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城金地140787426

    有的人總喜歡搞倒退。把那些模稜兩可,文不明的東西拿出來顯示自己的小聰明。這才是不文明。文明首先要文字表達清楚明白叫文明。

    要編寫最好的文章故事,有智慧的展望未來的科技故事,研討古今中外的先進和落後的故事(也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借鑑各種先進的事例發展自己。

    改革過去文化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寫作方法,從小學開始抓起,像文言文到白話文的改革,這才是文明的進步。

    不要再有像那些易經,道德經之類模糊不清的文章再出現,這些東西讓大家看了不明不白,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怎樣理解都可以,又不可以。

    要文字表達明確,這就是文明。不要一個事情要這樣理解,那樣理解,還要有暗含的文字獄。這是文不明。

    一個文章要表達明確一個事實,不能即表達這又表達那,讓人不知到底要怎樣理解。要文明,不要文不明。

    要大家都可以看清楚明白文章描述的事情,大家喜聞樂見。

    文字是一個單獨個體資訊。文化是單個資訊組合起來的連續資訊。

    什麼叫文化?就是文字化。

    把事物轉化成文字表達,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文字化。像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是純粹的文字組成,或者數字組成。

    文化是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有文化,沒文化,是對文字的學習有沒有經歷,能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原始人類沒有文字,所以就沒有文化,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

    小學生上學就是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化的開始,把山的實物轉化成文字,把日月星辰轉化成文字。

    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這樣經常被人們說成是沒文化。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

    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磨鍊,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和農耕有很多淵源。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這就是——傳統文化。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字化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文化,酒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其實端午節還早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應該就是這個地方的習俗。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

    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有九千年文明,賈湖文字就是證據,那時的一二八等文字現在還在使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傳統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有了文字才有了文化,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就是文化。就是要文字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可以說文字化就是它的定義。

    中西方文化的使用方法不同,排列組合順序不一樣。主謂賓的使用方法不同。

    就拿繪畫來說中西方也有區別。

    東西方的繪畫就不是在一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中國的畫是水墨畫,這說明這個地方的原始人類鄰近水。

    而西方的畫是油彩畫,這說明這個地方的原始人們接觸油類比較多。

    油彩畫和水墨畫比,一個是西方文化比較細膩,精準,認真關注每一個微小變化。

    從他們的油畫,就可以觀察到,他們認真的做事態度和一絲不苟。

    他們發明的油畫不會滲透可以隨時反覆修改。他們的油畫可以描繪出很小的細節。

    而中國的畫是水墨畫,滲透性比較強,大局可控,細節無法控制,染紙後隨其自由發展,無法修改,必須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中國畫注重雲裡霧裡,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看的人也只有難得糊塗了。就像有的人說話,說一半留一半,讓你去悟另一半,怎樣理解都可以,由你自己發揮。如果是領導說的話,就是害怕但責任。

    西方的油畫可以畫出來一樣的作品,因為他可以修改。

    中國畫就無法畫出來一樣的畫,水在紙上滲透細節無法控制,所以無法修改,畫不出一樣的畫。

    生活中也是和這些一樣,西方注意細節,精準認真。他們的法律條文能針對很多小事,強求對等平衡。中國的是不計較小節,得過且過,一團和氣,和為貴。

  • 2 # 筆下星河

    白話文並不是從文言文中脫穎而出,在那個時代,文言文與白話文誰更勝一籌並無定論。即使是白話文大家魯迅,也有文言文作品《中國小說史略》。

    那為什麼現在用的白話文呢?因為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提高群眾的素質。儘管如此,掃盲工作還是很久才結束。加上印刷技術發達了,我們沒必要為了節省紙張而用文言文。

    但是現在我們中一部分人,比如中文專業的,或者古文愛好者,對古文的優雅與精緻產生了興趣,但很不幸的是,從赤兔之死到鋼鐵俠傳,多多少少都有毛病。

    因為大家以為文言文就是國學,殊不知形式只是載體,思想才能永存。

  • 3 # 海-非-深

    提倡的應該是識繁就簡!你不覺得相對於注重傳統文化的港臺、閩南語地區,無論在寫作,詞曲創作中都更加顯得有些文化底蘊嗎?

  • 4 # 薄霧籠罩著的故鄉

    我的看法是,學中文系的大學生應該多學文言文,應該多學繁體字。其他的人應該多學物理,應該多從事科學救國的工作。

  • 5 # 青霞人文

    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白話文使書面語和口語一致,不再分隔。說什麼,就可以用文字寫什麼。這樣,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從而讓社會的普羅大眾更方便快捷地接受了文化教育。

    但是語言是有傳承的,白話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先秦之前不說,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裡也有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漢樂府民歌裡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的詩篇也為數可觀,佛經的譯文也有白話的存在,這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文言中也存在白話的成分。文言如果絕對高高在上,佶屈聱牙,三墳五典,那只有碩儒通才,五經博士才能使用。文言文必然成為貴族語言,死的語言。

    今天,在白話文的時代,我們學習文言文,?當然不是要使用文言文,迴歸桐城派的文言寫作。事實上,除了專門人才,大眾也不可能做到去寫文言。

    提倡學習文言文,是必須的。中國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的典籍由文言寫成,不學文言文當然不能理解、繼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我們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戲曲,汲取豐富文化藝術的營養,從左傳國策,四書五經,兩漢文章,唐宋古文,獲取思想智慧教益,文言之用之美,亦在其中。

    文言文精煉,是極為豐富多彩語言寶藏,白話文是文言文的發展。現代漢語裡的成語基本都是來自文言文,優秀的語言既傳承又發展。

    學習文言,不是復古,而是為了繼承和創新。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推廣和普及白話文。白話文的推廣其好處是多方面的,也是勿庸置疑的。因為白話文把口語和書面語最大程度的統一起來。這樣,大大降低了文化學習的難度,把文化和文學從原來的貴族精英們專屬,推向普羅大眾。白話文的推行,為建國以後的掃盲工作打下了基礎。因為白話文的使用,文學和文化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這樣,也就增加人們學習文化的動力。因此,五四先賢們提倡白話文,並身體力行之,對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現代文明的發展,功莫大焉。

    有一個問題,在這裡必須提出來。白話文在五四之後脫穎而出是不假,但白話文並不是新生事物,也不是五四先賢們憑空創造出來的。白話文在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兩套文字表達體系。一是文言文,一是白話文。可以這樣說,中國文化只所以能夠五千年連續不斷,與語言文字都有關係。文字上的原因不須多說,大家都明白。

    中國漢字的發展,是五千年延續的。今天任何一個漢字,我們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它的源頭,它最初的本意。簡化字可以追溯到繁體字。楷書可以追溯到隸書,隸書可以追到篆書,再到甲骨文,今天的字,無論它是意義怎樣,與它的本源,總是有邏輯上的聯絡。這是中國一箇中學生,就可不太費力的閱讀先秦古籍的一個重要原因。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文化國家的中學生都做不到這一步。英語國家現代人讀懂莎士比亞,都已經不容易了。這是文字的原因。

    五千年文化延續在語言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文白並行的兩套書寫體系。

    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常識,語言是隨著地域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沒有文字,不用很久,一個人假如穿越到一百年前,口語可能就聽不懂了。所以,白語文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中國歷史上成熟的白話文,大約是宋元時期的話本。唐傳奇,在當時大約也屬白話文。比如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等,我們今天讀來,大約應算是古文了。宋話本,是標準的白話文,這是古代說書人講稿,其聽眾是面對文化不高的普通民眾的。明朝馮夢龍《三言》中有好多故事,就是對宋元話本的整理。《三言》就是白話小說。

    我們可以沿著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這個路子觀察一下,古代白話隨著時代的變遷,表達方式,和口語習慣會有很大不同。比如《金瓶梅》中,“我們”它都是寫作“我每”。如果我們的漢語在歷史上沒有文言文,只有白話文,幾百年之後,恐怕也會一樣面臨讀不懂以前文字的情況。

    相比於白話文,文言文的最大特點,就是行文方式和語法習慣的相對穩定。我們現在看兩千多年前漢代人寫的《史記》《漢書》以及民國時編輯的《清史稿》,其語法和用詞都是一樣的。因此,文言文是保持文化延續性的最好方式。這種方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斷了。這就是傳統文化和文言文這些年又熱起來的原因。

    上面說的是文言文對文化傳承中的好處。這是從社會功利目的出發的。如果沒有其它的好處,僅僅如此,不足以讓文言文延續。所以,文言文還有它自身之美。文言文比起白話文最大的好處就是言簡意豐。含蓄深沉,雖然學起來比白話文難點,但因為有幾千年的延續,它的美學和文化思想已經進入到華人的文化基因中,有興趣的學起來也不難。

    清代浦松齡的《聊齋志異》就是文言小說,現在出版的白話本,都是經過白話翻譯的。如果你是認真讀過古文原版的,你就會覺得,任何的白話翻譯,都難以表達出浦極松齡原著的味道。

    學習過文言文,具備了一般的閱讀能力之後,就會發現,《二十四史》比任何小說都精彩。前提是,你必須讀原文。因為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文人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菱外貌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