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242395133159品
-
2 # 我來讀歷史
一、夏朝至清朝治亂興衰程序的氣候史
世界氣候史上有一個“小冰河期”的說法,“小冰河期”對於中國朝代變革有很大的影響。
“小冰河期”是指在間隔幾百年的時期內,地球氣候變冷,暖溼空氣交換減弱,降水減少,乾旱加劇的現象。這個週期大約在500年左右。
夏、商兩代距今年代久遠,沒有翔實可信的史料。據考古學和氣象學專家考證,在西周中晚期,中原地區氣候溫暖,植被茂盛,有大量熱帶亞熱帶動物活動。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後期,中國大陸遭遇了一次“小冰河期”。氣溫變冷,旱情漸生。北方草原地區河流乾枯、草場退化。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牛羊牲畜食物匱乏,大量死亡。於是,林胡、婁煩、東胡等部落南下進攻燕、趙、魏等國邊境,以尋求更佳牧場。燕、趙、魏三國不得不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應對遊牧民族的侵襲上,從而加快了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程序。
過了大約500年,到了東漢末年,第二次“小冰河期”來臨。氣候乾旱,疫病流行,爆發了黃巾軍起義,導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周邊草原部落持續內侵,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的亂世來臨了。
亂世持續大約500年後,隋王朝再次統一中國。隨之而來的大唐帝國積極醫治戰爭創傷,大力恢復農業生產,把正在肆虐的“小冰河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點,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頂峰。
500年後的北宋末年,“小冰河期”再次降臨,女真族的鐵騎離開苦寒荒蕪的北方草原,殺進繁華錦繡的中原花花世界,在劫掠了大量金銀珠寶、人口牲畜後,押著宋徽宗、宋欽宗滿載而歸。
又過了大約500年,明朝末年,由於氣候持續乾旱,農作物大幅減產。就連剛剛傳入中國的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也無法滿足百姓的吃飯需求。於是全國餓殍遍地、盜賊蜂起。人民紛紛逃亡,政府賦稅徵收不齊,缺乏軍餉鎮壓起義。300年的明王朝最終被顛覆。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朝代的興亡更替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以農業立國”的中國曆代王朝,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生產充足的糧食養育人民,使他們不至於因飢餓而起來造反。所以,“小冰河期”導致的農業生產停頓是朝代更替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夏朝至清朝治亂興衰程序的戰爭史-1、五萬到一萬年前為弇茲玄女部落聯盟時期。
地域,青甘陝寧及蒙蜀部分地區。
0、一萬到七千年前為華胥古國時期。
地域,陝甘寧青及蒙蜀部分地區。
1、女媧伏羲整合西北,共工整合東北。
女媧,地域,陝東部、鄂西、晉中南,華山周邊為核心區。
伏羲,地域,甘陝青寧及蒙蜀部分地區,隴原、周原為核心區域。
2、神農魁隗/神農炎帝整合西北及鄂西,后土整合東北。
常羊山神農魁隗氏,地域陝甘寧及鄂西晉南部分地區,周原、鄂西、晉南為核心區域。
姜水神農炎帝,地域陝甘寧及鄂西晉南部分地區,周原、鄂西、晉南為核心區域。
3、炎黃整合西北及東北,最後整合北方大部。
黃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曾強盛一時,最終被後世附會成華夏始祖。
黃帝之後,各地部落紛爭繼續,其後裔繼續在古河套地區活動,並建造石峁城。
其後,溫溼帶南移,古河套地區黃帝后裔分化為狄、氐、戎、強、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並慢慢遷離古河套地區,向四周擴散。
位於隴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漸強大,並慢慢向東遷移,最後到達黃河壺口瀑布周邊地區。
其間,各原統屬於黃帝帝國的部族間互相吞併,其中稱霸一時的有東夷顓頊部落聯盟、晉中唐堯部落聯盟、晉南虞舜部落聯盟、陝晉北部崇山部落聯盟、大禹部落聯盟等。
崇山部落聯盟後期主導石峁城,滅了唐堯陶寺部落聯盟。
虞舜部落聯盟北上,趕走了崇山部落聯盟,成為一時霸主,並將崇山部落聯盟首領追趕至羽山殺死。
崇山部落聯盟戰敗後投靠大禹部落聯盟,被大禹部落聯盟吸收。
4、大禹整合北方,夏啟整合北方。
大禹部落聯盟在虞舜時繼承崇山部落聯盟治水的工作,導水積石山、鑿開黃河龍門口。
大禹部落聯盟在主導治水工作過程中不斷壯大,最後奪取虞舜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殺。
大禹用13年時間統一西北諸部落後,御駕親征東夷伯益,兵敗南逃會籍病死。
其後夏啟強勢崛起,武力統一,可惜,夏啟死後又諸侯爭霸,夏朝被諸侯打的四處亂竄,在很多地方都建立過臨時戰爭堡壘性質的聚居軍寨。
5、商部落崛起河北,整合北方。
最終,東夷商部落崛起,滅了夏部族,成為東夷部落聯盟首領。
此時,黃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為西北部落聯盟首領。
6、周部落崛起甘陝,整合北方及荊楚,拓展吳越,欲圖川蜀。
7、秦統一全國,北至陰山,西至臨洮,東至遼東,南至交趾。
8、漢承秦制,北至瀚海,西至西域。
文景之治,漢武帝開疆拓土,立漢家制度。
9、新莽篡位,造作經書,急速改革,來去匆匆。
10、東漢讖韋、文武均停滯,玄虛妄言叢生。
11、三國亂世,英才輩出,文有剛骨,重武重謀。
15、兩晉頹廢,門閥世家,談玄嗑藥,裸奔娘炮,亡國幾滅種,是大倒退。
司馬篡位曹魏,開五胡亂華百年亂世。
16、南北兩朝,走馬換燈,文風糜麗,崇佛頹廢。
17、隋朝立漢,恢復衣冠,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一洗頹靡之風,重塑剛勁氣。
恢復漢制,開皇之治,草創科舉。
隋煬性急,急欲首權,引入科舉,營建洛陽,天下疲憊,三徵高句麗以弱世家,世家大族謀反。
隋煬奢糜,不惜民力,大開運河,三下江南,耗費民力太甚。
18、唐承隋治,北至瀚海,西至終東,南至腳趾,東納高麗,萬國來朝,文化繁榮、經濟繁榮、武道長盛、道教發展、引進佛教發展出禪宗,唐詩繁榮、傳奇小說,文武人才輩出。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道教發展出內丹修煉體系。
從佛家發展出禪宗等本土法門。
19、五代亂世,文武均停滯,僅有地理、道教有發展。
20、北宋疲弱,宋詞通鑒,文勝武衰,腐儒發展理學走極端,花錢買個和平而沾沾自喜,腐儒黨爭內鬥,變法失敗衰退,逼反方臘宋江,嫖娼嫖出靖康恥亡國兼恥辱。
燕雲未復,東北未復,杯酒釋兵權逼反西夏丟西北,西南大理獨立,靖康之恥亡國。
21、遼金西夏並立,遼乏善可陳,近代醫學大發展,西夏文化繁榮。
22、南宋窩囊,文武皆停滯衰退,享樂頹靡,腐儒黨爭內鬥,權臣專權,秦檜賣國殺忠臣岳飛,亡於內鬥。
23、元蒙粗暴,只收稅賦,放權地方。腐儒混跡官場,貪腐專權橫行,民間苦不堪言。宋詞唱法更新,演化出元曲。宋話本與元曲結合,演化出元雜劇。男曰拇指,女被剝奪初夜權。
24、明代立漢,鐵腕治貪腐,連坐滅權臣。制度設計太多限制,死硬僵化。理學橫行,思想禁錮。腐儒架空皇權,東林奸黨與宦官閹黨內鬥亡國。
25、滿清入侵,奴化統治,大肆屠殺,大興文字獄,藉口編四庫全書銷燬漢族典籍,篡改歷史。閉關鎖國,疲弱落後而亡國。
三、結論夏朝至清朝的治亂興衰的歷史程序,影響其程序有以下4點:
一,是朝廷自身矛盾至不可調和而倒敗;
二,是外族強力侵略亡國;
三,是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所使然;
四,為外部文明文化侵略打亂朝廷自然程序!從而引起內部變異而被更換!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根據本題題目所示,這個影響程序應該指的是從夏至清,這許多王朝是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最終又是因何而亡!淺析其原因有大致三點。
一、君主與朝臣的因素,是王朝興衰與否的內因
凡是立國長久的王朝,在王朝初創之時,無不是君主素質極高,善於治國理政,也能明察秋毫。
對於駕馭麾下群臣,以及興利除弊、造福於天下百姓也是比較注重的。而君主麾下的文武群臣中,除了少數人因忘本驕縱以致觸犯國法,而致身敗名裂外,其餘多數人還是能夠清廉秉公的。
因此可以君臣一體、朝野同心,共同努力去維護和經營,自己為之奮鬥了終生的政權!在這種氛圍之下,王朝便形成了一種蒸蒸日上的勢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使得王朝的事業得以興旺發達。
但是往往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君主執政以後,伴隨著那些深知民間疾苦以及王朝運轉之艱難的老臣的凋零,朝中大多數臣子的素質也隨之而下降了。
而且這個時候往往也是臣子之間,結黨營私之風漸起,利益勾連日漸盤根錯節之時。並且貪腐、享樂的奢靡風氣也隨著王朝的穩固和發展而日益嚴重。久而久之風氣養成,再要加以遏制或清除已無可能。
朝中官僚腐敗,有時還會以宦官和外戚交相控制朝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宦官做為皇帝的家奴,和外戚一樣都是最黑暗、最腐朽的政治勢力代表,他們的胡作非為是導致王朝加速垮臺的重要推手——比如西漢時的外戚王莽、東漢時的十常侍等宦官。以及唐朝中後期和明朝間續的宦官亂政。
此外相權與皇權的鬥爭,以及朝廷大臣之間的結黨並黨同伐異,也成為了導致王朝內部離心離德,以致被另外崛起的勢力趁虛而入,將其取代或推翻的因素。而且朝政的腐敗必將導致上行下效,各級官吏勢必會加重對民眾敲骨吸髓式地盤剝。而這又必將引發民眾的反彈,倘若再遇上天災,則必然導致人禍——饑民起義!
另外,更有許多君主執政以後,不僅不能勤於國政反而是貪圖享樂,甚至是因此而荒淫無恥、暴虐貪婪。他們喜歡的是諂言媚語,信用的是霄小之徒。厭惡的是逆耳忠言,喜歡的是文過飾非,因此而拒絕納諫也討厭忠臣、諍臣。比如夏桀和商紂之類的君主,多屬此類中人。
對於任何一個王朝來說,要想長治久安、國運久長,都必須要做到君正臣賢、政治清明。王朝是要由人來治理的,故必須要能夠持續不斷地獲取賢才,並把他們安排到最恰當的崗位上去,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新陳代謝,使王朝的機體健康得以維持。如果不這樣做,或是做不好則必然導致王朝機器的運轉失靈,最終走向被淘汰的結局。
二、導致王朝治亂興衰的“勢”的因素
其次還應該看到在一個王朝興起之時,不僅君主執政素質很高,而且朝廷群臣也無不盡心盡力。從而形成了一種無人不努力、無人不盡心的可喜局面。造成了一種興旺發達之“勢”。
在這種局面下王朝能夠興盛,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打天下艱難,坐天下更是艱難,想要治理好天下更是難上加難——它需要君正臣賢朝政清明來做保障。
到了王朝的中期,隨著先前各項發展成果的積累,一個王朝發展的頂峰,也就是所謂盛世來臨了。王朝的“勢”也因此而達到了極點。
而此時這個王朝的統治階級將面臨著選擇:是繼續透過艱苦努力,將盛世延續下去,還是滿足於既有發展成果,躺在功勞薄上盡情享受?
很不幸的是:許多王朝的統治階級無一不是在事業發展到了頂峰之後,又從峰頂上跌落下來,甚至有些王朝跌了個頭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乃至於萬劫不復——比如“開元盛世”之後的大唐王朝!
它就是由於忽視了盛世之下所掩蓋的各種積弊,並喪失了進取心和危機感,統治者們開始追求奢靡享樂,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元氣大傷,盛世也因此而戛然而止。導致了盛極而衰、月滿而虧的可悲後果!王朝的興旺之“勢”也自此而終結,開啟了走向衰落之勢的末落之路。
三、引發王朝退出歷史舞臺的外因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是導致王朝由盛轉衰,甚至滅亡的原因,那就是外因。而這種外因又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中央王朝控制下的其他勢力的反叛或謂之替天行道。比如成湯伐夏桀、周武伐殷紂之類。他們都是因為中央王朝出現了統治危機,因而有機可乘,才會以小搏大,並最終做到以弱勝強並取而代之的。
第二類是中原王朝所不能控制的,或原本曾經控制,但後來又失去了控制的域外勢力。比如與兩宋王朝並立的遼、西夏,以及後來的金、蒙,是這些勢力的不斷挑戰,加劇了兩宋(南、北宋)王朝的壓力,並且導致了潛伏的隱患和危機的發作——最終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元)。
而明朝的結果也差不多,雖說導致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因朝政腐朽而造成的危機,也有因天災而引發的農民起義。最終清軍是趁著明朝因對付張、李起義軍,以致王朝出現了財政危機、人事危機、軍事危機、政治危機,這類重大危機之後,才得以撿到了一個天大的便宜,入主中原的。
否則單憑清軍的那點兒實力,若無李自成動搖了明朝的統治基礎,並攻破了京師,以致出現了因人心不穩以致天下大亂的情況,清軍是難以在短期內就將偌大的中原蠶食鯨吞殆盡的。
至於清朝的最終衰亡,除了內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外因了。而且晚清面對的外因是與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所面對的形勢截然不同的——正所謂是“三千年所未有之大變局”。
西方列強的崛起,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瓜分和對東方的掠奪,已經使清朝暴露在列強的炮口和刺刀之下了。而頑固保守,習慣於閉眼看世界的清朝統治階級,在一開始對於這類西洋對手是陌生的、無措的。也因此才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鴉片戰爭的接連失敗!
外因又引發了內變,太平天國趁勢而起,給了清朝統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洋務運動出現了,這是一種清朝為了自救而主動進行的技術引進以及片面改良運動。
然而限於清朝統治階級的頑固堅持自身利益的不可動搖,以及專制皇權的不容觸動,因此使這場有限的、區域性改良,因為始終無法“改”掉導致清朝落伍於世界的封建專制,又無法“革”除限制清朝走向近代化的各項弊政,所以終因後勁不足和改良的侷限性,導致了失敗!最終在甲午之戰後,清朝統治階級為了自救而發起的洋務運動以破產失敗而終結!
而到了這個時候,外患頻繁的清朝統治階級已經無法穩固其統治基礎了——許多先進的華人已經覺醒了,他們已經認識到:大清不亡,中國難興!最後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清王朝不得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下了歷史舞臺!
綜上:如果要概括一下本題所示的王朝治亂興衰歷史,那麼似乎可以得出人的因素、勢的因素和內因及外因這三個因素。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大一統王朝似乎總也逃脫不掉興起——衰落——中興——再衰落——滅亡的規律。這也可以被稱為封建王朝的宿命,也是因其封建制度的特殊性,而終究難以逃脫的規律!
回覆列表
答:一,是朝廷自身矛盾至不可調和而倒敗;(秦朝)
二,是外族強力侵略亡國;(如北宋丶南宋。)
三,是自然災害所使然;(東漢末年)
四,為外部文明文化侵略打亂朝廷自然程序!從而引起內部變異而被更換!(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