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育兒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要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避免不必要的發洩。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和行動會越來越獨立,他想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想一味的任由大人包辦和擺佈,可能會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做某一件事,可能會想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某一件事。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或者能力有限,可能會讓他的希望失敗,當他不能達到目標,或者遇到完成不了的挫折時,他就會著急,就會哭鬧,發脾氣。

    我們都不喜歡別人強迫我們去做不想做的事,孩子也一樣,如果他反抗做某件事,而大人堅持讓他做的時候,他就會急躁,用發脾氣來發洩。

    想讓孩子少發脾氣,就多給孩子空間,讓他多嘗試,需要幫助的時候,大人適當的給予支援,儘量不要強迫孩子,如果是必須要做的事,可以溫柔的跟孩子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正面引導孩子,少跟孩子發生正面衝突。

  • 2 # 小玲子的小小苗

    我家寶寶一歲半了,幾乎沒怎麼哭鬧過,一般情況下比較乖,但偶爾也會發脾氣,根據我的經驗,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必須瞭解原因,從根本上解決。

    我的寶寶從一歲到現在一歲半期間,發過好幾次脾氣,每次我都記憶猶新。有一次發脾氣是因為我看著寶寶,我坐在一邊玩手機,寶寶在一邊玩,玩著玩著他突然摔東西,我發現這個問題馬上把手機放下看著他摔,大約一分鐘,我開始制止,我跟寶寶說你為什麼摔東西,是不是生氣了?寶寶恩了一下,然後我又問他為什麼生氣,媽媽沒有陪你玩,你生氣了嗎?寶寶又恩了一下,此時寶寶是乖乖的跟我交流的,我緊接著笑著說說媽媽陪你一起玩遊戲好不好啊,寶寶也笑了高高興興的跟我玩了起來。

    還有一次發脾氣是因為他想拿一個東西,但夠不著,就努力的踮腳,我害怕上面的東西砸到他就直接把他提溜到一邊了,然後人家的小宇宙就爆發了,開始轉圈,用手拍床,反正很生氣的樣子,我把他摟到我懷裡輕聲的說:乖乖你怎麼了是生媽媽的氣了嗎?寶寶:恩。我說:是不是媽媽拽你的胳膊了?寶寶:恩。我說:那媽媽向你道歉,對不起,你原諒媽媽嗎?寶寶:恩。我說:如果你原諒媽媽就笑笑,親親媽媽。寶寶直接親了我一口,後來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

    還有好幾次發脾氣,都是我沒有滿足他的需求,例如他有一把小鏟子想去外面挖土,但是天氣了冷我沒同意讓他出去,就開始著急開始哭,我總是先讓他哭一分鐘,然後開始講理,轉移注意力,五分鐘之內寶寶就乖了。

    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不管多大的孩子,發脾氣肯定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一定要尋找原因,耐心的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接受。

    寶寶雖小,但什麼都懂。有時候寶寶發脾氣不要認為是他的無理取鬧而一味的生氣打罵責備,作為家長我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當寶寶幫你做一些在我們眼裡認為是非常小的事時我們也不要吝嗇要跟寶寶說謝謝,因為這對他來講,他幫媽媽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透過言傳身教讓他學會感激;當某件事是我們做錯了的時候,我們要像寶寶說對不起,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我們應該勇於承認錯誤;當寶寶做的事是具有危險性或者想要玩不能玩的東西時,我們應該直接拒絕,不要心軟,不要因為哭鬧就妥協,給他講清楚危險的後果,讓他也明白,要學會拒絕要有原則。

  • 3 # 舒言
    年幼的孩子正面臨情緒發展重要階段,不可草率對待!

    年幼的孩子容易發脾氣,並不一定完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正是標誌著孩子進入了一個情緒發展的最初階段,需要父母的幫助,切不可忽視。

    多元情緒體驗和發展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僅需要體驗安全、快樂、親密、信賴、友情、滿足,特別是依戀,還需要體驗憤怒、悲傷、抑鬱、敵意、破壞、疼痛、飢渴等等情緒。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的情緒發展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情緒能力,恰好是他的情商、個性,以及情愛能力發展的溫床。

    父母的任務

    在這個階段,父母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的情緒成長,促進孩子的自我疏導和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

    父母怎麼做?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讓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並且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

    目標是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逐步形成可以自如的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去表達合適的情緒,這個孩子可就一定是個健康發展的孩子了。

    媽媽的錯誤認知

    當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媽媽控制不住地想要懲罰孩子,可能是媽媽認為孩子無端地發脾氣是一個壞習慣,如果不去制止的話,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其實,這只是媽媽的想當然。

    為什麼孩子亂髮脾氣?這是因為ta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感覺對父母的牽制比較大,管用,於是ta就接著這樣幹,而且樂此不疲地這樣幹。

    孩子亂髮脾氣的心理學意義

    一個年幼的孩子,正處在和父母的依戀分離時期,一方面孩子要隨心所欲,不願再受父母管轄,另一方面又想繼續依賴父母,害怕父母離開自己。

    很顯然,這是一種雙向衝突,孩子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亂髮脾氣,意味著對父母的一種關係控制。

    問題解決對策五部曲

    第一步:識別情緒

    就是告訴孩子,在生氣的時候一點都不好受,心裡會是很難過的。

    第二步:鼓勵節制

    就是靜靜地看著孩子發脾氣,甚至可以微笑著看著孩子,直到停止了發脾氣,就可以告訴孩子,“生氣太多了,人會沒精神的。”

    第三步:聯絡因果

    就是告訴孩子,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願望沒有滿足,是因為遭到了父母或者條件的限制,還是遭到了挫敗感?總之,讓孩子把發脾氣和可能的原因聯絡起來。

    第四步:學會選擇

    就是告訴孩子,在哪些情況下發脾氣是可以的,在哪些情況下發脾氣是沒有用的。尤其要跟孩子說“如果不發脾氣,你的願望更容易實現。”

    第五步:管理情緒

    就是媽媽需要模仿孩子的情緒,再把合理的情緒表演給孩子看,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特別處理

    1、不去理ta

    假如孩子向來是透過發脾氣來得到好處的話,這就是一個不良的習慣性問題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走開,去幹自己的事情。等到孩子發完了脾氣,媽媽就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更不要批評孩子。

    這是因為,批評也是一種親密關係的獲益,也是孩子想要的東西。

    2、立即滿足

    當孩子用好態度跟媽媽要求什麼的時候,媽媽立即給予孩子滿足,哪怕要求稍稍有點過分,為了抑制孩子的脾氣也要滿足。

    這樣做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好好說話”更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感謝關注!祝您心想事成!

  • 4 # 03振坤魯

    孩子發脾氣沒那麼複雜,光譜幼兒園的老師是這樣講的

    低幼的孩子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認為是孩子天生脾氣大,其實不然光譜幼教分享的過這樣的一段知識。通常的低幼的孩子尤其在2.5週歲-3週歲也就是幼兒園小班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礙於語言發展的不能跟得上孩子的需要。孩子無法順暢的表達的出自己的想法,家長也是認真聽也只能聽到70%左右時孩子就是更加著急想要表達,往往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發脾氣。不是孩子不好,而是一個著急說說不明白,一個著急聽卻聽不懂,確實挺急人的!

  • 5 # 奶爸王琦

    你好,由於我不太清楚你所說的年幼的孩子具體是指幾歲的寶寶,所以我打算分三個階段來解答你的問題。

    第一個階段:0-2歲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經過自然的生長,已經具有喜悅、嫉妒、憤怒、委屈、悲傷等情緒反應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寶寶解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且常常會處於激動的狀態,因此情緒容易不穩定,可能前面一刻還在笑,後面一刻就會發脾氣哭鬧。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需求,承擔起“翻譯官”的角色,幫助寶寶透過逐漸形成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正確的解讀自己內心的情緒。讓寶貝知道,什麼是生氣?什麼是憤怒?什麼是悲傷?什麼是開心?

    一方面,爸媽要從小培養寶寶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和習慣,不要只通過哭鬧和摔東西這種單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因為這個時候寶寶還很小,爸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的情緒和行為需求“暗號”,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從而維持好情緒。

    第二個階段:2-3歲的寶寶。

    2-3歲這個時期,其實是孩子全新的一個階段,表面看身體發育上沒什麼大的變化,但這會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

    因為他心中那個“小我”開始萌芽了,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對全世界說“不”,不再只是一個言聽計從的小baby了!所以,他會逐漸開始表達自我,嘗試著運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戰別人的權威和測試自己能力的邊界。這是正常的,也是好事。

    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還不能完全表達他的需求,但是內心又有許多能量需要發洩出來,又不能立刻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很容易變的受挫,煩躁,沒有耐心,碰到一點事情就大聲哭鬧,甚至有出手打人的情況。

    這個時候,爸媽千萬不要跟著發火,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硬碰硬,可以在旁邊陪伴孩子,安撫他的情緒,想辦法弄清楚寶貝發脾氣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哭鬧或者想打人的原因很好笑,可能是自己被什麼東西卡住了,或者瓶蓋打不開,這時爸媽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比如,“寶貝,我知道你是被卡住了,出不來對不對?我可以幫你。”

    然後向孩子具體演示一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解決之後,跟寶寶說,下次碰到這種問題,我們可以不用哭,也不用打人,就用這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要是還解決不了的話,可以跟爸爸或者媽媽說:“請過來幫我一下。”讓孩子學會求助。

    切記不要對孩子發火,甚至打罵孩子!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是在下意識的學習父母的行為模式,如果爸媽打罵孩子,他就學會了,以後碰到生氣的事情就要大聲哭鬧,還可以動手打人,因為我只從爸媽那裡學會了這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第二個階段:4-6歲的寶寶。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都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一年級了,已經具有了跟大人相似的情感體驗和語言模式。

    每個孩子發脾氣都有自己的理由,大概總結了一下,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時候爸媽在忙自己的事情,孩子一個人玩會覺得被冷落,有點孤單,可能會藉故哭鬧,吸引爸媽的注意力。這時,爸媽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寶寶玩一會,說說話,能有效的緩解寶寶哭鬧的情緒。

    原因二: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新的玩具,不吃飯要吃零食等等要求,爸媽不滿足的話,就透過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之所以孩子每次都用這招,是因為以前有過成功的經歷,經驗告訴他,這招很管用。

    如果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爸媽應該堅持底限,不要退讓。

    寶寶哭鬧,就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在旁邊陪著孩子,等他哭鬧完畢,情緒冷靜下來以後,蹲下來,用平視的眼神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的和他說話。不要用大人教訓小孩的口吻,就用平等和尊重的語氣和他說,“寶貝,我知道你很生氣,很想吃零食,對不對?但現在是吃飯的時間,不能吃零食,我們可以在吃完飯以後,過一會再吃點零食。來,媽媽抱抱。”

    要建立界限,讓孩子知道爸媽是愛他的,但是有邊界的,超過界限的事情是不被允許的,哭鬧也是沒有用的。

    那些被家長寵壞的熊孩子、小霸王,表面看起來很開心,其實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很脆弱,因為他們不知道邊界在哪,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原因三:受父母影響。

    一般喜歡打人的孩子,家長也喜歡揍孩子,喜歡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自己的脾氣也不太好,這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件,影印件出問題了,一定是原件有問題。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律,剋制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哪怕做不好,有孩子在場的時候,演也要演的像真的一樣。

    原因四:逃避責任。

    孩子犯了錯誤,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罰,往往會先哭鬧起來,為了轉移爸媽的注意力。碰到這種情況,爸媽需要區別對待。

    如果是寶寶無意犯的錯,爸媽不必懲罰孩子,教會孩子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要注意。

    如果是寶寶故意明知故犯,爸媽需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讓他認識到犯錯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下次怎麼樣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

    原因五:感到恐懼或者受到傷害。

    無論孩子還是大人,我們大部分憤怒的原因都來自於恐懼或者受到威脅,比如別人對我們進行人身攻擊。

    寶寶在和別的小朋友之間互動玩耍的時候,也容易引發矛盾,哭鬧發脾氣。比如爭搶玩具,搗亂破壞。爸媽這時候第一個要保證孩子的安全,第二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教會寶寶和別的小朋友正確社交玩耍的方式,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

    孩子哭鬧肯定有其原因,爸媽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找出寶寶發脾氣背後的核心原因,幫助孩子解讀識別自己的情緒,規範行為習慣。

  • 6 # 蜜桃姐姐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處理憤怒和失望是很困難的,想讓孩子發展有效處理這些情況的技巧需要家長的幫助。這裡有一些建議:

    尋找常見的誘因。

    儘管你的孩子可能會有生氣這種感覺,但你的孩子可能不會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崩潰。因此,尋找導致這些困難的情況和因素是很重要的。是在她不能如願的時候嗎?是她累了?是被告知關掉電視的時候?家務和家庭作業太多或不想做的時候?......家長如果能夠明確孩子什麼時候情緒波動大——什麼時候平靜——能更好地確定干預的目標。

    避免可能遇到的情況,例如,如果孩子因為不想停止玩遊戲去洗澡而突然發脾氣,設定一個規則,在玩任何遊戲之前都要先洗澡。如果每次去商店,不給孩子買東西,他就會不高興,那就考慮在他上學的時候去商店。

    練習冷靜。

    找出你想讓孩子使用的冷靜技能,在他做不到的時候練習。學習做這件事就像學習其他技能一樣:他練習得越多越好。所以,首先透過模擬你處於其中一種孩子容易崩潰的情況來練習,然後讓他練習冷靜,比如深呼吸或者運動釋放壓力。然後,當他擅長的時候,在實際情況出現之前和他一起復習,讓他在那一刻練習。然後,每次情況真的出現時,讓他停下來,使用這項新技能。

    表揚和獎勵可接受的行為。

    當孩子情緒處理得很好的時候,抓住他的優點,表揚他,不要吝嗇。同時,記錄下孩子每次處理憤怒的情況,並在一定次數後給予獎勵。

    注意自己的行為。

    透過觀察我們,孩子們學到了很多“照家長說的去做,但不照家長做的去做”是不可能的。家長要確保自己和孩子周圍的成年人都能很好地處理好自己的憤怒和失望。試著大聲說出自己想讓孩子說的話,想讓孩子做的冷靜技能,這樣她就能看到的所作所為,並模仿你控制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男人的眼神妖媚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