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意思126566317

    第一,“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他的政治核心思想。

    第二,“唯才是舉”,重用人才。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第三,嚴格社會法制。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曹操擊敗袁紹獲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

  • 2 # 羽書遲

    曹操在很多方面做了貢獻。首先,政治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中央的旗幟不倒,保持了國體的長期統一。其次,曹操軍事上,他消失的割據勢力最多,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最大的基礎。其三,經濟上,曹操大規模推行屯田制,穩定了農業生產和人口增長,保住了中原經濟中心地位。這是統一的人口和經濟基礎。其四,文化上,曹操身體力行,倡導文化復興,造就建安文化發展盛況。

    還有就是曹操在軍制、用人方面都創新,曹操貢獻太大了。

  • 3 # 老壇歷史

    謝謝邀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書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 ,三國時期魏國奠基人。作為政治家的曹操,他的貢獻有哪些呢?首先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其次是唯才是用,非常愛惜人才;第三是有很高的軍事才能,戰略決策靈活。

    曹操一生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他在建立魏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三國鼎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在內政方面,他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這樣就減輕了當時戰亂期間的的糧食問題。我們被三國演義忽悠了。三國演義裡面的而曹操往往給人們的影響是獨斷專行,蠻橫無理,而且生性多疑,是奸臣的形象,就連後來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曹操的臉譜就是“白臉”——奸臣。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唐太宗也曾寫有祭文祭奠他的英靈 曰:“昔漢室三分,群雄並立。夫民離政亂,安之者哲人;德喪時危,定之者賢輔。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復明;霍光之佐漢朝,皇綱否而還泰。立忠履節,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東漢末年,王室衰微,內有董卓干政,橫行霸道,東漢官員個個都想除而快之,但眾人均沒有勇氣反動,曹操便借用王允的七星刀,借獻刀之舉妄圖殺害奸賊董卓,失敗之後逃之夭夭,說明他智慧過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地揭竿而起。就算沒有後來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有其他人會代替。外有草原人虎視眈眈,不斷南犯,邊關不斷告急。一切都是王朝即將顛覆的徵兆,群雄並起,各路有識之士都在東奔西走想要建功立業,我們的主角曹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勢的。亂世之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要麼入局,要麼成為別人的棋子,曹操選擇入局,博弈天下。我認為並非曹操一心有反叛漢朝之心,當時的漢帝也確實無能為力,在特殊的時代,曹操可以說是解救了漢獻帝。當然了,後來南征北戰,結果是功高蓋主,朝中各方勢力都有所不滿,因而給他以奸雄稱號。可事實證明,他並未稱帝。

    除了在政治上的貢獻之外,在文學上掀起了“建安風骨”,給後人留下了這一寶貴財富。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也留下了像《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樣的絕唱。

    他統一了整個北方,稱謂魏國的奠基人,就已經是穩定當時北方戰亂,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穩定,結束了外族的入侵,整治了朝綱。當然了,他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王,但事實上,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貢獻是不可抹除的,縱觀中國歷史,像他這樣一位有謀略,有文化的王屈指可數。

  • 4 # 豹眼看歷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穩定了社會秩序,給災難深重的北方人民帶來了相對平安的生活。

    01

    政治上的貢獻

    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採納荀彧等人的建議,奉迎天子都許昌,維繫了漢室朝廷的存在。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獻帝在經歷了董卓專權,被挾持西遷舊都長安;王允呂布誅殺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把持朝政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以後,在董承,楊奉等的護衛下一路艱辛返回洛陽。

    鑑於嚴峻的形勢,獻帝下詔各地諸侯勤王。

    此時,各地諸侯忙於混戰,無暇顧及天子安危。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操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大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董承,楊奉,韓暹等向北聯結張揚,暫時無法控制他們。獻帝猶如燙手山芋,如果貿然迎接獻帝到許縣,就會招致各方諸侯的攻擊。

    事實也證明了,這個顧慮不是多餘的。

    袁紹在統一河北之後,就想將獻帝挾持到鄄城,不能如願以償,於是發動了“官渡大戰”,企圖挾持獻帝以令諸侯。

    在與北方袁紹十萬大軍對峙的關鍵時刻,東邊的劉備趁機反叛,給僅有兩萬兵力的曹操帶來了幾乎是滅頂之災 ,曹操一度想放棄官渡對峙撤軍,幸運的是曹操取得了勝利 。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荀彧給曹操上《迎駕都許議》,極力主張迎奉天子。

    曹操力排眾議,果斷決策,迎接獻帝,建都許縣。

    迎駕都許議昔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下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懷感舊之哀。(「魏志」作「百姓感舊而增哀」,從《袁宏紀》改。)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後,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魏志·荀彧傳》「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彧勸太祖。」又袁宏《後漢紀》二十九,末句作「無能及也」。又《後漢·荀彧傳》,首句篇首有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

    此舉看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一方面維護了漢室,佔領了道德的制高點,以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二方面,大量的官僚隊伍集結在獻帝周圍,曹操招攬了大量人才。

    其意義在於天下無主的情況下,豎起了一面旗幟,加強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地方豪強 , 穩定了民心。

    其次,“唯才是舉”。

    漢末時期,採用察舉制選拔用人的制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門閥世族觀念。以孝廉舉薦官員,往往是所舉薦的官員,既不孝,且不廉,更沒有執政能力。甚至在靈帝末年就出現了賣官鬻爵的事情。

    曹操多次頒佈詔令,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給地主階級中的下層人才提供了一個機會。

    曹操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人才,戲志才,郭嘉等出身貧寒的奇才集聚在曹操身邊,為其霸業奠定了人才基礎。

    第三,實施法治。

    曹操從走上仕途的第一天就試圖用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豪強橫行的局面。

    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作為京都洛陽,都是皇親貴戚居住之地,很難治理。

    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造了五色大棒,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將蹇圖處死。

    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權貴,礙於其父太尉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調任頓丘令,遠離京師。

    積習難改,禍亂的根源在於中央,曹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

    到了迎接獻帝到許都以後,曹操掌握了中央政權,全面推行法治政策。

    其中,自己的戰馬受驚踏毀了農田,曹操以發代首;儒學大宗孔融違背了其頒佈的禁酒令,作為一大罪狀而誅殺孔融。改變了“刑不上士大夫”的理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除了獻帝,曹操誰都敢殺。

    曹操提出“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的理念,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從曹操與袁紹施政對比就看出:“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擠寬,故不攝”。

    曹操戰勝地廣人眾,兵強糧多的袁紹,也絕不是僅僅依靠運氣。

    曹操還提倡廉潔,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所舉人才,皆清正之士。雖有盛名但品行不端的人,終不得晉升。

    曹操的“唯才是舉”,不是說不看品行道德,而是不看出身門第,這個非常關鍵。

    這些措施,使社會風氣得到了很大好轉。

    第四,軍事上的成就。

    在漢末混亂時期,最大的政治就是軍事。軍事上控制不了局勢,就沒有政治可言。

    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後,沒有在軍事上控制局面。不必說全國的局勢,就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西涼軍的處置十分不當,不僅導致殺身之禍,而且把漢朝的局勢搞得愈加混亂。

    曹操傑出的軍事才能,就保障了政治的穩定。

    以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對內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實力,對外降伏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奉迎天子,定都許昌,唯才是舉,法治治國,內徵外伐,不愧為傑出的政治家,在漢末混亂時期,為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02

    恢復經濟,穩定秩序的措施

    屯田制度

    屯田是漢以後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屯田組織性強,耕地面積大,應用先進耕作方法,勞動生產率較高,財政收入率也較高。漢文帝時," (晁錯言) 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漢書·爰盎晁錯傳》)。這是邊疆屯田的開始。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吏卒五六萬人",設定屯田校尉進行管理。東漢建武四年 (28年) 冬," (馬) 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 後漢書 · 馬援傳》)。這是內地屯田的開始。

    漢末時期,由於諸侯軍閥連年混戰,導致社會生產嚴重破壞,出現了大饑荒,賣兒鬻女是為常事。人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更為嚴重的是軍糧缺乏的問題十分突出。

    一般軍閥的做法,就是大肆搶掠,社會愈加混亂。可謂一半天災,一半人禍,百姓苦不堪言。

    建安元年(196年),就在迎奉獻帝到許都的那年,曹操審時度勢,採用了部下棗衹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軍所繳獲的生產物資,在許縣附近募民屯田。

    這一政策,不僅解決了大量流民問題,而且使大量荒蕪的土地得到了開墾利用。

    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

    於是,曹操下令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屯田,有效的解決了軍隊糧食供應的問題。

    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持自耕農經濟。透過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恢復農業生產。

    此外,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土地。

    建安五年,頒佈新的徵收制度。

    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棉二斤而已,不得擅自興發。”

    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鼓勵了生產的積極性,對恢復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屯田制度不是曹操首創,但其能在經濟崩潰的時候,務實發展經濟,的確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興修水利

    屯田的同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就建設了七門三堰,到了北宋時期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舒城一個彈丸之地,孫策孫權兄弟曾先後四次攻打,毫無例外的都是劫掠而還。

    注重節流

    開源的同時,曹操還注重節流,以身作則。一改東漢以來奢華之風,天下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

    即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事情。

    曹操倡導薄葬,反對葬禮鋪張浪費。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自作終制,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卒,他曾立遺詔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無藏金玉珠寶。”(《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的做法,很得後人稱道,《晉書》就曾說,“魏武帝以禮送終之制,襲稱之數,繁而無益,俗又過之。豫自制送終衣莢,題識其上春夏秋冬,日有不諱,隨時以致,金鉺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文帝遵奉,無所增加······漢孔明器基多,自是皆省矣。”

    曹操提倡薄葬,並以身作則,其後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都延續了這個制度,為奉行儉約的喪葬習俗開了一個好頭。

    頒佈禁酒令

    據裴松之注引《三國志 魏書 卷十二》記載曹操曾頒佈過禁酒令。

    曹操以“酒可亡國”為名頒佈了一道禁酒令。

    嗜酒如命的孔融,大發牢騷,專門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令書》來懟曹操,旁徵博引,列數聖賢先哲因酒而建功立業的史實和傳說,並且盛讚“酒之為德久矣!”。並且說“堯不喝千鍾酒就不能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會成為大聖人。總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止。說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飲酒作樂去了,全不把禁令放在眼裡。

    曹操認為釀酒會大量消耗糧食,而且對於其提倡節儉的目的相違背。

    曹操就藉機把孔融殺掉了。不管如何,在這個時期這件事上,曹操是對的。

    曹操是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孔融只是耍耍嘴皮子,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孔融也算是咎由自取吧!

    總之,曹操透過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穩定秩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保證了戰時軍事物資需要,而且給北方的人民帶來了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應該得到公允的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DD罕見發飆,炮轟某LPL戰隊:“剛從YM買完人,就和我搶青訓選手”,如何評價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