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掇記憶

    明末,吳三桂背叛了明王朝,歸順了大清。吳三桂作為清廷的開國功臣,被封為鎮守邊疆的藩王。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天高皇帝遠,他自己居然當上了雲南的土皇帝。

    在雲南,他公然的圈佔公田,大興土木,不僅如此,他還操縱市場,發行自己製造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就還不算,他還要求朝廷把選派雲南等地官員的職責交給吳三桂,由他自己來任命。

    吳三桂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權力呢?因為當時三番的勢力逐漸的膨脹,而且當時的康熙帝還很年幼,對吳三桂等人只能是一度的忍讓。為了安撫吳三桂,當時的朝廷把和碩公主即順治帝的妹妹,康熙帝的親姑姑許配給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吳應熊作為駙馬留在北京。

    吳應熊雖然貴為駙馬,實際上是作為人質困在京都,這對於吳三桂和吳應熊而言都是向心知肚明。吳應熊心知自己的命運,但是他對自己的父親是百依百順,為自己的父親傳遞京城的一舉一動,吳三桂對朝廷的情況瞭如指掌。吳應熊確實一步一步的走向裡死亡的邊緣。

    康熙帝剷除鰲拜後不久,吳三桂就認識到自己的危機到來了,三番的勢力對於清廷來說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他分析等康熙帝穩定局勢後,肯定要剷除這一毒瘤,所以他要先下手為強。他認為年輕的康熙帝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他起兵反了清廷。

    在康熙七年,吳三桂公然反叛,剛開始,吳三桂的叛軍確實是取得了一些勝利,清軍是節節敗退。康熙帝在這時展現出了帝王應有的氣勢,他先是將吳三桂的罪狀公佈於天下,接著是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

    按理說,自己的兒子朝廷中做人質,應該有所收斂。可是吳三桂不一樣,檢視吳三桂的歷史就會發現他為了保全自己,不惜犧牲自己的父親的性命。自己的兒子更是不在話下。為了能夠稱帝,他是費盡了心思,可是是不如己願,自己的盟友背叛了自己。

    盟友背叛完全打亂了吳三桂的計劃,吳三桂的優勢完全喪失。吳三桂在窮途末路之時,在衡州稱了幾天帝就一命嗚呼了。群龍無首,叛軍很快就被消滅。

    檢視歷史就會發現,吳三桂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被權力的慾望衝昏了頭腦。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犧牲自己兒子的性命。可是他這樣做,完全不順應民心,雖然他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可是他的所作所為百姓都看在眼裡。所以他的失敗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 2 # 品茗讀史

    前言:吳三桂是因為康熙皇帝下令撤藩,打破了他效仿明初沐英世鎮雲南的美夢,才惱羞成怒,被逼起兵造反的。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他本來是明朝鎮守遼東的大將,在明朝滅亡之後,他經過仔細權衡,認為李自成大順政權嚴重侵犯官僚士紳階層的利益,不足以建立新的王朝;因此,吳三桂決定與清軍聯手,打敗李自成。

    於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同時,吳三桂在奸詐的多爾袞的威逼利誘之下,徹底投降了滿清。

    在滿清入主中原、平定江南的戰爭過程中,吳三桂一馬當先,充當了清軍的馬前卒,為滿清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1659年,吳三桂率領清軍攻下了雲南。滿清朝廷命他在雲南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雲南的一切軍務政務。由此,吳三桂開始產生了自己為滿清立下大功,理應效仿明初沐英世守雲南的想法。

    吳三桂認為:自己為滿清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功,滿清朝廷理所應當讓自己世世代代鎮守雲南,來酬謝自己的功勞。

    在清廷經略西南的重臣洪承疇離開雲南、回京述職之時,吳三桂向這位老上級虛心請教:如何才能達到自己世鎮雲南的目的?

    洪承疇沉吟多時,對吳三桂說:“不可使滇中一日無事也!”

    同時,洪承疇告誡吳三桂:不要對南明永曆帝及李定國等趕盡殺絕,留下這些人,吳三桂就可以手握兵權,永遠鎮守雲南。

    (洪承疇畫像)

    吳三桂聽從了洪承疇的指導,開始為自己世鎮雲南作準備。他招降納叛,精心挑選李自成、張獻忠餘部中投降的精悍勇士,組成自己的精銳部隊;同時,吳三桂不斷髮兵打擊雲南各地的土司勢力,穩固自己在雲南的統治。

    可是,在鎮壓雲南反抗勢力的過程中,吳三桂發現南明永曆帝及李定國對雲南人民還有巨大的號召力。為了永絕後患,同時也為了向清廷表示自己的耿耿忠心,1661年,吳三桂出兵緬甸,擒殺了南明永曆帝。

    1662年,李定國聞知永曆帝的死訊,吐血而死。

    根除了永曆帝與李定國的威脅之後,清廷為此特意嘉獎吳三桂,為吳三桂晉爵親王,並且讓他兼管貴州事務。從此,吳三桂的權力達到了巔峰時期。

    隨著全國範圍的反清鬥爭的消亡,剛剛親政的康熙皇帝為了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決意削除三藩。

    1673年,康熙皇帝開始下令削藩。此舉打破了吳三桂永霸雲南的美夢。惱羞成怒的吳三桂為了保住自己辛苦經營多年、才得來的這份基業,不得不起兵反清。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吳三桂手下的將士們已經在雲南生活了一二十年,他們的家產也都在雲南。因此,他們也不願意讓清廷削藩,放棄家業,隨吳三桂離開雲南,回到遼東去。再加上吳三桂手下將士大部分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中的驍勇之士,他們對滿清並不感冒,只是迫於形勢,才暫時蟄伏在吳三桂的藩下。一有機會,他們還是願意起兵反清的。

    所以說,吳三桂起兵反清,在雲南地區還是很有群眾基礎的。

    結語:吳三桂起兵反清,其原因就是滿清朝廷嚴重侵犯了他的切身利益,打破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夢想;在此情況下,吳三桂不甘心自己一生努力得來的這份基業,就這樣付諸東流,所以,他才斷然發動了“三藩之亂”。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答案很明確:是的。

    吳三桂打得一手好算盤,把引清軍入關的罪過推到陳圓圓身上,想讓人們去罵這紅顏禍水,但這鍋太大了,陳圓圓背不動,世人罵的還是吳三桂。

    罵兩句,這也沒什麼,反正也沒人敢到他面前罵,就當聽不到好了。實惠才最重要。

    吳三桂對待滿清的態度是摸索著來的,一開始他認為頂級統治者欣賞的是“忠誠”,所以他就算投了清,還假惺惺的表示不忍傷害朱家血脈;後來發現滿清不吃這一套,立刻就變了,就數他下得了手,硬是追到緬甸把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抓了回來,後殺害於昆明。

    其實,清朝初入關時,鎮壓各方抵抗軍最賣力的還不是清軍,就是這些降清的帶路黨。要不是他們,滿清根本不可能以這麼少的人數就統治了這麼廣闊的土地、這麼多的人口。

    吳三桂手上染滿了明朝遺臣的鮮血,又殺了朱由榔,終於得到了滿清的信任,封他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

    於是吳三桂就做上了美夢,以明朝沐英為榜樣,想當個手握大權的土皇帝。他也不想想,沐英和朱家是什麼關係?他和愛新覺羅家是什麼關係?兩者能比嗎?

    不管能不能,反正他就想成為清朝的沐英。以他對清朝的功績來說,這個想法似乎並不過份。

    可是,集中權力是皇帝的本能,連異姓王都不能存在,何況是異族王?

    康熙剛繼位的時候封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藩,那是他願意的嗎?當然不願意,是沒辦法。

    國朝初立,幼主登基,最重要的就是穩。只要能穩住這些奴才,多給點權力也沒什麼,反正以後還可以收回。

    康熙雄才大略,還沒親政的時候就琢磨著怎麼處理這些國之大患,時機成熟時果斷下令撤藩。

    吳三桂怎麼可能認命?他背叛明朝可不是為了順應歷史的潮流,而是為了更高的地位。當他已經低下頭自認奴才,卻還不能達成目的時,他出離憤怒了,反,必須反!

    (少年康熙)

    就這樣,吳三桂反了。他人生中的兩件大事:引清軍入關、造反,那都和大義沒有半分關係,純是為了私慾。

  • 4 # 反正沒有意義當遊戲玩

    個人見解,吳三桂根本沒有造反,要不現實雲南跟緬甸附近的,明朝後裔又是誰保護的,還有當年一路追殺吳三桂的清軍,吳三桂又是保護誰殺的,明明保護了很多明朝後裔,卻因為清政府的攻心為上的宣傳,矇騙百姓而已,因為吳三桂清軍一直沒進入國雲南,吳三桂最後一戰也是為了保護明朝後裔,直到吳三桂死了,只不過歷史都是勝利者編寫杜撰的而已,哎,真正想了解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而是那些編寫杜撰的歷史,被人當成真正的歷史,好可悲,就好比信佛之人信了一輩子泥菩薩,見了真的都說泥菩薩是真的,而說真的菩薩是假的!個人理解,不代表任何人

  • 5 # 新銳歷史

    吳三桂的造反,早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嚴格意義上可以稱之為起兵反清,到後期自己稱帝時,就完全變成了一個造反派。

    那麼吳三桂是因為當奴才不得志才被迫造反的嗎?

    當然不是,吳三桂一步步走到造反的地步,是他與清廷的矛盾無法調和的結果,不能簡單的認為是當奴才不得志等原因。那麼他為什麼要造反呢?

    1、吳三桂也想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當皇帝。

    2、吳三桂想要為自己脫罪,洗白自己。

    一、說起吳三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出身將門之後,他父親吳襄是明朝末期的錦州總兵,舅舅是武將祖大壽。

    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吳三桂可以說不僅練就一身武藝,而且還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在崇禎年間,吳三桂中武舉,隨父從官,在二十七歲時,被提拔遼東總兵。

    崇禎十七年,明朝末年日落西山,朝廷決定把身家性命,壓在關外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又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火速入北京拱衛京城。

    然而吳三桂一路猶猶豫豫,在路上時皇帝自縊身亡的噩耗傳來,對於一直搖擺不定的吳三桂來說,不是不能接受不過是從新再找靠山罷了。

    而當時也不是沒想過投降李自成,但因為陳圓圓有了舊怨最終作罷,之後就找上多爾袞,然而他是漢人不被信任,吳三桂只能給多爾袞賣命,出兵鎮壓中原的所有反抗勢力。

    在順治十四年,經過十三年的征伐,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再用兩年打下雲南一地,之後圍殲永曆帝。

    二、可以說吳三桂對清朝的建立起到了直接作用,而大清也沒虧待吳三桂,立馬給他封了個平西王。

    吳三桂沒想到自己能受到如此高的優待,還挺感動,於是盡心盡力的給大清賣力氣,立戰功,表忠心,後來順治帝對吳三桂也越來越信任,建立三藩,命吳三桂為藩王之一,鎮守雲南及貴州,官升一級。

    順治帝建立的三藩權力是很大的,首先一些小事不用上奏可以自行處理,另外所管轄區域的制度自定,稅收自定,可以說藩王就是其領地的小皇帝一點不誇張。

    而順治帝對藩王唯一的牽制就是“聯姻”,把公主或者皇室成員的閨女嫁給藩王的兒子們,但不能讓皇族遠嫁,因此這些位駙馬都要來京城“入贅”,但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人質”。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就與建寧公主聯姻,成為駙馬爺。

    但吳三桂沒有因此完完全全的限制自己,利用藩王的權力大肆斂財,還做上了生意,後來又霸佔了雲貴地區的礦產資源,全部據為己有,並開始了他最掙錢的工作,用金、銀礦自己鑄造金子、銀子。

    吳三桂是不懂什麼通貨膨脹,就算知道他也會覺得和他沒關係。

    由此可見吳三桂算是富可敵國了,但就算這些錢都進了自己的腰包,吳三桂依然要向朝廷索要經費。

    後來康熙帝也逐漸起疑,對三藩開始加以戒備,先是消減三藩的兵力,又讓吳三桂交出將軍印信,在形式上收回了吳三桂的兵權。

    三、這樣一來就加劇了吳三桂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即便是吳三桂沒有了印信,但兵力和威望都在,於是就為吳三桂的叛亂埋下了種子。

    之後康熙帝正式下令撤銷三藩,徹底引發“三藩之亂”,吳三桂集結黨羽,自稱西王,對大清宣戰。

    剛開始吳三桂就佔據了有利形勢,短短几個月就把戰線推到了長江邊上,與駐守湖北的清軍隔江對峙。

    但此時吳三桂卻多慮起來,覺得如果現在渡過長江將會與真正的八旗軍隊交戰,而之前交手的大多都是漢軍,所以渡江就是一場血戰,吳三桂意識到自己難以和大清的雄厚兵力硬碰硬,於是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此時長時間的對峙對吳三桂是極為不利的,不僅給大清積攢力量的時間,對內部的消耗也比較嚴重。吳三桂的軍師也勸說他,要借勢渡江,但吳三桂一直猶猶豫豫。

    據說,吳三桂對此事拿不定主意,還用烏龜來占卜。他聽說有一座廟裡有一隻白色的烏龜,也就比銅錢大一點,當地人經常請這隻烏龜占卜,傳說非常靈驗。

    於是吳三桂也來算一算,他把這隻烏龜放在一張地圖上,讓它來決定自己是否渡江。這隻烏龜就一直爬來爬去,可就是沒有跨過長江,吳三桂還不敢確信,反反覆覆試了好幾次,都是沒爬過江去。之後,吳三桂就讓這隻烏龜決定了命運,沒有渡江作戰。

    四、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逝,孫吳世璠繼位,但清軍已經備戰充足,南下一舉消滅吳周,徹底平定三藩之亂。

    雖然吳三桂最後身陷囹圄,落得一個慘淡收場,但是依照當時的情形,他若按兵不動,康熙並不會殺他。

    首先,滿清入主中原根基為穩,正需要吳三桂這樣的漢族將領帶動其餘漢人。如果吳三桂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標杆和榜樣,這對朝廷而言是極為有利的。

    其次,雲貴地區山高皇帝遠,自古以來偏遠地區就難於管理。例如元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明朝時期的沐王府,他們類似於中央集權的藩屬國。如果吳三桂能夠效仿他們,即便是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康熙也不會有意削藩。

    最後,根據當時清政府的情況來說,中央集權尚未穩定,但是加強中央集權卻是遲早的事。吳三桂的意圖路人皆知,康熙又怎麼會坐視不管呢?

    五、既然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能夠安然無恙,吳三桂明知山有虎,卻又為什麼偏向虎山行呢?

    首先,是自古以來的皇權慾望,中國封建時期,古人對於皇權的概念尤為重要。

    自秦始皇開始,一直到2000多年後的大清帝國,誰都想要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做一個名垂青史的皇帝。

    吳三桂手握重兵、獨攬大權,他當然也有同樣的想法。雖說是清朝的“功臣”,但卻要對康熙俯首稱臣。吳三桂消滅了南明政權後,一直在暗中培植勢力,為的就是伺機而動,奪取中原領土,做一個真真正正的開國皇帝。

    可是他的慾望瞞不了康熙,儘管當時的康熙皇帝年紀輕輕,但卻很有作為,對於吳三桂的造反之心是抱著零容忍的態度。

    其次,吳三桂想要為自己“脫罪”。

    引清軍入關、殺死南明永曆帝,這些事都讓吳三桂貼上了“漢奸”的標籤。即便是在滿清統治時代,依舊有不少漢人對吳三桂的所作所為是無法認可的。

    吳三桂為了給自己洗脫罪名,他只有透過推翻清朝重建漢族政權,才有機會成為“曲線救國”的民族英雄。等到了自己是真正的天下霸主的時候,歷史的是非定義還不是由著自己嗎?

    其實吳三桂一直都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世人總認為他在關鍵時刻反覆無常、舉棋不定,卻又能為了一己私慾做了民族叛徒。

    總結

    作為滿人統治中原的歷史事件而言,吳三桂無疑是歷史罪人。可當天下安定的時候,吳三桂再一次為了一己私慾不顧天下百姓安危起兵反抗朝廷,最終造成晚節不保的下場。

    或許吳三桂曾經做過“漢奸”的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明朝末年,吳三桂為保明朝安危常年鎮守遼東的貢獻,只是歷史的發展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大明王朝的不幸也帶給了吳三桂更多的無奈。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今夏會接替勇士成為NBA的“全民公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