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思方行正

    三字經: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 2 # 仁府

    桃園結義扶漢室,

    三英揚名虎牢關。

    李傕郭汜大交兵,

    孟德救駕挾漢獻。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三顧茅廬一分天。

    赤壁之戰勝火攻,

    三足鼎立不等閒。

    忠勇關羽失荊州,

    劉備白帝託孤先。

    臥龍六出祁山路,

    未捷遺憾五丈原。

    可憐姜維九伐魏,

    劉禪卻把成都獻。

    王濬樓船下金陵,

    一統江山司馬炎。

  • 3 # 張細水

    黃巾起義(184年,各地官吏開始招兵買馬平亂)

    討伐董卓(192年,董卓亂政給群雄進軍中央以藉口)

    群雄割據(董卓死曹操擁立獻帝,群雄開始相互爭地盤)

    官渡之戰(199年,曹操擊敗袁紹後統一北方劍指天下)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兵敗赤壁,劉備孫權勢力崛起)

    三國鼎立(214年,劉備入蜀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222年,劉備被東吳擊敗,蜀漢從此勢微)

    三分歸晉(263年,魏滅蜀,280年晉滅吳,三國結束)

  • 4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要全面、系統的梳理三國

    正在回答,寫了幾段被幹擾掉了,白忙一陣!免了!

    致歉!

  • 5 # 張峰149764346

    梳理三國時期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東漢未期的歷史根源,從劉邦建立西漢朝,到劉秀建立東漢朝總共存生了400多年,而東漢從建立到滅亡共存在200多年,到了東漢末期,先帝們的英雄氣概蕩然無存,政治開始腐敗。

    1,皇帝的繼任越來越小,因為年齡太小沒有政治鬥爭經驗行同虛設,皇帝的權力削弱不能掌控局面。

    2,諸候,宦官,地方勢力做強坐大,土地嚴重兼併到宦官,諸候,大地主手裡。

    3,再加上外戚專權,結黨營私,把朝政弄的烏煙瘴氣。

    4,人民窮困潦到無法生活,為了生存揭杆而起,特別是黃巾起義,聲勢浩大山搖地動,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漢朝明存實亡,摧生了諸候脫離中央領導搞起單幹,推動了漢朝走向滅亡。

    這時候在漢朝國土上先後出現了眾多諸候,當時能成氣候的有馬超,董卓,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孫策等,他們各自雄霸一方,互相開始了狗咬狗的征戰,被滅的只剩下曹操,劉備,孫策最後脫穎而出成了魏,蜀,東吳三國各自國家的領導,三國形成。

  • 6 # 盜帥夜留香YE

    要說三國時期的歷史,說亂也亂,說不亂也不亂。

    說亂,是因為三國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亂世之一,也是割據政權長期存在的時期之一。

    在本質上基本等同於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

    說不亂,就是因為三國這段歷史確實太過出名,很多時間發展,人物事蹟都耳熟能詳了。

    一切都要從黃巾起義說起。

    張角、張寶、張良這兄弟三人黃巾起義,企圖推翻腐朽的東漢政權。

    雖然最終叛亂平息,但也因此造成各地諸侯擁兵自重,東漢朝廷的威信幾乎是蕩然無存。

    漢靈帝即位之後,少帝劉辨即位,朝廷內部又發生了十常侍弄權之事。

    大將軍何進為了平息十常侍之亂,就調董卓進京。

    從此漢室生死就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

    天下諸侯以討伐董卓為由,掀起了漢末諸侯割據爭霸的浪潮。

    董卓死後,又是李傕郭汜亂政。

    漢獻帝只能棄長安出逃。

    時間以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為一個分界點。

    漢獻帝在逃跑的途中,改元建安。

    此時。

    北方的諸侯,主要是兗州曹操、冀州袁紹、淮南袁術、幽州公孫瓚,遼東公孫度、徐州劉備、呂布。

    南方有揚州劉繇、孫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

    也是這一年,天子落入曹操掌中,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隨後不久,孫策驅逐劉繇,佔據揚州,成江東霸業。

    曹操則是先後平呂布,滅袁術,敗袁紹,一統北方。

    時間就到了公元208年。

    曹操開始組織兵馬南下,荊州刺史劉琮不敗而降,赤壁之戰隨之發生。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北方。

    劉備佔據荊南四郡,並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實力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不久之後。

    劉備開始進攻益州,曹操開始收復雍涼。

    最終兩人在漢中相遇,會獵於漢中,最終以曹軍大敗,退出漢中而告終。

    緊接著荊州關羽提兵北上,攻取襄樊,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險些攻破樊城。

    東吳大都督呂蒙趁機發動江陵之戰,攻取荊州三郡,致使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

    幾乎是與此同時,張飛暴而無恩,被部將範疆張達殺害;曹操因為去世,傳位與曹丕,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

    劉備趁此機會,稱帝建國,起兵討伐東吳,卻大敗於夷陵,不久去世,蜀後主劉禪即位。

    緊接著。

    諸葛亮六出祁山,徒勞無功。

    姜伯約九伐中原,未得寸土。

    而此時魏國朝廷已經是司馬氏掌握大權。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鍾會佔領漢中,鄧艾攻破成都,蜀國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承父爵,代魏稱帝,建立西晉。

    公元279年,司馬炎派出三路大軍伐吳,次年滅亡吳國。

    至此三國歸晉。

  • 7 # 釣魚倌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臺;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舊政已亡、新權未立的時期;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它上承東漢,下接西晉,它蘊含了無數英雄的智慧勇猛;它充滿了各路豪傑的運籌帷幄。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皇室衰微、朝廷混亂、群雄爭鋒、烽煙四起、戰火連綿。紛亂中,魏、蜀、吳三個軍閥勢力相繼崛起併成鼎足之勢,終被西晉所一統,它是中國歷史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一段插曲,這就是三國。

    三國無論是從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對中國歷史從分裂走向統一創造了成熟的條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積極作用。

    三國,演繹的是群雄逐鹿、你爭我奪的殘酷戰爭,反映的卻是各自堅守、相互撕扯的莫測人心。

    三國,並不是只有戰爭,也並非全是權謀,更多的是關於情感、關於操守、關於人性、關於格局的歷史程序,三國是生活啟示錄;三國是人生教科書。

    三國,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史詩傳奇,過程之曲折、鬥爭之激烈、命運之無常,讓歷史都為之唏噓不已。

    三國就是如此,波瀾壯闊之後,留給世界無限的感慨……

  • 8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滾滾長江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東漢未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英雄輩出,中國歷史文化對東亞影響極其深刻,黃巾起義,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主要從公元184年到280年,接近一百年群雄爭鬥,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他們收集了大量的三國曆史鬥,雜記,遺聞軼事,野史小說,以及民間傳說,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參加農民起義軍的戰爭生活經歷,極其生動地再現了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歷史,三國反映未年接近一百年的雄渾厚重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人才輩出,真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四百多個人物形象,蜀國劉備的政治,經濟,軍事人物,如諸葛亮神機妙算,指揮若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慧的化身,縱觀三國曆史,各個勢力都是能人輩出,曹劉吳第一代領導集體在他們有生之年並沒有分出勝負,天時地利人和大家都擁有,只能以時間換取空間,看誰能堅持到最後,雖然劉關張,諸葛亮最後都失敗了,但他們忠君愛國,義字當先的事蹟卻流傳下來,理想主義也不一定成為現實,黃巾起義首領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最多達百萬之眾,引發全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以後黃巾軍東漢中央軍和地主武裝擊敗,引發各路英雄群雄割據,各自為政。

  • 9 # 紅黑聖西羅

    三國是東漢末年到西晉的一個歷史時期,有魏、蜀、吳三國。赤壁之戰時,曹操敗於孫劉聯軍,這是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開啟了三國的歷史,第二年,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229年,孫權建立了吳國,三國鼎立正式成立。

    之後的幾十年裡,蜀國多次北伐,但均未果。263年,魏滅蜀,2年後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曆史結束。

  • 10 # 拈華壹簫勘風雲

    謝謝,三國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可能很多人會從戰爭來梳理三國曆史,我認為應該從三國計程車族發展來梳理,因為兩晉南北朝就是士族門閥政治時代,成因就在於魏文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有人問最後為什麼是魏和後來的晉統一三國,而不能是吳和蜀,原因就在於魏晉的政治制度比其他兩國好,整合了國力資源,發展了經濟,三國前的東漢是豪強政治時代,最終地方力量強於中央力量,才有董卓進京的事,但是為什麼董卓沒有最後勝利,也是因為董卓沒有處理好士族和豪強的利益問題,最後被當時主流政治力量所拋棄,當時豪強經過東漢時期的發展,已經在經濟上實力上有長足發展,所以在政治上需要找他們的政治代言人,中央和地方的鬥爭貫穿東漢後期,所謂的黨錮之禍是鬥爭的高潮,經過這次使士族認識到東漢政府不是他們的代表,所以要出現何進與宦官廝殺,請董卓進京,這說明當時士族由於宦官制約,不足以控制東漢政局,但是非士族的董卓消滅宦官勢力以後,也想控制政局導致士族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開啟三國分裂局面,之後三國士族各自發展,魏國在經過前期建國穩定階段以後,就進入了皇權與士族對立的階段,最後士族代言人司馬家勝利稱帝,也就是士族的勝利,這以後其他兩國士族放棄了對本國皇帝的支援,這也是蜀國最後成都不佔而降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豹子頭的車有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