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物考古聊歷史

    只有弄明白“海昏侯”封號的由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海昏侯”的含義。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這一年劉賀大約29歲或30歲,漢宣帝下詔:

    “奉故昌邑王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

    對於漢代列侯的封號,因封國名稱而來的佔大多數。比如“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長平侯”衛青等等,他們的封號都與他們的封國有關。但漢代列侯的封號並不都因其封國而確定。比如:

    劉邦曾封侄子劉信為“羹頡侯”。羹頡,就是羹沒了,劉邦以此封號來諷刺當年兄嫂的小氣。

    漢武帝在晚年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和“輪臺罪己”相呼應。表達了漢武帝希望百姓能富裕起來。東漢光武帝劉秀封子密為“不義侯”。子密原本是彭寵的僕人。公元26年,彭寵謀,自立為王。劉秀宣告天下,誰能殺了彭寵就封她為侯,最終子密殺了彭寵和他的妻子。子密身為僕人卻殘害自己的主人,但光武帝不能失信於天下,不得已封子密為“不義侯”。鄙視意味很濃。

    那麼問題來了,“海昏”在漢代是地名嗎?

    對於“海昏”二字,顏師古注“海昏,昌邑王賀所封。”(顏師古是研究《漢書》的專家,但他是唐朝人)。

    在《漢書·地理志》中海昏包含在豫章郡中。豫章郡是劉邦所置,管轄十八縣:南昌、廬陵、彭澤、番陽、歷陵、餘汗、柴桑、艾、贛、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鄡陽、南壄、安平。

    《漢書》成書稍晚於海昏侯事件,我想寫《漢書》的人總不會臉豫章郡管轄的縣是哪些給弄錯的。所以,由《漢書》可知,在劉賀被封為“海昏侯”之前已經有了“海昏縣”。所以,劉賀的海昏侯的封號也與他的封國有關。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漢宣帝為什麼要封劉賀為“海昏侯”?“海昏”除了是地名,還有什麼含義嗎?

    封號“昌邑王”與封號“海昏侯”

    單從字面上理解,一方面,“昏”有昏亂的意思,這個封號確實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從而聯想到劉賀的荒唐行為。另一方面,劉賀原本世襲了“昌邑王”的封號。“昌”從日,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所以,有日出東方的意思。而“海昏侯”的“海”是晦,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昏”日冥也。所以,單從字面上理解,“海昏侯”的封號與“昌邑王”的封號意思相對。這不能說是巧合吧。

    劉賀墓出土帶有“昌邑籍”的鼎

    在海昏侯墓發掘後不久,隨著墓中文物的發掘出土,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更加多面的劉賀,很多人也開始重新審視劉賀其人,其封號的由來。著名學者王子今教授曾發表一篇名為《“海昏”名義考》的論文,在論文中王子今教授也認為“海昏”應有特別的政治象徵意義,即暗示劉賀其人如其封號。

    “海昏”的“昏”,應與霍光指斥“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之“昏亂”有關。而“海”字,……其真實含義,很可能是“晦”。……“晦”有“黑如晦”“黑而晦”或“穢濁”“晦濁”的含義。《“海昏”名義考》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王子今教授還舉了一個南齊“東昏侯”的例子:

    南齊第六位皇帝蕭寶卷,因為驕奢淫逸,最終被蕭衍以“宣德太后”的名義廢黜,貶為“東昏侯”。在廢黜蕭寶卷的詔令中有:

    “今依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

    蕭寶卷與劉賀,都當過皇帝,都被以太后的名義廢黜,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被看作是昏庸之人。東昏侯的封號根據“海昏侯”而來,應該都是有諷刺意味的。所以,“海昏”名號是對劉賀道德層次、行為風格和執政表現的明確否定。

    對此,也有學者提出了異議。學者辛德勇舉出了光武帝劉秀時也有一位“海昏侯”的反例。光武帝時,沈戎降服了反賊尹良,因此,光武帝要封沈戎為“海昏侯”。但是最終沈戎辭而不受!如果“海昏侯”的封號真得帶有諷刺含義,光武帝為何要以這個封號來封賜有功之臣,這不是有些合理嗎?並且,對於“昏”字未必就是昏亂的意思,因為西漢時的陳留郡就另設“東昏縣”。另外,在海昏侯墓的娛樂用具庫出土了一枚帶有“海”字的印章。說明,劉賀並不忌諱“海”字。所以,海字也未必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海”字印章

    但我覺得無論是東昏侯還是東漢的海昏侯的例子都很難來輔證劉賀“海昏”的含義。要想知道劉賀封號“海昏侯”的含義,最好還是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海昏”作為地名早於“海昏侯”出現,但漢宣帝為什麼要封劉賀為海昏侯?海昏侯到底是不是如此昏庸,是不是真的不堪大任暫且不提,但漢宣帝的不安是明確的。漢宣帝生性多疑,他在劉賀被廢之後接替了皇位。對於劉賀這位前任,漢宣帝是很不放心的,所以,劉賀長期活在他的監視之下。漢宣帝是漢武帝戾太子劉據的孫子,戾太子是廢太子,漢宣帝是在獄中長大的,他這一脈早已與皇位無緣,在劉賀被廢之後,有資格即位的劉氏子孫大有人在,論資排輩,漢宣帝即位的資格並沒有那麼名正言順,他能即位是受到了霍光的支援。

    漢武帝的之後的帝位傳承

    所以,怎樣才能把皇位坐穩?安撫劉氏子孫勢在必行,所以,漢宣帝才封劉賀為列候。但在封劉賀為海昏侯的同時,還下令劉賀不用參加宗廟祭祀,這就相當於不承認劉賀是劉氏子孫。同時,又要以“海昏侯”的封號來警醒劉賀與世人:劉賀不是無緣無故被廢黜,而是因為他的昏亂。漢宣帝的這招可謂是“恩威並濟”,也是綿裡藏針。

    參考:《“海昏侯”名義考》王子今;《海昏侯劉賀》辛德勇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目前爭議很大,對「海昏」的含義解讀主要分為「惡名」和「地名」兩派:

    惡名說: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為代表,他認為「海昏」是個貶義:「海昏」通「晦昏」,大致意思是「腦子不清醒昏庸侯」。

    地名說:以長江學者辛德勇為代表,他認為「海昏」就是個漢代地名,無所謂褒貶。

    另外,「地名說」也有另外兩種解釋「鄱陽湖之西說、彭蠡古澤源頭說」。

    學者黎傳緒在2008年的文章《解說海昏國》一文認為:

    「海」——就是「湖」的意思,古代的大湖也稱作海,比如雲南的「洱海」,

    「昏」——即「黃昏日落方向」表示「西方」。

    那麼,「海昏」就是「湖西」的意思——鄱陽湖的西面。

    黎傳緒. (2008). 解說海昏國. 中學歷史教學(7), 50-51.

    「海昏」即「鄱陽湖以西」這種說法流傳很廣。

    2016年,劉新光發表的《說海昏》一文認為:「海昏」即「鄱陽湖以西」的說法,完全是望文生義。從歷時地理角度來說,這說說法錯得離譜:

    因為漢代根本就沒有「鄱陽湖」,漢代叫做「彭蠡澤」,湖面非常小:今天大面積的鄱陽湖是隋唐以後形成的。

    引自:《說海昏》,《光明日報》2016年5月14日

    《說海昏》一文引用的中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學者譚其驤的論文——《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的結論:漢代只有彭蠡古澤,所謂的「鄱陽湖以西」在漢代還是陸地:

    引自:譚其驤, & 張修桂. (1982). 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02), 44-53.

    這個歷史地理學的論文非常多的術語,不好讀。

    我們來看譚其驤先生編纂的《中國歷史地理圖冊·西漢·揚州》的地圖,可以直觀看出,西漢時候,海昏縣周圍還都是陸地,根本不在鄱陽湖邊上,又何來「鄱陽湖以西」呢?

    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理圖冊,秦漢》,頁24-25

    劉新光《說海昏》一文同時認為:

    「海」指「大池」,即「彭蠡澤」,

    「昏」通「婚」,在古文中有「父母」的意思,那麼,「海昏」意思是「彭蠡澤的父母」,也即「彭蠡澤的發源地」:引自:《說海昏》,《光明日報》2016年5月14日

    我認為:劉新光《說海昏》一文完全將《左傳注》和《爾雅釋親》對「昏」解釋的理解錯了。

    「昏」確實可以通「婚」,但沒有「父母」的意思,而是相當於今天說的「親家」的引申義。

    所以,劉新光《說海昏》一文首先要假定「海昏」的「昏」通假「婚」,其次,還把「婚」的意思解釋錯了。

    那麼,「海昏」即「彭蠡古澤水源地」的說法更加望文生義。

    但是,此文對「鄱陽湖以西」的反詰有一定道理:

    西漢時候的「海昏」確實不是以「鄱陽湖以西」而得名,因為當時那裡都是陸地。

    三、「王子今惡名說」和「辛德勇地名說」的交鋒

    王子今的《海昏名義考》認為「海昏」就是「惡名」,也即:霍光指斥「昌邑王(劉賀)行昏亂,恐危社稷」之「昏亂」有關。

    理由大致有以下四點:

    1、同時代相似案例——西漢的「羹頡侯、富民侯、不義侯」都不是地名,而且暗含褒貶。

    比如「羹頡侯劉信」,其實劉邦噁心嫂子(劉信母親)的封號。

    劉邦在未發跡前,經常呼朋喚友去大嫂吃蹭飯,嫂子非常討厭,經常用鍋鏟敲鍋以示:「羹盡」或「羹竭」。

    於是,劉邦的朋友就一鬨而散,都走了。

    後來,劉邦發現鍋裡其實還有飯羹,他就非常厭惡這個大嫂。

    他當了皇帝以後,就是不封大嫂的兒子劉信為王侯。

    經過老爹太上皇勸說,就封劉信為「羹頡侯」,一語雙關,諧音「羹盡」、「羹竭」。

    引自:王子今. (2016). “海昏”名義考. 中國史研究動態, No.416(02), 51-55.

    2、訓詁學的解釋——「海昏」即「晦昏」

    王子今認為「海昏」的「海」不應以地名來解釋,而是通「晦」:

    引自:王子今. (2016). “海昏”名義考. 中國史研究動態, No.416(02), 51-55.

    出土的戰國秦漢文獻中,「海、晦」兩通確實是十分常見的情況,「海、晦」上古音雙聲疊韻。

    如:西漢馬王堆帛書《易經》中「海」通「晦」:

    戰國帛書中「晦」通「海」,以及傳世文獻異文中「晦」通「海」:

    引自:《古文字通假字典》,p10

    應該說,「海昏」通「晦昏」,也即「糊塗昏庸」,從訓詁學角度這個說法可以成立。

    3、後世效仿的案列——南齊的東昏侯

    南齊敗亡君主蕭寶卷的的行為和劉賀非常相似,而且得到了一個「東昏侯」的封號。

    文獻記載「東昏侯」封號就是來自「海昏侯」。

    《南齊書》卷七《東昏侯紀》:(宣德太后)又令依漢海昏侯故事,追封東昏侯。

    另「東昏」即「童昏」的意思,也即「無知昏庸」:

    引自:王子今. (2016). “海昏”名義考. 中國史研究動態, No.416(02), 51-55.

    王子今後來又發表了一篇《海昏名義續考》對上述三個觀點,進行了更多的史料補充,同時還補充了一點:

    4、補充點——海昏侯「食邑四千戶」超過了《漢書》記載的戶口

    海昏侯「食邑四千戶」與當時文獻記載豫章屬縣的規模不符,《漢書》記載的豫章屬縣平均每縣不過3747戶。

    所以應該先有劉賀的「食邑四千戶」的「海昏侯國」,後有《漢書》所記載的「三千戶」的「海昏縣」。

    也即劉賀死後它的「海昏侯國」變成了漢書中「海昏縣」。

    引自:王子今. (2016). “海昏”名義續考. 南都學壇:南陽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期), 6-12.

    辛德勇在《海昏侯劉賀·第六章·第三節》一書中認為:

    「海昏」極有可能是漢代的豫章郡的一個縣名,成為劉賀的封地以後就成為漢代的「侯國」。

    也即依據《漢書》記載:西漢末元延三年的時候,海昏是當時的一個縣名。

    他也沒有解釋「海昏」具體的意思是什麼。他認為:地名成因非常複雜,在沒有確鑿證據以前,不宜過度揣測。

    引自:辛德勇(2016)《海昏侯劉賀》(三聯書店),第六章·第三節,頁421

    後來,辛德勇在《羹頡侯、東昏家與海昏侯爵號》一文中對王子今幾個理據進行了逐條駁斥,如:

    他認為「羹頡侯」的「羹頡」之是純粹的地名,「劉邦噁心大嫂」是古人的附會。

    所謂的「東昏」並不是南北朝時候才出現的,秦漢時代的青銅器就有「東昏家」的銘文:引自:辛德勇. (2017). 羹頡侯、東昏家與海昏侯爵號. 浙江學刊(2).

    也就是說:辛德勇只做作保守的解釋,他認為「海昏」為「惡名說」的證據並不充分。

    四、結語——先有海昏侯,後有海昏縣

    「鄱陽湖以西」和「彭蠡古澤水源地說」這兩個說法我認為不靠譜。

    剩下就是辛德勇和王子今的爭論——「海昏」到底是「普通的地名」還是「晦昏之惡名」?

    目前來說,並沒有特別確鑿可靠的證據能夠排除另一方。

    文史科有時候就是這樣,「說有易,言無難」,好像言之成理,其實如果詳細稽核,聽下反對意見,又發現理據不那麼足。

    我覺得這是文史學科特別讓人無奈的地方,結論不像自然科學那般可靠。

    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

    從文獻記載來看,是先有海昏侯,後有海昏縣。

    在劉賀被封「海昏侯」以前,並沒有文獻記載「海昏」是一個地名。

    記載「海昏」是西漢豫章郡的一個縣,最早出現在東漢成書的《漢書地理志》中。

    依據辛德勇引學者馬孟龍說法,《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是西漢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的行政區域劃分。

    引自:辛德勇(2016)《海昏侯劉賀》(三聯書店),第六章·第三節,頁498

    而劉賀死於前59年,也就是說:在劉賀死後大概五十年以後,「海昏」成為西漢豫章郡的一個縣。

  • 3 # 路遙lgy

    “海昏侯”劉賀,這兩年名聲大振。是因為他的陵墓被發現並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與相當數量的文物,使西漢文化的研究更具有了堅實的實物證明。

    劉賀的父親劉髆(bo)是漢武帝與寵愛的李夫人所生,被封昌邑王。劉髆去世後,年幼的劉賀世襲昌邑王爵位。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去世,沒有留下子嗣。霍光主持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二十歲左右的劉賀欣喜若狂,每日裡飲酒作樂,荒淫無度。霍光等大臣一致同意,廢除了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劉賀。史稱“漢廢帝”。

    漢宣帝登基,劉賀回到昌邑繼續稱王,只是暫時被幽禁起來了。之後,昌邑國被取消,劉賀被立山陽郡。劉賀因有病幾乎不能行走,漢宣帝基本解除對他的警惕。又改封劉賀“海昏侯”,食邑四千戶。

    “海昏侯”就成了西漢世襲的封號,劉賀是第是一位。

    海昏侯的封地,是漢高祖時期設立的“豫章郡”下屬的十八個縣之一的“海昏縣”,指現在的南昌市北部地區。

  • 4 # 平安是福152552271

    西漢廢帝劉賀從一位候爺成為一個皇帝,而僅僅只做了27天,後又變成了一介平民的候爺,人們稱他[海昏候]。

    “海昏”在古文中“海”是指陰晦,“昏”是日落。二字在古代是指太陽不在出來,永遠在地下,只有微弱的光。

    所以說在古代[海昏候]不只是對廢帝的蔑稱,還帶有些政治偏見。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有學者考證[海昏候]也有可能這是現有地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粉蟲養殖風險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