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左422

    臨習過《多寶塔》,《勤禮碑》,《麻姑仙壇記》,《毛公鼎》,《西泠印社記》,《崔敬邕墓誌》等。覺得顏真卿書,青年時代的鋒芒畢露,麻姑,就好多了。竹山堂連句,更有特點。自書告身也很好,臨摹多遍。我臨帖,一般要半年以上,每天都要寫,像打太極,或站樁,每天都要寫。到了能背下來,每個字都差不多記得,就行了然後寫點對子,條幅或斗方,送給喜歡我字的人。再練別的,受到影響,就像新臨摹的帖,儘可能像。就是這樣了。現在也沒有一個自己的風格。此一時彼一時,寫成啥算啥。我三十年不賣字了,誰要都是送。一時覺得尚可,一時覺得拿不出手。草書臨過很多,收益多的是右軍的一些尺牘,以及智永千字文。我覺得,不管多有名的書法家,不構思,不認真,隨便寫,都可能有很水的東西。當然,興之所致,信手拈來,也可能有精品。音樂,美術都是一樣的,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師傅知道。三天……誰都一樣。沒有狀態,寫不好字!

  • 2 # 司馬懿19

    為了打好基礎,我練了兩年多楷書基本筆劃,方開始臨《九成宮》,至今才臨了半年,其間斷斷續續臨了幾篇《張猛龍碑》,偶爾學學田楷,自娛自樂。計劃再臨三到五年《九成宮》後換帖。

  • 3 # 楊炳升66

    我練習書法的初始期應該是1964年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學習書法也只是限於描紅,沒有見過帖,一個星期兩節課,大概學了一個學期,直前2009年才開始有意識的臨帖。

    先臨的是孫過底庭的《書譜》,臨了四年,創作出來的東西不能看。接著臨王羲之的《十七帖》兩年,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如意。一狠心我把巜聖教序》和好的我認為還可以行書草書帖都臨個遍,又將諸家的楷書名帖包括碑帖都找了個遍,(我不寫揩書,臨楷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練習手功去為行草書服。)

    篆書,隸書體只是看,從來就不寫。

    所以,到現在寫的東西都不被書法大家認可,他們說我無家可歸。翻正我只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一不參展,二不賣字,只是圖個自己高興就可以了,別無他求。

  • 4 # 李行子

    臨帖讀帖描帖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求書法法的過程。筆者按記憶中的是:歐陽詢《九成宮》,顏真卿《多寶塔》、《勤禮碑》、《祭侄稿》,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楊凝式《韭花帖》,智永《千字文》,《曹全碑》,《石鼓文》,孫過庭《書譜》,張旭《古詩四帖》,王羲之《樂毅論》、《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蘇東坡《寒食帖》,米芾《研山鑽》,等系列名碑名帖,能臨盡臨,能寫盡寫,能讀盡讀,失去的是年華,得到lm是夢想的追求,是完美的認識。從書法的普遍性個性之中,概括而總結了一整套完備的書法的共性特殊性是什麼的書法理論和書法教學資料,其編寫《五點64訣書法規律版權教學法》,很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歡迎和喜愛,為中國的書法的普及和推廣,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為人們臨寫好書法,創作好書法,提供很多的便利。寫書法,不知道書法的法,不知道書法的規律,特別是書法的筆法,即五個點的運轉規律,人們入帖難,出帖更難,創作優秀作品難上加難。我編寫《五點64訣書法規律教學法》,其時效性,事半多倍,是簡便快學的方式方法的。

  • 5 # 網暈者

    我1950年小學二年級開始寫毛筆字,第一本帖是柳公權的(多寶塔?),覺得柳體特美,但父親要我學顏魯公,說寫這個字會使人聰明,多福氣,但非常難學,胖胖的上撐天下抵地,特別一捺下去還留個獨立的尖。後來我臨小楷靈飛經,到五年級仍然在九宮格寫大楷作為作業,老師會在“好的字”上圈個紅筆,我經常被圈,但不及一位曹姓男同學,他父親在北海路(我們居滬)上開了一爿單開間店,給人制作店招 ,他的中圈率差不多80%。我暗中使勁趕超,但總是屈居榜眼。中學沒毛筆字課,但經常被老師喚去寫紙標語。幾十年來沒中斷過使用毛筆,寫過扇面,那是對照米芾的字扣出來模仿著寫自撰的詩詞,父親拿給人家看,貽寫大方。其實父親的小楷寫得相當好,他常抄寫經文。我臨米芾的《蜀素帖》,趙孟(兆頁)的《胡笳十八拍》(此帖練了數十年,有一次,我一口氣寫完全詩千把個字,宣紙接起長達5米)。正楷臨歐體。有時候看到報刊上的字也模仿一下。我這個人沒長心,什麼都要弄弄,母親戲謔我“豬頭肉三勿精”,(好在外語一學到底,讀寫講信扎短文都成,說起來很溜,朗讀文章語速飛快發音正確英美語音互換。)現在快八十了,寫毛筆字嫌墨水淋漓易汙手,就平常拿硬筆隨便寫寫,一盒子好筆讓孫女寫作業,順便說樁佚事,孫女開學前發現寒假毛筆字作業只寫了一張,求急於我,我儘量稚拙 ,結果被老師發現:“你爸代寫的?”孫女老實,回答:爺爺。

  • 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練書法是從上小學開始的。記得那時候我們學校已經沒有毛筆書法課了。我先是練鉛筆字、鋼筆字,後來又練毛筆字。

    我練字完全是出於業餘興趣愛好,沒有確定的發展目標,篆、隸、楷、行、草五體都有涉足。始學唐楷,如: 《九成宮》、《多寶塔》、《勤禮碑》、《夫子廟》等。之後學趙孟頫《讀書樂》,魏碑、漢隸……總之,各種帖練了很多,並且小楷、大楷、榜書都寫。

    我的書法理念是: 還原碑帖書丹情景,再現古人書寫狀態。透過臨摹歷代經典碑字、字帖,感受傳統書法藝術魅力帶來的快樂,別無所求……

    基於此,我平時學習書法很隨興,沒有達到天天練幾時每次必寫多少字的程度,而且,經常用清水在宣紙上書寫,以讀帖為主,每一個帖練十天半個月就換。

    我認為,臨帖不是複製,重點以抓住範本筆法精要、字法特徵為主要目的。所以,我只選臨一些典型字,從不通臨全帖,也不追求字字形體皆像。因此,學習書法五十年,沒有專工某一體一帖,也沒有想作模仿秀……

    我的奢望就是: 懂一點書法技術原理,寫出符合法度要求的個性化並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字型。

  • 7 # 畢沅

    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麻姑仙壇》、《告身帖》、《東方畫贊》等,五歲就臨習,直到七十歲也不敢懈怠。

  • 8 # 微詩陽春白雪

    談談臨帖書法的經歷?你都臨了那些帖?各字帖都臨了多長時間?

    我臨寫字貼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那時老師要求寫毛筆字,就從城裡買本顏真卿《多寶銘》,開始臨寫起來,自己也是隨意練練。小孩都是天生貪玩,還要做作業,更沒時間寫毛筆字。每年放寒假快到年除夕的時候,要寫春聯,不得不練上幾筆。字寫的不好,找寫春聯的也不多。這種情況一晃就是三十年過去,中間因為種種原因,主要還是為生活忙忙碌碌,沒閒心練書法。字的水平沒有多大提高。

    真正開始練書法還是從2015年9月份開始的,這時來到上海找了門衛室工作,一天上十二小時班,有七八小時都是很清閒,不想讓歲月如流水,開始拿起毛筆臨寫起來。我首先臨寫的是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千字文》,他的字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被他的書法魅力震撼。所以堅持半年習他的書法,字寫的也很像,但形神兼備很難,這也是學習書法中的“高原現象”。書法提倡專一博學。所以我開始了博學階段。楷書學習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鍾紹京,王羲之,趙孟頫,文徵明等人楷書。結果與學瘦金體效果差不多,都是易學難精。又聽人說行草可得書法靈氣,所以又練起了行書。我臨寫最多的是王羲之《蘭亭序》,有一百多次了,趙孟頫的行書也是我喜歡的行書,因其流傳的名帖很多,所以臨習不會厭倦。接著要提的是文徵明行書。因其有濃濃書倦氣,也是喜歡的物件。我習草書是從張旭《草書古詩四帖》開始的,被他那風雲電馳地動態畫面吸引,大概習過幾遍,懷素,張芝,文徵明,祝枝山等的草書都習過。還有一段時間對碑帖產生興趣。如曹全碑,石門頌等,但時候不長。習的最少的是篆書。最是偶爾寫幾筆。

    通過幾年的書法臨習,感覺書法是一輩子修行,願以為苦戰幾年就可名揚天下的想法太幼稚了。只有潛心臨習,悟通書道,提高個人素養才是正道。

    學書有感

    學書才知書道艱,

    千帖萬碑實不凡。

    前人才智人驚歎,

    力透紙背石水穿。

    天上驚鴻蘭亭序,

    書聖地位萬古傳。

    學書當把楷書練,

    結構筆力明心間。

    行書猶如人走路,

    楷書一變瀟瀟然。

    草書最能通靈性,

    喜怒哀樂情意觀。

    學習猶如盤山道,

    一級一梯功夫盤。

    登上絕頂唯書聖,

    無數學子拜君顏。

    下定決心書道路,

    修心養性活百年。

  • 9 # 筆尖寫字課堂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更願意說寫字,不願意說自己在學書法,我想我還要學很久很久才能算是學習書法。我學習寫字的時間不長,小的時候看見哥哥姐姐們寫字也喜歡拿起毛筆寫寫畫畫,但是從如今的情況來看,哥哥姐姐們早就已經不拿筆寫字,反而是我現在又拿起筆寫字了,所以,我覺得不光是寫字,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先問問自己喜不喜歡,不然的話,半途而廢,既沒有學成,又浪費了時間,還有就是要堅持,這一點很重要,不管條件,環境發生了變化,依然堅持學習的話,我想都不會太差!

    上小學的時候,基本上沒怎麼在意寫字的問題,只是把作業完成了就可以了,但是當時班上寫字也有很好的同學,也沒有經過什麼練習,當然了,這寫得好的同學一般都是女同學了。所以,我一度認為字寫得好是需要天賦的。直到上了高中,我開始注意寫字這件事情來,和很多人一樣,我學習寫字的第一個老師是龐中華,第一本字帖是他的字帖。當時看到龐中華的字,認為簡直驚為天人!買了他很多的字帖以及他八十年代出版的一些字帖,每一本字帖買來都如獲至寶,仔細觀看。

    記得整個高中生涯都在學他的字,也就是在高中時期,我的字有了很大的改觀,考試做卷子的時候,居然還被老師當眾誇獎了,也有很多人讓我寫字,黑板報也是我寫了,我真的感覺到寫字給我帶來了很多的變化!記得那個時候,每天中午都要回到教室午睡,我一般都沒有睡,或者是寫一會兒字再睡。在高中最後一年,大家都緊鑼密鼓地準備高考時,我依然沒有丟掉寫字,我總是在考試不如意的時候就寫字,以至於成績很差了,可以說,寫字給我帶來了很多,同時也讓我失去了一部分。

    後來上了大學,也是靠著一手“龐體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實那時我已經覺得自己寫的字很差很差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還認為我的字好看,同寢室的時又甚至把我的作業拿去對著寫,佈局都模仿地一模一樣,我也是感到很無奈!後來做好了作業只能把本子藏起來!

    接下來我的這個練字階段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那就是有一天,我突然覺得不能再寫龐中華的字了,也是因為看了田英章的影片,我受到了觸動,於是決定開始練習田英章的書法,也是因為想學習毛筆書法,龐中華是沒有毛筆字帖可供學習的,所以就開始學習田英章的書法。這其中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人一開始接觸書法都是從龐中華開始的,然而學習了龐中華一段時間以後就開始換了,至於換成誰的了,這就是個人的選擇了!

    學習田英章的書法已經有幾年了,現在我開始轉向古帖練習,因為古人的字確實比較耐看,也不能一味地寫現代人的字,但是我覺得可以從現代人的字帖入手,把基本功打牢了,再去寫古帖就會事半功倍了。

  • 10 # 抱庸詩書

    不講建設性意見,只說說我自己的書法學習經歷。(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我沒讀過幼兒園,六歲上的一年級。沒辦法,八O初農村娃,那時農村老家沒幼兒園。上小學開始學語文寫漢字。有次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誇我寫字姿勢端正、字也寫得漂亮,我很愛鼓舞,從此把寫字視為自己的特長,沒事就寫,尤其喜歡用小草棒在剛下過雨的沙地上寫。小學期間,課程安排有大字課,每週一節課,零星地學過一點毛筆字。

    也沒太把寫字當回事,畢竟農村娃要改變命運,語文算術最重要。小學讀了五年,升入鎮裡的初中一年級。學校組織了一次“校園杯”硬筆書法大賽,我認真抄寫了一篇《雷鋒日記》,沒想到獲得了特等獎。從此,我更加把寫字視為自己的特長。那時龐中華鋼筆字很火,學他兩年,偶爾學著寫,時間很少,有時隔幾個月才翻出來看一下。覺得龐老師的字略顯寬肥,而我的硬筆基礎更接近柳楷,於是不再練龐體字。後來看了一段時間顧仲安的硬筆字,感覺他的結體比龐老師靈活,大概陸續看了一年左右吧。

    高中時期學習很忙碌,暑假相對輕閒。高一開始,迷上了王羲之,有空往書店跑也是為了看王羲之的毛筆帖。後來同學送了我一本聖教序集字帖,如獲至寶,經常睡覺之前看一看。高二又喜歡上了啟功,覺得他的字秀氣。高一高二是王義之和啟功,高三是趙孟頫和文徵明。高中三年,我看的就是這四個人的帖,只看只讀,甚至閉上眼睛可以想象了出字的點的結構,但從來沒動手臨過帖。沒錢買筆墨紙硯,功課太緊也沒有時間。

    第一次正兒巴經的臨帖,是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後。十年寒窗苦,終於解放了,立刻買了一套“文房四寶”。臨了一個暑假的聖教序,沒有老師,也沒有手機網際網路,全靠自己摸索,臨寫的效果可想而知。大學時期經常臨帖,臨得也很雜,不繫統,所以臨帖的功夫一直不怎麼樣。工作以後,愛寫字的興趣也沒有減。經濟寬裕了一點,但屬於自己的時間更少。後來毛筆寫得就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寫寫硬筆,過過乾癮。

    我認為,系統的臨帖是必要的。臨帖要臨多少時間,這個因人而異,看效果也看心情。先求質,再講量。一開始最好是盯著一本字帖來臨摹習練,基本筆法、結構、結字和章法,也就有了大致的印象。然後基礎越來越紮實,臨帖的路子也就越來越寬。

    抱庸亂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小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