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郭孝恪他是唐朝初期有名的將軍。郭孝恪開始的時候本是屬於瓦崗勢力,後又轉投李唐。郭孝恪投唐後,立有很多戰功。他因功被封為左驍衛將軍。

    後來郭孝恪又被任命為涼州都督、安西都護、西州刺史。但是郭孝恪最終的結局卻是被流矢射而死,同時他的兒子一起戰死了。

    那郭孝恪父子是怎麼戰死沙場的呢?

    在當時唐朝對龜茲大舉用兵,當時郭孝恪為副大總管,大總管是阿史那社爾。那時唐太宗李世民徵調鐵勒、突厥等十多萬騎兵而進攻龜茲。

    龜茲在唐朝強大的軍事壓力打擊下不能取勝,最終龜茲都城被攻破,龜茲都城城破之時,龜茲王和國相逃走,於是大總管阿史那社爾帶領人馬去追龜茲王,而讓郭孝恪留守管理龜茲。

    之後龜茲王雖然被擒,但是國相那利不僅成功逃脫,而且之後他又組織龜茲本華人馬和西突厥的人馬,然後去龜茲都城襲擊郭孝恪的軍隊。

    由於郭孝恪沒有對那利提防,導致那利和城中投降郭孝恪的降兵聯絡,並且讓那利成功入城。

    那利進城後,就開始發出很大的動靜,同時城中的降兵有很多都支援那利,結果導致他們聯合一起亂箭齊發,攻打郭孝恪的軍隊。

    郭孝恪在和他們交戰的時候,被飛來的流矢射中而死,而此次戰死的還有他的兒子。

    郭孝恪死後,訊息傳道大唐京城,開始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怪郭孝恪太大意才導致戰死,後來覺得他戰死沙場,就又給他舉哀。在後來的唐高宗時期,郭孝恪得到了朝廷的追封。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本文五千餘字,將為您仔細講述安西都護郭孝恪的一生!

    隋末天下大亂,盜賊蜂起,各地多組鄉團自保,其間強悍者紛紛脫穎而出,成為初唐的名臣大將。

    本文主角郭孝恪的經歷也是如此,他祖籍許州陽翟(今河南禹州),為潁川郡治所。

    說到潁川郡對三國曆史熟悉的人必然不會陌生,自漢朝以來中原私學遍佈,尤以潁川最盛。

    因此,三國時期潁川出了一大票名人雅士,郭嘉、荀彧、荀文若、荀攸、陳群、徐庶、淳于瓊、鍾會、鍾繇個個名震一時。難怪倒鬥發家的曹丞相會不無感慨的說道:“汝、潁固多奇士!”

    但到了隋朝末年,有文化解決不了保命的需求,提刀上馬能砍人,成了青年最熱衷的職業。

    郭孝恪就是這樣一個,以橫行鄉里為人生理想的青年“才俊”。

    按《新唐書·郭孝恪傳》記載,他“少有奇節,不治貲產”,整天就是鍛鍊身體,鬥雞走狗,不幹正經事兒。老爸和哥哥都覺得這娃沒戲了,長大也就是個“無賴”。(“父兄以為無賴”)

    不過,拳頭大也有好處,很快在郭孝恪身邊聚集起了幾百人,但凡有不開眼的毛賊來找事兒,都被揍得鼻青臉腫、望風而逃。

    後來,李密加入瓦崗寨,率瓦崗軍大敗隋將張須陀,陣斬其首,天下震動。郭孝恪一看瓦崗軍勢大,乾脆不在鄉里混了,帶著幾百個手下,投了李密。

    李密見到郭孝恪和一幫手下,說了句和曹丞相幾乎一模一樣的話,“世言汝、潁多奇士,不謬也”,可見“汝、潁多奇士”之言是何等響亮。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奉命東征王世充。

    臨行前,李淵對李世民說:“這次攻打洛陽,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攻陷東都之際,隋朝皇室的車駕儀仗、圖書簿籍以及器械,都收集起來,其他的玉器布帛,都用來賞賜將士”。

    因此,李世民的陣容堪稱豪華,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王君廓、劉弘基、屈突通、封德彝、宇文士及均赫然在列。

    初戰大勝後,唐軍將王世充的老巢洛陽團團圍住,四面攻打。但洛陽城的防禦十分嚴密,城頭大炮可以將五十斤重的石頭,投出二百步遠,八個弓的床弩,箭桿像車輻,箭鏃如同巨斧,可以射五百步遠,給仰攻的唐軍造成了重大殺傷。

    這時,雖然東部各州均望風歸服,洛陽已是一座孤城,但唐軍攻城日久無尺寸之進,軍心士氣漸漸低落,部分將領也表示想回兵關中。

    而洛陽城內,因被截斷了糧道,城中糧食即將耗盡,一匹絹才值三升粟,十匹布才值一升鹽,服飾珍玩,賤如土芥。

    百姓把草根樹葉都吃光了,就一起澄取浮泥,放入米屑作成餅吃,食後都得病,身體腫脹腳跟發軟,餓殍交錯倒伏於街。

    正在雙方焦灼對峙的情況下,王世充的使臣趕到了河北。

    竇建德的謀士向他分析道:“現在唐佔據關中,鄭(王世充)佔據河南,我們佔據河北,這就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現唐、鄭交戰,鄭國形勢日緊,如鄭戰敗,則有唇亡齒寒之憂。為了我們自己,也應該援救王世充。這樣,裡應外合大敗唐軍,三方又能回到鼎足而立的局面。甚至,如果機會好的話,聯合鄭國軍隊攻入關中,滅了唐國。而鄭軍新敗,必然不是我們的對手,則天下可得。”

    竇建德聽後大喜,馬上修書兩封,一封送至長安給李淵,一封送至洛陽前線給李世民,信中都要求唐軍撤回關中,恢復鄭國的疆土。

    同時,他親率十幾萬河北精兵,詐稱三十萬,溯黃河而上,水陸並進,連克滑州、管州、滎陽、陽翟,直撲虎牢關外。

    洛陽城外的李世民接到竇建德書信後,召開戰前會議。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人都認為:“我軍疲憊士氣低落,洛陽城垣堅固,很難快速攻克,竇建德挾大勝孟海公之勢而來,士氣高漲銳不可擋,我軍腹背受敵,不如撤退,以待時機。”

    這時,歸唐後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的郭孝恪站了出來。

    他憑藉對周邊地形地貌的熟悉,堅定的對李世民說:“洛陽城內斷糧日久,所憑藉的不過是城牆的硬殼,內部早已糜爛,只要有一支疑兵圍城,王世充斷不敢出城夾擊。而竇建德從河北遠來,即便能透過黃河運糧,但溯河而上,必然糧秣困頓。虎牢關天下之險,只要又要有一支強軍鎮住關口,竇建德插翅難過險關。而主力屯於汜水,因機而變,二賊皆可授首,何談撤軍?”

    (《舊唐書·郭孝恪傳》:其後,竇建德率眾來援王世充,孝恪於青城宮進策於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緊接著,他又補充道:“王世充坐困愁城,所憂不過缺糧,其麾下江淮勁卒的戰力,並不比玄甲軍差。如果河北的糧食運進洛陽,河南、河北精銳聯合,大戰開端,勝負著實難料,到時何談機會?現在二寇分治,正是一一擊破的良機。只要全軍畢其功於一役,擊敗竇建德,王世充必敗無疑。”

    李世民聽後,馬上決定分軍而行,屈突通等人輔助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帶著精銳過北邙,至河陽,取道鞏縣,赴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北)。

    果不出郭孝恪所料,王世充站在洛陽城頭,眼看著唐軍調動,始終不敢出城決戰。

    621年(武德四年)五月,唐、夏(竇建德)兩軍戰於汜水岸邊,唐軍大勝,竇建德被槍刺中,逃至牛口渚,被生擒活捉。坐實了當時的童謠(讖語):“豆(竇)入牛口,勢不得久。”

    竇建德、王世充相繼被擒後,李世民在洛陽宮內設宴款待眾將,他舉起酒杯說道:“郭孝恪曾獻擒竇建德之計,功勞在眾將之上。”

    (賊平,(秦王)置酒大會洛陽宮,語諸將曰:“孝恪策擒賊,王長先下漕,功固在諸君右。”遷上柱國)

    憑此功勞,郭孝恪遷升為上柱國。而後他又歷任貝州(今河北清河)、趙州(河北趙縣)、江州(今江西九江)、涇州(今甘肅涇川)刺史、涼州都督,在任頗有政績。

    從郭孝恪的為官之路看,雖多在民政領域(唐初能打的將領太多了),但大趨勢卻是在向西部轉移。當他任職涇州、涼州時,就已走到西北軍的地盤了。之後,他授命都護安西,可能也與有西北為官的經驗有關。

    642年(貞觀十六年),郭孝恪從涼州都督任上,調任安西都護、西州刺史。

    西州治所在高昌國舊都(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此地大漠阻隔,風沙熾烈,所轄民戶多為鎮軍和流配的犯人,民風彪悍,極難統御。

    郭孝恪到任後,以誠心安撫百姓,以兵威彈壓宵小,當地百姓無不信服。(“其地高昌舊都,流徙罪人與鎮兵雜,限以沙磧,隔絕中國,孝恪推誠撫御,盡得其歡心。”)

    本來一切都挺好,結果西突厥突然蹦出一個愣頭青,叫囂著要和唐帝國比劃比劃。

    這個跳出來的挑戰者,就是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他本名阿史那·欲谷設,為始畢可汗之子。

    他先是調動部眾殺死了沙缽羅葉護,而後奔襲吐火羅,將周邊部族打的抬不起頭來。連續的勝利,讓阿史那·欲谷設有點飄飄然。蔥嶺南北之地,都裝不下他的大心臟了。居然扣押了去往昭武九國的唐使,還帶兵進犯伊州(今新疆哈密)。

    這下郭孝恪坐不住了,心裡說:“老子特麼是安西都護,安西——都護!你懂嗎?你丫在西域搞事兒,擺明了打老子的臉,搞丫挺的!”

    他點齊二千精銳騎兵自烏骨出擊,先挫敗西突厥的伊州之圍。而後,又集合伊州鎮軍,揮師向西奔襲天山縣(今新疆托克遜東北)。

    一擊便鑿穿了,圍攻天山縣的處月、處密等西突厥部落軍,把突厥部眾如趕羊一般殺的四散奔逃。

    阿史那·欲谷設帶著殘兵敗將,向處月部落所居之城(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北)逃竄。郭孝恪帶兵窮追不捨,一直追至遏索山(在今烏魯木齊西南),在周邊部落的配合下,再敗西突厥軍隊,將處月、處密兩個部落徹底收服。

    “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自恃強大,遂驕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敗之。乙毗咄陸又遣處月、處密二部圍天山;孝恪擊走之,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處密之眾而歸。”

    西域的西突厥部落一看,這老大也不靈呀!一觸即潰,被打的一點沒有還手之力,就這點實力還敢高調挑戰“天可汗”,這不找死嗎?不跟他玩兒了!

    各部落紛紛派代表來到長安,堅決要求廢了請求唐朝廢了阿史那·欲谷設,另立新可汗,李世民隨即冊立了阿史那·泥孰的侄孫為乙毗射匱可汗。

    貞觀十八年(644年),焉耆國王龍突騎支突然叛唐,不再向唐朝進貢。

    郭孝恪上表朝廷,請求討伐焉耆(今新疆焉耆),被任命為安西道(一作西州道)行軍總管。

    他率三千步騎出銀山道,再次長途奔襲五百里,趁夜色突襲焉耆,攻破國都,生擒龍突騎支。

    隨後,郭孝恪押著龍突騎支返回了西州,留下慄婆準代理焉耆國政,等待朝廷詔命。

    不成想三日後,西突厥援軍在大臣屈利啜的率領下趕到,囚禁了慄婆準。還派五千輕騎銜尾急追,想要搶回龍突騎支。

    郭孝恪在銀山(今新疆托克遜西)殺了個回馬槍,迎頭痛擊了追擊的部隊,又追逃數十里,將突厥軍隊徹底打散,才撤軍回城。

    (“孝恪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夜襲其王龍突騎支,虜之。留慄婆準攝國事而還。去三日,屈利啜引兵救焉耆,不及,執慄婆準,以勁騎五千,追孝恪至銀山,孝恪還擊,破之,追奔數十里。”)

    646年(貞觀二十年),被唐朝扶上可汗之位的乙毗射匱,心裡也開始越來越活泛。

    他不顧唐朝的禁止,不斷向西域諸邦國滲透,龜茲、焉耆等國都迫於壓力,臣服於西突厥。

    次年,李世民決定給西域諸國打個樣,讓他們知道跟西突厥混沒有好果子吃。

    他任命畢國公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大總管,契苾何力、郭孝恪為副大總管,徵發鐵勒、突厥等部十餘萬騎兵,進討龜茲(今新疆庫車)。

    郭孝恪雖然在西域混的風生水起,但跟前面兩位大哥比還不夠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這哥倆,可是正經八百“尚”了公主的駙馬都尉。

    尤其是畢國公阿史那·社爾娶的可是李淵第十四女(衡陽公主),李世民的親妹夫。

    契苾何力雖然娶的是宗室女(臨洮縣主),但怎麼說也是李姓公主所生,一樣跟李唐王室是實在親戚。

    所以,在這倆大佬面前,自詡為“西北王”的郭孝恪,還得夾著尾巴做人。

    當阿史那·社爾帶兵來到西州,郭孝恪好頓準備,把自己多年蒐集的僕妾器玩,金玉床帷一股腦端出來,要送給阿史那·社爾。

    結果,被生性儉樸的阿史那·社爾當場拒絕,李世民聽後,很感慨說道:“由此可見二將的優劣了”。

    (孝恪性奢侈,僕妾器玩,務極鮮華,雖在軍中,床帳完具。嘗以遺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社爾一無所受。太宗聞之曰:“二將優劣,不復問人矣。”)

    阿史那·社爾塑像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順利攻破龜茲都城,龜茲王布失畢率少量輕騎西逃。阿史那·社爾率部追擊,將郭孝恪留在龜茲鎮守。

    不久後,唐軍追上龜茲王的衛隊,布失畢被生擒,但國相那利隻身逃走。他不甘心失敗,暗中引西突厥和龜茲軍隊萬餘人,回頭突襲駐守都城的郭孝恪部。

    而此時,對龜茲人不放心的郭孝恪,也沒有選擇住在城裡,而是在城外空曠處紮營據守。這導致那利的手下,很容易就和城內降兵進行了聯絡,並再次發動了叛亂。

    城外的郭孝恪發覺後,率所部千餘人,突入城內與龜茲軍交戰。但他不知道,那利手下的突厥、龜茲聯軍人數多達萬餘。

    千餘名唐軍在城中狹窄地形裡,很快便面臨被包圍的局面。郭孝恪也發現敵軍人數不對,他當機立斷命軍兵衝出城門,在城外空曠處結陣再戰。

    但可惜,他衝到西門附近時,已事先搶佔城頭制高點的突厥軍,箭如雨下。郭孝恪被流矢射中斃命,跟隨他一起衝入城內的長子郭待詔也一起戰死。

    (“城中人復應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戰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復出,戰於城門,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詔亦同死於陣。”)

    阿史那·社爾西征之役,從戰略上是很成功的。唐軍奔襲數千裡,連滅焉耆、龜茲兩國,擒殺國王,得小城七百餘座,俘男女數萬人。于闐等國震懾,爭送駝馬、軍糧勞軍,沉重打擊了乙毗射匱可汗的勢力。

    但安西都護郭孝恪的陣亡,給這場勝利留下了一絲遺憾。

    更加令人遺憾的是,李世民對郭孝恪父子戰歿沙場的反應,居然是“責孝恪斥候不明,至顛覆,奪其官”。雖然,之後又憐愍他,為其舉哀(“後愍死戰,更為舉哀”),但這對一箇舊歷沙場的安西都護來說,實在是哀榮太薄。

    所幸,高宗李治即位後,恢復了郭孝恪安西都護、陽翟郡公的官職和爵位。

    郭孝恪一共有三個子,長子郭待詔,與父親一起戰死龜茲。高宗時其官職,追授遊擊將軍(“高宗即位,追還官爵,贈待詔遊擊將軍,賻物三百段”)。三子郭待聘,官至宋州刺史。

    這兩個兒子都不算有名,甚至他們做過安西都護的老爸郭孝恪,在初唐的名將序列中,都只能算默默無聞。

    但他的二兒子郭待封,卻被人長期津津樂道,名聲遠高於其父。他就是無數唐粉頓足捶胸的大非川之戰中,薛仁貴的副帥。

    對於大非川之戰的失利,幾乎所有史料都將敗因一股腦的歸咎於,郭待封不甘屈居薛仁貴之下,違抗他的節制,輕敵冒進。(“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

    但不知多少人注意過,當時的薛仁貴戰功赫赫,三箭定天山,服了九姓鐵勒;踏平高句麗,扶余城外殺人盈野,官至瓜州長史、檢校代州都督,平陽郡公。

    而郭待封不過是十六衛之一的左豹韜衛將軍,在豹韜衛裡也僅能位列第三。

    何德何能,敢不甘居於薛仁貴之下?

    如果歷史記載為真(個人覺得有存在潑髒水的可能),他所能依仗的也就只有官至安西都護,陽翟郡公的老爸郭孝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協會可以成立基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