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元宵,有這麼一說: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白白胖胖的外形、甜甜糯糯的口感,深受大家的喜愛。吃了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才更加有味兒,更加圓滿。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候,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我農村老家也是這麼稱呼的)。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
提起元宵,有這麼一說: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白白胖胖的外形、甜甜糯糯的口感,深受大家的喜愛。吃了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才更加有味兒,更加圓滿。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候,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我農村老家也是這麼稱呼的)。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