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始皇帝
-
2 # 東北傻狍子噢唔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藥包、火藥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釐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藥及其他藥劑,並裝有將藥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藥,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絡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制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效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
3 # 路遙9564
據《明會典》記載,弘治(1488~1505) 以前,明政府軍器局所製造的各種火炮中,大碗口銃的數量為每3年造3000門。
大碗口銃的敞口雖大於身管口徑,但實際上並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直筒形火炮。河北省寬城縣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門直筒形銅火炮,口徑 108毫米,全長52釐米,重26.5千克,藥室處有寬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館還收藏有3門洪武十年(1377)造的鐵炮,口徑210毫米,全長100釐米,兩側有雙炮耳,用於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炮身鑄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銘文(見彩圖[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鐵炮])。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帶有炮耳的鐵鑄火炮。這種大口徑直筒形火炮,顯然會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火炮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明朝前期,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將軍”一詞常作為具有較大威力火炮的封號)等十餘種。 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徵漠北,曾用火炮擊潰敵軍;正統十四年(1449),于謙守衛北京,曾用火炮和其他火器大敗瓦軍的進攻。
明朝後期的火炮 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火炮仍有發展。嘉靖年間製造的虎蹲炮,長1尺9寸(約合0.6米),重36斤(約合21.5千克),配有鐵爪、鐵絆,發射前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形似虎蹲,這種炮克服了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厲害的缺點。《明會典·工部》記載,嘉靖四年(1525)製造的“毒火飛”,炮筒用熟鐵製成,裝火藥十多兩,炮彈由生鐵熔鑄,彈內裝“砒硫毒藥五兩”,點火後“將飛打於二百步(約330米)外,暴碎傷人”。這是中國古代以火炮發射爆炸彈的最早記載。 萬曆年間還大量製造了身管較長的火炮。萬曆二十年(1592)在杭州製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號大將軍”鐵炮,口徑113毫米,全長143釐米,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明顯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鑄有炮耳,安有兩個鐵環。萬曆年間,明軍援朝作戰時曾使用過這種鐵炮。
康熙時比較重視火炮,僅據《清文獻通考》記載,從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銅鐵炮約900門。隨著火炮的大量生產,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營,專習槍炮。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規定各省綠營兵每千名設炮10位,火炮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之一。清朝中期以後,火炮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為抗擊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各地軍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廣東省虎門、江蘇省鎮江市等地至今仍儲存有當時的抗英火炮(見彩圖[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造虎門沙角炮臺炮])。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清政府大量購買西方近代火炮,同時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製造近代火炮,中國古代火炮逐漸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
4 # 小蟲讀史
火藥大約在唐朝出現,而火炮應該在宋代就出現了!
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常常用硝石、硫磺、雄黃、雌黃等原料。而這些原料放在一起加熱的過程中,就有可能發生猛烈的燃燒甚至發生爆炸。在這過程中,人們就發明出了火藥。在《諸家神品丹法》所引《孫真人丹經》內的“伏火硫磺法”,一般認為是現存最早的火藥配方。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關於火藥的還只停留在對其性質的認識和對其危險性的防避上。到唐末五代時期,火藥才成為人們自覺的和有意識的研究物件,並從煉丹家的丹房裡傳入軍事家的手中,成為戰爭的工具。
北宋前期,人們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效能,製成燃燒性火器,如《宋史·兵志》記載,宋太祖開寶三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等進火箭法,命試驗”。開寶八年,宋軍用火箭、火炮與南唐作戰。這一時期的火器雖以燃燒性為主,但人們對火藥的爆炸性也有一定的瞭解。如霹靂火球是火藥拌和瓷片裝入二三節的幹竹節,然後用紙殼包住,這樣在燃燒的同時能產生出霹靂般的響聲。北宋後期又製成威力更大的霹靂炮。據《宋史》記載,宋與金的戰爭中就多次使用這種霹靂炮。這一時期,更具代表性的是還出現了管型火器。南宋紹興二年,陳規用“火炮藥造下長竹竿槍二十餘條”。這種長竹竿槍,用竹子做槍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可噴出火焰,燒燬目標。
-
5 # 柚子愛歷史
01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華人便已經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以拋石塊殺傷敵人的兵器一"拋石機″。 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中第一攻擊利器”。
在古代中國出現的拋石機大多都是人力拋石機,由多人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丟擲,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上,需250人才能施放。
唐朝與高句麗作戰時,使用的拋車能丟擲300多斤的石料,對高句麗的木製城柵造成重創。
在宋代時出現了炮架可以旋轉的炮,稱為旋風炮。
而在宋末元初,蒙古攻打南宋重鎮襄陽時使用的回回炮更是拋石機之集大成者。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陽炮。拋石機的一種,用於戰爭攻守的武器。這種拋石機不過是在古代拋石機的基礎上改良、改進、創新得更加先進、威力更加巨大。回回炮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巨炮的巔峰。
02
宋代是中國的拋石機使用的鼎盛時期,在一次作戰中使用百具以上戰例已屢見不鮮。但是也就是在這一時代,以火藥噴射的火炮開始出現,石炮的時代逐步成為歷史。
公元9世紀時,中國在世界上首先發明瞭火藥,而火藥的出現必然導致火藥武器的誕生。火藥用於軍事後,人們把火藥做成火藥彈來代替石塊,由拋石機發射出去,這便是原始的"火炮″雛形。這種原始的火藥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並因此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發展。北宋曾公亮等人於1044年編著的軍事名著《武經總要》裡就已經記載了多種火藥武器和相當複雜的火炮火藥的配製方法。
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藥燃燒形成的壓力發射彈丸的管形火銃。據記載,宋代早期的火銃以竹為筒,內裝火藥彈丸。這種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連續發射時容易燒燬,不能長期使用。
因而在宋朝後期或元代早期,古代華人民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這種火器口徑較大。發射前從管口裝入火藥和彈丸,管子的後端裝入引線,發射時,用火點燃引線引著火藥,火藥在管內燃燒產生氣壓,將彈丸從管口噴射出去。
銃的頭部象大碗,用來放置石彈,銃身放火藥,並有火眼用以點火。銃尾為筒形空口,兩邊各有一孔,以便用銷釘固定,表明它是裝在木架上發射的。
03
明朝前期,歐洲火炮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弗郎機銃和紅夷炮。佛朗機銃即短管加農炮,約在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左右從葡萄牙傳入中國,它有一母銃和若干子銃,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鑄有準星、照門,可瞄準射擊。銃身後有“巨腹”,腹上開有長孔,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一小火銃,一般備有5到9個。可預先裝好彈藥,戰時輪流發射,提高了火炮射速。由於子銃裝藥量小,母銃口徑不大,因此威力有限。
紅夷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在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明史·兵志》記載:“大西洋船至,復得巨,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二丈約合6.22米,三千斤約合1600千克)。
紅衣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度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達兩噸以上。
明末,明政府為了抵禦後金軍的進攻,重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開始大量仿製紅夷炮。
天啟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禎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啟督造大小紅夷炮400餘門;兩廣總督王尊德也先後仿製大中型西洋炮 500門。
中國歷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都收藏有當時的製品。其中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門崇禎十年鐵鑄“西洋炮”,口徑100毫米,長233釐米。其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更大於萬曆二十年造的鐵炮。
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明朝後期火炮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軍隊的裝備。據《練兵實紀·雜集》記載,戚繼光的車營裝備佛朗機銃 256門,輜重營裝備佛朗機銃160門。天啟六年,袁崇煥以紅夷炮憑城固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後金兵,斃傷敵數百人,後金統帥努爾哈赤也在該役中被虎蹲炮擊中受重傷,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術發展的同時,明末孫元化集中明代製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進的造炮經驗,撰寫成《西法神機》一書。其後,焦勖於崇禎十六年在湯若望的傳授下,輯成《火攻挈要》。這兩部書,是明末火炮製造的理論和工藝技術專著,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04
但是清朝對紅夷大炮沒有進行過任何技術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製造工藝遠遠落後於西方。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還使用這種兩百年前的紅夷大炮投入戰爭,在西方列強先進的火炮面前當然是班門弄斧,紅夷大炮兩百年後已然是老態龍鍾,風光不在了。
綜上訴述,中國最早的火炮應該是成型於宋末元初,至明代結合了西方火炮特點,制炮工藝逐漸成熟,並批次投入軍隊使用。
-
6 # 陳悅漫步海邊
所謂的火炮,其基本的原理就是一頭封閉的管狀器物,能夠裝填火藥和子彈,利用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氣壓將子彈推出管去。
火炮在中國的歷史並不是從明朝開始的,早在宋朝就出現了原理和火炮接近的武器,即火炮的雛形,稱為“突火槍”,用竹子當炮/槍管,裡面裝填火藥和子彈。
在宋代的“突火槍”基礎上,後來又演變出了火銃一類的小口徑火器,但是直到明朝,中國的管狀火器的發展並不明顯,而且口徑小、威力小,和同一時間歐洲世界的管狀火器相比,可以說是非常的落後。
到了14世紀,隨著歐洲航海術的發展,葡萄牙人開始進入東方世界,隨之歐洲火炮開始出現到東亞,這一事件在日本稱為“鐵砲傳來”,感受到西方火器的巨大威力,中國開始仿造西洋式的“佛郎機”,使得中國管狀火器的發展得以提升。
從這一點說,明朝不是中國火炮歷史的開端,但明朝是中國火炮向歐洲式變道的開始。
-
7 # 火器工坊
中國的火炮發展(這裡指的是管狀火器)應該是從元代開始,元朝人將宋代的突火槍改進成金屬火銃之後,迅速的展開了新的研發之路。在元中期,管狀火器便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火炮和火銃之間的區別,長度在90cm以上、口徑超過10cm的大銃在當時已經算得上火炮級別的武器了。
在元末明初,因為戰爭的頻發,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火炮的發展在這一階段進步迅速,當時在明軍手中已經有了類似於洪武大炮一類的火炮,總長度超過1米,口徑更是在20cm左右。後來從洪武年間一直到永樂年間,明代的火炮出現了很多種類,像什麼百子炮、連珠炮等等,但是所有的火炮都逃不過輕型小炮的範疇,因為明軍的敵人並沒有堅城高牆,再加上大規模的戰事比唐宋都要少得多,所以火炮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輕,越來越小,而且從永樂到正德,火炮的發展理念沒有什麼飛躍式的進步。
一直到嘉靖年間,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才為中國的火炮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當時被西歐商船廣泛應用的佛郎機火炮在大明一舉成了神兵利器,取代了先前大銃在邊軍中的地位。
而明朝的本土火炮諸如大將軍炮、二將軍炮一類也是受到西方火炮和邊境叛軍的影響,開始變得更大更重。不過真正讓中國的火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還是明末進入中國的紅夷大炮,這種12磅艦載加農炮的裝備直接原本陷入僵局的遼東戰事一度出現轉機。不過當清軍裝備了紅夷大炮之後,明軍的所有軍事優勢蕩然無存,最後只能被清軍一點一點選敗。
在世界其他地區,火炮的起源時間和元代的大銃幾乎同時起步,只不過因為歐洲的貴族城堡相比於中國龐大的夯土和磚石混和城牆要更加脆弱,這就催生了重型火炮的出現。可以說在1370年之前,東西方的火炮沒有差距,而在1370之後,西方便一直佔據著對東方的火炮發展優勢。
-
8 # 談歷史兒
準確的說宋朝最早出現了大“石包”,南宋末年蒙古人使用的“回回炮”也是“石包”而非炮。
真正意義的炮,在中國出現於明中期,是銃的放大版,同時期日本製造的“大筒”也是此類。同時期仿製葡萄牙船隻上搭載的火炮成功後,中國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炮,屬加農炮。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元朝的銅火銃。所以中國最晚應該是元朝擁有火炮的。歷史記載元宋襄樊戰役的時候,元朝用了一種叫做“佛朗機”的火器,應該是火炮的雛形(雖然我沒有查到確鑿證據證明其是火炮,但是這種東西殺傷原理和火炮一樣,都是透過彈丸遠距離殺傷)。到了明朝的時候有一種火炮也叫佛朗機,我據此認為,佛朗機其實實質至少是火炮雛形。因此,中國最早應該在元朝就有火炮。
現在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最早火炮是元朝至順3年(1332年)所造,是世界上已知現存最早的被認定的火炮(給你找了一幅圖)長35.3釐米,口徑10.5釐米,尾底口徑7.7釐米。重6.94公斤。1935年發現於北京市房山雲居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火銃。銃口外張似酒盞,故名盞口銃或盞口炮。銃身刻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19字。此銃形體較大,應置於架上發射。
此外,在中國出土了西夏時期的火銃,但是由於結構簡單,口徑較小,目前還不能認定為火炮
-
9 # 老伊先生
宋元之交,已經發展出了鐵火炮、突火槍、火藥箭等火器,1240年西征的蒙古軍拔都部就用火藥包著毒藥投擲入華沙城內,波蘭人因此傳言蒙古人在驅使怪物噴毒煙。
現在一般認為,宋朝開慶元年--1259年正式出現了突火槍,就是火炮的雛形,以火藥爆炸推力射擊彈丸。
只是這玩意是竹子做的,後期還有用紙糊的火筒、木製的火筒,都是具有火炮基本結構的火器,只不過很多是一次性的火器。正式出現金屬發射筒的火炮,是元朝時期的產物了。不過,竹子和木製的火筒,一直到明朝《武備志》中還記載有使用記錄。
目前,最早的出土文物金屬火炮是中國發現的,大約是1290年前生產的。
回覆列表
火炮發明於中國,可惜發揚光大的不是中華。最早出現按資料是南宋的霹靂炮。實物出土的明證,最早是元朝大德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