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誠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關於終南山,有很多傳說。

    老子西遊入秦,說經臺講授《道德經》

    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

    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

    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 2 # 心中之魚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 3 # 平頭哥飈知識

    老子選擇終南山寫道德經,以下從兩點說明:

    1.老子與終南山之緣:老子本是東周一MISTRA書館管理者,在東周的一次兄弟爭皇位時候,他管理的圖書館被毀,一氣之下老子離開圖書館奔向終南山函谷關,但由於當時老子無通行證,就被當時的關令尹喜留下來,尹喜早聞老子才學,便拜師老子求學。

    2.老子為何寫道德經:老子雖學識淵博,但從知識到思想是一個大的飛躍,道德經的生活感悟,是老子在圖書館整理資料和歷史論證很難寫出來的,網上很多人認為,這種生活感悟是老子離開洛邑後,在西行終南山過程中透過一系列觀察思考,現實與知識結合的思想火花,當然這些感悟不提不快,最後加之在函谷關遇到尹喜勸說,最後就寫下道德經。

    天時:周王室衰落,老子對周王室大失所望,對改革失去資訊,厭倦政治,這是老子寫道德經的一部分思想心情。

    地理:終南山是老子離開後奔向的地方。

    人和:尹喜的挽留和勸說最後讓老子寫下道德經

  • 4 # 暢麟命理起名策劃448

    很難感悟道祖當時的心態,一國的圖書館長統管海量書籍,就是耳濡目然也能增強本身的休養,也許與終南山緣分成熟了,關尹也非凡人,攔住道祖,虛心求教。終成經典傳世之《道德經》,洋洋五千言,神化以後才知寶地終南山的非凡創舉!只能說此地靈氣鬱結,環境好,讓道祖智慧以此為契機,讓後來修道者,來此尋根問祖。

  • 5 # 趙日金141

    尹喜,道教製造的神話人物。

    《史記》記有三個老子。

    一是“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

    二是“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的老子。

    三是“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任“周太史”名 “儋”的老子。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的老子,只能是“與孔同時”的老子,不一定是“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而寫《道德經》的老子,也有可能是孔子死後百二十幾年,任“周太史”名“儋”的老子。

    《史記》: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室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矣。

    “關令尹喜曰”,令尹,關口官員職稱。其意為,關口官員令尹高興地說。

    後世道教編出個姓尹名喜,叫“尹喜”的人。歷史是否有“尹喜”其人,不見任何史料證明。且司馬遷說老子過關的關,並沒說是終南山的關。還有什麼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更是子烏虛有的事兒。

  • 6 # 獨孤悅己

    皆是因緣聚合的緣故。

    就像皇城地點歷經長安、洛陽、南京、北京一樣;就像中國的矽谷是中關村一樣;就像菩薩道場分別選在舟山、九華山、五臺山、峨眉山一樣,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是願力、因緣所生髮。

  • 7 # 我色多吉

    老子騎牛至終南山給關尹喜宣講《道德經》,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講《道德經》呢?你應該去問老子他老人家,他是聖人,洞察天地玄機,觀前顧後,問我這個問題,只能幫你猜一猜了!紫氣東來是當時老子在來終南山時顯現的天象,終南山位於秦嶺山脈,這裡還有太白山,在老子之前和當時至今日,終南山都是道教聖地,無數修行者常年隱居山中,幾千年來出了很多祖師名家,最著名的當屬王重陽和幾名弟子了!其中的丘處機的肉身現在還在北京白雲觀的地宮裡。佛法傳到中國後,很多佛教徒同樣喜歡終南山,有很多和尚、居士隱居山林中唸佛唸經禪定修行,後來又修了很多寺院。出了很多祖師大德、方丈、大法師,如虛雲大師、道安大師、道宣律師、印光大師、圓照大師、鳩摩羅什譯師、本煥大師、如誠大師等。終南山也是八仙的常住聖地,八仙中的呂洞賓還和住在終南山的佛教的黃龍祖師鬥過法。儒家的文人墨客同樣喜歡終南山,從古至今終南山都是遊客的最愛!當然了,老子的《道德經》是修道治世養生的教科書,終上所述看來應該在終南山宣講《道德經》,因為喜歡終南山的修行者多,學習《道德經》者就多,這正是老子所希望的。就象我們做了篇文章,也希望發在首頁有很多人看,老子也希望自己的佳作成為爆文!恰逢關尹喜善根深厚,前來拜師,成了老子的最後一個關門弟子,一般來說這師父越老,越喜歡最小的徒弟,所以就把終生的心學《道德經》傳授給了他。天地人和,“道可道,非常道!”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華人歷來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居廟堂之高,窮則處江湖之遠。達行入世之道,窮行隱居之法。名山隱士,相得益彰。終南山,大約也是隱居的好地方。

    唐代的盧藏用科舉失利之後,便隱居在終南山上。終南山離長安較近,這種隱居,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積極用世做準,即所謂的“養望”,也就是培養聲望,後來名聲大了,朝廷徵用他出來做官。

    後來有一位歷史名人叫司馬承楨的,想要隱居到天台山。盧藏用勸他說,還是隱居到終南山吧!司馬承楨說,“終南山的確是通往官場的捷徑啊!”盧藏用聽了很不好意思。於是,後來就有了一個成語叫“終南捷徑”。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當然是一位隱士,他的著作又是入世的“君人南面之術”,把他與終南山聯絡起來,大約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老子的《道德經》是在終南山寫成的嗎?我沒有看到歷史上有這樣的資料,大約是孤陋寡聞了吧。關於老子寫《道德經》一事,司馬遷的《史記》中是這樣說的: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在《老子韓非列傳》開篇時,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也就是說,老子是東周的官員。大約是管理皇家物品的,叫守藏史。東周的都城在洛邑,周平王繼位後的前771年東遷。所以,老子做官的時候,是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春秋末期,諸候漸強,周室衰微,老子就產生了隱居的想法。它離開洛陽,向西去。從洛陽向西,過了函谷關,就到了秦國地界。老子準備出關時,遇到了守關口的官員尹喜。尹喜大約知道老子的學問,覺得他這樣走了,太可惜了,就讓他把自己的思想和學問留下來。“強為我著書”的意思是,辛苦你給我寫本書再走。於是,老子就寫下了《道德經》,之後,便不知所終。

    《史記》中只是說“至關”,並沒說是函谷關。也沒有說騎青牛。不知後來為何成了“騎青牛,出函谷”了。如果洛邑的周邊只有這一座關口,那麼,出函谷也是成立的。但是終南山著書的說法大約就有問題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終南山在陝西的藍田縣和周至縣,離西安很近,而函谷關在河南三門峽市,距離有240公里。現在開車,大約三四個小時就到了。老子騎青牛,沒有個把月時間,打個來回,恐怕很困難。這樣的話,尹喜也不會同意。所以,老子終南著書的說法,按人間的常理,是不成立的。不過,老子是神仙,大約就不一樣了。

    老子是不是西去了,大約也沒有可信的史料加以佐證。不過,東周之後,秦國崛起,老子離開衰微的周室,來到生機勃勃的秦國,似乎也可以理解。再到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文化形成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局面,三教為了爭利益,爭正統,互相神話自己的教主,貶低其它,於是,就有了老子化胡之說。老子出函谷關不是向西去了嗎?到哪兒了呢?原來到了印度,成了釋迦牟尼。這些,就與本題無關了。

  • 9 # 老張教育新思享

    老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上承《易經》思想,下啟後世數千年道家源流,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影響經久不絕。由老子所著《道德經》不僅有著深邃玄妙的宇宙哲學和人生智慧,更蘊含健康養生、丹功法訣、治國理政、應事待物、立身處世等經世長青智慧,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興衰與沉澱,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已經成為華夏子孫的民族基因與文化基因。

    千年菩提路---終南山

    終南山是距離古長安最近的大山。從地理位置上看,現在西安長安區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平原的南緣,而終南山茂盛的植被正是這裡水源的含氧地和生態的保護屏障。終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人稱“居天之中,都之南”,因而得名終南山。據說,當年很多落難的出家人都躲到了這座大山中,他們的選擇似乎是個天意,因為這裡不但是個很好的避難所,更是一個靜心修行的好地方。

    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記載說,老子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後見周室衰微,其道不能行,遂騎青牛西去,函谷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路過,要求老子著書教化。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後繼續西行,尹喜棄官追隨,在樓觀臺老子做了唯一的一次講經說法,後“莫知其所終”。

    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面對各種紛擾,很多人想逃避,去沒有人的淨土,於是”問道終南山“。終南山隱士聞名天下,著名的道家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祖師,詩仙李白等名士都曾在終南山隱居。

    據傳尹喜在終南山上結草為樓,後人稱為“樓觀”。老子在樓觀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並在高崗築臺講經,後人稱之為講經臺。

    公元前516年,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年。而位於終南山,由尹喜所營造的樓觀,也註定要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記憶和追尋的地方。伴隨著終南山中,那飄忽不定的山嵐霧氣。老子書寫下那足以令後人景仰與驕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尹喜喜獲《道德經》,流芳千古。同時《道德經》也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雖然老子,繼續騎著青牛,飄然西去,不知其所蹤。但是他留下的思想遺產是我們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永恆 。

     終南山就是這樣一個令很多人嚮往,也令很多人迷茫的地方。 一片柴門,半葉窗,千秋終南萬古長。心無慾念成大道,空谷幽蘭花正香。

    《道德經》賦予我們豐富內涵

    《道德經》全書5300 餘字,它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華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產生了重要影響。《道德經》現在通行本共81章,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確實把全文分為上下篇,但並沒有篇名,只是在兩篇的末尾分別記著“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這是字數統計。

    其實《道德經》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著作,它重點論述的是統治者的為政之道。老子理想的政治是“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 當我們聽到德國總理施羅德竟然在電視上公開呼籲他的國民“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 當我們又聽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他的就職演講上引用的是老子《道德經》的句子“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樣才能處理國際關係”;

    ◆ 就連帶領人類走近網際網路時代的世界級神人比爾˙蓋茨,他居然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願意做2500年前的華人,這樣我就可以有機會做老子的學生了。因為微軟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原則”。

    《道德經》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無為而治思想、虛極靜篤思想、上善若水思想…… 無疑是當今這個物質高度發展,思想浮躁的社會的一劑清涼散,對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一點感悟

    一個柔,一個愚。柔弱可以勝過剛強,真正的智者深藏不露。柔弱處上,大智若愚。《道德經》裡講: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看似木訥質樸,甚至愚笨的,其實才真正得了人間的大智慧。

    最聰明的往往看似愚笨,真正的智者往往看起來呆呆的。鄭板橋有句更著名的話,“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所以難得糊塗。”

    聰明人往往自恃聰明,喜歡追名逐利,往往得到一時的利益,卻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沒有先天的優勢,所以他們往往不會賣弄聰明,也不會投機取巧,他們一口一口吃飯,一步一步走路,遇到問題就用力鑽研,直至攻克為止,他們自知不如別人,就勉勵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愚者往往都很踏實、勤奮,這種看似笨拙的做事方式,卻能穩紮穩打,最終厚積薄發,取得最後的成功,而聰明人卻因為缺乏耐心,東一榔頭,西一榔頭,最終一事無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是匹夫電影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