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歷說史

    看三國謀臣,當從三個方面去評價:軍事,內政,全域性觀.以下是我總結這三方面所得到的排名.

    第一名:司馬懿

    此人軍事能力一流,兵法嫻熟,無論是對整個戰局的把握,還是分微小節如諸葛亮飲食的瞭解從而得出的結論,佢是出色之至.政治方面更加是無與倫比,其實他的出場並不晚,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做了主簿,然而他一直堅忍至曹操死後才開始展現才華.斬曹爽,排異己,獨攬魏國大權,立司馬氏之根基.諸葛亮只能預測三分天下,他卻能看到他孫子司馬炎借魏國之勢一統天下,並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大局觀之強無人能出其右.

    第2名:陸遜

    劉備,亂世之梟雄也.從黃巾賊起,大小經歷數百戰,真的會連火計這最基本的計謀也不會防範?所以,陸遜能夠打敗蜀漢40萬大軍,實在是準備充足,事前誘敵,安排妥當等一氣呵成所致.而且,他一出道就要面對當時天下三雄之一而毫無畏懼,心理素質可謂堅強之至.而戰後並沒有趕盡殺絕,在白帝城放劉備一馬,給兩國重新結盟留足了餘地.執政之內十餘年,內則安民修養,外則聯蜀抗魏,江南一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反觀蜀國的連年征戰,可知此人實在是少有的出色政治家.

    第三名:周瑜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霸王的這句話並非誇大.赤壁戰前,在百官退卻(即使如張昭等老臣),魯肅發言權又不大時,周瑜一回來就馬上穩定了局勢,消除了內部隱患,促使全國統一抗曹.其後揚己之長,擊敵之短,迫使魏軍在水上決戰.又觀天文得出火攻的戰術(演義中裝神弄鬼的把這算作諸葛亮的功勞,實在幼稚.誰在江東住的久?誰對江東的天氣氣候熟悉?明眼人一看便知),一舉擊潰魏國大軍,打贏了吳國的立國之戰.只可惜英年早逝,無法實現其兩分天下的宏志.

    第四名:諸葛亮

    隆中對是真有其事.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能夠看清天下形勢,併為己方勢力尋出一條努力的方向,並且最終成功,殊為不易(雖然三分天下其他人也說過,但考慮到當時諸葛亮年幼,所以這份功勞就歸他頭上了).其後入西川,降南蠻,在細節的處理及戰局預測方面無人能及.然而他用人失策(錯用馬謖,馬謖很有才,只是並非領軍之才),不敢得罪權貴(奉承關羽,包庇法正),不看國家實際,強行多次北伐,以致民怨.而最失敗的是權欲太強,蜀中多才俊,可惜不聽命於諸葛的都被鬥倒,以致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事無鉅細必親躬",實在是孔明一手造成的.想想魏延,彭漾的下場就知道了.三甲不入,是有道理的.

    第五名:羊祜

    作為一個三國後期的人物,我為何會把他排到這麼前的位置呢?實在是此人的大局觀太好了.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以晉國當時的實力,強攻吳國不是不行,只是代價太大,民怨難平,於國家統一後極大不利.羊祜採用懷柔政策,爭取了吳國的民心所向,以致後來迅速攻吳後國家能平穩過渡到和平建設,並無多少叛黨作亂,一切顯得那麼順理成章,實是羊祜之功.只是他的軍事成就無稽可查,否則必居三甲之內.

    第六名:荀彧

    曹操每次出征,必留荀彧鎮守許都,為何?因為他只放心荀彧,知道有荀彧在,有後方在.無論軍事還是內政,荀彧都做得很出色,強橫如呂布者,即使許昌空虛,尚且不能下,因為有荀彧在;而曹操在前方打仗所需的軍械糧草,也是他組織供應的.而且他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使曹操一舉成為優勢最大的諸侯.不過料敵決勝,決機於兩陣之間就不是他強項了.

    第七名:魯肅

    又是一個極具大局觀念的謀臣.聯劉備,抗曹操,力排眾議,可見此人目光遠慮.而且心胸寬廣,十分厚道.否則以劉備的做法,有誰能受得了?但假如吳蜀為荊州苦鬥,則魏不用等至司馬氏,早就統一全國了.但軍事才能平平.

    第八名:賈詡

    智謀出眾,不論跟那個君主都曾經打敗強敵,又懂得明哲保身,活到曹丕時代都沒有被政治鬥倒,依然大紅大紫,是文官中的羨慕物件.這種人名譽雙收,能夠活得很好,但於國於史,就談不上什麼突出貢獻了.

    第九名:龐統

    演義中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為人才華橫溢,又膽色出眾(敢在曹操面前獻殺身計).只是不夠謹慎,以至被伏身亡,十分可惜.否則應有極大作為.

    第十名:陳宮

    有膽識,有謀略,只可惜一直找不到明主,無法盡情地展示才華.為了呂布這個莽夫,可謂仁至義盡了!

    其實,還有兩個S級的人物沒有提到,只因他們是君主,無法歸類到謀臣之內.就是曹操和劉備.

    具體而言,曹操屬於S+,一生縱橫,殲敵無數,除了孫家滅的那幾個小勢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是曹操打出來的(劉備只是把西川的主人從劉璋換成自己,還有欺負一下少數民族).機動性遠超眾人,能在訊息萬變中迅速把握重點.而且任人唯才,多少以前和他作對的強者,後來都折服於他的氣度,成為他的屬下.

    劉備屬於S-,從一窮二白至建國封君,劉備的痛苦與努力是孫權等世襲諸侯所體會不到的.他一生打拼,屢遇兇險,均能逢凶化吉,靈活性一流.在用人方面,他能僅靠一個"忠"字,在前期網羅住那麼多核心人才,更是奇蹟,與曹操各逞勝場.當年曹操一句"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實在道出了三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人物.

    另外寫了段郭嘉的評價,是把他排在第二位的.

    把郭嘉排在司馬懿之後的唯一理由恐怕只有他的早逝了.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郭嘉底子素弱,作為一個天才,當知道調養生息才對.除此之外,郭嘉達到了謀臣所能達到的極限.拋開曹操的讚譽單獨看功績,郭嘉可謂魏國的立國之臣.當年比曹操強大的諸侯很多,然而郭嘉與曹操搭檔南征北戰十餘年,計無虛發,打下魏國根本,定下三國基調.與孔明相比,郭嘉遺計定遼東鞏固後方,諸葛遺計殺魏延自毀長城.而誰才算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奉孝是也.

  • 2 # AAA一見一輩子1314

    民間曾流傳一首“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油詩,詩曰: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神槍張鏽與文顏(張鏽、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談到三國武將戰鬥力排名的問題,眾說紛紜。首先,老九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很多時候的戰力排名往往與作者心理的偏愛程度相關,再者,許多武將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面對面地單挑,所以,很難有個定論。

    我們可以將一個武將的武藝分為力、技、器三個引數。這裡,力氣大的要數託旗的典韋和拉牛的許禇,技能強要數“三面掉戰”的呂布,器械因為每個人都會,所以除了“本職兵器”之外,典韋的飛戟,許禇的飛石,太史慈與呂布的弓箭就加了分。

    呂布,呂奉先,某度百科裡有兩種說法,一是此人是虛構的,一是應該是內蒙古人,從小說的角度判斷,虎牢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英戰呂布,還有轅門射戟這些段子來看,力量大,武功高,還擅長遠端攻擊,如果是真實的人物,當之無愧三國第一人。

    許褚曹稱之為虎痴,典韋的接班人,除典韋外力氣最大的一位,與典韋大戰二百餘合,與馬超累計大戰二百餘合勝負不分,又裸衣鬥馬超三十餘合,古今少見。如果是持久戰,拋除運氣成份,憑藉力氣和耐力,許褚絕對勝出,且曾五十合戰徐晃不倒,因此略輸文丑。

  • 3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先來說說武將:

    民間曾流傳一首“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油詩,詩曰: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神槍張鏽與文顏(張鏽、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談到三國武將戰鬥力排名的問題,眾說紛紜。首先,老九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很多時候的戰力排名往往與作者心理的偏愛程度相關,再者,許多武將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面對面地單挑,所以,很難有個定論。

    我們可以將一個武將的武藝分為力、技、器三個引數。這裡,力氣大的要數託旗的典韋和拉牛的許禇,技能強要數“三面掉戰”的呂布,器械因為每個人都會,所以除了“本職兵器”之外,典韋的飛戟,許禇的飛石,太史慈與呂布的弓箭就加了分。

    呂布,呂奉先,某度百科裡有兩種說法,一是此人是虛構的,一是應該是內蒙古人,從小說的角度判斷,虎牢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英戰呂布,還有轅門射戟這些段子來看,力量大,武功高,還擅長遠端攻擊,如果是真實的人物,當之無愧三國第一人。

    許褚曹稱之為虎痴,典韋的接班人,除典韋外力氣最大的一位,與典韋大戰二百餘合,與馬超累計大戰二百餘合勝負不分,又裸衣鬥馬超三十餘合,古今少見。如果是持久戰,拋除運氣成份,憑藉力氣和耐力,許褚絕對勝出,且曾五十合戰徐晃不倒,因此略輸文丑。

    再來說說智囊:

      看三國謀臣,當從三個方面去評價:軍事,內政,全域性觀.以下是我總結這三方面所得到的排名.

      

      第一名:司馬懿

      

      此人軍事能力一流,兵法嫻熟,無論是對整個戰局的把握,還是分微小節如諸葛亮飲食的瞭解從而得出的結論,佢是出色之至.政治方面更加是無與倫比,其實他的出場並不晚,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做了主簿,然而他一直堅忍至曹操死後才開始展現才華.斬曹爽,排異己,獨攬魏國大權,立司馬氏之根基.諸葛亮只能預測三分天下,他卻能看到他孫子司馬炎借魏國之勢一統天下,並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大局觀之強無人能出其右.

      

      第2名:陸遜

      

      劉備,亂世之梟雄也.從黃巾賊起,大小經歷數百戰,真的會連火計這最基本的計謀也不會防範?所以,陸遜能夠打敗蜀漢40萬大軍,實在是準備充足,事前誘敵,安排妥當等一氣呵成所致.而且,他一出道就要面對當時天下三雄之一而毫無畏懼,心理素質可謂堅強之至.而戰後並沒有趕盡殺絕,在白帝城放劉備一馬,給兩國重新結盟留足了餘地.執政之內十餘年,內則安民修養,外則聯蜀抗魏,江南一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反觀蜀國的連年征戰,可知此人實在是少有的出色政治家.

      

      第三名:周瑜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霸王的這句話並非誇大.赤壁戰前,在百官退卻(即使如張昭等老臣),魯肅發言權又不大時,周瑜一回來就馬上穩定了局勢,消除了內部隱患,促使全國統一抗曹.其後揚己之長,擊敵之短,迫使魏軍在水上決戰.又觀天文得出火攻的戰術(演義中裝神弄鬼的把這算作諸葛亮的功勞,實在幼稚.誰在江東住的久?誰對江東的天氣氣候熟悉?明眼人一看便知),一舉擊潰魏國大軍,打贏了吳國的立國之戰.只可惜英年早逝,無法實現其兩分天下的宏志.

      

      第四名:諸葛亮

      

      隆中對是真有其事.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能夠看清天下形勢,併為己方勢力尋出一條努力的方向,並且最終成功,殊為不易(雖然三分天下其他人也說過,但考慮到當時諸葛亮年幼,所以這份功勞就歸他頭上了).其後入西川,降南蠻,在細節的處理及戰局預測方面無人能及.然而他用人失策(錯用馬謖,馬謖很有才,只是並非領軍之才),不敢得罪權貴(奉承關羽,包庇法正),不看國家實際,強行多次北伐,以致民怨.而最失敗的是權欲太強,蜀中多才俊,可惜不聽命於諸葛的都被鬥倒,以致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事無鉅細必親躬",實在是孔明一手造成的.想想魏延,彭漾的下場就知道了.三甲不入,是有道理的.

      

      第五名:羊祜

      

      作為一個三國後期的人物,我為何會把他排到這麼前的位置呢?實在是此人的大局觀太好了.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以晉國當時的實力,強攻吳國不是不行,只是代價太大,民怨難平,於國家統一後極大不利.羊祜採用懷柔政策,爭取了吳國的民心所向,以致後來迅速攻吳後國家能平穩過渡到和平建設,並無多少叛黨作亂,一切顯得那麼順理成章,實是羊祜之功.只是他的軍事成就無稽可查,否則必居三甲之內.

      

      第六名:荀彧

      

      曹操每次出征,必留荀彧鎮守許都,為何?因為他只放心荀彧,知道有荀彧在,有後方在.無論軍事還是內政,荀彧都做得很出色,強橫如呂布者,即使許昌空虛,尚且不能下,因為有荀彧在;而曹操在前方打仗所需的軍械糧草,也是他組織供應的.而且他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使曹操一舉成為優勢最大的諸侯.不過料敵決勝,決機於兩陣之間就不是他強項了.

      

      第七名:魯肅

      

      又是一個極具大局觀念的謀臣.聯劉備,抗曹操,力排眾議,可見此人目光遠慮.而且心胸寬廣,十分厚道.否則以劉備的做法,有誰能受得了?但假如吳蜀為荊州苦鬥,則魏不用等至司馬氏,早就統一全國了.但軍事才能平平.

      

      第八名:賈詡

      

      智謀出眾,不論跟那個君主都曾經打敗強敵,又懂得明哲保身,活到曹丕時代都沒有被政治鬥倒,依然大紅大紫,是文官中的羨慕物件.這種人名譽雙收,能夠活得很好,但於國於史,就談不上什麼突出貢獻了.

      

      第九名:龐統

      

      演義中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為人才華橫溢,又膽色出眾(敢在曹操面前獻殺身計).只是不夠謹慎,以至被伏身亡,十分可惜.否則應有極大作為.

      

      第十名:陳宮

      

      有膽識,有謀略,只可惜一直找不到明主,無法盡情地展示才華.為了呂布這個莽夫,可謂仁至義盡了!

      

      其實,還有兩個S級的人物沒有提到,只因他們是君主,無法歸類到謀臣之內.就是曹操和劉備.

      

      具體而言,曹操屬於S+,一生縱橫,殲敵無數,除了孫家滅的那幾個小勢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是曹操打出來的(劉備只是把西川的主人從劉璋換成自己,還有欺負一下少數民族).機動性遠超眾人,能在訊息萬變中迅速把握重點.而且任人唯才,多少以前和他作對的強者,後來都折服於他的氣度,成為他的屬下.

      

      劉備屬於S-,從一窮二白至建國封君,劉備的痛苦與努力是孫權等世襲諸侯所體會不到的.他一生打拼,屢遇兇險,均能逢凶化吉,靈活性一流.在用人方面,他能僅靠一個"忠"字,在前期網羅住那麼多核心人才,更是奇蹟,與曹操各逞勝場.當年曹操一句"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實在道出了三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人物.

      

      另外寫了段郭嘉的評價,是把他排在第二位的.

      

      把郭嘉排在司馬懿之後的唯一理由恐怕只有他的早逝了.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郭嘉底子素弱,作為一個天才,當知道調養生息才對.除此之外,郭嘉達到了謀臣所能達到的極限.拋開曹操的讚譽單獨看功績,郭嘉可謂魏國的立國之臣.當年比曹操強大的諸侯很多,然而郭嘉與曹操搭檔南征北戰十餘年,計無虛發,打下魏國根本,定下三國基調.與孔明相比,郭嘉遺計定遼東鞏固後方,諸葛遺計殺魏延自毀長城.而誰才算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郭奉孝是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祿山曹操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