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華通迅
-
2 # 素系生
《列子》一書深刻反映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形象表現了當時的哲學、 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眾多珍貴的先秦史料,可以說是一篇恢宏的史詩,對後世的文化影響較大。
-
3 # 生活有書
“默察造化訊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經》、《莊子》、《文子》並稱道教四部經典。一直被道家封為圭臬,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列子》就如同西方《伊索寓言》,內容多包括寓言,民間傳說等,充滿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文學探究價值。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處世的經驗:想擁有真正的本領只能靠我們勤學苦練;知識的源頭無窮無盡,要認真汲取,不要自滿。
《列子》作為一部傳世經典名著,體現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是值得我們學習及傳承的。
-
4 # 麓風軒
《列子》這部書,一般人接觸得很少,而且原本已經失傳。現在的《列子》是後人整理的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它對後世的影響,就是透過生動、有趣、形象的寓言故事,傳遞道家思想,教化世人,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哲學思辨色彩。1、列子跟莊子有幾分相似,應該是個很好玩的人
列子這個人,名寇,又名禦寇、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鄭華人,是一位重要的道家人物。列子崇尚“清虛”,據說他能乘風而行,輕虛縹緲。列子這個人跟同為道家代表的莊子很相似,應該很有趣,如果列子的著作能夠流傳下來,估計會與莊子齊名。
2、列子善於講故事,江湖只留下“哥的傳說”道教創立後,《列子》也成為重要的道教典籍之一,又被稱為“清虛經”。遺憾的是,《漢書·藝文志》中“道家”部分原本錄有《列子》八卷,今已散佚。現在的《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據考證是東晉人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
3、舉個栗子:列子講《華子健忘》的寓言列子說,宋國有個叫華子的人得了健忘症,剛出門就忘了回家的路。他指著一處房子問一位美女:“這是哪裡呀?”那美女說:“這是你的家,你怎麼不記得了?”他又問:“小姐姐,你長得那麼漂亮,叫什麼名字呀?”那女人生氣地說:“我是你老婆,你連我也忘了嗎”?
看到華子這樣子,他堂客四處求醫,並許願說:有誰能醫好我丈夫的病,我願意將一半的財產分給他。一天,來了一位高人,他說讓我同他單獨住七天,我一定能治好他。也不知這位高人用了什麼方法,七天後,他真把華子的病治好了。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華子病好之後,卻變得像一個古惑仔,愛發脾氣,經常把妻子趕出家門,對兒子任意打罵,又拿著菜刀到處追殺,把一個好端端的家,折騰得不像樣子。
人們感到奇怪,於是問他:“你病好了之後為什麼變成這樣子呢?”華子說:“以前我患有健忘症的時候,心中坦坦蕩蕩,連天地有無都不放在心上,哪來什麼煩心事?現在恢復了記憶,生死得失、喜怒哀樂全都隨之而來,天天處於煩惱之中,自然就變得喜怒無常了。”
列子,正是以一個道家思想者的眼光來觀察,然後將這種對社會、對人生、對宇宙的認識與感悟,透過簡單、有趣的寓言故事說出來,娓娓敘說當中,蘊含深刻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
5 # 楊朱學派
《列子》是華夏文明中一坐不休的豐碑。《列子》共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和《說符》八篇。個人比較偏愛《天瑞》、《周穆王》、《湯問》和《楊朱》四篇。本文重點解析此四篇。
一、《天瑞》。天瑞意為“天地之靈瑞,自然之符應”,與《說符》相對應。其主旨是萬物自天成,盜者本無心,光陰若逆旅,生死不及情。一方面,《天瑞》篇是全書之綱;另一方面,詮釋了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列子·天瑞》中,對此有進一步的闡述: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謂道。
“有形者生於無形。有形者,混沌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此之謂道生一。
“混沌分: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此之謂一生二。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三生萬物。
老子的世界觀就此產生——“萬物莫不尊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此篇亦有進一步的解析:
“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有生者復於不生,有形者復於無形。生者,理之必終也者。終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在《天瑞》篇中,有一則杞人憂天的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高度概括: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也。有人聞之,勸其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快。何憂其壞?”杞人大喜無憂也。
長廬子聞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細物,不得不壞。遇其壞時,豈不為憂哉?”
故事至此,講的是道家的世界觀。天地同萬物一樣,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不得不壞。故事還在繼續……
列子聞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後的列子之言,講的是道家的人生觀。天地之崩墜,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死之於生,一往一返。”,“欲恆其生,止其終。惑於數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達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莊子才會死妻後,鼓盆而歌。
二、《周穆王》解析。
《周穆王》從表面上看,頗似電影《盜夢空間》,全篇幾乎都處於夢境之中。篇中有幾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主人與僕役:
周代有尹姓人家,家中僕役眾多,整日忙碌,不得休息。有一老僕,役使彌勤,筋疲力盡。但老僕每晚入睡,在夢中卻為一國之君。整日遊園宴飲,其樂無比。僕人曰:人生百年,晝夜各分,吾晝為僕,苦矣;夜為君,樂矣。
尹氏經營家業,為眾僕之主。但夜夜夢見自己為奴僕,每日遭受驅使責罵,杖責鞭打。整夜呻吟至天明。
鄭人爭鹿:
鄭國有樵夫,殺鹿而藏之。翌日,遺忘藏鹿之處,以為夢也。樵夫途中唸叨“獵鹿之夢”時。被農夫聞之,便依其言,果得其鹿。農夫將其經歷以告其妻:樵夫之夢為實也。妻子則說:非樵夫之夢為實,是相公做真實之夢。
樵夫至家中,夜夢藏鹿之處和農夫得鹿之事,便向農夫討鹿。兩人訟之士師。士師曰: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無人得鹿也。今據此鹿,二人共分之。
鄭國國君聽聞此事後,謂相國曰:士師夢中為二人分鹿乎?相國曰:夢與實,臣不能辨。能辨者,唯黃帝、仲尼耳。今黃帝、仲尼亡,孰能辨之?
古莽之國:
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曰古莽之國。陰陽之氣所不交,故寒暑無分;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晝夜無辨。其民不食不衣,多眠而少醒。五旬為一覺,以夢中所為者實,以實之所為者夢。
漢人劉向在《列子新書目錄》中稱,《周穆王》“迂誕詼詭,非君子之言也。”看來劉向真的把《周穆王》當成了《盜夢空間》。
而葉蓓卿老師則完全讀透了此篇道家經典。葉先生在該篇題解中稱:此篇作者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麗奇異的畫面,為我們展示神妙莫測的幻化境界,卻又讓它倏起倏落,以證明浮生若夢,得失哀樂皆為虛妄,唯有造物的大道不生不死,無極無窮。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民往往“惑於是非,昏於利害”,被短暫的過眼煙雲若吸引,從而忽略了慣常恆久的實際擁有。此篇立意之標新,寓言之荒誕,文辭之妙曼,可見著書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喪,終生昏於亂世而終不覺醒,故寄言語夢囈。內中痛楚,本非凡夫“君子”可解。
葉蓓卿先生見解之精闢,無人能出其右。
-
6 # 好玩的國學
人生要什麼不朽?只要現實的快樂就行了!列子的價值觀令人目瞪口呆!
列子據說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得道之人,莊子說他可以在天上飛十五天,那叫一個神奇。在莊子的書中,列子大概一個道家哲學家。
但我們現在看來,列子大概就是個傳說中的人物罷了。但是在魏晉時代出現的一本書《列子》,以其驚世駭俗的人生價值觀,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道家哲學的認識。《列子》書中宣揚的人生不需要不朽,只需要縱情享樂,人生不需要價值,好好活著才是價值,人生不需要意義,開心過好每一天才是價值。
也就是說,《列子》宣揚一種縱慾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人生短暫啊,不如及時行樂;人生痛苦啊,不如放縱身體,人生擺脫不了死亡啊,所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白開水。
《列子》書中的這種價值觀,出現在魏晉時期,可謂是非常合適的。魏晉時代的人們,從身體和精神上都是痛苦的,都是空虛的。在《列子》這本書的影響下,他們懷疑人生的意義,他們追逐生活的享樂。他們酗酒,他們裸體,他們太陽底下捉蝨子,他們小樹林裡吹口哨,他們在葬禮上學驢叫,這一切,都是在踐行《列子》書中所說的,人生貴得適意耳!
總的說來,中國哲學強調,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可以犧牲現實的、身體的快樂,從而獲得靈魂上的滿足和未來的幸福。
但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非常另類的學派,叫楊朱學派,卻與儒家佛家完全不同。楊朱學派屬於道家的一支,它提倡“貴生”,顧名思義就是重視生命。楊朱學派不僅重視生命的長度即人的壽命,還特別重視生命的質量,提倡每一天都要快樂。楊朱學派認為,人的生命不長,最多百年,要是每天都幽幽悽悽,那簡直就是浪費生命。那些妄想用明天的富貴換取今天快樂的人,簡直就是愚不可及。用古詩十九首的話說就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用今天的話說,把握住當下的幸福,快樂生活每一天。
楊朱的這些理論出現在魏晉時代的一本書裡,這本書叫《列子》,基本上是楊朱的哲學理念,也是華人及時行樂哲學的集大成。魏晉時代基本上是一個癲狂的全民狂歡的時代,這本書出現絕非偶然,它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就是不管明天如何,就要今天快樂,該吃吃該喝喝,不管別人怎麼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列子》中楊朱的理論,也有可能是魏晉時代的人寫的。
儒家哲學認為人性是善的,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就是自律與道德,為了道德就要遏制甚至消除人性中的慾望衝動,但《列子》認為這完全錯了,人的自然本性在於追求享樂,並把人的感官快樂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遏制慾望就會不快樂。而人生應該抓住當下的每一個幸福時刻及時行樂,其它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列子楊朱》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子產是鄭國的宰相,是很有名的儒家人物。但他有一個好酒的兄長,還有一個好色的弟弟。好酒的哥哥叫公孫朝,革命小酒天天醉;好色的弟弟叫公孫穆,除了美女之外六親不認,常常春宵苦短夜夜狂歡。子產為此深感憂慮,勸說兄弟倆要戒除慾望,否則“性命危矣”。
但公孫朝公孫穆兄弟不以為然,反過來諷刺子產,說他不懂得“人生得意須盡歡”的道理,他們說:“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 意思是說,“生存難得碰上,死亡卻容易到來。以難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來的死亡,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呢?你想尊重禮義以便向人誇耀,抑制本性以招來名譽,我以為這還不如死了好。為了要享盡一生的歡娛,受盡人生的樂趣,只怕肚子破了不能放肆地去喝酒,精力疲憊了不能放肆地去淫樂,沒有時間去擔憂名聲的醜惡和性命的危險。”
子產兄弟二人認為,既然好不容易來到世上一遭,那就要抓住機會及時行樂,不必要擔心明天的太陽是否會升起,只要我今天開心就足夠了。
《列子楊朱》還給人們算了一筆賬,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
“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晝覺之所遣,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為哉?”
“一百歲,是壽命的極限。能活到一百歲的,一千人中難有一人。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與衰老糊塗的時間,幾乎佔去了一半時間。再去掉夜間睡眠的時間,去掉白天休息的時間,又幾乎佔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優愁,又幾乎佔去了一半。估計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適自得,沒有絲毫顧慮的時間,也沒有其中的一半。那麼人生在世又為了什麼呢?”
在《列子楊朱》看來,生命短暫,人生的價值就是抓住時間的尾巴及時行樂,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功名,不在於富貴,而在於“聲色”,就是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聲色”,這就是列子的人生價值觀。
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慾望不可放縱,因為縱慾傷身壽命就不能長久,但列子認為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人要是總為明天的快樂而廢掉今天的快樂,一天天下去永遠沒有快樂的時候,如此低的生活質量,活的越久就越痛苦,因此快樂的方法是把握住今天的快樂,活一天樂一天,天天快樂,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列子楊朱》還點明瞭人們總是活著很累活得不美的四大原因:“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可殺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
“百姓們得不到休息,是為了四件事的緣故:一是為了長壽,二是為了名聲,三是為了地位,四是為了財貨。有了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別人,害怕威勢,害怕刑罰,這叫做逃避自然的人。這種人可以被殺死,可以活下去,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不違背天命,為什麼要羨慕長壽?不重視尊貴,為什麼要羨慕名聲?不求取權勢,為什麼要羨慕地位?不貪求富裕,為什麼要羨慕財貨?這叫做順應自然的人。”
原來只要是能滿足身體快樂的才是真正的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住大別墅穿漂亮衣服,美食美酒在手,美女在懷,此樂何極!
總之,《列子楊朱》認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只求當下的快樂。什麼仁義禮智功名富貴,一切都是過眼煙雲,一切都是身體上的枷鎖。把握當下的幸福,盡情尋歡作樂,人生才不枉來世一遭。
回覆列表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出現以後,便尊之為《沖虛真經》,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子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其書默察造化訊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下旨設“玄學博士”,詔告《列子》為《沖虛真經》,北宋加封為“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列為道教的重要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