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諾門罕戰役,是前蘇聯與日本的軍隊在中國北部進行的一場戰爭。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最後引起戰役。日軍的騎兵遭遇蘇聯的坦克機動部隊,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
今天,我們之所以關注這場戰爭,不僅是因為它改變了日本戰略的進攻方向,更重要的是戰後蘇日之間達成的互不侵犯條約,確實對中國戰場產生了重大影響:蘇聯停止了對華一切援助,斷然切斷了從蘇聯進入中國的國際物資援助線,直接加劇了中日在緬滇地區圍繞國際運輸線而展開的一系列戰事。
1939年5月18日清晨,蒙古人民共和國邊境第24騎兵警備隊的幾位Wrangler像往常一樣趕著馬群,渡過哈拉哈河來到水豐草美的東岸放牧,但他們卻遭到駐哈拉哈河岸邊錫林陶拉蓋哨所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守備隊的開槍阻截與兇狠驅趕,被迫撤回河西蘇聯佔領區。
隨後,50餘名一時頭腦發熱的蒙古人民共和國騎兵以武力攻佔了這座錫林陶拉蓋哨所,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聽聞後,極為興奮,認為這是一個向外蒙與蘇聯宣戰,進而擊潰蘇軍以期達到佔領外蒙之戰略目標的絕好機會。
因此,關東軍第23師團,第1坦克師團(這可是日軍唯一的坦克師團!)迅速被透過鐵路運往哈拉哈河前線。蘇蒙兩國同樣毫不示弱,立刻依據《蘇蒙友好互助條約》組建第57聯合作戰突擊軍,還在距前線125千米,位於外蒙境內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設立前線指揮部,蘇軍的伊-15殲擊機也開始在哈拉哈河上空盤旋。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那麼,諾門坎戰役後日軍為什麼放棄北進了呢?因為石油問題,1941年8月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日本只有2年石油儲備,而那個時候西伯利亞大油田和中國大慶油田都還沒有被發現,只有遠東有百來萬噸的油田。日本1年至少需要400萬噸以上石油,那就只有南下奪取印度尼西亞的大油田了。
而此前蘇軍與德國有互不侵犯條約,德國與日本又是軸心國同盟,因此與蘇聯衝突演變成大戰本就是日本外交部不願意看到的。諾門罕之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傷6萬餘人。
單從戰場情況來看,日本慘敗,參戰部隊遭受毀滅性打擊,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蘇)的心理優勢蕩然無存。蘇聯也只能算作慘勝,兵力三倍優勢,武器裝備絕對優勢,兵員損失甚至超過日本,絕對算不上完勝。公平地說,雙方都沒能從戰場上佔到什麼便宜。
軍事上的損失對參戰各方來說都不是大事,重要的是戰爭的結果。1939年8月31日,雙方結束交戰狀態,9月9日,日方提出停戰,9月15日,雙方簽定停戰協議,9月16日,雙方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940年7月,雙方開始會談,並於1941年4月12日達成協議,次日正式簽署協議,那就是《蘇日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保證維持他們之間和平和友好關係,並相互尊重締約另一方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的戰爭物件時,締約另一方在整個衝突過程中將保持中立。
雙方還同時宣告:蘇聯政府和日本政府莊嚴地宣告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之後,蘇聯停止了對中國抗日戰場的援助。
-
3 # 漩渦鳴人yy
真正的戰爭是要建立在兩個國家實力相差最大的時候才會爆發。如果說兩個國家的實力保持均等,或者是實力相差不大的話,兩個國家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當時前蘇聯跟日本之間經濟實力或者說軍事實力雖然有所差距,但是差距都不是太大。前蘇聯的t26坦克面對日本的八九式坦克,坦克的防禦力還有火炮的穿甲力都相互之間是持平的,只能夠說t26坦克在機動性上面要超越日本的八九式坦克,除此以外,前蘇聯對症日本在外蒙古地區,它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補給問題,這和當時日俄戰爭旅順戰役時,沙皇俄國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雖然說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進行輸血,可是誰又能夠保證在冬天到來之際,這條鐵路不會斷掉呢?朱可夫在準備這場戰役的時候,前期為什麼要忍讓那麼長時間就是因為補給一直不到位,所以必須得忍,忍到前蘇聯的軍隊補給全部到位以後才能夠發動,這一場戰爭。
總之一句話,前蘇聯雖然贏了諾門坎之戰,但是都是有自己的困難,需要去處理,不可能擴大戰果,雙方經過這一次交涉以後,發現對方的實力,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弱,所以暫時的也就互相停下了追擊的步伐,不是有其他的就是為了能夠在接下來的裡面積攢力量。
前蘇聯是害怕逼迫日本人逼得太急了,最後導致日本人真的跟德華人一起進攻前蘇聯這樣的話,前蘇聯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日本人則是害怕前蘇聯和美華人聯手前蘇聯雖然跟德華人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誰都知道這一張廢紙,連沙子都不如。如果說前蘇聯和美國一起聯合進攻日本,那就會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即1945年8月份中旬所出現的那一種日本人的慘狀,日本人也將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即便是。美國不參加前蘇聯進攻日本的計劃,前蘇聯大規模的派出自己的軍事部隊支援中國,就可以讓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所有吞到的東西全都得打到吐出來。
所以說,對於當時參戰的其他的國家來說,這場戰爭實際上就是日本跟前蘇聯之間小規模的軍事上的交鋒。跟兩個國家之間,國家層面的外交沒有任何影響!至於說這一場戰爭演變成為大規模的戰爭,日本方面沒有做好準備,前蘇聯也沒有義務去做這樣的準備,雙方也就是點到為止。
-
4 # 心在遠方149134068
蘇日雙方本來就將此定為邊界區域性戰役,沒想打起來後日本關東軍最後賭成了脫衣秀,蘇聯則意在教訓日本,使其不敢在東方找茬,日軍裡有部分德國觀察員親臨戰場,對日軍表現做出評估後德國單方面與蘇聯簽署條約,不想帶這個笨手笨腳的夥計一起混了。
-
5 # 歷史小知
諾門罕戰役本來可能演變為日蘇大戰
可能只在與日本一方日本將在亞洲由國土且毗鄰日本的蘇聯視為自己稱霸亞洲的頭號敵人一直有心與蘇聯一戰。尤其是在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之後就已萌生了北進戰略,即透過佔領西伯利亞將蘇聯的勢力趕回歐洲,同時也可確保剛剛佔領的富饒的中國東北地區真正成為日本稱霸亞洲的後勤基地和大後方。
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蘇聯芒刺在背的感覺愈發嚴重,同時歐美國家軍事禁運也讓日本感到戰爭難以為繼。因此出現了北進攻打蘇聯和南進佔領東南亞取得戰爭物資兩種戰略。但以日本的國力完成一項就很困難,因此試探性的進攻了蘇聯結果慘敗,就全力南進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戰爭的另一方蘇聯則根本沒想過擴大戰爭。當時蘇聯的戰略重心還是在歐洲,當時納粹德國正磨刀霍霍準備在歐洲開開戰,蘇聯也在坐看西歐開戰的同時西進。比起相對發達的東歐地區和近在咫尺的西歐,蘇聯對待遠東地區只是防守戰略。因此諾門罕戰役結束後就同意簽訂日蘇中立條約。給了日本一個承諾讓它放心南進,同時也消除了日本北進的思想。
-
6 # 東都有湘
諾門罕事件我們一般給予的常識理論認為這肯定是日本有預謀先挑起的。但是如果需要站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角度來判知,毫無疑問諾門罕事件是蘇聯藉著日本在1938年主動挑起日蘇張鼓峰事件不久後向日本發起的。
因為只有對諾門罕事件是由誰先策動的,才能清楚展現那段歷史的本來全貌。透過諾門罕事件很明顯就可以判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確實沒有戰略意識,正因為日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當然對於擁有戰略的蘇聯來說必然在重要的戰略認知點上是無知的。
無疑戰略需要實施,那麼肯定戰略就需要判斷,因此戰略判斷必須透過具體證明。所以諾門罕事件就是蘇聯具體針對日本發起的一個主動戰略判斷證明,當然正由於日本在1938年挑起日蘇張鼓峰事件是在本身已經全面侵華戰爭打響的展開時期。
但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採取的又是透過不斷新增油燈增擴投入規模,隨著1939年國際角逐的烈度進入白熱化,強者的競爭矛盾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直接攤牌,局勢的發展把握更是到了需要蘇聯主動明確展現軍事的有效威力時候了。
無疑這就給蘇聯造成日本挑起張鼓峰事件的動機方向,日本展開的全面侵華戰爭採取這種添油燈式是出於防備,還是因為等待。當然這個前題就是蘇聯不存在歐洲部分就要比亞洲部分的戰略更重要理論。
至少對於戰略而言不管哪個部分只要涉及都是同等重要,都是同為一體,都是需要同時應對。那麼局勢的發展不僅僅只是把握,戰略也不僅僅只是判斷,戰略不僅需要有利更需要有力的判斷,戰略需要證明。
從時間的視窗上諾門罕事件爆發在1939年5月初,也就是距離德國侵略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39年9月1日沒幾個月了,這是一個偶然?當然不是,能與之有重大利益關聯的當然不是日本,只會是蘇聯。
說明諾門罕事件爆發的這個時間可以說就是蘇聯特意選擇的,透過諾門罕事件直觀蘇聯就能真實判斷日本是出於防備還是因為等待,是真有戰略還是假有戰略,同時蘇聯需要透過諾門罕事件明確向世界展現其軍事的有效威力。
就為擴大影響蘇聯的戰略隨後需要的對話分量,所以諾門罕事件對於蘇聯的戰略就是主動處於一個相當十分重要的支援需要點。自然諾門罕事件蘇聯是完全有備而來,對於蘇聯諾門罕事件就不是一場戰役規模這麼簡單,也不是為了爭奪什麼幾塊土地的面子問題。
而是成為了戰略戰爭需要集中打擊的證明點,做為戰略戰爭需要的證明點規模自然不言而喻,但是這一切都並不意味著蘇聯就此準備隨時與日本全面進入戰爭,如此那就完全違背了蘇聯戰略要求的支援需要點作用發揮,而成為了國家戰爭爆發點。
至少蘇聯重在歐洲部分的戰略並不位於主動,更沒處於優勢,豈可就在亞洲部分已經明顯帶有優勢的情況下來丟掉這個優勢與日本全面爆發國家戰爭,造成歐洲部分的戰略由於在亞洲全面攤牌從而失去戰略張力結果就是完全導致局勢把握喪失。
蘇聯怎麼可能會蠢到冒著完全域性勢把握喪失的風險來與日本在亞洲打一場全面國家戰爭,特別還是蘇聯歐洲部分沒有處於優勢的情況下。所以蘇聯就要必須透過亞洲優勢部分證明來證明歐洲部分優勢,證明歐洲部分優勢才能顯示蘇聯的戰略優勢,顯示蘇聯的戰略優勢當然為了參與主導。
為了參與主導不是來彰顯戰略重要,而是說明戰略,說明能夠決定,能夠決定戰略,決定戰略能夠優勢,能夠優勢說明方向,說明方向能夠決定主導。不過這是一個矛盾,對於蘇聯的戰略而言,
這就像圍棋當中本來蘇聯亞洲戰略優勢日本只要落子部分證明就是重棋,並且不僅不能打結,而且還要隨時只能有被對手打結的結殺權利,這就是不允許蘇聯與日本在諾門罕形成國家全面戰爭爆發點。
當然蘇聯為了絕對避免在諾門罕與日本形成全面國家戰爭爆發點,首先就要重棋推給日本,自然蘇聯需要投入的軍事力量規模龐大性無疑只會在諾門罕事件當中完全出乎日本所能夠想象再願意付出的,日本只能走成在圍棋當中絕不可能發生還倒被打了個不存在的結給叫了結殺。
如此不但戰略與日本無關,勝利也與日本無關。別說日本在諾門罕事件當中是否輸贏,就是贏了也只是個戰鬥勝利,連戰場勝利都不是,就算是戰役級別勝利又能如何,反而日本還要更怕與蘇聯走向全面爆發國家戰爭。
日本的政治利益就擺在這,那麼日本這個戰役級別勝利蘇聯只要給於更大規模反撲,不但蘇聯包贏不輸,還能徹底消滅。肯定日本不敢再投增援規模了,但是無疑就是無援現有必須就地堅守,不過這本身沒得選擇,因為到了意志需要捍衛,當然不允許任何退縮害怕。
民族的意志就是透過戰場的軍人展現,當然展現更再需要捍衛,捍衛代表的就是犧牲,透過不斷犧牲來用血來凝聚成一個點證明意志是可畏強大面前,還是無畏任何強大面前。沒有突圍倖存價值,只有犧牲跟進價值,所以結果就是一場屠殺。
這就是日本政治領導一切,而要是戰略領導日本一切,不但不會自己出現這種需要捍衛意志的時候,而是蘇聯肯定需要出現這種捍衛意志的面臨。因為世界走近二戰已然就是一個戰略時代的來臨,一個嶄新的戰略戰爭開端,完全藐切和否決所有仍然帶著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還是那個延續人類數千年曆史的政治時代,還有它那漫長的平面利益戰爭觀。
-
7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日軍在諾門罕事件中連吃敗仗,軍無鬥志之時,突然接到了大本營的急電,內容很明確:立即主動結東諾門罕戰事,停止一切戰鬥行動。植田大將和他的幕們頓時傻了。怎麼回事?摩拳擦掌半天,還未上臺戲就結來了?悄悄一打聽,才知道東京罷戰的原因緣自《蘇德互不侵犯親約》的簽訂。
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和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兩國非戰協定。德國雖一直敵視蘇聯,但它與英法的矛盾遠比與蘇聯的矛盾更直接、更現實,希特勒暫時還不想去招惹蘇聯;而蘇聯政府也想爭取時間加強戰備,作為緩兵之計,從長遠戰略考慮同意與德簽約。德國與蘇聯簽約事先根本沒有跟日本通氣。(其實希特勒強調“種族優勝論”,認為日耳曼民族天下第一,誰也不在話下,根本就沒有瞧得上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當初《反共協定》簽訂後,日本一直追在德國屁股後面要求建立軍事同盟,而德國則哼哼唧唧,始終不子以明確答覆,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訊息傳來,無疑給正在與蘇作戰的日軍當頭一棒。日本政府顏面盡失,大為震驚,平沼騏一郎(當時的日本首相)為了簽訂日德同盟條約曾先後與德國進行了70多次磋商而未果,沒想到德國卻悄悄地先和它們共同的敵人蘇聯簽訂了和平條約,弄得日本內閣狼狽不堪。平沼內閣只好宣佈總辭職。在這次戰爭中,日本不僅軍事上一敗塗地,政治上也輸得精光,成了國際舞臺上一個讓人恥笑的跳樑小醜。
1939年9月15日,蘇聯、蒙古和日“滿”當局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停戰及交換戰俘的協定,並建立了一個邊境委員會專門處理哈拉哈河流域的國境線問題。
回覆列表
這是兩個原因引起的!一個是英法兩國的態度,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當仇視蘇聯,一直都在挑撥與蘇聯的戰爭,這使得蘇聯有加入軸心國與英法大戰的想法。
其次則是德國的關係!當時的蘇聯是德國的盟友,日本是德國的小弟,兩個國家都聽德國的。德國的出面調停使得兩個國都不得不停止相互敵對的軍事行動。
在諾門罕戰役中,日本是戰爭的挑起者也是戰爭的失敗者。雖然蘇日兩軍的傷亡人數大致相當,可是蘇軍傷亡大都發生在戰役前期,這是因為蘇聯軍隊是完全機械化的,前期缺油缺彈藥導致戰爭機器卡殼不能動,不得不跟日軍近戰導致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在戰役後期,蘇軍的物質就位以後,蘇軍則是以一種碾壓的姿勢毀滅日軍的。所以,在諾門罕戰役結束後,主動權是在蘇軍手裡的!
德國這時候已經向波蘭發動進攻了,德國佔領波蘭的速度讓蘇聯震驚。蘇聯對德國的懼怕是與生俱來的!俄華人與日耳曼人的戰爭持續了一千多年,俄華人從來就沒贏過。俄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平等條約就是跟德國籤的,列寧建立蘇聯後為了跟德國簽訂停戰協議,被迫割讓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相當蘇聯三年財政的60億美元。蘇聯雖然在這時候與德國結盟但不代表他對德國完全沒有防備,他十分害怕德國攻下波蘭以後直接進攻蘇聯本土。所以,與日停戰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裡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