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三月

    1、朱元璋衣白手起家,大家都是窮哥們兒弟兄,參加農民起義的都想法簡單,只要有口飯吃就行,攻城掠地之後對於那些貴族富戶地主是絲毫不手軟,洗劫以充軍資。這是一大筆收入。加上有李善長籌集軍資,當然能養百萬士兵;

    2、到其子孫時,稅賦收不上來,農民赤貧,土地都掌握在藩王和當地豪強手裡,皇帝自家的銀子又捨不得拿出來,士兵的軍餉從哪裡來呢?當然養不起兵了。

  • 2 # 漢時明月

    首先,朱元璋敢吹噓能不花一分錢就養兵百萬,其實並不是他個人有多厲害,而是完全得益於他所實行的軍戶軍屯制。我們知道,任何軍隊都是需要糧餉的,但是不從國家財政出,不意味著不需要,那麼就只能軍隊自給自足了。而軍戶軍屯制是將天下百姓分為軍戶和民戶,軍戶子子孫孫都是兵,平常務農,戰時參戰,並且將全國軍隊分為四百個衛所,每衛有五千六百人,這四百多個衛所分佈在去全國各地,並且將周邊大量的土地分配給士兵,實行屯田制,並且還規定了衛所守衛和務農的比例,軍屯收穫的糧食全部共給士兵,從而達到自給自足的效果。

    除此之外,對於軍屯還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就是他們將人力資源徹底的發揮到了極致,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乾的活,不管是士兵在戰爭的時候打仗,還是在不休戰的時候去進行種地,照顧好自己,都是對於一些資源的合理利用,並不是說自己當了兵之後就一直由國家給供養著,所以說這樣一來,可以說朱元璋不需要花任何的錢,自己就養起了一個自給自足的軍隊,而這支軍隊的不僅會種地,可以自己供給,並且軍隊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可以說從另一種程度上來講,這也算是他比崇禎皇帝優秀的一個地方。

    那為何短短兩百年間,軍屯制度就從能“養兵百萬”到最後連軍餉都發不起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本屬於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紳和太監所佔。屯田制度,軍官在衛所裡佔據主導地位,慢慢地他們會逐漸侵佔軍戶的屯田,而依附於軍官的豪紳和太監也會相應地佔據一部分土地,所以最終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並沒有成為衛所的公共財產,導致衛所沒有能力發放軍餉。

    第二,還有很多土地被少數民族佔領,衛所多處在邊境地區,尤其是北方邊境,在整個明朝時期,明朝都在與少數民族作戰,而隨著明軍戰鬥力的下降,有些原本屬於衛所的土地被少數民族侵佔,導致衛所耕地減少,在加上第一點中被軍官和太監所佔領的土地,衛所的土地越來越少。

    第三,明朝後期,明朝的戰事更加頻繁,如萬曆三大徵、天啟時期的對清(後金)作戰、崇禎時期同時對清和農民軍作戰,戰事頻繁導致軍戶沒有時間進行農業生產,自然糧食產量會降低,也就無力供應軍餉,這也導致了軍屯制度的瓦解。

    所以,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以後,朱元璋曾引以為豪的這套制度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明朝也再也無力承受同時進行兩場戰爭,最終走到了末路。

  • 3 # 歷史爆破手

    這和明朝的衛所兵制度有關,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為此自得:“吾養兵百萬,而不費百姓一粒米”。只是這項制度,隨著後來登基的皇帝開始與民爭利,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等問題凸顯,衛所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甚至名存實亡!

    明初衛所兵

    明朝建立初期,因為戰爭等因素,人口較少而土地富裕,更別說那些還沒有開墾出來的土地。這些因素的存在,為朱元璋實行衛所兵制度提供了基礎。明朝開國之初,就大力屯田。那時分民屯和軍屯兩種,而軍屯既可以不讓地荒廢,也可以不用國家出兵餉。士兵戰時打仗,閒時訓練、屯田。軍人和將官的俸祿,以及兵器的保養、維修等,都是從田地中的收成所來。

    那時邊疆地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城市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田。這裡的三七分和二八分,意思是從軍隊中輪流抽出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軍士來守城,剩下的就放下兵器去種地。這樣士兵種地和軍事行動可以輪流來,不至於降低戰鬥力。守城計程車兵按兵餉全部發放,種地計程車兵只按規定兵餉的一半發放。打個比如就很好理解,比如10個士兵,2個守城,剩下的8個去種地。等到收穫的時候,獲得了20000斤糧食。一個士兵一年分2000斤糧食的軍餉,剩餘的8個種地士兵,則一年分1000斤糧食。

    那麼我們算一下,8個種地計程車兵一年分1000斤糧食(規定軍餉的一半),剩下的兩個士兵各分2000斤糧食。那麼這10個士兵共分掉了12000斤糧食。則收穫的20000斤糧食,還剩下8000斤。這8000斤裡面,包含了長官的俸祿,軍械的保養。如果有馬匹的話,還包括馬的飼料等等。最終的結果是,收成分完之後,還略微有剩餘。這就使得朝廷不用花費銀子養兵,朱元璋的“吾養兵百萬,而不費百姓一粒米”,就是從這裡來的。

    皇帝開始與民爭利

    然而一個好的制度,才開始的時候能執行得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破懷力量也隨之而來。

    第一,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

    這是每一個王朝的通病,到了王朝的後期,大地主、大富豪就會兼併大量的土地。這就造成了許多農民無法保住自己的土地,只能為地主打工或者造反。明朝中後期,除了大地主、大富豪之外,皇帝也開始開設皇莊,與民爭利。見皇帝都如此,下面的宗室、外戚以及外出鎮守的太監,都開始大肆侵佔田地。在這種風氣之下,朱元璋制定的衛兵制度也被破懷。士兵無田可耕,又沒有糧餉,只能逃跑或者造反。有的地方,甚至逃跑地只剩下一個人。這樣的衛所兵,自然是沒有戰鬥力。所以後期明朝的軍事行動,幾乎都是一觸即潰。

    第二,廢除中鹽之法

    鹽、鐵暴利,往往是國營。但是在明初的時候,實行了中鹽法,即商人如果往邊疆等地區運輸糧食的話,可以用糧食換取鹽引。拿著朝廷的鹽引,就可以回去拿鹽引賣鹽。根據道路的遠近,規定多少糧食可以換取多少食鹽的鹽引。但是因為鹽業的暴利,最終商人還是有錢可賺的,所以商人們都樂於往邊疆輸送糧食,這是動用了民間力量來儲備糧食。但後來中鹽法被廢除,商人無利可圖,自然不會再運送糧食,許多邊疆不適合種地的地方,糧食便供應不上了。

    第三,鳳子龍孫昏庸無道

    到了明朝末期的時候,鳳子龍孫已經退化成大地主。他們擁有大量的礦場、土地、山林等,但是他們往往只顧自己的享樂,而不管百姓的死活。後來李自成打到福王的封地,福王不捨得把府庫裡的金銀拿出來犒賞軍士,最後他也被李自成殺掉了,金銀也被李自成拿走。

    此外再加上軍官貪汙糧餉,中飽私囊,後期的衛所兵也只剩下一個空架子。而土地嚴重兼併,導致國家稅收大幅縮水,更無力支付官兵餉銀。土地兼併越嚴重,國家賦稅越少,農民起義越多,就需要派兵前去鎮壓。但官軍沒有糧餉,朝廷也發不出銀子,所以許多士兵就加入到起義隊伍裡了,因為士兵也要吃飯。“匪”越剿越多,最終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如此折騰之下,最終卻是讓滿清撿了便宜!

  • 4 # 太極雲飛揚

    對明史和朱元璋其人不太瞭解,但是我也知道不花錢養兵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句話嗎: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當兵吃糧是以所當然的,糧食也是人種的,錢買的。當然,你所謂的錢或許是貨幣,但是戰爭年代,特別是饑荒年景,糧食才是“硬通貨”。舉例說明:我奶奶是民國時期出生的,遇到饑荒的時候用兩個金戒指換了半斗大米和蘿蔔。我就不相信朱元璋的兵不吃米飯,不吃糧食。

    綜上所述,錢只是媒介、工具。目的就是為了交換糧草、衣服和其他物資。

    至於他的子孫無錢養兵,根本就不存在。朱元璋的子孫很多都是富得流油、腦滿腸肥的。至於崇禎皇帝,:大明的當家人,不是沒有錢,而是“理財不當”。或許是他站的位置,不能用特殊的方式獲得財富,比如效仿李自成。

  • 5 # 溫一壺月光品史

    秦漢以來二百多名皇帝,數朱元璋出身最為賤微。17歲時父母、兄相繼亡故,孤苦無靠,入皇覺寺當了和尚,不久就被遣散,生活再次失去了依靠,只得四處乞食。名為遊方僧人,實為叫花子,備嘗生活之艱辛。從25歲投奔紅巾軍到40歲即皇帝位,朱元璋用15年時間實現了從乞丐到皇帝的宏偉志向。其開創的軍屯制更是在明朝初期用極少的賦稅供養了大量開國精兵。你先知道強盛的明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敗亡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明朝賦稅在後期是如何全面崩盤的。

    明朝的軍隊制度

    衛所制是明朝軍隊的編制。洪武元年立軍衛法,分屯設兵,控扼要害。自京師至地方皆設衛所。以5600人為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全國軍隊均按此編制編入衛所。屯田制係為解決軍隊糧餉而設立的制度。

    屯田分軍屯與商屯。軍屯始於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軍士屯田自給,要衛所軍卒,一部分負責戌守訓練,一部分從事屯墾。每個軍卒給田15--50畝,併發給農具、耕牛,屯田軍戶須上繳稅糧,每畝一斗。明初各衛所屯田總數達89萬頃。永樂元年(1403年)屯田軍卒繳納稅糧佔全國總額的43%。商屯乃商人在邊地僱人屯田,以解決邊防線上的軍糧供應。

    軍田制度初步實現軍糧自給,極大的減輕了百姓繳納賦稅的負擔。因為同樣是勞苦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的疾苦。而閒時耕種戰時勞作也推動了軍隊的生產力,實現了一時的富足。

    明朝財政的崩潰

    明朝的崩潰在於財政的崩潰,李闖在崇禎最後幾年的崛起就在於大量的官軍因為糧餉不足而譁變,從而得到大量職業軍人加入的李闖軍隊得到質的飛躍。完全和初期被官軍攆的到處跑不同。具體財政收入減少的原因,在於朱元璋建國後的一系列妄圖固化階層的政策。

    大明最有錢的是哪些人,當然是官僚地主了,在萬惡的封建社會,官僚和地主往往是合二為一的。很多人做了官,就開始利用自己的職權發家致富,兼併土地。一個官員,往往在任不過數年,就能擁有萬畝良田,一越成為地方的大豪強。其中的佼佼者,比如內閣首輔徐階,就擁有多達24萬畝良田。但是可笑的是,這些最有錢的人,卻擁有免除稅賦和勞役的特權,即所謂的“士紳不納稅”,也就是說這幫人就算錢再多,政府也從他們這拿不到一分錢。而在中國古代,朝廷的大部分稅收幾乎都來源於農業,大明也不例外,在1600年大明3000萬白銀的收入中就有2700萬來源於農業稅,如果收不到地主的農業稅,就只能收取自耕農的。但是隨著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朝廷僅有的這點稅源也陷入了枯竭。

    到明朝末期,大量農民喪失了土地淪為流民,地主階級的長工。而軍田也大量被侵佔,屯田制度名存實亡。

    數目巨大皇室貴族

    縱觀歷朝歷代,明朝的藩王制度可以說是相當與眾不同的,朱元璋後世子孫數量之多,儼然成為帝國的蛀蟲。不只是成為明朝龐大的財政負擔,加速了土地兼併,更是在南明時爛泥扶不上牆,大敵當前,自己卻內亂為先。

    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為一千八百五十餘萬兩,其中宗藩俸祿五百五十多萬兩兩,佔29.76%。(這比例啥概念呢?腦補一下今天共和國財政裡掏出五萬億打水漂玩,和這個的比例差不多)朱元璋為自己子孫考慮,可他沒想到,皇室人口(親王、郡王加各種將軍),在朱元璋建國之初為49人,正德年約為10萬人,萬曆二十三年為15.7萬,明末估計有30萬左。多生孩子多拿錢,皇室子孫已經成為蛀蟲!後期雖有改革,宗室已然尾大不掉,成財政大患。

    帝國的崩潰

    士紳不納稅、土地兼併、大量貴族、海禁政策以及長期的腐敗終於拖垮了大明的財政,直接導致了大明的滅亡。面對捉襟見肘的國庫,崇禎近乎哀求的請求大臣們解囊相助,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但是大臣們吞吞吐吐,只拿出了1萬兩白銀,而等到李自成入北京後,他的手下劉宗敏挨個對大臣們進行輪番拷打,這一打,居然打出了7000萬兩白銀之巨,足足相當於大明兩年半的財政收入,北京一地的官員尚且如此,那更為富庶的江南又有多少隱藏的稅源呢?當一個國家受益最多的階層不願為這個國家再付出分毫時,這個國家,也就離死不遠了。

    你對明朝的崩潰感到惋惜嗎?

  • 6 # 大秦鐵鷹劍士

    明朝的軍制是軍戶衛所制,跟唐朝時期的府兵制差不多。軍戶就是專門負責打仗的家庭,民戶就是專門生產糧食的家庭,軍戶不納稅,民戶不參軍。朱元璋將部分土地分給軍戶,讓他們平時種地自足,戰時成軍作戰。土地就是軍戶的經濟來源,軍戶種地不向國家納稅,但是要承擔服兵役義務。朱元璋共建有內、外衛547個,所2563個,一衛標準員額是5600人,因此明軍數量有306.32萬人。軍戶衛所制下,軍隊不需要國家供養,因此朱元璋自豪的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朝前中期,政治清明,土地兼併情況不嚴重,因此軍戶衛所製得以貫徹落實,軍隊還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土地兼併情況越來越嚴重,許多軍戶的土地被上級軍官或者地主給兼併了,軍戶們難以維持生計,許多軍戶逃亡,軍戶衛所制開始崩潰。明朝分封皇室子弟,越分越多,這些皇族佔有大量土地,也導致軍戶們的土地被兼併。

    土木堡之戰明軍全軍覆沒,軍戶士兵在戰爭中大量戰死,很多軍戶無法再出丁參軍,土地被回收或者兼併,逃亡的軍戶更多。明朝中後期,為了維護軍戶衛所制,明朝將大量罪犯發配邊疆充實軍戶,但是罪犯要麼是窮兇極惡之徒,要麼是官宦之家,戰鬥力根本不行。嘉靖年間倭寇橫行,軍戶衛所制下的明軍不堪一擊,明朝不得不採用募兵制為軍隊補充來源。募兵制下的軍隊是職業軍人,他們不種地,只領朝廷工資,立功還有其他獎賞。

    募兵制下的軍人領國家工資,斬首一級還可得銀子若干兩,要養活一支募兵制的軍隊,明朝財政確實力不從心。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戰力強,但是費用也高,因此戚家軍人數也僅僅只有五千人左右。皇族佔有大量土地,官員貪腐橫行,且皇族、官紳不交稅、不服役,全部負擔都在老百姓身上。除了吏治腐敗,皇族橫行不法外,明朝晚期還有天災人禍,這些天災人禍更讓朝廷沒有足夠的賦稅給軍隊發響了。

  • 7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養兵練兵怎麼可能不花錢?漢武帝打匈奴短短几年就把文景兩帝積累的財富揮霍一空,不是說不花錢,而是想辦法自給自足減輕民眾負擔,為此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有特點的屯田方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朝歷代打仗都不能缺糧食,為了保證糧食充足就要進行屯田。曹操創業的前幾年沒幹別的就在兗州大本營種地。而朱元璋同樣是屯田。

    他首先建立了衛所制度,每衛有5600兵士。所是衛的下級單位,分千戶所和百戶所,一衛便包含5個千戶所和50個百戶所。

    巔峰最高有300多衛兵力達到200萬,如何管飽這200萬人呢?那就是屯田。朝廷會給每個衛所分配農田,這些衛所的農田就是軍田由兵士專門耕種。實際上,百分之七十計程車兵的百分之七十的時間是在種田,而衛所軍田的推行緩解了明初軍費緊張的情況。

    朱元璋就曾自豪的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朱元璋死後他的衛所制度差點使明軍喪失戰鬥力。

    明朝的兵士屬於軍戶並且是世襲的,如果你爸爸是當兵的,那你家族中至少要出一人充當軍護的兵士,說白了就是必須有人去種軍田,這軍田都是衛所軍隊的不是個人的,久而久之兵士種植的積極性變低,他們不願意給軍隊白乾。這其中出現了很多逃兵,軍田荒廢,有些軍田還被官員佔為己有,軍田制瀕臨崩潰。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朝廷為了解決邊患由軍田變為募兵制,也就是打仗的時候才屯兵屯田,軍隊中不幹活吃空餉的現象很嚴重,等於說一些兵士沒有拿到錢糧而朝廷的錢給了不幹事的人,久而久之軍隊喪失戰鬥力。

    明末又因天災大罕糧食減產,朝廷無錢養兵,大批兵士轉投農民軍就是要吃口飯。可以說明朝因此付出了代價,軍隊也被硬生生的拖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有禮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