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曾住地球
-
2 # 仁者厚德載物
明朝滅亡,崇禎要承擔百分之八十的責任,魏忠賢要承擔百分之十的責任,萬曆天啟各自要承擔百分之五的責任,與張居正沒有任何關係。
萬曆的責任主要是沒有把努爾哈赤扼殺在萌芽之中,薩爾滸大戰的慘敗讓後金羽翼豐滿。
萬曆的功績是重用抗金名將熊廷弼,守住了瀋陽遼陽等重鎮。
天啟的責任是棄用抗金名將熊廷弼,導致瀋陽遼陽被後金攻佔,錯用王化貞導致廣寧等四十多城堡陷落,幾十萬遼民被後金軍屠殺,熊廷弼王化貞被迫退守山海關,冤殺抗金名將熊廷弼。
但天啟也有功績,重用孫承宗袁可立毛文龍沈有容等抗金名將從關寧錦防線到海上戰線全面壓制後金,重用袁崇煥滿桂趙率教等抗金名將寧遠大戰重創努爾哈赤,寧錦大戰擊敗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
魏忠賢的責任是參與冤殺抗金名將熊廷弼,排擠孫承宗袁崇煥孫元化等抗金名將,支援毛文龍排擠袁可立沈有容等抗金名將,導致抗擊後金的大好局面被斷送。
因此對於明朝的滅亡,魏忠賢的責任比萬曆天啟更大。
對於明朝滅亡,崇禎要承擔百分之八十的責任,可以說崇禎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崇禎的責任罄竹難書。
首先是在奸臣溫體仁與閹黨餘黨高捷王永光等誣陷下,崇禎自毀長城冤殺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北京保衛戰一舉打垮後金軍主力的大好局面被破壞,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祖大壽何可綱等抗金名將帶領關寧鐵騎離開北京。
其次是在自毀長城逮捕袁崇煥以後,逼迫抗金名將滿桂孫祖壽黑雲龍等出城與後金軍主力決戰,導致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被俘。
第三是在北京保衛戰以後,孫承宗馬世龍秦良玉祖大壽孫元化邱禾嘉曹文詔何可綱黃龍金日觀謝尚政張春尤世祿尤世威曹文衡茅元儀等抗金名將雲集,取得遵永大捷收復永平灤州等四鎮的大好局面下,二十多萬明軍沒有一鼓作氣進攻後金,擴大戰果。
第四是大淩河城之戰。在皇太極帶領後金軍主力圍攻祖大壽何可綱等鎮守的大淩河城的情況下,崇禎派抗金名將張春帶領四萬多明軍救援,張春用火攻擊斃很多後金軍將領,崇禎卻為張春選了宋偉吳襄兩個帶頭逃跑的豬隊友,導致大淩河之戰慘敗,張春等33個將領被俘,祖大壽等殺害何可綱投降後金。
德高望重的抗金名將孫承宗從此被崇禎棄用,一直到高陽保衛戰英勇就義。
第五是在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已經勸說發動叛亂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同意接受明朝招安情況下,崇禎自毀長城冤殺孫元化,導致孔有德耿仲明等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極,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
第六是崇禎重用太監鄧希詔作為監軍,導致徹底平定危害明朝二百多年倭寇,提出平定後金十策的名將曹文衡被迫辭職,最終因為報國無門而自刎殉國。
第七是崇禎把鎮壓農民起義戰績最好的名將陳奇瑜逮捕下獄流放邊疆從此棄之不用,因為陳奇瑜把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領袖包圍在車廂峽接受李自成張獻忠投降而放虎歸山。
第八是崇禎重用主和派大臣楊嗣昌與大太監高起潛,陷害主戰派抗清名將盧象升,導致高起潛帶領幾萬關寧鐵騎見死不救,抗清名將盧象升孤軍奮戰在鉅鹿大戰英勇戰死。
第九是崇禎冤殺徹底平定東南沿海海盜,逼迫張獻忠義軍投降的名將熊文燦。
第十是崇禎冤殺多次大勝張獻忠義軍的名將鄭崇儉。
第十一是崇禎冤殺提出守邊十二策揭露太監鄧希詔通敵,變賣全部家產作為抗清軍費,用空城計嚇退清軍的抗清名將趙光汴。
第十二是崇禎冤殺昌黎保衛戰七天七夜擊退清軍的抗清名將範志完。
第十三是崇禎錯用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名將洪承疇帶領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進行松錦大戰,洪承疇被兵力不如明軍多的皇太極分割包圍在松山杏山並切斷糧道退路,王樸吳三桂等名將帶頭逃跑,明軍土崩瓦解,松山副將夏成德投降清軍,洪承疇被俘投降皇太極,曹變蛟邱民仰王廷臣等一百多將領與八千多士兵被俘以後被清軍屠殺。
第十四崇禎在名將孫傳庭把李自成義軍打得慘敗,李自成只剩下18騎兵的大好局面下,冷淡拒見並把孫傳庭逮捕下獄,破壞了鎮壓農民起義的大好局面。
第十五崇禎疑神疑鬼,懷疑名將賀人龍與老鄉李自成張獻忠勾結,派孫傳庭冤殺了賀人龍。
第十六崇禎聽信誣告,把大破孔有德叛軍的名將朱大典逮捕下獄。
第十七崇禎逼迫孫傳庭白廣恩等名將帶領十萬明軍主力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結果四萬多明軍戰死,崇禎輸掉了對抗李自成的最後王牌。孫傳庭不久戰死,白廣恩等投降李自成。
第十八崇禎在李自成大舉進攻北京的情況下,拒絕遷都南京,也不放心自己的兒子即皇太子去南京,導致明朝失去保住半壁江山東山再起的機會。
第十九崇禎在李自成兵臨城下,大明王朝命懸一線的情況下,拒絕李自成對自己稱臣封西北王的求和要求,放棄了自己與大明王朝最後一線生機,殺害后妃女兒,自己上吊自殺,導致仍然佔據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大明王朝突然滅亡。
崇禎的失誤還有很多,這裡只是列舉主要的部分。有人經常拿小冰河鼠疫等自然災害為崇禎開脫,自然災害難道只針對崇禎,李自成滿清就不受小冰河鼠疫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
3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坊間一直流傳有一句話叫做“明實亡於萬曆”,其實明朝的滅亡是積重難返,就像得了慢性病,逐漸逐漸的病入膏肓。
▽大禮儀之爭
最早的源頭要追溯到明嘉靖的大禮儀之爭,大禮儀之爭的過程此文不表。大禮儀之爭對於政治對於皇權是影響非常大的,雖然明朝的內閣制能保證後面的萬曆30不上朝國家也能執行,卻是一種畸形的執行。嘉靖鬧的這一出“大禮儀之爭”看起來是皇權贏了閣權,但實際上首輔專權,內閣紛爭的矛盾已經凸顯,而宦官集團又登上權力的核心舞臺,導致明朝的政治混亂的苗頭出現。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像
張居正不被這個鍋,只是也被鍋灰黑了臉
張居正勤勤懇懇輔佐朱家幾十年,是為三朝元老,死後賜予諡號“文忠”。
△明萬曆首輔張居正像
張居正主要的政績是對於明朝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全面改革,尤其是對經濟上的改革對於明朝是利好的。
總體來說張居正改革是成功的,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從各個方面鞏固了朱家江山。
壓抑久了的萬曆自由了,“大國本之爭”30年不上朝
張居正死後,之前還是個好皇帝的萬曆一下子變了,當有張居正輔助的時候,君臣二人可以說把明朝推向了一個巔峰。
△明神宗萬曆朱翊鈞像
立太子的“大國本之爭”說白了還是閣權和皇權爭鬥的舊事。萬曆原本是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可大臣們卻力諫朱常洛繼承大統,最後萬曆抵不住大臣的步步相逼立了朱常洛為太子,而他也以不上朝的方式報復群臣。
萬曆不上朝雖然影響不了國家,但是對於文官集團的鬥爭就是一種預設的放縱,在萬曆後期出現的東林黨和閹黨之爭已經是明朝黨爭的巔峰對決。而這種黨爭事實上已經在動搖國本了,所以言史堂認為萬曆是要揹負極大的責任的,當然萬曆這個人的性格是比較軟的,遵循那種說不過我躲得過的原則,一躲就是30年。
成敗也由人,崇禎有責任
△明崇禎皇帝朱由檢
雖然大明江山到了崇禎手裡,能打的牌已經不多了,但是如果不是崇禎生性多疑的毛病,大明或許會亡,也或許有機會再來。在崇禎在煤山終結自己生命的前面十七年皇帝生涯裡面,一共換了50位大學時, 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鼎鼎大名的總督袁崇煥,力抗後金的先鋒也是死於其手。
明朝後期犯下了太多太多的錯,導致逐步滑下深淵,《萬曆十五年》一書裡面一件件事情串講起來就是明朝的滅亡史。所以言史堂覺得明朝的滅亡是在崇禎手裡,但是嘉靖和萬曆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於張居正他只是盡心盡力為朱家守天下罷了。【我是言史堂,一個賣過手機,賣過汽車,做過工程的熱愛歷史的小人物】
-
4 # 臨石觀海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明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誰該背這個鍋,是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還是銳意改革的張居正,是空談誤國的東林黨,抑或是苦命的接盤俠崇禎?
個人覺得每一個朝代的開創,中興,衰亡,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或者責任,而是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以及錯綜複雜的大環境所影響的。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頹勢已成,勢不可擋。通俗點講每個朝代都是一條拋物線,到達巔峰之後就是下滑的開始,這就是歷史的規律。
所以題主說的三位背鍋俠都可以說有責任,也都可以說沒責任。
先說萬曆,萬曆是少有的取得了中興盛世榮譽,又被罵的很慘的皇帝,原因無他,變化太大,早期的萬曆稱得上明君,後期三十年不上朝離昏君也不遠了,但他也有苦衷,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與臣子們鬥爭賭氣。
再說張居正,張居正是個有能力,有抱負的人,銳意改革,實行一條鞭法,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可是但凡改革都會是雙刃劍,一有不慎便會失控,之後的發展也確實如此。
最後就是崇禎了,崇禎可以說是明朝滅亡最大的背鍋俠了,原因無他,末代皇帝麼,這鍋你不背誰背,但崇禎也曾試過力挽狂瀾,但大明朝已經千瘡百孔,積重難返了,在歷史滾滾洪流中也只能徒呼無奈了,他死的悲壯,也算換回了一點尊嚴。
所以個人認為大明實則亡於國運,亡於勢不可擋的歷史規律,正如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一樣。
-
5 # 日天55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範圍內考察有許多獨特性,王朝週期性更替便是其中之一,也稱歷史週期律。按照這一說法,王朝更替的原因即王朝滅亡原因,就可以從共性和個性兩個角度來考察。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有共性和個性之分。所謂共性不外乎是經濟上的如土地兼併財政危機等,政治上如權力鬥爭黨爭內訌等,軍事上如異族入侵邊地戰亂等,自然災害上如大水大旱糧食減產等,還有政府政策措施失敗等等,不一而足。個性當然是各自特點決定的那些因素。歷史週期律等共性問題不是這裡討論的題目,只說明朝滅亡的特性因素。康熙說明朝亡於萬曆,主要涉及張居正改革和萬曆怠政,確實有理有據。莫種程度上造成了晚明的困局。而困局一旦出現就不好挽回了。黃仁宇寫(萬曆十五年)是有思考的。近年來,明朝亡於天災說也隨著新證據的挖掘大有席捲之勢,新證據新觀點,熱鬧繁榮,這對歷史研究是好事。但深入細緻也導致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其實,明朝到了崇禎接盤,也不一定就滅亡,如果換一位有智慧意志堅定的人可能就不一樣。吳晗評價崇禎只不過比他哥哥明白一點,很準確很到位。只舉一個例子,如果崇禎不死要面子,接受“南遷之議”,甚至退一步接受太子監國南京,明清交替變成南北朝格局也是大機率事件了。歷史的必然性就體現在歷史的偶然性之中。
-
6 # 瘸哥說史
這個事情很難有一個大家比較公認的說法,說明朝亡於萬曆。但是我個人是不同意的。就算萬曆不理政但是大權在握。決定全也在手裡,而且那個時候是整個人才大爆發時代。既有自然科學,也有人文科學。其中最著名的大科學家就是徐光啟。還有李時珍,徐霞客, 李之藻 。宋應星,朱載堉。李贄。王佂,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不斷湧現。 還有和莎士比亞一樣的世界級的戲劇家湯顯祖,《金瓶梅》也是文化繁榮的表現。 萬曆時代的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首次提出了中國的民主思想,幾乎和歐洲思想家同步。黃宗羲能夠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夠膽大.由此也可以看出萬曆時期是一個政治開明,言論自由的時代。思想家是一個時代文明的標杆.至於在政治開明,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著名的思想家。所以就是崇禎了。其實亡國就是崇禎雖然說那麼的勤政,節減,裁員。但是啥也沒幹,根本沒有一個長期戰略原則。在位17年換了五十個 宰相如此短的時間,換成誰也幹不了 。很多事情一換人就擱置了。濫用東林黨。這些文人只會嘴上功夫。說崇禎剛愎自用。薄恩寡義,這些都對,但最關鍵的就是崇禎“性急”到了最後,崇禎想遷都遷不了,居然連個願意給他搭話的大臣都沒有。現在大臣都知道了崇禎秉性。已經無人給崇禎背鍋,在位17年的皇帝做到這個份上。執政能力之差。最後連大臣都沒有人聽他的。臨死也只有一個太監在身邊也是夠悲催了。但這一切都是崇禎自找的。
崇禎勤政的首要原因就是,他接手的是一個懶攤子,再就是多疑。怕別人騙他,這可能跟他的成長有關。也可以說他沒有信心,非常害怕,心虛。大明一朝除了洪武一朝,總共殺死過兩個宰相,嘉靖與崇禎各一個。但崇禎殺死二十多二品以上官員,大學士殺死兩人,地方巡撫讓他殺了十幾個,地方出了事就不辯是非一律殺無赦。袁崇煥就是很好的例子,凌遲處死。就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其他大臣避免不了有些是該殺的,但是這是風雨飄搖的年代了。能不殺的就將功折罪,待罪立功立功。
崇禎臨終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實則其是典型的亡國之君。因為這些大臣都是他自己選的。皇帝當到這個份上。也真是太悲催了。大明的亡不亡,當然其他的朝代也一樣。國家衰亡和皇帝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皇帝的最高執政境界,就是評價劉邦的話:“無可無不可”,就是會用人,放權用人,讓這個人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而且換了50個宰相,古今罕有,不亡國簡直沒有天理了,這就是亡國氣象。當時明朝的政治規則已經成熟,皇帝怠政問題不的大。比如萬曆時期,文官體系是應該能夠按照他體系運作的,但怕皇帝像崇禎這樣的瞎折騰。崇禎為性急。就想快刀斬亂麻,凡事不知欲速則不達。
如果非要就大明亡於誰有一個明確的論斷,那就是大明亡於崇禎,具體來說。崇禎跟他的東林黨。之所以同情崇禎,就是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皇朝,而且亡於一個異族。使得明王朝、更多的是對漢族的同情,崇禎不過是個代表而已身上。再就是崇禎不是像宋徽宗、陳後主那樣的沉迷酒色之君,他是死社稷。這不禁讓人產生可憐和憐憫之意之,但也僅此而已。
-
7 # 歷史阿飛
不能說是亡於誰 ,只能說都有關係 ,在崇禎的時候,大明朝已經內憂外患了,亡國只差一個導火索,更直白的大明是個到處漏水的船。亡國的是船當不住了
-
8 # 風揚青史
明之亡罪不在二三子,罪莫大於土地兼併,非止有明一代,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之後的歷代都是不斷的被這個罪魁禍首迴圈著。
一個新的朝代成立以後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利益集團也會隨之日益壯大,一旦利益集團形成一定的規模,最高統治者就無法在對他們有有效的控制,而土地作為封建時代非常重要的財富必然會被這些利益集團透過各種手段攫取,封建朝代國家的財富主要來源於農業,當封建國家利益集團兼併土地而中央集權又無法控制他們的時候國家的財富就會流失,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富支撐,同時各個利益又進行內鬥損耗,國家必然日益衰弱,最終走向滅亡。
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萬曆、崇禎或者張居正都有失偏頗,他們都想將明朝在利益集團的手中拯救出來,但是利益集團根深蒂固,我想縱然是朱元璋再世也很難拯救得了土地兼併到達了歷史最高程度的明朝。
回覆列表
首先中國古代朝代沒有超過300年的,能像明朝存在276年的,你可以數得清;然後華人講究氣數,那麼久的時間也夠意思,氣數已盡非人力可挽回;氣數到了最後,各種天災人禍弊病皆出,在崇禎年間尤為明顯,連年天災,後金崛起,努爾哈赤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忠,個個能打會搶,而崇禎身邊文臣大都自私貪汙,挖了東牆補西牆,最後的最後,自有自掛煤山,宣佈大明公司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