理。

    白登之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輕敵,他自認為掃平項羽,無敵了,又是親政,對付匈奴自然不在話下。

  • 4 # 魚小糖吖

    這次是與匈奴的戰役,並且是劉邦稱帝后第一次的御駕親征,帶兵將領自然是劉邦親信。劉邦最為信任的無外乎他的“老班底”,所以,樊噲、周勃、夏侯嬰肯定是陪著皇帝劉邦御駕親征了。

    韓信是後世奉為的“兵仙”,如果這時他帶兵出戰,肯定不會有白登之圍這一說。然而可惜的是,韓信在為劉邦打天下時戰功頗多,功高震主,劉邦設了個小計謀,把韓信騙去了長安,囚禁了起來。這時的韓信,根本不可能參與這場戰役。

    淮南王英布是個惟利是圖的人,有奶便是娘。英布從一死囚,成為秦將章邯一偏將,再到叛秦追隨項羽,後又投靠劉邦直至封王。從英布一生軌跡可以看出,他反覆無常,惟利是圖,狡猾成性。這個時候,他不舉兵造反就謝天謝地了。

    梁王彭越這人老實,從劉邦起義有了氣候開始便與劉邦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絡。彭越一直有著自己的直系班底,可以說,他與劉邦只是合作關係,沒必要參與其中。天下太平,他做一方之王,樂的得逍遙快活。

    盧綰是劉邦老班底了,與劉邦關係,除了蕭何那是無人能比了。劉邦滅了燕王臧荼之後,又封盧綰為燕王,這也是劉邦老班底中唯一一個被封一方之王的。白登之圍,盧綰也只是看著不能動,見識了其他異姓王的下場,盧綰害怕,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被劉邦這樣對待。

    張良是劉邦一向依重的大謀士。早在劉邦稱帝后,張良便隱居不出不問世事了。

    至於蕭何、曹參,也是劉邦老班底了。劉邦御駕親征帶走一眾將領謀士,把大本營長安留給了蕭何、曹參。畢竟,建國初始,國基不穩,明裡暗裡那麼多眼睛盯著這個位置,劉邦肯定會留下自己最為親信依重的蕭何和曹參了。

    看來人人心裡嚮往的龍椅,並不是那麼好坐的。天天都是絞盡腦汁和這些臣子們相互算計著,外侵內擾,作為皇帝也夠受了。

  • 5 # 許願的泥菩

    白登之圍的時候,漢初的名將都到哪去了。

    這個怎麼說呢,都在,但是,各有各的事,再加上劉邦本人的原因,真正去對陣匈奴的將領就幾個:樊噲、夏侯嬰、周勃。

    先說說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吧。

    我們都知道,秦末滅亡秦朝之後,天下被項羽分封,他為霸王,各地都有諸侯王,劉邦為了對付項羽,聯絡各個諸侯王,大敗項羽之後,為了安撫下面的人,所以也是封了很多異姓王。但是,後期叛亂的和將要叛亂的不少,然後被劉邦一個個滅了,換上了自己的家人。

    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因為在劉邦對陣匈奴的時候,一部分要留下來防備叛亂的發生或者去平叛了,這個就扯住了一部分兵力和將領。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是劉邦本身的原因,劉邦本身對身邊的將領猜忌,所以呢,雖然看著漢初可以用的將領不少,但是真正可用的,屬於劉邦的心腹沒有幾個了。

    第三個,漢初最有名的將領就是韓信了,可這個時候韓信一直被針對著呢,兵都沒法帶領了。

    又加上去打匈奴的時候剛開始取得了不斷的勝利,所以,劉邦貿然前進,和大部隊離的太遠了。要不怎麼會有最後的議和呢?議和只有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才有,相差太遠就分分鐘滅了你了。

  • 6 # 公道話至尊

    答:周勃樊噲夏侯嬰帶領的大部隊隨後就到,白登之圍是必解的,因為當時漢軍是一直勝仗,而匈奴是在潰逃!如果劉邦不在被圍困於白登的先鋒軍中,匈奴敢停下來交戰必被全部殲滅!

    這個問題很經典,所以為了更多人能一次性搞清楚,一輩子搞清楚,來個簡單回答:匈奴當時不是示弱,是真打不過漢軍,只是劉邦輕敵,帶先鋒軍追擊過頭與大部隊脫節了,出了岔子,而漢軍大部隊移動速度不如匈奴騎兵,在這個時間差,劉邦被圍困了。

    後話:

    1,“白登之圍”起因是韓王信勾結匈奴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征討,一路高歌猛進(要說中國在漢朝的時候武力值真厲害很難得,對方可是匈奴,歷史上打趴打殘很多強大文明),打得匈奴落荒而逃,這個時候操作有點騷了,劉邦帶領小部分先鋒部隊追匈奴逃亡部隊追擊過頭,與大部隊脫節了,結果匈奴發現了漢軍人馬不多,殺了個回馬槍,到了白登把身先士卒的“追擊先鋒”劉邦部隊圍困了。屬於漢軍在勝利的大前提下差點玩脫了(另外也因為匈奴的騎兵移動速度太快,幾乎一下子全殺了回來,造成了這個區域性時間差)。

    2,圍了之後,雙方進入僵持,匈奴人多,他們倒是想消滅劉邦部隊,但和一代戰神項羽周旋了一輩子的劉邦漢軍部隊是出了名的頑強硬骨頭,怎麼都打不下來,重點!:而漢軍的大部隊主力已經在樊噲等人的帶領下逐漸快趕到了!再僵持下去,騎虎難下的匈奴已經沒有時間再逃走,將會在戰敗之際和白登城的劉邦同歸於盡!這個時候,劉邦身邊的“腹黑陰謀外交王”陳平大人才藝展示,馬上聯絡匈奴單于的老婆,利用她帶話做和事佬,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畢竟要是開打,皇帝在這裡,有一定風險性,不能不吸取教訓再玩脫,而且草原民族耿直,但也不傻,匈奴也知道繼續下去就是抱團死,就順水推舟借坡下驢,談合吧,大家都有好處,也藉此退出了韓王信引發的這次造反。

    3,和談的好處其實很多,漢初經過秦末戰亂,中原人口銳減近70%,漢朝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的,本來就不應該打仗,而是先修生養息,不然“五胡亂華”甚至漢人滅族就會提早發生,只有韓王信這個王八蛋沒腦子這個時候造反當漢奸,燃起戰火,現在造反失敗,匈奴也被安撫,很長時期不再進犯中原,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緩兵之計,整個事件的最終處理結果堪稱完美,和親其實沒有什麼損失,也為匈奴這個母系社會民族後來在漢朝大部分融入漢族奠定了感情基礎,甚至匈奴皇族後裔的漢姓起源“劉姓(匈奴從母性)”也與此混血安排有關。

    4,草原馬背民族是古代全世各文化各民族的終結者,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羅馬...皆被打殘甚至亡於草原馬背民族,唯獨漢民族最終誕生並打殘打跑甚至融合了他們,這與漢朝的智慧+武力有直接關係,打不贏就先拉攏,找機會發展好了再打,文武齊頭並進,才是王道,要不是漢朝這一系列正確操作,匈奴將提前化作後來的蒙古,提前千年橫掃吞併全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怪物獵人冰原冰武器怎麼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