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的河Omnis
-
2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對於當時偏安一隅的蜀國來說,有什麼人能保住那一畝三分地? 難道諸葛亮不死就能保證蜀國不亡嗎?開玩笑吧? 孔明晚點死導致的就是蜀國早點滅亡。
孔明和姜維的北伐早就掏空國力,孔明留給劉禪的只是一個爛攤子,一個奉公守法但國力耗光的社會,一個需要依靠百姓如煉獄般生活去供養比例不合理高的官員士兵們,別廢話什麼以戰養戰,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意淫,因為沒什麼可為孔明多次北伐討打失敗而回找合理的解釋,只好用精神勝利法:孔明是以戰養戰。
蜀國土地人口資源最弱小,連第二梯隊像樣的人才都沒有,多次北伐去掏空元氣,這情況給你十個孔明又如何?打仗打國力,國力差距從地球到火星那麼遠,想要北伐成功恐怕又是隻能用精神勝利法。
劉禪本身不傻但算不上英明,就算其有千年一帝的才能也是白搭,說百姓思漢更是放屁,從曹操協天子到蜀國投降,多少年? 經歷過東漢的百姓早就找不到了吧?何況對西川來說你們都是外來人。
劉禪被安排為孔明背鍋也算了,還想蜀國不亡就只能再用精神勝利法吧。
-
3 # 360生活館
首先劉禪是不是明君, 這個爭議非常大, 把劉禪看作是明君我相信有很多人是不以為然,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劉禪的, 相對於同時期的曹丕和孫皎來說,劉禪可算是一位睿智仁厚的君主, 特別是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這個方面, 我個人是非常欣賞的。
諸葛亮生前劉禪是畢恭畢敬,死後也沒有秋後算帳,並且下召修建武侯祠。 所有企圖抹黑諸葛亮的人都被劉禪或殺或貶。 個人以為, 單是這件事情上, 劉禪也可謂是一代明君。
那為何劉禪既有明君特質,最後還是把江山丟了?
我認為這個主要是客觀原因, 這個客觀的原因就是魏國太強大, 蜀國太弱小, 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是一個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魏國佔據著中原廣大的一片區域, 擁有豫州、青州、兗州、揚州、涼州、冀州、幽州、幷州、雍州等地, 而蜀國僅有一個貧瘠偏遠的益州之地。
還有就是三國後期魏華人才輩出,反之蜀國卻是人才凋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三國後期魏國的名將有郭淮、郝昭、鄧艾、鍾會、羊祜等, 而蜀國的頂樑柱姜維、夏侯霸都是從魏國投誠過來的。
那為何蜀國還有十萬軍隊,劉禪卻選擇不戰而降了呢?
這個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1. 當時益州計程車族已經不支援劉禪而想主動投靠曹魏圖謀新的發展。
2. 劉禪已將留守成都的軍隊全部交給諸葛瞻,大部分已戰死綿竹,即使城內仍有餘兵,也多為府兵家丁,抑或老弱病殘之人。
3. 如果姜維放棄劍閣,全力回援成都,蜀國將變得門戶洞開、一馬平川。
4. 東吳和蜀漢雖是盟國,但此時未必肯全力相救,東吳知道自己就是魏國下一個目標,只想儲存實力,不願為了蜀漢輕易冒險。
因此,按照蜀國當時的情況來看,投降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了,因為蜀國的大勢已去,誰也無力迴天。
所以,我認為劉禪雖然最後把江山丟了, 但仍然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
4 # sunjin6278
扶不起的阿斗是我們用來譏諷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人常用的一句話。劉禪是不是有明君資質?這很值得商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現在有很多想一夜成名華眾取寵的專家教授級人才,千方百計攪盡腦汁來找門路。什麼能讓自己很快成名呢?那就是利用自己比常人稍精鑽點兒的學問,來抓一些歷史留傳下來的細枝末節,攻擊歷史上的名人、賢人、完人,摧毀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為歷史上的一些惡人、奸佞、暴君、庸人翻案,樹立其在人們心目中好的一面。諸葛亮作為歷史上最完美的忠臣賢相,便首當其衝,被一些人批剝揭露的已是傷痕累累,野心自私醜陋不堪;而另一面又把歷史上有名的劉阿斗扶起來,說其如何如何的睿智,如何如何的會隱忍。
那麼劉禪真的是明君嗎?劉備託孤時已對諸葛亮說,其子若可扶即扶之,若不可扶君可自代。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臨死能說出這樣的話,雖有囑託之意,也足以說明劉禪在劉備心目中不怎麼樣。知子莫若父,劉禪若果聰明睿智,行事得當,劉備臨死斷不會如此說的。諸葛亮在世時,獨立支撐蜀漢,東和西拒南征北伐,有再造蜀漢之恩,現在有些人總說,諸葛亮北伐掏空了蜀漢,真的掏空了嗎?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經濟發展,戰備充盈,路不拾遺,人懷自歷。如果掏空了蜀漢,能出現這種情況嗎?也有的人說蜀漢國內矛盾不可調和,諸葛亮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才出師北伐的。真是這樣嗎?國內矛盾那麼尖銳,諸葛亮還能安心在外北伐?恐怕出師都難。諸葛亮之所以北伐,一是為實現劉備遺願,二是為實現自己最大抱負,三是擾亂曹魏的穩定發展,四是讓蜀漢不忘己志,當時時警醒自歷,決不能自我滿足偏安一隅,自甘墮落,五是在北伐中尋找機會,克復漢室。無奈天不假年,諸葛早早過世,致使北伐大業落空。劉禪在後宮都幹些什麼呢?寵信黃皓,整日吃喝玩樂,走馬鬥狗,還時不時給諸葛添些麻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明確告訴劉禪,不要妄自菲薄,要親賢遠佞,如果劉禪平時做得很好,諸葛亮能這樣警告他?諸葛亮忠心扶佐劉禪,天日可表,就是他死後,接繼掌權的人,也從沒發生過像曹魏、東吳那樣政變奪權的事件,這充分說明了蜀漢君臣團結,決沒有像一些專家教授所分析的蜀漢各派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情況。
諸葛亮死後,劉禪又自主做了什麼呢?政令制度依然按原章進行,所用人完全按諸葛亮推薦的人用,如果劉禪受諸葛亮壓制,這時他完全可以有主見地反其道而行之。有人說諸葛亮死後劉禪再沒設丞相,這是劉禪的主意嗎?因諸葛亮功勳太大,沒有人再能配得上與諸葛武侯一樣的丞相一職,因此才不再設丞相。有人說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不準蜀人設廟祭奠,試想想劉備尚無此先例,諸葛亮怎能譖越?諸葛亮死後劉禪循規蹈矩做起了平安皇帝,北伐擱置十幾年,再加姜維北伐不成,由此在蜀漢君臣中普遍產生了天不絕曹大漢當終的心理,這為以後蜀漢舉國降魏做了鋪墊。劉禪如果是聖明睿智之君,這時當抖擻精神,臥薪嚐膽,大有作為一翻;而他在諸葛亮死後都有哪些作為呢?繼續寵信黃皓,安享宮庭快樂,就是鄧艾兵臨城下,他聽信譙周之言,不能堅城據守,卻白白將劉備數十年艱苦打下的基業恭手送與敵人,雖說為了滿城百姓,也當派大臣出城投降,自己定要以死報答父親劉備,那樣泉下見到劉先主,也好有個說辭。就從劉禪舉城投降,甘願到敵國苟活這一點,就能說明劉禪決非什麼聰明睿智之主,也沒有什麼明君特質,只是個庸人而已。
-
5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所以一個人所生的時代很重要,劉禪如果身在清平盛世或者比較一個安穩的王位繼承的話,或許他是一個賢君,但是他偏偏生在了亂世,而他而她又沒有整頓或者說重整亂世的能力。所以他的悲劇也就在冥冥之中註定了,也祝你新年愉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正午陽光666搞笑
劉禪身上當然有很多明君特質,但為何把江山丟了,這個問題吧有點強人所難,那麼多君皇朝代都改朝換代了,劉禪丟了江山也很正常,這封建皇朝這個東西有句話怎麼說來著,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到劉禪家了當然做得,離開劉禪家了還怎麼做啊,江山丟掉也很正常。
-
7 # 良人執戟2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蜀後主劉禪決定出成都北門到鄧艾大營投降的情景,與幾百年後的五代蜀後主孟昶投降趙匡胤幾乎一個版本,不同的是花蕊夫人敢於在新的君王趙匡胤面前,痛快淋漓地罵棄城投降的君王將帥!
而劉禪的投降是幾乎打著自己的耳光,乞求"不殺之恩"!
章武3年(223)4月劉備去世,劉禪即位,時年十七歲,改年號建興。
這時的四川本土豪強、土司,一個二個不認黃了,劉備在世時個個笑瞼相迎,人一走,屍骨未寒,就紛紛翻臉不認人一一造反了!首先是牂牁太守朱褒擁反叛,益州豪強雍闓早反,不服管轄,越嶲少數民族頭領高定同時反叛。這時的劉禪猶如明未十九歲執政的崇禎一樣,都是弱冠之年上位而面對危機。
所幸諸葛丞相猶如蜀漢政權的定海神針,在劉禪的大力支援下,迅速平息叛亂,並且更改這幾個地區的行政區劃,設定雲南郡、興古郡,年㡳諸葛亮才返回成都。
而擁有一番振興蜀漢頹勢的劉禪,大力發展農業,閉關自力更生,興水利、勵農桑,使老百姓有了喘息、生存的時間。
另一個重大舉措是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以國家利益為重,與孫權重修於好,雙方使者互動不斷,蜀漢政權在劉禪和諸葛丞相的努力下,終於平穩交接了政權、穩定了大局。
諸葛丞相從建興六年(229)到建興九年(232)共進行了五次北伐,都功虧一簣,葛葛亮盡平生精力,為劉家二代人輔佐天下,終於勞累過度,逝世於第一線。
國家棟梁一失,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唯一的支柱僅為蔣琬和姜維。
從景耀元年(258),朝中妖宦黃皓從一個小小的黃門令,靠著溜鬚拍馬、打小報告、造謠誹謗姜維,使其只能在窮山卡卡,劍門關一帶駐紮,景耀6年(263),魏國徵調大軍,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各軍同時攻蜀,由於姜維新敗在沓中駐紮,劉禪無將可派,只能派張翼、廖化、董厥分別抵禦,這時的劉禪又改國號為"炎興",大赦天下,不過,晚了,冬天鄧艾在綿竹打敗諸葛瞻,成都成了孤城,鄧艾指揮大軍,蜂湧向富饒的成都一一攻擊前進!
眼看一場大血戰就要開始,蜀漢政權的光祿大夫譙周非常明智的建議皇上投降!
劉禪同意,並在降書上比較祥細的回顧了蜀漢歷史和投誠初衷,他說:"我薄德無能,愚昧軟弱,貪戀父親留下的帝位,苟生多年,(為了)保全黎民百姓的生命,我跪在地上想著大魏布恩施教⋯
我不想再寫降書內容了,他的老漢劉皇叔和張叔叔、關叔叔聽見這些軟文,肯定氣得活轉來,有一個人聽見軟文後卻死去了,就是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這個娃娃確實是個忠烈漢子,他傷痛於國家滅亡,先殺妻兒,然後自殺,蜀漢政權終有多人是男兒!
至於劉禪的投降,只能令後人扼腕嘆息。
-
8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明君仍須有賢臣輔助,劉禪雖然沒什麼治國安邦能耐和建國深遠謀略,但卻有諸葛亮極力輔助,蜀國裡外打點得妥妥當當,而劉禪也樂意按照諸葛亮的治國綱領,群臣也懾於諸葛亮的能力而集心協合營造劉禪執政將近30年的太平蜀國。
而諸葛亮死後雖有姜維極力伐魏,但姜維卻無法控制後蜀的局勢,很多得力文官相繼病逝,劉禪也開始寵信黃皓等“投降派”的建議,什麼早降可保命理念,怎能不敗呢?
-
9 # 股市怎麼走
事實上都是庸君的品質,沒有任何明君的品質, 別說諸葛,就連費禕董允姜維那幫人他都搞不定,他的特質跟日本裕仁那貨可有一拼。劉禪的個人奮鬥當然至關重要 ,但也要考慮曹魏的歷史程序,天厭漢朝久矣,被劉秀強行向天借了200載,不願在借給劉備了。
-
10 # 7鬥5言
劉禪在位期間從來沒有大權獨握過,剛上位時有諸葛亮這麼一個乾爹幫他管著整個江山。諸葛孔明死後,還是沒有掌握最重要的軍權。在三國志中,劉備白帝城託孤。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最後於263年亡國。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但是從頭到尾都有些權臣的干涉。即使賢良也是無用武之地的,或許他在心中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他這個皇帝被所有人彬彬有禮的尊敬,但是確實沒有人相信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切。
以上便是我對劉禪一生的總結了。
回覆列表
古代皇帝可以有一下分類:“明君”,“平君”,“庸君”,“昏君”和“暴君”。
劉禪從所作所為來看做不到明君這個行列,只能算一個庸君而已,庸庸碌碌的庸。
蜀漢最先滅亡是因為不可調和的國內矛盾,而蜀漢又是是三個國家中國內矛盾最大的。
當一個國家全部的精力都浪費在了派系鬥爭等內耗上,那它離死便不遠了。
即便是一代名臣諸葛亮,也只能是透過不斷北伐,將矛盾引導至外部,但還是無法解決它。
這不是一位君主和一位權臣憑藉一個人能左右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