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
2 # 塵垚4
沒常識,漢以後各大正傳封建王朝封過異姓王嗎?那是中華文化的一條不可觸碰和逾越的規矩。
滿清入關為了綏靖江山,到是封了四個異性王,目的是什麼:首先是宣傳,你看跟著你們號稱的“蠻子”幹,一樣有前途,大明不會給你當“王”我們給,要榮華富貴,就跟著我們幹;其次是號召,滿清入關滿打滿算30萬人,他要不拉同盟軍,不拉漢奸隊伍,自有力量絕對捉襟見肘,一旦漢人團結對外,立馬把它趕回冰天雪地的關外,封漢人為“王”,是一種策略,是起團結和號召作用的;其三是挖解了敵對力量,擁護大明的仕人起了二心,如《桃花扇》所述,棄明朝而擁清,跟著農民起義軍走的人,迷失了方向,頭領死了是其直系親屬繼承,我沒份,我不如投了。總之,滿清前期封異姓王,對於它奪取中國政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但是,僅一朝就開始廢止異姓王。順治一死,康熙削藩。何以匆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老子的家業,你幫我當什麼家?所以,吳三桂不死也得死!這才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
因此,崇禎在對付外憂滿清和內患李自成等時,他可以把天下所有的辦法想盡,唯獨不能想也不會想的,就是封滿清和李自成等為王。
說到現實: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固有領土,大陸絕不會在臺灣封“王”,誰也不要想在臺灣稱王稱霸。
-
3 # 宋安之
崇禎帝登基的時候,努爾哈赤都死了,是招降還是招魂呢……?
如果說招降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那更不可能了,皇太極可是一個野心勃勃之人,比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政治手腕都強,先後降服了北韓和蒙古諸部,招降這樣的人,拿什麼招降?
最多也就是和談罷了。
至於李自成,這廝也不是好招降的主兒,縱觀他崛起之路,明朝官員也曾對他招降過,不過他是先詐降,然後反咬一口。
可以說招降李自成是相當不切實際的想法。
至於退守江南劃江而治更不現實。
首先退守江南最好的時機在於李自成兵圍北京之際,應該趁還李自成沒有形成合圍之勢,馬上南下,這時候局勢相當惡劣,可以說崇禎帝南遷的阻力最小。
當然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帝能守住江南嗎?
縱觀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的作為,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忠奸不分,導致諸如盧象升孫傳庭等忠心耿耿的大將窩囊的死去,其他“大義凜然”的大臣,大多是李自成來了降大順,清軍來了降大清,簡直是太可笑了。
如果到了江南崇禎帝還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忠奸不分的話,那麼明朝延續不了幾年的。
如果崇禎帝經此人生大起大落可以大徹大悟的話,可以做到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麼明朝怎麼說也可以再延續幾十年。
-
4 # 過去即歷史
我認為這個假設不成立,因為明朝方面都考慮啦,結果都失敗了。
明廷曾經招撫過農民軍,但是農民軍降而復叛,他們接受招撫是被明廷打的招不住架勢了,為了防止徹底被消滅,接受招撫是最好的途徑;等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要求崇禎封王建國(想與崇禎劃地而治),可最終被崇禎斷然拒絕;
崇禎想招撫努爾哈赤的後金,努爾哈赤不會接受招撫,但後金利用招撫這招騙過袁崇煥,爭取了寶貴時間。
網路截圖
崇禎無論招撫哪一方,就是對方接受招撫,如果不肢解對方的軍隊就有可能降而復叛,但是對方接受招撫條件就是不允許肢解自己的軍隊,因為都明白,明廷快被打的招不住架勢了才招撫,然而招撫是最不靠譜的。最終這就是無解的問題,只能死戰到底。
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就是饑民組織起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就上戰場了,打起仗來獲勝主要靠人多勢眾,不講究什麼單兵作戰素質、集體協作能力,打起仗來形同群毆。後來被明廷打的招不住架勢了就接受招撫,但他們拒絕肢解隊伍,這樣他們再養精蓄銳等待反叛的機會,實際上就這麼操作過,就是最後李自成跟崇禎談條件:允許封王建國,然後自己幫崇禎去打後金的軍隊。崇禎最後拒絕了李自成;事實上農民軍跟後金軍隊沒怎麼直接交戰,崇禎上吊後農民軍率了幾十萬大軍被後金軍隊打的一路潰逃,就這一戰就能看出崇禎無論拒絕還是接受李自成的條件都會被後金消滅。
網路截圖 李自成
對於努爾哈赤的後金,當明廷有實力覺得可以消滅努爾哈赤的時候是不會跟努爾哈赤等人議和的,可是隨著明廷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導致後金實力不斷增加,當明廷想議和的時候後金已經有了取代明朝問鼎中原的雄心,怎麼可能真心跟明廷議和。因為在遼東後金軍隊跟明軍交戰有個深刻的認識:明軍陣地戰不行。如果消滅不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只會防守是沒用的。後金是用過議和手段,但那是當做戰術用的,而且是私下跟遼東統帥袁崇煥私下進行的,袁崇煥當真,最後卻被後金利用,導致後金完成軍事部署,開始全面進攻明朝。
網路截圖 努爾哈赤
最後,無論招撫誰,都需要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毛澤東採取了“邊打邊談”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邊打就是告訴美軍我有實力跟你幹,邊談是說我們可以做下來透過談判的方式結束戰爭,因為實力在,美軍就沒有要挾的餘地。崇禎的明朝實力大損的時候要議和是沒有人願意議和的(可以取代為什麼要議和?)。後來的南明不就是跟清廷劃江而治,可結果南明沒多久一路南逃,最終被徹底消滅。
-
5 # 狐筆春秋
倘若如果真的成立,那明朝就絕不是簡單的續命問題了,完全有機會反攻倒算、重回巔峰~
一:敵國之勢已成,皇太極勢必不會接受招安,更加不會投降。
公元1627年,努爾哈赤戰敗負傷,數月後病死臥榻,女真發生內亂,皇太極以其剽悍的政治手腕、圓潤的處事能力強勢繼位,隨後改族名為“滿”,重用漢人范文程等,仿照明朝舊制,登基稱帝,正式與明朝以敵國相稱。建國號曰“清”。
皇太極的勃勃野心已然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當此之際,年尚未弱冠的崇禎又如何能夠馴服這匹怒目圓睜的豺狼惡虎?所以,皇太極是絕對不可能接受招安封王的,畢竟,做王爺哪有做皇帝來的痛快?
二:李自成反覆小人,豈能取信於人?
公元1633年,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誤入“地勢險要”的車廂峽。被當時總督五省軍事的陳奇喻所困。一時間,官軍憑高臨下,或投石襲擾、或擲火燒殺,峽內義軍全無容身之所。而就在多年的心腹之患即將被一網成擒的時候。心慈手軟的崇禎帝竟然以“百姓無辜,罪在朕躬”的理由接受李自成等人的“投降”。
於是,在陳奇喻剛剛整編完義軍,正打算遣返流民的時候。剛剛逃出昇天的李自成就就再次舉起義旗。相繼陷沒寶雞、麟遊等名都重鎮,騷擾天下,關中自此永無寧日。
換言之,對於這樣的反覆小人,他的投降哪裡還值得采信呢?況且“得隴望蜀、慾壑難填”本是人之常情,做慣了山大王的人哪裡還有從良的心啊?
三:遷都南京是最優的選擇,恢復明朝的契機在此一舉。
自皇太極屢次入關,邊境地區依然一片焦土;加上在關內縱橫弛騁、擄掠燒殺的農民軍,關中之地依然赤地千里、民生凋敝、餓殍千里。這對已經深陷泥淖的大明朝而言,已經是一筆臭賬、爛賬。留之是拖累,棄之不足惜。
一旦崇禎遷都南京,他馬上就能化劣勢為優勢,然後崇禎乾坤,再造大明:1、遷都南京,崇禎不僅可以避免許多名臣大將戰死的可悲境地,更可以倚任其人佐理國政,進而憑藉江東富庶的天然優勢,“足食、足餉”的收攬整編現存的大明軍隊,為己所用。不僅如此,還可趁勢脫離東林黨眾的輿論樊籠,以雷霆萬鈞之勢,控制輿論,統一思想,統一戰線。
2、遷都之後可以召回固守山海關的名臣大將,儲存大明朝僅有的精銳騎兵,沿長江設定據點,嚴鎮固守,劃江而治。進而趁此時機,或親信之,或遷徙之,或培育之,或貶謫之,用盡一切手段將國家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一舉解決邊軍幾成私軍,只知有將帥而不知有君父的割據局面。
3、“蝮蛇螫手,壯士斷腕”,糜爛成粥的關中之地早已成了大明朝的心腹之患,果斷的放棄並不是輕棄社稷江山的不孝行為。況且,今日的放棄正是為了日後的治理。話說,農民軍以掠奪搶劫為生,從來不事生產,一旦糧食緊缺,勢必會激化農民軍的內部矛盾,更何況,志在中原的皇太極勢必也會趁機涉足中原地區,屆時“狗咬狗一嘴毛”,所謂“此消彼長,敵勞我逸”一旦天下形勢有所異變,坐斷東南的崇禎皇帝即可命上將率師北伐,再造乾坤。
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更不可能重來。
-
6 # 尋根拜祖
崇禎不可能跟努爾哈赤和談,他即位時,努爾哈赤已經去世兩年。
崇禎皇帝曾經派人與後金密談,也與李自成談判。後金的要求很簡單,承認他他的政權,劃地而治。李自成的要求也不復雜,封王就行,還可以替大明剿滅其他亂軍。
但結果最終都失敗了,弄清楚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假如按題幹所說達成和解,大明的壽命,一天都不會延長!
大明與後金及李自成的談判崇禎十五年,崇禎皇帝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與後金秘密和談。談判沒見到一點進展,就因為洩密而中斷了。其實努爾哈赤在世就曾經提出過和議,條件就是獲取大明的承認。皇太極也多次提出過議和,都被拒絕了。
陳新甲的和談,恐怕是大明最認真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動和談。因為史料不全,對談判內容不得而知,無非是獲得承認滿清,同時被敲一筆竹槓。
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三月十七日,大順軍攻破西直門、廣寧門,抵達復興門。十八日,李自成主動派人與崇禎帝談判,提出的要求是:“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大致意思是,大順在西北稱王,名義上承認大明的宗主地位,但是不聽詔命,事實上的獨立王國。死要面子的崇禎皇帝一口拒絕。第二天,李自成攻入皇城,崇禎帝吊死景山。
談判失敗的緣由暴露了大明敗亡的根子從大明滅亡的最後結局看,似乎委屈求全,同意割土求苟安,學習南宋,哪怕退守江南,即便沒有機會收復國土,至少也能苟延殘喘。
要弄清簡單的類比,能不能產生相同的結果,那麼我們就首先要問: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賬,大明王朝沒一個人明白?談判為何就不能成功呢?尤其是,李自成都攻入北京成了,崇禎為何還不低頭?弄清楚這個問題,答案基本就有了。
根子在哪兒?就一個:黨爭!沒有人會關注大明的生死,只在乎個人利益!都變成了自私貪婪的傢伙,為了個人和小團體利益,完全不顧國家大義,以私利為出發點,黨同伐異!
比如,陳新甲為什麼談判會失敗?原因就是被朝臣提前知道了資訊,禁不住彈劾,漢奸賣國賊的大帽子就扣死了他。這頂大帽子有多重?連崇禎皇帝都戴不起,所以密談被揭開後,崇禎第一件事就先撇清自己,把責任推給陳新甲,讓他頂罪處死,以堵天下洶洶之口!
雖然與李自成的談判存疑,不代表以前就沒有過,更不代表朝廷沒有拒絕過。同樣的原因,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會拿這個大棍子,無情打擊政敵,至於局勢如何,一律不在考慮範圍!
這麼個爛透了的朝廷,什麼事也做不了,除了“休克療法”,一鍋端,重起爐灶,用血來洗滌舊體制,除此而外,別無他法!
假如談判成功,能讓大明贏得喘息之機嗎?退一萬步,假如談判成功,大明能有機會偏安一隅嗎?
不可能!原因還是在於大明毒瘤——黨爭!偏安一隅就能消除黨爭嗎?怎麼可能,後來南明小朝廷告訴我們,垂死的王朝腐敗得更徹底,更沒有廉恥!
甚至,就在談判達成的瞬間,大明王朝極有可能出現大分裂!理由就是,崇禎帝敢簽署割土協議,那些不安分的藩王們,在野心勃勃的朝臣們唆使下,以罰罪的名義,另立朝廷,難道不可能嗎?難道他們的行為,不也是大明的忠臣孝子嗎?
恐怕,崇禎還來不及到達江南,江南的國土就已經不是他的了!那時,他豈不成了孤魂野鬼?難道讓他到後金或者大順手下討個一官半職?
這一點,崇禎恐怕比誰都明白,所以,他必須死守沉船,沒有退路!
還有一個問題:談判能真正成功嗎?
也不可能!談判從來是靠背後的實力,弱者只能簽署城下之盟。誰敢保證,後金和李自成是懷著十二分的誠意來談判的?當年劉邦與項羽,幾乎勢均力敵,劉邦還能反水,風雨飄搖的大明,拿什麼讓李自成和皇太極,變成溫順的小綿羊?
談判,無非是他們的策略而已,根本不頂事。我敢說,協議一旦達成,訊息一公開,崇禎來不及處理國內崩潰的局面,那邊立刻會撕毀筆墨未乾的協議,讓崇禎對內人心崩潰,對外無力迴天!
所以,以大明的實力,談判不可能真正成功,即便成功了,面臨的將是另一種崩潰!延壽?做夢吧!
回覆列表
三個不情願:如果大家都情願了到底管不管?
崇禎皇帝如果招努爾哈赤和李自成,或者遷都南京劃江而治,明朝還會存在多少年?這個假設實際上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的。因為崇禎皇帝不會遷都南京,努爾哈赤和李自成也不會投降。
(一)崇禎不可能劃江而治而放棄北京城。當北方的農民軍風起雲湧的時候,當關外的清朝軍隊瘋狂而至的時候。明朝的大臣們,並不是沒有想過遷都南京。並且南京本來就是明朝的第1個都城,就算明朝建都北京以後也是作為全國的第二個中心陪都的身份而存在的。為什麼崇禎皇帝沒有選擇南遷呢?其實跟他的性格有關係,崇禎的剛愎自用,換人如割草,求成心太迫切。最後割的這些大臣們都緘默不語,而自己又好面子,對於一個年少時期有著雄心壯志中興大明的皇帝來說,崇禎皇帝是不會丟棄北京城而獨自逃跑遷都南京的。
(二)李自成打死也不會投降崇禎皇帝,對於各路起義的農民軍都採取兩種策略。以消滅為主,先集中兵力能消滅的絕對要消滅。最後消滅不了的才會運用懷柔的政策,安撫的辦法。對於李自成大明朝廷不是沒有想過要招安,可是哪怕李自成被打的逃亡了商洛的大山中,他也沒有想過要投降崇禎。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之前就只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和明朝死磕到底,把它消滅掉。
(三)努爾哈赤會不會投降?努爾哈赤會不會接受崇禎的詔安?這一點就說不清楚了,其實在後金剛剛建立的時候,他們和明朝的關係並沒有那麼惡化。因為當時後金的國力還不是很強大,他們還沒有和明朝分庭抗禮的實力。可是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手裡,清朝就已經想要吞滅明朝了。因為當時農民軍的起義讓明朝忙的是焦頭爛額,那時候明朝已經衰落到幾點,我想別說皇太極就算是努爾哈赤也不會投降。
(四)如果他們都情願,歷史會不會改?那如果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李自成和努爾哈赤願意投降崇禎皇帝的南明朝廷會存在多長時間呢?南明朝廷一定會再持續一段時間但存在的絕對不會長久。首先明朝從朝廷到各級官員,已經腐朽的不行了。鈦晶沒有能力在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就算是遷都南京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雄心勃勃到後來的多爾袞更是有一統天下的報復。我想就算是努爾哈赤願意和崇禎皇帝,李自鼎立。皇太極和多爾袞也一定不會願意。他們早晚要入主中原,早晚要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