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逍遙浪蕩子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一統天下!如果偏安一隅只能是逐漸滅亡!蜀地不適合長期使用!單單一個地方也養不了那麼多兵員!他心裡也明白如果偏安一隅任其魏國發展那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北伐如果成功,魏國必亡!同時三分天下獨佔其二!剩江東獨地!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不成問題!

  • 2 # 申愚人

    籠統的講是天意。具體到人為方面的,就是諸葛亮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明明知道魏國設計串通蜀國奸臣唆使阿斗自己幾番召回。而孔明不敢越權抗命,堅持北伐,直接導致北伐未遂,順應了天意。

  • 3 # 水手辰王

    1.第一,先皇遺志,立國根本。延續大漢正統,不能偏居蜀中不思進取,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心。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這個也是最主要的根本原因,蜀漢內部派系林立,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

    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由上,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為,不為就是等死,那若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怎麼樣?首先內部不穩,蜀漢會和東吳一樣陷於內鬥中不可自拔還樂在其中。而且蜀漢內部版圖很奇葩,最有根基的益州本土派最無能無地位,最強的荊州派的根基被東吳奪走了,而元老派後繼乏力,一旦內鬥大規模開啟,它的慘象比東吳要厲害的多。

    而且前途無亮,蜀漢會發現自己越發展差距越大,越積蓄越毫無積蓄,最終活活悶死在四川盆地。畢竟,你增加十萬人口十萬錢糧的同時,人家得到的比你多十倍百倍,差距越來越大,統治者只會越來越迷茫,最終失去鬥志,守土待死而已。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 4 # 使用者113199433044

    蜀國國庫以空文臣反對禪又能孔明一言堂,武將也覺的不要打仗了。又敢提,所以沒了孔明。朝裡黃號挑撥蜀國還快滅亡

  • 5 # 商文君

    我們先回顧一下諸葛亮的幾次北伐經過:第一次北伐,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諸葛亮則親率主力趁勢向祁山發起進攻。

    第二次北伐,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遣陳式(一說陳戒)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紮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佔領二郡。最終取得了防守反擊的勝利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因曹魏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北伐中原 、北定中原、克復中原 、討賊興復 、討賊興漢 ,而藝術作品中多對此次北伐戰爭稱為六出祁山等。而且,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所帶兵馬從沒超過6萬,其中一次,更是隻有僅僅1萬。 反觀曹魏,儘管曹操曹丕已經去世,但其文臣謀士,依舊不計其數,更是有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在一旁虎視眈眈。最重要的人口基數,曹魏比蜀漢多了十倍有餘。

    雖然諸葛亮北伐時曹操也不在人世,但魏國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謀臣武將方面都是遠遠領先蜀國的,那諸葛亮為何又不顧雙方懸殊的實力差距和群臣的反對,執意領兵北伐呢?

    其實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第一是完成劉備願望,諸葛亮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相信大家都聽說了,當時劉備在白帝城,委託了諸葛亮一定要好輔助好後面的君王,讓蜀國的基業能夠維持下去。這一點上,諸葛亮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如果不作為的情況下是非常對不起劉備的。

    諸葛亮跟劉備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因為諸葛亮是被劉備請出來的,因此一直輔助在身邊,也是兄弟般的感情,同時君臣之間的感情更加濃厚。諸葛亮對於劉備是非常忠心的,他感覺劉備就是應該擔任君王的人,因此對他也非常尊敬。所以劉備對於諸葛亮說的話,相當於對諸葛亮的命令一樣,即使耗費國家的精力,諸葛亮也是要做一定的考慮。如何讓國家的版圖要更加大,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做。

    第二自己也想要功績,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也是在不斷地創造功績,畢竟自己後面掌握了軍權,因此自己想要做更大的功績,不然是對不起手上的軍權的,諸葛亮的心目當中也有野心。從諸葛亮之前的表現當中都可以看出來,從剛開始隱居到後面被請出來,其實諸葛亮都想要發揮能力的,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非常大的機會讓自己發揮,所以後面到劉備的這裡,諸葛亮就想要真正發揮自己的才幹,讓自己威名能夠流傳。

    第三希望延續蜀國政權,這一點也是比較現實的,畢竟蜀國是他跟劉備兩個人一手建立起來的,諸葛亮不想讓蜀國的基業後面會毀了,所以如果在他在生的年代當中多去做一些努力,可能讓蜀國的基業會儲存的更加久一點。所以諸葛亮在這一點上真的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讓人真正的看到了諸葛亮忠心程度,為了國家究竟付出了多少。

    甚至當時別人都沒有懷疑他的一些問題,他當時已經掌握了很多的權利,其實想要叛亂也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諸葛亮肯定不會這麼做的,因為他所有的心思都在維護好蜀國的政權。很多人對於諸葛亮佩服的程度就體現在這裡,諸葛亮確實是非常忠心的一個人。因此,在歷史的記載當中,對於諸葛亮的描述,有時候會誇張一點,但是事實上諸葛亮確實是非常厲害的,既然說有這麼多人去歌頌他,肯定他所做出來的功績是非常偉大的。

    第四,消除魏國的隱患也是諸葛亮要考慮的一點,之前的戰爭導致魏國跟蜀國的關係是最不好的,之前吳國還跟蜀國有一定的結盟關係,只是後面破裂了,這樣的問題也導致了一定的狀況的發生。所以當時為什麼要北伐還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必須要消滅了魏國才真正的達到蜀國穩定,即使當時蜀國發展起來也不會達到像魏國的程度,如果這個時候還不進發,後面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當時諸葛亮是下決心要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儲存蜀國的實力。

    可能有的人對於這點也不是非常理解,覺得諸葛亮還是在耗費兵力,其實諸葛亮已經真正把蜀國安定的程度在穩定著。基於當時的形勢判斷,魏國剛剛交換政權,所以是剛剛繼任的人是沒有非常大的能力的,國如果這時候還不出擊,以後就找不到這樣的時機了。因此諸葛亮也是堅持自己的見解,進行了一系列的攻打的行為。 諸葛亮真的為了蜀國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因此,獲得非常多的讚賞。後面他是在戰爭的過程中病死的,實在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不知道歷史的記載也是非常好的,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可謂是諸葛亮獲得了非常的英名。不知道大家對於這件事情如何看?

  • 6 # 德潤紅木傢俱

    蜀漢作為外來政權,在蜀地根基不深,和當地門閥大族有很深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如果不對外戰爭,蜀漢很有可能在內部爭權奪利中慢慢消亡殆盡!對外戰爭,一來可以統一各階層思想,轉移內部矛盾。二來,可以減緩政權衰亡的速度!

    三國之中,蜀國實力最弱,即使蜀國不打別國,別國也會選擇主動進攻蜀國。以戰止戰,不得已為之。

    最終多以無功而返,說到底是蜀國國力不足以支撐長距離持久作戰,個人能力再強,也需要國立做支撐。

  • 7 # 陸小雞讀歷史

    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經過研究《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得出最重要的三點原因

    第一,為了報先帝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寫的很明確,執意北伐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當然這也是當初諸葛亮給劉備的承諾。

    諸葛亮一直記著劉備的三顧茅廬知遇之恩,諸葛亮認為報恩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北伐,只有打敗曹魏,還於舊都,自己的承諾才算兌現。

    第二,為了蜀國的平安

    蜀國的位置決定了他必須北伐,魏國不斷的在發展中,吳國也在發展,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它就要向外擴張。

    況且大漢已經四百年了,曹魏接手大漢以後,他的領導人不可能看著蜀國獨立而不顧。諸葛亮也明白這一點,他如何不動,只能被消滅,所以他要早做準備。

    諸葛亮透過不斷北伐,讓曹魏不得安寧的發展生產,透過戰爭不斷的消耗魏國的實力,讓他沒有發展的機會,魏國才沒有空隙來進攻蜀國,因為他們只能忙於防守。

    諸葛亮這是利用空間換取時間,來保護蜀國的平安。

    第三,為了自己能夠控權

    諸葛亮個曹操一樣都是丞相,這兩個人對比著看,就會很明白,曹操做了丞相以後,一直手握兵權,征討天下諸侯,先後幹掉了呂布,袁紹,袁術,袁譚袁熙 劉表馬騰韓遂等。

    曹操一直在軍營,一直控制這軍權。整個國家的事都向他報告。曹操說過,如果沒有他,不知道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就是說,沒有他,天才就會再次大亂。

    再回頭看諸葛亮就明白了,諸葛亮也是這個想法,蜀國是益州派和荊州派的合併體,如果諸葛亮一放權,益州派必定消滅荊州派。蜀國從此大亂,立刻分崩離析。

    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蜀軍內部意見不統一

    舉例,魏延,六出祁山的過程中,又一次魏延說,丞相,你給我5千人馬,我從子午谷出奇兵插入長安,北伐就勝利了,諸葛亮就是不同意,兩人意見不和。

    後來諸葛亮想讓魏延去打仗,魏延就是不去,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點燈續命,還是魏延把燈弄滅,諸葛亮死了。

    第二,蜀軍糧食供應不及時

    蜀國的30萬大軍出征,每次只攜帶一個月的糧草,其餘的總要讓人送來。

    《三國演義》裡,有個案例,有個人叫苟安的,給諸葛亮運送糧草,延誤了十天,將士們吃不上梁山,錯過了戰機,氣的諸葛亮打了他八十軍棍,也沒有辦法。

    第三,敵人的將領很厲害

    諸葛亮幾次北伐,勝利的時候,魏國的領軍將來一定不是司馬懿。失敗的時候,魏國的將領確一定司馬懿。

    司馬懿人稱冢虎,墳洞裡的老虎,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吃人,諸葛亮和這樣的對手過招,三番五次的失手。

    《三國演義》中,最後一次好不容易把司馬懿騙到了葫蘆口,準備用火燒,眼看著就要勝利了,老天爺下雨了,給諸葛亮直接氣的吐血,還是打不贏。

    根本原因

    其實蜀國六出祁山一直失敗,根本原因只有一個,蜀國國力弱小,資源太少,既沒有人才,也沒有資源,只能一步步的刮地皮,虧老百姓,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以後,老百姓也不支援了,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高頻率消耗。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

  • 8 # 飛哥講歷史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何要執意北伐?

    221年,劉備藉口關羽被殺,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相持七八個月後,被陸遜擊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該戰役不僅直接導致劉備病死,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帶走了大部分軍隊),孫劉聯盟徹底瓦解,更使得蜀國領土遽然縮小

    之前的蜀國有荊州四郡、整個益州及漢中以北的一部份區域(益州包括漢中及南蠻地區),關羽戰死後,荊州四郡被吳國收回,夷陵之戰後,蜀國喪失了取回荊州的機會,再加上南蠻暴亂,蜀國實際擁有的領土只剩下大部分的益州地區

    而魏國並不是沒有想過趁勢拿下蜀國,實在是道路艱險,如果攻打蜀國,耗費巨大,於是決定守住險要之地,讓蜀國出不來,專心對付吳國

    誰都知道,如果這樣長時間的此消彼長,蜀國將再沒有還手之力

    於是,諸葛亮在223年劉備去世後,與吳國重新締結盟約(此次結盟有名無實),225年,收復南蠻,226年進駐漢中,操練三軍,228年春開始第一次北伐

    第二個問題,諸葛亮五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實際上只有五次北伐,而真正出兵祁山只有第一次及第四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228年春,第二次是在228年冬,第三次是229年,第四次231年,第五次234年

    五次出兵,相隔時間都非常短,可見五次出兵,蜀國實力並沒受到太大影響

    而且,瞭解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諸葛亮於208年出山輔佐劉備,到228年第一次北伐之前,主要負責蜀漢大局謀劃及“內政”,所有的正面戰場,諸葛亮都沒直接參與(之前有一篇“《三國演義》很矛盾”問題的回答,有詳細解釋)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長處在於謀劃及安定,並不擅長領兵作戰

    劉關張去世後,蜀國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只剩下趙雲和魏延兩人,而此時趙雲年老不適合長久作戰,魏延有反骨不敢給權

    所以,諸葛亮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太著急,以至於沒有為蜀國找到一個可以領兵作戰的將才總結一下:

    諸葛亮執意北伐是大勢所趨,但也沒有那麼著急,從223年到228年,魏國一直都沒有攻打蜀國,六年的時間,諸葛亮恢復了蜀國的實力,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劉備“討賊興漢”的願望日夜盤旋在腦海之中,他著急了,他不得主動不忽略自己的短處,親自領兵出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妙筆生花說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