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華36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繼位,有兩種說法。一為奉詔繼位,一為弒兄篡位。

    一、奉詔繼位。趙匡胤屬於突然死亡,不可能有什麼詔書給弟弟趙光義。宋史記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根據記載,這有一定的真實性。大宋的天下是趙匡胤出兵時,乘後周皇帝去世,繼位皇帝年幼,弧兒寡母時搶來的,那個時候五代十國,這種事發生了很多,見怪不怪了。趙匡胤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是編劇,趙光義是導演兼演員。趙光義功勞大,又是皇帝的弟弟,年富力強。杜太后為了大宋避免後周柴家滅亡的覆轍,為大宋江山社稷著想,讓趙光義繼位。這個說法還有佐證,即趙匡胤好幾個兒子已成年,一直沒立太子,說明有讓趙光義繼位這個口頭約定,但這個口頭約定沒有明確記載,一直存疑。

    二、趙光義弒兄奪位。這個正史不可能有明確記載,只能從當時及稍後的其它記載找蛛絲馬跡。有記載當晚天氣很冷,還下雪,趙匡胤約趙光義喝酒,到了下半夜,宮內隱隱約約有"燭光斧影",趙光義還違反宮禁,住在了宮中,暗示趙光義用斧子劈死了趙匡胤。分析這個可能性很小,宮中戒備森嚴,趙光義帶不進斧子。趙匡胤武將出身,也是一身的本事,孔武有力,不太可能被劈。如有砍殺,血跡如何處理?趙光義斷不會幹此等蠢事。還有一種可能,當晚喝酒時,趙光義投毒,這個可能性極大。趙光義是個毒王,有前科。南唐後主李煜,後蜀主孟昶都是他毒死的。

    史書記載趙匡胤、趙光義這哥倆喝酒後,趙光義回府,時間不長傳來趙匡胤駕崩的訊息。送信的為太監,本來趙匡胤的章皇后是叫太監給趙匡胤的兒子送信,太監卻跑到了趙光義的府上。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趙光義與太監事先有勾結,利用趙匡胤的死,先入為主,搶先繼位,章皇后一看來的是有權有勢力的小叔子,無奈之下,順水推舟,認了趙光義這個新官家。

    趙光義毒死趙匡胤的佐證很多,他繼位後打壓趙匡胤的兒子,至使其最有能力的兒子自殺,剩下的兒子很平庸,稱為八賢王,賢王就是無能的代名詞。這樣趙匡胤一脈以後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沒有了。趙光義接著打壓弟弟,治罪,兄終弟及的可能性也沒有了。剩下的只有趙光義的兒子繼位了,可見趙光義很歹毒,

    宋室在皇宮內院確實有一個碑,新皇帝繼位後都要在碑前默記其內容。這個碑密不示人,只有皇帝和太后才能見到。大致內容如下:

    一、宋王室要永遠善待柴家。這個好理解,因為趙匡胤當時黃袍加身,乾的不地道,在人們的心目中不仁義,要透過善待柴家來補償,在這點上,宋朝後來的皇帝基本上都做到了。

    二、不殺言官。要求宋室重用文官,不殺文官。這條宋王室比歷史上所有的朝代做的都好。宋王室文官犯罪,大都採取貶官發配的方式。范仲淹、蘇東坡等人,今天被貶,明天發配幾乎成常態。

    三、嚴防武將。趙匡胤是靠武力做後盾奪天下,大宋一直嚴防此劇重演,宋朝的武官地位極低,平時還兵與將分離。大將只有打仗時才領兵,還受皇帝身邊人的監視。打完仗士兵進營,由林沖這樣的教頭管理,大將回府休息。所以大宋有楊家將,沒有楊家軍。大宋武備極差,先後被遼、西夏、金、元等吊打,與宋朝兵將分離這個國策有極大關係。南宋宋高宗趙構在偏安臨安,皇位穩定後,冤殺岳飛,也是源於這個政策。

    四、還有善待百姓,施仁政等。宋朝人很富裕,GDP很高,知識分子很幸福,但國家很虛弱,這與其既定的國策有關。這塊碑在靖康恥時,金兵洗劫皇宮時損毀,不復存在。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宋太宗趙炅(匡義、光義)繼承皇位看起來十分簡單。宋太祖趙匡胤被發現去世,開寶宋皇后命宦官王繼恩宣宋太祖事實次子趙德芳入宮,企圖製造趙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實。但是,王繼恩與宋皇后卻不是一條心,出於政治投機或者早已與宋太宗達成默契,王繼恩非但沒有宣趙德芳入宮,反而將宋太宗迎進了皇宮。面對這樣的情況,宋皇后最終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以“官家”稱呼宋太宗,算是認可了小叔子的皇帝身份。僅此而已,沒有一絲血腥味!

    唯一“血腥”的,只有所謂“燭影斧聲”的傳言。但是,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是宋太宗弒兄一說根本站不住腳,此前已經專門寫過一個東西說這個問題,這裡就不鋪開說了。那麼,所謂“金匱之盟”有是否真的存在呢?個人持保留態度。

    何為金匱之盟?太平興國六年,在宋太祖兩個兒子相繼謝世之後,宋王朝開國名相趙普在宋太宗的默許或授意之下,丟擲了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昭憲杜太后的所謂“遺詔”。因為藏在金匱之中,又被稱為“金匱之盟”。其內容一直以來沒有定論,有獨傳約、二傳約、三傳約幾種說法。獨傳約指的是宋太祖傳位宋太宗,二傳約指的是在二者之間加入了宋太祖事實嫡長子趙德昭。三傳約則更加離奇,居然還加入了宋太祖、宋太宗庶出的弟弟趙廷美!自古有嫡子在,庶出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有繼承權,昭憲杜太后喜愛三子宋太宗,留下這麼個東西還說得過去。加上不是自己所生的庶出兒子趙廷美,就明顯畫蛇添足了,不是嗎?不管幾傳約,都是建立在金匱之盟事實存在的基礎之上。但是,個人對金匱之盟這個東西是否真實存在,持保留態度!

    首先是丟擲時機的問題,宋太宗頂著皇位開路不正的巨大壓力,以兄終弟及的形式即位時趙普不拿出來。偏偏等到宋太祖的兒子都死絕了才拿出這麼個東西,其本身就讓人不得不產生懷疑!當然,可以用宋太宗不願讓趙德昭名正言順成為皇儲來解釋,因此刻意扣下了這份遺詔。但是,接下來還有幾個疑點就不太說得通了。

    第一個疑點,時間問題。昭憲杜太后去世於建隆二年,彼時宋太祖剛剛黃袍加身一年多,年齡只有三十出頭,作為母親,杜太后憑什麼就認定兒子宋太祖會英年早逝,而做出這樣的安排?即便是周世宗,去世時也已經近四十歲。宋太祖就算和周世宗一樣短命、四十歲去世,到那時事實嫡長子趙德昭也已經接近成年了,根本沒有主少國疑之慮。更何況,一位母親怎麼可能咒自己兒子短命?

    第二個疑點,許可權問題。昭憲杜太后並不是臨朝稱制的皇太后,僅僅是因為兒子成為了皇帝,才成了皇太后。她究竟有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的權力和資格,這一點本身就有待商榷。從昭憲杜太后生前的表現來看,她並不是一個權力慾望強烈的女性,有主少國疑的擔憂,甚至向宋太祖提出國賴長君、建議考慮宋太宗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可是,白紙黑字留下這麼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似乎有些越權了。更何況,杜太后並不是小門小戶出身的家庭婦女,她出身高官家庭,應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古代兄終弟及引發的宗室相殘、血的教訓她不可能一點兒不知道。白紙黑字留下這樣的東西,似乎可能性並不大。

    第三個疑點,趙普問題。涉及皇位傳承的問題,歷來都是皇家的重大事件,要麼朝堂之上公開解決,要麼皇帝乾綱獨斷。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這是杜太后與宋太祖母子之間的約定,並不是公開解決的東西。既然不是公開的,為什麼又要叫上趙普?意義何在?僅僅是為了找一個記錄員嗎?退一萬步講,即便真有這麼一個東西,而且趙普也知情。宋太祖如果有意傳位宋太宗,大可以直接公開。如果無意傳位,宋太祖有一萬個辦法可以讓這個東西消失,趙普根本沒有原本,甚至連副本都沒有,這叫死無對證!又怎麼可能多年之後,又在趙普的提示下翻了出來?很明顯,自相矛盾了。

    第四個疑點,不確定因素。昭憲杜太后與建隆二年去世,彼時宋太祖三十出頭、宋太宗二十多歲、趙德昭才十歲。接下來的時間裡,不確定因素太多太多,杜太后憑什麼就預先設定好了宋太祖—宋太宗—趙德昭模式?萬一宋太宗早逝或者趙德昭早亡,又或者發生其他什麼意外呢?那麼,一傳約呢?宋太祖辛辛苦苦搶來了皇位,老媽一句話,得!跟自己家沒啥關係了……很明顯,宋太祖很難接受這樣的安排。而且,有了這麼一個白紙黑字的東西,無疑給了宋太宗即位的法理依據。如果宋太宗弒兄篡位,豈不是名正言順?因此,宋太祖如果是正常人,根本不可能接受這麼一個東西存在,這就是一枚定時炸彈!即便杜太后真的病糊塗了,搞出這麼一個東西,宋太祖也不太可能讓這個東西一直儲存在金匱之中,這是正常邏輯,不是嗎?可偏偏太平興國六年這東西還在,那就顯得有些不正常了。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金匱之盟這個東西很可能就是宋太宗為了強調自身皇位的正統性炮製出來的一個“假貨”。因為宋太祖的兒子都死了,皇位已經不存在任何爭議,隨他宋太宗自己怎麼說。這也是宋太宗為什麼選擇太平興國六年這個當口丟擲金匱之盟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年宋太祖唯一活著的兒子趙德芳死了。丟擲這個東西已經不會引起政局動盪,僅僅是宋太宗一個往臉上貼金的手段而已。至於說,宋太祖是否曾經有意傳位宋太宗,個人認為,有過,但僅僅是將宋太宗作為“備胎”而已。具體之前已經寫過一個東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 3 # 番薯茄子話古今

    回答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關於這件事的官方記載。我截取了“太祖本紀”、“太宗紀”及第三方“遼史·景宗紀”中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先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的官方答案: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宋史·太宗紀》記載: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遼史·景宗紀》記載: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來告。

    這段記載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宋史中說:趙匡胤死了,死在萬歲殿,享年50歲。趙匡胤死後第二天,新任皇帝趙光義就繼承了皇帝大位。對此,遼史中記載的是,宋主趙匡胤突然死了,他弟弟趙炅在太祖靈前自立為帝,派遣使臣前來告知。

    不得不說,寥寥幾句話的記載還挺有意思的。趙匡胤身為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按理來說,他的身體情況來不得半點馬虎,大病小情都應該會有非常詳細的記錄才對。

    但史書對趙匡胤之死這麼大事,僅有區區9個字的記載,前因後果完全沒有交代。另一邊的趙光義也是,就簡單記載了太祖駕崩,趙光義繼承皇位這麼一個既成事實。

    要知道,趙光義只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胤並不是沒有兒子,且已長大成人。自古皇位傳承都是“父死子繼”,到他這裡卻成了“兄終弟及”。

    對此,宋史中比較官方的說法是“金匱之盟”,而作為第三方的遼史,給出的記載卻是“靈前自立”。作為後世之人,我們也只能依據這寥寥幾句話來展開無限的遐想,永遠都不會有標準答案。

    趙匡胤

    相較於正史的惜字如金,野史對於這一事件的描述就要豐富得多,各種繪聲繪色的版本多不勝舉。

    有說趙匡胤是喝酒暴死的,有說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的,也有說是被趙光義下毒的,還有一種傳得更多的說法是“燭影斧聲”跟趙光義喝酒後直接被其用斧頭幹掉了。

    而趙光義上位,有說是遵循“金匱之盟”合法上位的,也有說是弒兄奪位的。

    其他先不提,這裡我們先著重來看一下,流傳最廣的“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

    據考,燭影斧聲的傳聞最早見於北宋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後被南宋史學家李燾在他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引用而被正史記錄了下來,進而被眾人所知。

    那麼《湘山野錄》到底是怎麼記載的呢?對此有兩段記錄,原文較長這裡就不摘抄了,直接講意思吧。

    大概就是說:976年11月14日晚上,趙匡胤找弟弟趙光義進宮喝酒,兩人聊了些什麼沒人知道,只是期間內監曾遠見裡屋燭影搖曳,並有斧頭落地之聲。待趙光義回府後不久趙匡胤就駕崩了,皇后連夜叫心腹太監王繼恩出宮通知其子趙德芳進宮,卻不知太監請進來的卻是小叔子趙光義。皇后沒辦法只好認了,因為宋朝有“靈前繼位”的說法。

    對於這種說法,我認為有真有假,不可盡信,也不可不信。

    首先,進宮喝酒應該是真的,兩兄弟談了些什麼已不可考,但所謂的燭影斧聲,應該不可信,你想那麼大把斧子是個人想帶進宮就能帶進宮的嗎?

    再說趙光義是一介文生,趙匡胤卻是領軍大將出身,要真幹起來的話,不定誰贏誰輸呢?

    且要真是斧子砍死的話,應該會有血跡、傷口等記載,但都沒有!

    可趙匡胤確實莫名其妙的死了,私以為,很有可能是兩人喝酒時被下了毒。這個也不是我憑空臆想,趙光義是有前科的,南唐後主李煜就是被他毒死的!

    而後面的太監王繼恩不通知趙德芳而是直接找了趙光義,讓其有機會靈前自立,造成既成事實。可見兩人應是早有勾結,也可視作一項輔證。

    再來看看“金匱之盟”,具體指什麼呢?拒史料記載,大意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生母杜太后病重,有鑑於後周幼主臨朝、局勢不穩而被趙匡胤取而代之的前車之鑑,為避免重蹈覆轍,勸諫趙匡胤不要立幼主,而應採取兄終弟及的方式,待其百年之後傳位於弟弟趙光義,又傳至趙光美,再傳至趙德昭,以此類推,則可保證國家始終有長君,趙匡胤出於孝順答應了。

    且這件事還不是口頭約定,杜太后還專門讓趙普進宮鑑證,白紙黑字寫下來的,並收於金匱之中,藏於隱秘之處保管。是為“金匱之盟”。

    對此盟約有人說是真的,並列舉趙匡胤在位16年,趙德昭、趙德芳也都成人卻始終沒有冊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親王。而對弟弟趙光義卻是重用有佳,既命其留守東都、又封為晉王,且位列宰相之上,儼然就是國之儲君嘛,只是尚未正名。就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人認為此盟約的唯一鑑證者趙普,曾因反對立趙光義而被太祖貶責出京,也是一力證。

    也有人說金匱之盟是假的,是趙光義和趙普偽造的。持此說法的人主要有兩個理由:

    1、趙太后死的很早,宋朝剛立,趙匡胤正值壯年,且當時其次子趙德昭都已9歲了,趙太后不可能預料到趙匡胤會早死,宋朝出現幼主的可能性不大。

    2、金匱之盟是在趙光義登基5、6年後才被趙普公佈出來的,當時趙匡胤之子趙德昭、趙德芳都莫名其妙掛掉了(一說趙德昭是跟趙光義發生分歧被逼自殺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趙光義下的黑手,畢竟真要按照金匱之盟中兄終弟及的約定來的話,他自己的兒子也沒得搞,於是乎各種謠言四起,很多人懷疑趙光義得位不正。

    這種情形下暴出“金匱之盟”,不得不讓人懷疑其是為了擺脫懷疑而故意偽造出來的。有的人說,你既然有這個神器,幹嘛不在一開始就拿出來,何必遮遮掩掩搞出這麼多事來呢?你就是心虛!

    趙光義

    對於“金匱之盟”,有鑑於趙匡胤的得國方式,我認為其還是有一定真實性的,至少在私底下他們應該是有過約定,趙匡胤也可能答應過。(當然,這裡我更傾向於他們只是口頭約定,縱使真黑紙白紙寫下來了,趙匡胤真能如約完好的將之保留下來的可能也不大。)

    但是,隨著在位時間越久,兒子們越長越大,保不齊心中就有了反悔的念頭。而作為盟約中指定的順位接班人趙光義應該也對此有所察覺,出於將危險扼殺在萌芽中的考慮,最後趁兄長趙匡胤還來不及撕毀盟約改立親兒子之前,先下手為強,弒兄奪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還有人質疑的趙普為什麼要在幾年後才公佈這份金匱之盟,我認為這個也有理由。

    雖然趙普是這份盟約的鑑證者,但他是反對立趙光義的,趙光義也看他不順眼,一當上皇帝就著手清理掉了一大批他哥的手下,其中就包括趙普,自私的說他肯定不會願意用這份盟約來為趙光義正名。

    但他最後又為甚麼提出來了呢?有可能是為了討好趙光義,保住自己的地位。因為隨著趙普公佈了“金匱之盟”後,趙光義對他的態度確實大變,不僅重用,最後還拜了相。但,對於趙普公佈出來的“金匱之盟”是否真是原版的盟約,我持懷疑態度!

    對於這個回答,不知可還滿意?倘若還行,請不吝給我一個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尋找國畫創作的源起和思想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