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曾國藩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到明末漢人服飾的總稱。

    漢服不是指漢朝的服裝。

    漢服一詞的意義並不是“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族的服裝”。

    漢族的漢不是漢朝的漢,而是漢族的漢。

    漢服是不分朝代的,只講形制,也可以理解為款式。

  • 2 # 老楊琥珀文玩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不是單指漢朝的服飾。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3 # 1979聼雨観雲

    sujiawu殺

    來自文化藝術類認證團隊 2019-06-19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所以不是指漢朝的服飾。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擴充套件資料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漢民族服飾傳統延續了超過3700年的時間。其間漢服隨時代變遷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樣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卻始終沒有改變。

    按照我們漢服復興者做出的定義,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作為華夏民族的“面板”,漢服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了這個古國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

    和古中國一樣,漢服的基本形制為東方世界提供了標準,今天中國及東亞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裝,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受到了漢服的影響;而南韓韓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漢服發展而來。漢服不僅是漢族的,中國的漢服,更是亞洲的,世界的漢服。

  • 4 # 洞林書韻

    羅衣何飄飄

    輕裾隨風還

    如今漢服已經成了一種新風尚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很多穿著漢服的美女一揮手,一投足之間,風雅至極彷彿從古畫中走出來一樣。

    漢服可不是漢朝服飾!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因此漢服可不是單單指一個朝代的衣服。

    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兩種,禮服是指祭祀、婚禮等重要場合穿的衣服,端莊又典雅,常服就是日常生活中穿的便服。

    1.秦漢

    先秦時期女子時常身穿大袖穿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那時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2.魏晉南北朝

    浪漫風流的魏晉南北朝,服飾也極盡浪漫。飄逸的長裙是貴族女士的標配,在袖口、衣襟、下襬綴有不同的緣飾,下身穿的條紋彩色長裙,十分有跳躍感。腰間再系一塊帛帶,很能展現女子曼妙的身材。

    3.隋唐

    隋唐時期大家都知道女子以微胖為美,當時流行的女子服裝樣式是小袖高腰長裙,裙子繫到胸部以上。

    4.宋元

    宋元時期拖地長裙已經out了!這個時候長裙可以不及地,你可以露出你的腳。宋代女子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

    5.明朝

    明朝時女子的服裝紐扣是扮靚利器,紐扣以金屬或玉製成,既有複雜的雕刻,也有圓形簡約的風格,還會在豎起的立領上,搭配一兩顆工藝繁複的紐扣,心機滿分!服裝樣式十分豐富,以淡雅樸素為時尚。

    所以,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漢服不一定指的是漢朝的服裝,而是廣義上的漢民族這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正統的服裝,統稱為漢服。

  • 5 # 飛揚視角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民族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到明末清初的幾千年裡衣著服裝的總稱。

    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而是漢族的漢。就像漢字漢語,說不上屬於哪個朝代,而是整個漢族的文化符號。

    僅僅穿漢服,什麼也不能代表。漢服的顏色形狀尺寸等等,都包含了古人的智慧,能從中瞭解這樣的智慧,就算了解古代服飾中的文化內涵了。

    你也可以穿上美美的漢服,感受下古代服飾的文化內涵哦!

  • 6 # 蘭臺說

    漢服中的“漢”不是指漢朝,但是與漢朝有密切關係。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

    漢服源自黃帝制冕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到周朝,服飾禮儀制度得以定型。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包括衣冠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但是秦朝統治時期短暫。

    漢朝時,依據夏、商、週三代和秦朝的服飾禮儀制度,結合“四書五經”,形成了完備的冠服體系及制度,並且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以繼承周、漢朝的“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也就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全國統一性政權,國力強盛,對後世影響巨大、深遠。

    於是,“漢”逐漸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的指稱。 例如“漢人”成為漢族乃至華夏民族的代稱,以致於逐漸延伸到漢字、漢語等概念,也涉及到漢服的概念。

    《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關於“漢服”的最早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裡的“漢服”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定型於周朝的冠服體系制度。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中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裡的“漢服”指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代以後,華夏民族與各民族溝通交流不斷,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服飾禮儀制度雖然也有融合、發展,但是承上啟下,與夏、商、週三代和秦、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一脈相承,基本結構和風格沒有大的變化。

    例如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繫帶隱扣等基本特徵一直沿襲,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清朝時,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統治,下令“剃髮易服”,對於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

    由於漢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做了一些讓步,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傳統的漢服在清朝逐漸消亡。

    所以,漢服是指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7 # 縴夫5909

    漢服的"漢"指的是漢朝的漢嗎?為什麼?

    這裡的兩個漢,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範疇。前者指漢民族,後者指漢朝代。

    首先,應該明確漢服,既是指中國漢民族傳統的帶有顯著民特色原素的服飾。亦稱為漢裝、華服、唐裝。它是從華夏(漢)民族至明朝(公元前21世紀17世紀)未期,逐步形成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著裝、服飾的綜合體系。今天和將來不斷傳承的民族特殊元素。

    而漢朝的漢,是專指一個歷史階段的代名詞。漢朝(公元前202一220年),是劉邦消滅秦國後建立王朝,史稱漢朝。分西漢`東漢兩個時期。共二十九代帝王,享國四百零五年。

    漢朝也是漢族統治的王朝,這個時期的服飾,只是漢服傳承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漢朝的服飾只是漢服一小部分。

    明代是漢服的大雜燴期,女裝流行襖裙丶衫裙、披風褙子丶齊腰襦`對襟襦。男裝,既有先秦的衣裳,又有仿秦漢的深衣,隋唐的圓領袍也有明朝特色的道袍等特色漢服。

    進入清朝,統治者出於政治考量,禁止男士著漢服,但不禁女服。清末民初,又掀起的旗袍風和中山裝仍然是漢服的傳承,也是華夏服飾文化代表符號。

  • 8 # 靜水流深2020

    很多人都覺得漢服就是漢朝服飾,其實並非如此,漢服中的漢,指的是漢族,而非漢朝。

    第一、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它的定義是漢民族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正統的服裝。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其實,在中國古代,沒有“漢服”的說法,到了宋、遼、夏、金、元之時,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稱稱呼漢人的服飾為漢服,後來,漢服逐漸成為了漢族服飾的代名詞。所以,漢服並不是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人的服飾。

    第二、漢民族的服飾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漢服分為首服、體衣、足衣、配飾四部分組成,還有什麼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之類的,雖然整體構成較為複雜,但搭配起來非常協調漂亮。漢服經過多次大的改動,形成各種靈活的設計樣式。

    第三、漢服體現了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

    點評:最近幾年興起的“漢服熱”、“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等有關的文化活動都需要我們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我們只有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才能真正在心底樹立起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

  • 9 # 半旅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就是大家說的炎黃子孫。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族。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傳承脈絡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夏-商-周……漢朝以後該族又稱為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中華大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左傳》中說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服不是指漢朝的服飾,漢服又稱為華夏衣冠,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也稱為華服,此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淆。漢服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華夏衣冠。清兵入關”剃髮易服“後,漢服幾乎消亡殆盡,現代漢服略有復興,但經歷幾百年消磨若沒有政府支援乃是任重道遠。

    漢的由來

    銀河古稱天漢,星漢,雲漢。中國有漢水,古人認為漢水和天上的銀河是相通的。漢水,又稱漢江,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國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因在漢水中部西城縣設郡而得名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西城縣(陝西省安康市)。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

    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諸侯並起。劉邦依附楚國,在伐秦前,楚懷王與諸侯商議先定關中者王之。最後大家都知道的,劉邦先入咸陽,約法三章;後來是項羽擺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入屠咸陽,殺秦宗室,焚秦宮室,劫掠關中。

    再後來,項羽未按先前約定封劉邦為關中王。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乃陰謀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又將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透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

    後來,楚漢之爭,劉邦獲勝,建立漢朝!

    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北韓(衛滿北韓)、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從而使漢人這個詞彙又成為華夏族區分自己與其他民族的稱呼。

    華夏民族也曾因秦王朝而又得名”秦人“,西域各國及周邊國家也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後來被人們遺忘了,但是”秦“(Chin)作為中國的名稱卻流傳下來,成為印度及歐洲多種語言中中國的語源,如英語”China“。

    一些學者用”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來解釋這個現象,其他語言,如英語中也有此現象。這是神經系統一個固有特點:如果短時間發生多次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象點說,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比如嗅覺上的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當然了,這個特點也可以利用,比如游泳時,剛下泳池感覺水很涼;泡溫泉時感覺水有些燙。這時候,一跺腳,一咬牙,鑽進水裡,過一會兒就適應了。再比如第一次參加演講或表演時緊張,多參加幾次後就能夠從容應對了。

    其實也沒多大區別,漢族是華夏的延伸,但有區別,華夏指整個中華文明包括在中國生活少數民族。雖然漢為主體但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文明。漢朝雖是我中華文明最強盛時代,但漢以後的人也不能說就不是漢人了。漢服,漢字,漢語,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不是全部。漢朝強勢達其頂峰,文化,軍事政治,制度奠基了成了以後漢族基礎。那個朝代也比不上,包括唐王朝。最喜一句話,犯我大漢者,雖遠必殊。多振人心。

  • 10 # 安嶽楊天朋

    漢服的“漢”不是指漢朝,而是指漢族的服飾。因為在中國古代,沒有“漢服”的說法,到了宋、遼、夏、金、元之時,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稱稱呼漢人的服飾為漢服,後來,漢服逐漸成為了漢族服飾的代名詞。所以說,如今我們稱的漢服並不是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人的服飾。在一些重大的節日或祭祀中,常有人穿上漢服紀念祖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心理學效應進行團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