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曹操在赤壁之戰之中大敗後,讓曹操在短時間內無力再對江東孫權和劉備發動大規模的用兵,因此也給了劉備發展的機會和孫權穩固發展的機會。當劉備在取得荊州後,為再取得蜀地,於是就讓他最為信任和倚重的關羽鎮守荊州。

    關羽鎮守荊州,也讓他隱然一躍成為一方諸侯,後關羽水淹曹軍,其名亦名震當時,然而後來荊州卻被東吳所得,關羽本人也遭擒被殺。

    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不顧蜀漢眾臣的反對,堅決出兵征討東吳,最終劉備就帶兵大軍攻吳。由於蜀軍勢大,東吳在求和不成的情況下,只能抵抗,在此東吳危難之際,孫權對陸遜委以重任,全權處理此戰。

    由於劉備過於輕敵和布兵不當等原因,在加上時日長久,最終蜀營被燒,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慘敗的劉備就退到白帝城。

    然而在夷陵之戰中勝利的東吳之後卻遣使議和,劉備也答應停戰,孫劉兩家又重修於好,聯合抗曹。

    那劉備伐吳被陸遜大敗,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孫權為何遣使議和呢?

    首先,蜀漢雖經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也的確讓蜀漢損失慘重。然而蜀漢政權的本土卻很安定,有諸葛亮坐鎮留守,將軍們把守重要之地。

    同時蜀地易守難攻,這對東吳伐蜀也是不利的。

    其次,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曹強而孫、劉弱,三足鼎立而相互制衡,吳蜀本是存齒相依。

    此時吳蜀交惡,東吳已經取得夷陵之戰中的勝利,若東吳繼續對蜀用兵,不管結果是什麼樣的,終會出現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面。那時本來就強大的曹魏在收漁人之利,豈不因小失大。

    最後,當時三分天下,吳、蜀交惡,曹魏是最希望看到這樣的。若東吳在夷陵之戰後繼續對蜀漢用兵,就需要東吳動用大量軍力,亦要深入蜀漢腹地而遠離東吳本土。

    如果這時曹操突然對東吳用兵,而東吳大軍卻陷入了蜀地而不能回援。那時東吳就會遭到非常沉痛的打擊。

    所以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大敗,退守白帝城後,孫權會遣使議和。

  • 2 # 禁街虎1

    陸遜火燒蜀軍七百里連營,有多少僥倖的成分?關羽就是被陸遜的計謀所敗,劉備竟然不吸取教訓,沒把陸遜放在眼裡,不知道這是蜀軍的情報工作不到位還是劉備怒火中燒疏於防範,亦或是劉備根本就沒把陸遜放在眼裡。總之,劉備敗了,可是諸葛亮心裡明白。用他的話說,誰讓這傻老頭子如此安營的?此人該斬。可惜,劉備東征時,把持反對意見的諸葛亮、趙雲都留在了益州,就算諸葛亮再著急也是鞭長莫及,改變不了劉備所犯的錯誤了。

    就是這個致命錯誤,讓陸遜得手,劉備大敗。這不能不說是陸遜撿了便宜,遇到了不帶諸葛軍師的劉備。既然得了便宜,那就別賣乖了,免得招惹的西蜀大兵捲土重來。

    蜀國已經夠讓東吳頭疼了,北方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曹魏。繼續打下去,不論吳蜀誰勝誰敗,剩下的一方一定會遭到曹魏的攻擊。吳蜀打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無力抵抗曹魏入侵,那時可是真正的危機來臨。主動求和,孫劉聯盟還可以勉強維持,曹魏不敢輕動。

    這兩點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東吳主動求和都是保國之根本。

  • 3 # 歪彈情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自古以來,國際政治都是如此。要想生存,只有調和各方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三國也如此。

    三國時期,魏國體量最大。若蜀國和東吳單獨跟曹魏抗衡則是以卵擊石,即使有心,也無能力。如果蜀漢跟東吳不顧一切的死磕,則是自毀羽毛,互相傷害,曹操樂呵呵的在一旁看熱鬧,時不時的吆喝兩聲,給雙方鼓鼓勁打打氣,唯恐雙方握手言和。等雙方筋疲力盡的時候,他勾勾小指頭就把雙方手到擒來,不費吹灰之力就一統天下。從此青雲得志,不可一世,手提三尺寶劍,敢問天下誰與爭鋒?

    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隆中對》。一個躬耕於南陽的布衣,未出茅廬就算準了三分天下。這恐怕是天下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並且把這個戰略構想變成了現實,取得了成功,這就是諸葛亮最牛逼之處。

    《隆中對》的精髓在於聯和東吳,這個是既定國策。少了這個條件,劉備恐怕只有一生飄零寄人籬下無容身之地,不用說建立蜀漢,就是荊州也沒劉備的份。

    東吳從關羽手上奪得荊州,惹得劉備不管不顧只要報仇。本以為是朋友,卻被朋友從背後捅了一刀。這一刀捅得劉備既傷心又噁心。既然你無義,就休怪我無情,既定國策之類的都通通去他媽的蛋。你偷偷從背後捅老子一刀,老子不能嚥下這口惡氣,老子就是要來找你算賬。結果東吳也不是好惹的主,剛準備開始算賬,卻被他從前面在臉上又砍了一刀。

    劉備被砍了兩刀後死樣活氣的,知道惹不起就消停了,就是不消停也無可奈何。聯合曹操嗎?兩個是死對頭,根本就無從說起。繼續舉全國之力跟東吳幹嗎?有心無力。況且曹操在旁邊虎視眈眈。孫權呢?雖說砍了劉備兩刀,仔細一想覺得還是行不通。我跟劉備打打殺殺,不就是你曹操希望看到的嗎?等我們都幹得筋疲力盡的時候,你曹操來坐收漁人之利。這樣不行,我得趕快收手。馬上去跟劉備這哥們說說,給他闡明這個厲害關係,順便給他道個歉。砍了你兩刀已既成事實,難不成你還來砍我兩刀吧?大局為重!切記切記!

    孫權不跟劉備求和就只有加速滅亡,三國都一清二楚。蜀漢和東吳想生存長久一點,又不能讓魏國輕易的吞併一方。這就造成了蜀漢和東吳既相互聯合又互相掣肘。吳國既要跟蜀國聯合對抗魏國,但又怕蜀國強大後對自己不利。就得平衡各方利益,調和相互矛盾。該聯合時就聯合,該對抗時就對抗。

  • 4 # 盜帥夜留香YE

    因為孫權非常理智。

    雖然站在孫權的角度來想,當然希望可以攻取西川,滅亡蜀漢。

    但理智告訴孫權,他不能怎麼做。

    因為北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曹魏集團在看著呢,一旦深入蜀地,戰線拉得過長,隨時都可能面對曹魏的雷霆一擊。

    蜀地可以還沒怎麼樣,自己的剛打下來的荊襄地區就受到了威脅,這是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的。

    而且蜀漢集團損失的只是劉備帶出兵馬,蜀地之內則依舊是毫髮無損。

    就算是攻進川內,孫權絲毫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兵馬就能進一步擴大戰果,說不定還會損兵折將,將夷陵之戰取得的戰國丟失一部分。

    所以,站在孫權的角度來看,在趙雲已經領兵來援的情況下,繼續追擊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的。

    那麼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和蜀國重修舊好,對東吳有什麼好處。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想要抗擊魏國,只能走孫劉聯合的路子。

    孫劉兩家本來就是弱國,如果在頻繁內鬥,只能讓魏國坐收漁利。

    只要和蜀國重新結盟,就可以共同分擔來自魏國的壓力。

    又何樂而不為呢?

  • 5 # 飄雲千里

    夷陵之戰,前輩劉備被後生小子陸遜大敗,倉皇逃回白帝城,折損數萬大軍。不要說是七十五萬大軍喲,那是演義。史載劉備也就帶了五、六萬人。

    戰後,孫權見好就收,並主動向劉備求和。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一是孫權只想奪取荊州,沒想徹底消滅劉備集團。從孫權的一貫行事看,他只是個守成之主,並無天下之志。所以不會對劉備趕盡殺絕,留有餘地,日後江湖好相見。

    其二就算孫權想吞併益州(之前周瑜有過這個計劃,沒能施行,周瑜早亡),他也沒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孫權方面水軍善戰,但陸軍較差,夷陵之戰只是因為劉備的輕敵才導致失敗,不是真實能力和實力的因素。

    而劉備方面剛好相反,關羽丟失了荊州後精銳水軍也同時被孫權方面俘獲,所以劉備已無很強的水軍。劉備陸軍雖然有損失,但基本實力還在,戰將還有馬超、趙雲、魏延等,他的步兵遠勝孫權步兵。想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以飛機、坦克、大炮的絕對優勢火力都沒辦法擊敗不是很強的國軍,進入重慶(在三國時屬於益州)。何況孫權呢?如此則雙方必然陷入僵持局面,只能是兩敗俱傷。孫權雖無大志但絕非平庸之輩,自然能看到這點。所以見好就收,是他的上上策。

    其三,孫權也不放心曹魏方面,如主力在西邊和劉備糾纏,誰來守衛千里長江防線?如果那樣,劉備攻於外,曹丕攻於內,孫權只能早早領取盒飯下場了。實際上也是如此,幸而孫權停止追擊劉備,才能擊敗來撿漏的曹魏大軍。

    其四,劉備的蜀漢政權以興復漢室為名,自然和曹魏不共戴天,兩者不可能和睦相處,只能是刀兵相向。留下劉備集團對孫權利遠大於弊。

    所以孫權才主動求和,然後坐看劉曹爭鬥。實際上後來結果也是如此,諸葛亮六次北伐讓曹魏窮於應付,雙方基本沒空搭理孫權,讓他安安穩穩過了他的小日子。

  • 6 # 皓說史

    在劉備的整體戰略中,荊州是很重要的一環。在《隆中策》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荊州的丟失不僅意味著劉備集團在經濟上大受損失。而且讓《隆中策》中提出的鉗形攻勢也化為泡影。 正因為如此,劉備集團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奪回荊州。

    想要發動荊州戰爭,則意味著要徹底將孫劉同盟推向毀滅的深淵。在這一次的荊州之爭,必定會削弱孫劉兩集團的實力,這就讓曹操就有機可乘。劉備陷入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中。

    劉備集團丟失荊州的損失固然嚴重,但是還保留絕大部分的實力。讓劉備迅速作出反攻荊州的兩大依據是∶首先由於江東的偷襲成功,突然就給正志得意劉備以巨大的打擊,以及荊州對於統一天下客觀重要性。再加上桃園三結義的兩兄弟的死,讓劉備在個人感情上對江東的憎恨之情。

    既然和談大門關閉後,戰爭不可避免。劉備的進軍前期非常順利,順流而下,突破了江東的幾道防線,前進至湖北宜昌地區(這也恰恰證明了上游對下游的軍事優勢)。江東的荊西主將孫桓被緊緊圍困在夷道城。大軍壓境,孫權再次提升陸遜為大將,也盡起江東之兵督軍應戰。

    陸遜見蜀軍勢盛、求勝心切,決定主動撤退,然後再尋找反攻的戰機。吳軍退至夷陵、琥亭一帶,屯守有利地形。222年二月,劉備大軍在夷陵、夷道的山區連營數百里。馬良受命聯結武陵蠻等土著部落,參加對江東作戰。

    儘管蜀軍頻繁挑戰東吳集團,陸遜就是嚴令堅守不出。兩軍一直相持到盛夏。這時蜀軍疲憊、鬥志鬆懈,為了避暑,蜀漢大軍移入密林結營。陸遜迅速利用火攻,火燒連營,井封鎖江面,扼守夷陵道,全線出擊。

    結果蜀軍敗得一塌塗地。一戰讓劉備對江東的攻勢在夷陵就被遏止了。劉備狼狽逃至白帝城,一病不起,最後死在那裡。

    孫劉第三次荊州之爭的結果是鮮血盈於江水,造成惡劣的後果。孫劉雙方為此都失去了多次機會,付出了沉重的物資和軍事代價。

    在219年之前,孫劉同盟比較良好的互動遏制了曹操的優勢,確立了南北對立的局面。甚至朝著有利於南方的方向發展。夷陵血戰後,力量的天平不僅恢復了平衡,而且似乎歷史老人又重新開始青眯北方了。

    荊州地區攸關孫劉雙方的戰略利益和發展方向,這就是結盟利益不同的其他國家利益。但同時孫權勢力念念不忘自己早期同盟對劉備勢力的幫助和對同盟對付出,甚至還對劉備勢力迅速崛起耿耿於懷。反過來劉備勢力粗糙、不講策略的外交舉措也導致同盟向消極的方向發展。

    經歷了鮮血的洗禮後,蜀漢和江東兩派都加深了對同盟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戰爭終究導致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結果那就是江東憑實力佔領荊州,蜀漢無力再繼續力爭荊州了。阻礙孫劉恢復同盟的核心問題在戰火中得到了解決。這些都是有助於同盟恢復的好訊息。

    北方對南方的壓力依然存在。在一強兩弱的形勢下,兩弱聯盟共抗一強是必然的選擇。戰後不久,江東和蜀漢就開始嘗試恢復同盟。

    另一方面曹丕轉而希望趁江東大戰後精疲力竭之後討伐江東,就命令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徐晃圍南郡。孫權派遣呂範等督率水軍抗拒曹休等人,諸葛瑾等救南郡,朱桓駐守濡須抵抗曹仁。江東的臨江拒守雖然成功,但經受了巨大的壓力。

    第二年,劉備病逝,為蜀漢與江東關係的修復提供了機會。先是孫權派遣一名中級官員馮熙帶著禮物趕往蜀漢,給劉備弔喪。執掌蜀漢大權的諸葛亮非常重視馮熙的到來。

    其實蜀漢當時的局勢比江東困難得多,更加需要恢復結盟。諸葛亮就派中郎將(級別比馮熙高得多)鄧芝回訪江東。從此長江中下游的使者在江面穿梭來往,習以為常。

    於是在江東和蜀漢的同盟破裂了一年以後,終於恢復了。

  • 7 # 遇見珷公子

    首先這事劉備乾的不厚道。

    借錢這事大家都知道吧?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看看劉備集團幹了什麼事?就好比是問你借100歐元,還時候打算還你100日元,還說都是100塊剛剛好,別說孫權了,擱誰身上也受不住啊!

    而且正好卡住東吳水軍的喉嚨,孫權真正的感受是如鯁在喉。

    孫權本意也是拿回自己的100歐元,那100日元還讓劉備收好,誰想相互推搡的過程裡不小心弄死了關二哥。。。劉備那個氣啊!孫權那個悔啊!

    只想拿回自己的100塊怎麼這麼難,還得跟劉備一塊防著曹操來搶錢呢,這事可咋辦啊。。。

    此後的一些事件程序只是孫權集團的內部派系爭鋒和孫權心理活動直接展現了。。沒辦法再考證為什麼了。

  • 8 # 秉筆春秋呂書生

    看看孫權這一年的外交操作就明白了,他一直在拖延遣質子入魏的時間,這也觸怒了曹丕。

    黃初二年四月,也就是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稱帝,國號為“漢”,改年號為“章武”,這裡黃初用的是曹魏年號。同年六月張飛被部下張達、範強殺害,七月,劉備興兵伐吳,孫權也曾遣使求和,但劉備拒絕了,利益劃分什麼都不提,誰也不想白跑一趟,劉備在秭歸等了幾個月,未必沒有繼續交涉的心思。

    八月,孫權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想與魏國重歸於好,不僅派遣使者,還一併送還了于禁等人。對於孫權向魏國稱藩的舉動,有不少朝臣為此慶賀,也是傾向於接受投降的。而劉曄堅定地認為孫權就是偽降,依然懷有不臣之心,並主張藉此機會出兵伐吳。

    但曹丕沒有采納劉曄的建議,要封孫權為大將軍、吳王,加九錫,劉曄又站出來反對,這個封賞規格太高,以後開戰時江東還可以藉此鼓舞士氣“明明委身魏國,不愛惜珍寶,按時進貢,不敢失君臣之禮,還無緣無故來攻打我,委屈”。然而,曹丕依然決定封孫權為吳王。

    有意思的是,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只有孫權還頂著漢驃騎將軍的名號,名義上還是漢臣,接受曹丕的封賞後就是大魏吳王了,有漢魏更替的心思在裡面。此外,曹丕還給孫權長子孫登封了官,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孫登入朝為質。

    接下來孫權展示了出色的外交手段,先是以孫登年幼為藉口,上書辭謝對孫登的封賞,並立孫登為太子,想表明一國儲君是不能隨便給人當質子的。還派了能言善辯的使者沈珩,帶著進獻的珍玩去見曹丕,靠著沈珩的忽悠,暫時迴避了太子是否入魏的問題。

    孫權安排的下一個人是浩周,一位魏國降將,送還於禁的第一次出使人選中就有浩周。而孫權對浩周是禮遇有加,或者說屈尊降貴,浩周對孫權的厚待分外感激,在曹丕面前信誓旦旦地保證孫權一定會派質子的,還以全家百口性命保證。

    等浩週迴訪江東時,孫權聽聞這段事蹟表現得十分感動,並且指天發誓一定會送質子的,又把浩周哄回魏國了。浩周的精彩發揮為孫權拖延了足夠的時間,一介降將在外交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圍繞“質子”問題的拉鋸,黃初二年八月到黃初三年九月,完美地撐過了夷陵之戰。

    等到黃初三年(222年),閏六月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並一路追至永安。八月,孫權還在給浩周寫信,表示要在十二月遣子入朝,也是不打算交送質子,就是要拖延時間。但曹丕終於下定決心伐吳了,可這會兒來勢洶洶的劉備已經敗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醋排骨的做法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