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康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作為著名的一代詩人,其實他的墓葬在哪裡無所謂,而是他的思想,詩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而且我們作為傳承者,將他這“豐富的文化寶藏”一直延續傳承下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 2 # 老李010109

    謁草堂

    錦城現存少陵堂,

    幽徑深深草木香。

    詩聖自有今人拜,

    茫茫詩海任倘佯。

    千年多少幕名客 ,

    到此俯首贊輝煌。

    吾輩景仰奇文在,

    再續大賢永流芳。

  • 3 # 求世事洞明書練達文章

    答: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一生寫了3000多首詩,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歷代根據杜甫行蹤有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了對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疑惑的杜甫歸葬之地,或墓、或墓冢在全國竟有八座之多,分別是:湖北襄陽(今屬襄樊);河南偃師、鞏義為杜甫出生地各一座;湖南的耒陽、平江各一座;陝西鄜州(今陝西省富縣)、華州(今陝西省華陰縣);四川成都。究竟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生活漂泊。據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漂泊湖湘。於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唐大曆五年(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免戰火,杜甫半夜溯江往郴州投靠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賃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從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八年,其子遵杜甫遺囑將墳墓遷址河南偃師杜氏祖墳。 杜甫墓葬從平江到偃師市,有傳說雲: 夢催還鄉 杜甫少年時居住洛陽。一次,祭祖來到了土婁村杜預、杜審言墓前,被周圍優美的環境吸引住了。隨即就在土婁村建起簡陋的土室,安家讀書。 杜甫一生不得志,到了晚年,流落江湘,貧病交迫,臨死前囑咐子孫:“生不能與遠祖當陽侯並列,死後要與之並葬。”當時家人因無力運其靈柩返籍安葬,只好暫時停厝嶽州。 四十年後,杜家的經濟逐漸好轉,在這一段時間裡,杜甫的孫子嗣業常常夢見祖父的形象。一天夜裡嗣業剛剛入睡,忽聽一陣馬蹄聲響,他轉身一看,一位白鬚老將騎著高頭大馬來到院裡,自稱是杜預。只見爺爺杜甫出屋迎上前去,白鬚老將說道:“你久留他鄉,我十分想念你,今專程來尋,快隨我一同回去吧!”杜甫高興地說:“盼之不得!”說罷就扶鐙上馬,騎在杜預身後飄然而去。嗣業醒來,竟是一夢,忽然想起祖父的遺言,立即叫起家人商量,決定遷爺爺靈柩北返歸葬。 旋風送骨 杜嗣業辭別家人,用包袱背起祖父的骨骸啟程北返。他來到長江岸邊,準備瞞過船伕渡過江去。誰知上船後就被船伕發現,要他下船,不然要把骨頭扔進江中。嗣業苦苦哀求,說明這是杜甫的骨骸。這時,同船的一個豪門公子,一聽說是杜甫的遺骨,就起了歹心,想害死嗣業,盜走遺骨,將來可以炫耀自己。於是,他買通船伕,準備把嗣業推到江中。當船渡到江心時,嗣業已經覺察到一點動靜,就把爺爺的骨骸牢牢地背在身上。當豪門公子使著眼色,兩個船伕就要動手時,忽然一股旋風捲來,颳得天昏水暗,船身劇烈顛簸,船上的人站立不定,只聽“撲通”一聲,豪門公子落進江中。船伕們嚇得瑟瑟發抖,趕緊拋錨穩船。但見旋風又把杜嗣業捲到空中,飄然過江,安穩地落在岸上。船伕們眼睜睜地看著杜嗣業身背骨骸,向遠方走去,個個目瞪口呆,慚愧不已。 百鳥定穴 杜嗣業經過數十天的艱苦跋涉,終於把爺爺杜甫的骨骸背到杜預墓前。周圍的百姓聽說是杜甫屍骨返里安葬,無不高興萬分,紛紛前來贈送錢、物。有幾個陰陽先生出頭選穴,爭執不下,連續幾天,無法安葬。一天晚上,嗣業心裡煩悶,就在爺爺的靈柩前點香祭奠。突然感到疲睏眼澀,昏昏欲睡,這時耳邊傳來爺爺的聲音:“嗣業莫憂,百鳥定穴。”他驚醒後想著“百鳥定穴”,十分高興,但又不敢相信。 翌晨,杜嗣業急忙到村外觀望,忽然頭上一群喜鵲飛過,他的心情萬分激動。隨著喜鵲的飛向走去,到了杜預墓地南面,也就是兩個村子的中間,這群喜鵲不左不右落在了一棵花紅似火的石榴樹下,“喳喳喳”叫個不停。杜嗣業想這就是“百鳥定穴”,叫來村人就在這裡掘起墓坑。 後來人們將杜預、杜甫墓前後的兩個村莊改名為前杜樓、後杜樓,表示對這兩個偉大人物的懷念。 學術界大多認為河南偃師或河南鞏義為杜甫的真正墓地,但也有學者與文物專家認為,湖南平江杜甫墓也可能是其的最終歸宿,而其他幾處墓冢,大概早就成了空穴,至多也不過是衣冠冢罷了。 地域之爭 河南說:杜甫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素有“詩聖”之稱。杜甫是河南鞏縣人,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著貧窮的日子。這位深為後人敬仰的詩人最後歸葬何處呢?

    湖南說:《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應為大曆五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乃就地埋葬。對此,《耒陽縣誌》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鐫“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於湖南平江。依據是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而且,《平江縣誌》也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岳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嶽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cuo)冢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系一磚砌墓冢,前有墓碑,周圍有磚砌墓牆。

    湖北說:湖北省襄陽市杜甫墓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區西南2.5公里峴首山處,因其祖籍湖北省襄陽市,故晚年定於與此,死後埋於城南峴首山上,墓碑上刻有“唐杜工部之墓”,為後人所立。 疑惑:詩聖杜甫的墓園,在全國至少有八處,如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陝西華陽、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處是真墓,何處為疑冢,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經過研究、比較和考證,比較集中的看法在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四處。

    定論:杜甫生在鞏義,逝在湖南,八座杜甫墓分別是:湖北襄陽;河南偃師、鞏義各一座,為杜甫出生地;湖南耒陽、平江各一座;陝西鄜州(今陝西省富縣)、華州;四川成都。

    究竟哪個是真的?逐一進行分析。

    衣冠冢:首先,對於湖北襄樊杜甫墓,當地人及當地政府部門都說是衣冠冢;陝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蹤跡所建,也只是紀念性墓葬。 暫葬耒陽:其次,值得我們細細考究的是湖南平江與耒陽兩座杜甫墓。公元765年,在成都失去依靠的杜甫攜全家開始了漂泊荊楚的苦難歷程,最終於公元770年秋卒於湘江的一條船上,時年59歲。可以說,杜甫生命的最後時光基本上是在湖南、湖北一帶度過的,杜甫在湖南去世,《平江縣誌》的記載:“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旅櫬殯岳陽四十餘年。平為嶽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也。”據《耒陽縣誌》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鐫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宋景定癸亥年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靴冢:有專家認為,杜甫死於風痺。杜甫來到耒陽後,受到耒陽縣令的盛情款待,離開時因走得急,沒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了。等縣令來尋找杜甫時,只看到了一隻靴子,以為杜甫已死,於是修了墓。耒陽當地人都認為,這座杜甫墓是“靴冢”。 歸葬偃師:43年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將杜甫墓從湖南遷到了河南。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元稹寫的墓誌銘中有“葬當信侯墓次”,也就是說,杜甫葬在了當信侯(指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側,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也在此。唐代時偃師屬東都京畿,嗣業將祖父葬於偃師也在情理之中。

    真正墓葬處:既然杜甫的遺骸葬於偃師,為何鞏義還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據資料分析如下:第一,最主要的證據是鞏義杜甫墓前的一塊碑刻。這塊立於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為《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碑文中明確記載:“讀偃師縣誌雲,先生歸葬常附於當陽侯之墓側,復移墓於鞏縣”;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明確記載,杜甫墓在鞏義;第三,司馬光《溫公詩話》裡也說:“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於鞏縣”;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誌》、《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員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進一步證實了杜甫墓就在鞏義的說法。

    綜上所述可知,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耒陽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耒陽。43年後,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託,將杜甫靈柩歸葬於先祖墓旁,即偃師城西首陽山。後又遷於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群眾稱“聖人三冢”。而留下了杜預的墓在首陽山。

  • 4 # 平安行者3

    杜甫,杜少陵,一生坎坷,四方遊蕩。滿腹經綸,才華橫溢,與浪漫詩仙李白齊名,詩中堪稱"詩史"。

    此人官職卑微,多病多磨難,縱有才高八斗,終不被朝廷重視,年老體弱,是病死、餓死難為人知,至於墓在何處,誰會記得?,至於杜甫墓穴很多,哪個是真實的也只能猜測。

    但杜甫的詩,確象一塊丯碑,他的才華依然在現代社會放著光芒,至於墓地的真實性,我認為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有一塊碑,其他己不重要了。

  • 5 # 稻草人137204261

    杜甫,字子美,生於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經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和代宗(李豫)三朝。這五十多年是唐由盛轉衰時期,前有安史之亂,後有吐蕃入寇,京城淪陷,天子蒙塵。至於刺史、藩鎮趁機割據,更不可勝舉,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杜甫的詩正是這時社會的反映,因稱“詩史”,又稱“詩聖”。

    杜甫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其祖父杜審言是武后、中宗兩朝有名的詩人。其父杜閒雖做過小官,但到杜甫時已家道中落。杜甫的青少年生活,在其《壯逰詩》《進雕賦表》《進封西嶽賦表》中略有表述,自言“少小多病,勤奮好學”,七歲能詩,九歲能文,十四五歲能與名人唱和。

    杜甫一生分四期:

    三十五歲前是讀書壯遊時期。先遊吳越,此地歷史悠久,有許多古蹟,如王謝的風流、吳越的霸業、六朝的文物、江南的風光,都給青年杜甫以深深的陶醉。二十四歲應試落第,北遊齊趙,與高適、李白等大詩人結下了兄弟情誼。杜甫在長期的遊歷中開闊了視野,使其早期作品具有浪漫色彩,如《望嶽》,詩中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句子,可見雄心、氣魄之大。

    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是困守長安、走向現實主義的開始。天寶五載(公元746年)到長安,翌年,玄宗下詔,有一藝之長者都來京師應試。時值李林甫弄權,試後無一錄取,李林甫反上表稱賀,聲稱“野無遺賢”。這使杜甫看到了現實的黑暗,他多次向達官貴人投遞詩篇,希望他們引薦,但全然落空,生活陷於絕境,幾乎淪為乞丐。正如他自己所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車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天寶十載(公元751年)四十歲時,玄宗行祭祀大典,杜甫乘機呈獻“三大禮賦”,得讚賞,命其“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可李林甫又從中作梗,試後石沉大海,永無訊息。這使年輕時有大志的大才杜甫深感所處不妙,曾有過“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的極其悲哀的感慨。經過嚴酷的打擊和再三的挫折後,杜甫的思想逐漸靠近人民,寫出了第一篇為民呼喊的作品《兵車行》。在長安困居十年之後,才得了“右衛胄曹帥府參軍”的小官,負責管理軍械倉庫,雖不能滿足,但仍很高興。在去奉先(今陝西蒲城)的路上,寫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第一次大膽地喊出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現實。這時期的代表作還有《麗人行》等。

    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帶家眷逃難,衣食無著,以野果充飢。這時期遍嘗人間悽苦,最後把家眷安置於鄜州羌村,隻身投奔行在。此時肅宗即位,杜甫被安祿山軍所劫,他見長安的淒涼景象,寫下了《哀王孫》《悲陳陶》《春望》等名篇,寄託自己的情懷。次年冒生命危險到鳳翔,朝見肅宗。因護駕有功,獲左拾遺官職,寫下了《喜達行在所三首》:“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後因房綰事件獲罪,得赦回家省親,寫下了《北征》和《羌村三首》。《羌村》其一用壓縮而凝練的筆法,真是地記錄了杜甫從鳳翔回家時,家人和鄰里的淒涼景象,寥寥數語道盡人民的離亂之情。這年(肅宗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秋,長安得以收復,杜甫回長安再任左拾遺,不久又被貶為華州司公參軍。在華州時回河南一次,把路上的所見所聞寫成了組詩“三吏三別”。到華州上任不久,就遇上長安一帶大饑饉。杜甫棄官攜家走同谷。同谷也有饑荒,只有靠草根、樹皮充飢。《同谷七歌》真實地記錄了這段生活。後到四川,在成都建一座草堂,生活雖較穩定,但已年近五十。他的好友嚴武到四川,杜甫由嚴武推薦任節度參謀和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的稱呼即指此。

    由此進入人生的第四期,生活比較安定。“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這正是杜甫在四川時,生活比較安定的寫照。但好景不長,兩年多後,遇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叛變,又因避難而流浪。先後到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通泉(今四川省射洪縣)、漢川(今四川省廣漢縣)、閬州(今四川省閬中市)等地。直至朝廷平定叛亂,嚴武再任節度使,杜甫才攜家回草堂,《草堂》詩就反映了當時的境況。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嚴武病死,這對杜甫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他出川經戎州(今宜賓市)、渝州(今重慶市)、忠州(今屬重慶市)、雲安(今雲陽),最後到夔州,寫下了《秋興八首》《登高》《旅夜書懷》等懷古律詩。在夔州一年多後,又去郴州,推測可能是投奔任官的舅舅崔湋。值湘江水因暴雨猛漲,到耒陽舟阻不能進,縣令聞之,迎接一家上岸,奉白酒牛肉為之洗塵。此後杜甫卒,時年五十九歲。

    從以上杜甫生平略歷及創作道路看,耒陽是杜甫的人生終點,按常理當歸葬耒陽,但此無確證。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坎坷,顛沛流離,歸葬地也讓後人猜測不斷,爭論不休,這既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詩人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蜂蜜有沒有保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