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97803186375

    中樞權力機構:秦朝是三公九卿,漢朝是中外朝,隋唐是三省六部,宋朝是“二府”,元朝是中書省,明朝是六部,清朝是軍機處。

    選官制:秦朝是軍功爵制,漢朝是察舉制,隋唐宋元明清是科舉制。監察制度:秦朝是御史大夫,漢朝是刺史制度,隋唐宋元是御史臺,明清是都察院。地方管理體制:秦朝是郡縣制,漢朝是郡國並行制,隋朝是州縣制,唐朝是道制,宋朝是路制,元朝是行省制度,明朝是三司制度,清朝是督撫制度。

  • 2 # 使用者5604275982770

    宋朝在宮城內設定中書門下,作為中樞部門的首腦官署和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權力機構,或稱政事堂。中書門下的長官在北宋前期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宋神宗趙頊元豐官制改革,撤銷中書門下,將其職權分歸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以尚書左、右僕射各兼門下、中書侍郎為正宰相,再設門下、中書侍郎各一人,尚書左、右丞各一人為副宰相。宋徽宗趙佶時,蔡京為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作為宰相。南宋時,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復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宋哲宗元□時,設平章軍國重事或同平章軍國事,以處“老臣碩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數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寧宗時,韓□胄任“平章軍國事”,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南宋末年,賈似道專權,任“平章軍國重事”,左、右丞相實際上屈居於類似副宰相的地位。宋朝設定樞密院,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對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其長官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等。   主管財政的最高機構,北宋前期稱“三司”,即鹽鐵、度支、戶部三部。其長官稱三司使,號稱“計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銷三司,將三司的大部分職權歸戶部和工部。南宋增設總領所,負責供應數路或一路各軍錢糧,並參預軍政。其長官稱“總領某路財賦軍馬錢糧”,簡稱總領。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樞密使主管軍政,三司使主管財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後,宰相實際兼管財政。南宋時,宰相又兼任樞密使,兼管軍政。這樣,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財政和軍政的大權。   專管監察的機構是御史臺,其長官稱御史中丞,副長官稱侍御史知雜事,主管糾察百官,肅正綱紀。臺官有彈劾權,可以上疏言事,評論朝政,彈劾官員,還准許“風聞”論事。專管規諫諷諭的機構是諫院。宋仁宗趙禎時始單獨置院,其長官稱知諫院事或左、右諫議大夫,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級官府辦事違失,都可諫正。臺、諫官都以言事彈劾為責,其職權本無多大差別,這一狀況導致後世臺、諫的合流。   為皇帝起草制誥、赦□、國書和宮廷內所用文書的機構是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直學士院等。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或知制誥分掌“內製”和“外製”,總稱“兩制”,翰林學士等還侍奉皇帝,充當顧問。   宋初的最高司法機構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趙□時,設定有“審刑院”,其長官稱知審刑院事,官屬有詳議官。各地奏案先經大理寺裁決,報告審刑院複查,寫出奏稿,上呈中書。中書申奏皇帝論決,宋神宗改革官制,審刑院併入刑部。   三省六部,即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以及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北宋前期,三省的名譽長官“門下侍中”、“中書令”和“尚書令”,也極少委任過,而另外各委派一名官員判本省事。尚書省所轄六部,也各另派官員一人至二人判本部事,本官不管本職,而且新設一些機構分割了各部的大部分職權。如審官院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的職權,太常禮院和禮儀院代行禮部的禮儀之權,三司代行戶、工部的大部分職權,審刑院代行刑部複審大理寺所定案牘之事等。直到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代替中書門下,六部各設尚書和侍郎,主管本部事務,三省六部才行使相應的職權。

  • 3 # 三山五嶽在腳下

    宋朝有三省六部。但是虛名。 三省六部始於隋朝,為後代所沿用。宋承唐制,設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覆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已轉移至其他機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家提出“杜甫之墓”至少有8處,你覺得最真實的應該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