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月12日起,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一片抗議聲中展開了訪英之旅。在13日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會面的過程中,這位美國總統被指3次違反英國王室的禮儀,讓不少網友感到非常憤怒。一些人稱特朗普傲慢自大,不懂禮儀,甚至有人直指他不遵守王室禮儀的做法是在“侮辱”女王。
8
回覆列表
  • 1 # 毛開雲

    說特朗普不懂規矩,似乎說不過去。特朗普這次訪問英國,可謂醞釀了很久。去年1月20日特朗普上任不久,就接見了到訪的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按照禮尚往來的原則,特朗普應該對英國進行回訪。加上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特朗普更應該很快訪問英國。然而,由於英國民眾反對,特朗普訪英計劃一再推遲。

    特朗普在上任500多天後才訪問英國,應該說有足夠時間對英國王室禮儀進行“備課”。同時,特朗普的白宮團隊,不可能不把英國王室禮儀告訴特朗普。然而,特朗普依然3次違反禮儀。而這3次違反禮儀中,特朗普犯了低階錯誤,比如遲到;也犯了嚴重錯誤,讓英國女王被迫繞著他走了半圈。

    英國女王位元朗普大20歲,怎麼能讓英國女王等特朗普,簡單傷天害理;特朗普夫婦尤其是特朗普的夫人不到50歲,給大自己40多歲的老人行一個鞠躬禮,無論如何說都不過分;連特蕾莎·梅在每週會見女王后都要倒退離開房間,英國女王97歲丈夫的菲利普親王在公共場合也要讓女王走在前面,但特朗普全然不顧這些,把英國女王甩在身後……難怪激起了英國民眾和網友的一片憤怒。

    特朗普見英女王時3次違反禮儀,無疑是故意冒犯。何以這樣說,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者,特朗普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因為英國民眾反對,遲遲不能訪問英國,雖然這次訪問成行,卻被降格成了“工作訪問”。特朗普完全可能以對英國女王的傲慢,來表達對英國民眾的抗議。

    二者,特朗普這次訪英之前,能否見到英國女王也是一個謎。特朗普肯定對此感到不滿,這種事情為啥都不能提前決定?見到英國女王了,特朗普肯定會給臉色看,以此顯示自己作為美國總統的威嚴。

    三者,特朗普對英國近期的一些舉動本身就極為不滿。比如,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英國明確表示反對;7國峰會變成G6+1峰會,特朗普拒絕與特蕾莎·梅單獨會晤;特朗普對英國的“軟脫歐”也耿耿於懷,認為這不利於美英自由貿易……如此一來,特朗普對英國女王不恭不敬,實在不足為奇。

    《環球時報》文章指出,“永遠不要忘記,在國際貿易談判中沒有特殊關係。”美國CNBC網站13日稱,特朗普訪英是對“特殊關係”的最新考驗,近幾十年來,美英特殊關係越來越“片面”。確實如此,特朗普當總統一年多來的美英關係,有媒體稱已經下降到冰點。

  • 2 # 華眼觀世界

    特朗普會見英女王時3次違反禮儀,即有不懂規矩又有故意為之的雙重意思。為什麼?大家知道近段時間特朗普在一系列問題上同同盟國鬧得不亦樂乎,伊核協議英法德不願執行美國製裁伊朗命令,G7峰會,北約峰會都是予盾重重,對於要求增加GDp2%,盟友們也是各懷鬼胎,陽奉陰違,這一點特朗普心知肚明,他多次公開宣告對盟友十分不滿意,說德國是俄羅斯俘虜,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是小人,尤其是對英國這個過去最堅定的盟友對美國競然也三心二意,脫歐你就乾脆些吧,卻來個軟脫歐,這叫特朗普氣不打一處來,前段時間俄羅斯特工中毒案,不問青紅皀白,我美國堅定支援你,馬上聲表態是俄羅斯干的,並驅逐了六十名俄外交官,帶動了其它盟友一齊行動,這還對不起你英國嗎?而你卻恩將仇報,競然也不聽話,那好吧,借這次訪英,我就要顯示一下我的不滿,我是商人出身,不懂宮庭禮節,所以雖然禮儀官交待了一些,但別怪我記不住啊!這也符合特朗普的一貫行事作風。

  • 3 # 光明啟

    二,我們認識人與事物,必須客觀,實事求是。一切譁眾的,投機的,害的是自己。人民網最近批評的浮誇風文章,是對的。狂熱掀民族民粹的只會害己。

    三,堂堂一國總統豈止不懂規矩?故意冒犯?外交禮節若有什麼異常,通常不是個人間的問題了,是國與國之間了。川普代表美國,英國矮化降低他的訪問性質,是羞辱他,實際就是羞辱矮化美國,這是英國小心眼在先;堂堂一國總統來訪,僅僅是國家象徵意義的女王居然不說見不見賣關子,這是英國失禮在先;川普給予回“禮”,有禮有節。至於見女王要否鞠躬,無規定,也可點頭握手。川普見日本天皇也是隻握手,不像奧巴馬鞠九十度躬。美國朝野未覺得川普總統有無不妥。

    說實話,川普能去訪問,已經是不計前嫌寬宏大量了,他是真正做到了有禮。

  • 4 # 寧靜觀世界

    不得不說,7月12日,特朗普此次的英國之行,是在“特朗普寶寶”與示威抗議的英國民眾吶喊聲交相呼應中開啟的。

    而特朗普卻不以為然無所顧忌,其結果是再犯眾怒。

    特朗普見英國女王時,3次違反禮儀:高溫下,讓女王等待12分鐘;見面未按傳統禮節俯身鞠躬;走在女王前面,讓92歲高齡的女王繞他走了一圈。

    有畫風為證!

    哎……說啥好呢?

    一個自詡為“美國第一”的總統,可是禮貌、規矩與魯莽卻是倒數第一;另一個是歐洲老牌帝國的女王,其優雅、禮貌與謙和卻是第一。那麼,特朗普見英國女王時,3次違反禮儀,是不懂規矩還是故意冒犯?

    雖然英國已無昔日的輝煌,但是紳士和淑女形象依舊引領世界。

    而畢業於歷史悠久聲譽首屈一指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而後輝煌於商場,如今又是“世界老大”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能不懂這些禮儀與規矩嗎?

    特朗普是無視!

    而有些人指責特朗普不遵守王室禮儀的做法是在“侮辱”女王。

    可見,特朗普不僅是一粗俗魯莽之人,更是高傲自大狂妄之人。究其原因,不外乎是:

    其一、“美國第一”的狂妄驅使

    在前不久的G7峰會上,特朗普甚至都沒有和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單獨會面。據說,特朗普看不上梅姨,“嫌棄”她像一個老師訓斥學生那樣對待他。 特朗普目中無人的狂妄,倘若沒有利益讓美國最大化,他是看不上任何人的,包括美英這種特殊關係的國家。

    二、特朗普的耿耿於懷

    2017年,特朗普上任接待的第一個外國首腦就是特蕾莎·梅。可是按照慣例,特朗普並沒有回訪。

    然而,英國對這次特朗普的出訪降低了規格。三、特朗普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強勢

    面對特朗普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是極力反對,而對於特朗普退出《伊核協定》,特蕾莎·梅也是反對。

    “美國第一”的自私自利,已經脫離了英美特殊關係的基根,很多重大問題上已經產生了分歧。

    所以,看似特朗普不懂與冒犯規矩,實則折射出美英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同昔比。

    特朗普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會見的第12位美國總統。我相信,特朗普會給這位92歲高齡的女王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據說,因為特朗普,英國議會和政府竟然開撕。看來,特朗普當選總統就是摧毀和諧的。

  • 5 # 鏡花水月254338211

    個人覺得特朗普是位十分本色的總統,行事方式很我行我素,從不顧忌別人的看法感受!敢想敢做敢冒險。特朗普參選總統前就是個很會賺錢的商人,他的處世哲學受職業影響是有侷限性的,唯利是圖不守信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套哲學用在斂財上也許很有效,但用到政治上會帶來惡劣影響,處理國際事務時更要採取互利共贏,求同存異,理性包容的原則,否則只會帶來對抗,損人不利己!特朗普對以往美國政治精英們的治國理念嗤之以鼻,他心中在意的只有利益,在特朗普身上找不到謙遜理讓的概念,他行事風格往往咄咄逼人,不肯退讓,表現在舉止上就是我行我素,不會為客套而掩飾自己,在外人看來就會覺得他很不禮貌很狂妄,實際上這就是特朗普的無心之舉,一種自然流露,因此對英女王的無禮之舉應不是故意為之,而是本性使然!

  • 6 # 錦繡中華一捧土

    7月13日,特朗普違背三次禮儀,不可能是不懂規矩。因為他出訪英國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備而來。就是他不太懂,國務院主管外交禮儀的人,也會告知,而且培訓。

    本來會見英國女王只是象徵意義。為什麼都三次失禮,那末三次都是那三次?

    第一,92歲的女王,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特朗普總統遲到15分鐘,讓女王白白等15分鐘,在外交史上不多見。但是七國峰會特朗普不僅遲到,而且早退。第二,夫人不在足50但是與相差40歲的女王會面的時候,只是行了握手禮儀,沒有鞠躬。其實感覺對老人不敬。第三,女王陪同特朗普檢閱儀仗隊,但是特朗普只顧自己走,讓女王左右為難,跟在身後。極端不符合外交禮儀。

    既然特朗普受難禮儀培訓,那末不符禮儀的做法,肯定是故意而為?為什麼這樣做?

    第一,美國希望英國硬脫歐。但是硬脫歐的約翰遜辭職,讓特朗普很惱火。第二,與倫敦市市長會面,讓倫敦市長難堪,因為他是穆斯林。第三,特朗普訪英,英國國內頒發大規模的視為遊行,讓特朗普很不開心。讓女王丟面子,代表對英國的懲罰。第四,英國力量的下降,使得英國實力減弱。特朗普覺得,不論採取什麼方法,英國權貴都不敢得罪他。

  • 7 # 老狼144043435

    特朗普就是一個“不懂規矩”之人。他連愛爾蘭不是英國都不知道,又“剛愎自用”不聽別人的,誰敢告訴他“規矩”?所以他根本不懂規矩,也不管什麼規矩。至於說他有意冒犯那真不是他的本意

  • 8 # 見腫消世界

    第一,遲到。特朗普不應該遲到。但是不能成為譴責特朗普的理由。1.假如特朗普身體不適,剛好要拉肚子。假如是溝通不順暢,時間記錯了等等,畢竟特朗普也是古稀之年,健忘,身體衰老是正常的事情。2.英國的工作人員明明知道女王高齡,為什麼不在現場安放遮陽器具,歇息器具,以作臨時之用?3.如果說,女王年事已高,不能勝任國事會見,那她為什麼還要賴在位置上,不退讓給年輕的繼承人?4.普京常常遲到,並沒有見到那些人“怨聲載道”?

    第二,沒有鞠躬。女王是英國的“王”,是英聯邦的“王”,其地位也就是別的國家之“總統”。按照國家不分大小、貧窮一律平等的原則,大家都是對等的身份,美國不屬英聯邦國家。區別就是一個叫國王,一個叫總統。更別說特朗普還是世界的老大,英國事事唯馬首是瞻,禮下於人的應該是“女王”而非特朗普,故此讓特朗普或其夫人鞠躬,是不妥當,是錯誤的。當年,奧巴馬對日本天皇鞠躬就惹來國內眾多的謾罵和不滿。由此也讓我記起,曾有報道,清朝時期,英國使團見到清代皇帝不願行“跪拜”之禮,差點惹起外交糾紛。一個小小的下屬見到清朝的皇帝尚且要守住自己國家的尊嚴和體面,那一國之尊的特朗普,既不是來求人,也不是來認親,何來的“此國總統向彼國總統鞠躬之禮”之說道?

    第三,女王繞道。我把這個影片也多看了幾遍。特朗普實在冤枉。平時在電視裡也是經常見外國元首的閱兵式,一般就是客人在裡面,主人在外邊,主人一般錯半步之距。這次,不知英國王宮是啥規矩,女王是想走裡面又欲走外邊,讓特朗普不知所以?特朗普人高馬大,女王老態龍鍾,特朗普剛抬腳走了一兩步,發現女王沒見了,之後停下,女王自己不知怎麼走,就只好轉圈。特朗普何錯之有?(圖片來自網路)

    特朗普訪問英國,本來說是國事訪問,最後降成工作訪問。英國民眾是怒見特朗普,沒有一絲兒誠意;故此特朗普的內心也是不痛快,情緒欠佳,要說錯,那就是“遲到”實不應該!

  • 9 # 寰宇今昔

    特朗普給人的印象確實難以跟彬彬有禮、禮賢下士這些詞彙掛鉤,也更難以跟大國領導人的氣魄與擔當聯絡在一起,甚至讓人感覺是個寸利必爭、飛揚跋扈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本人敢於打破陳規,不受繁文縟節的套路捆綁,具有靈活性、可塑性。拋開這些價值判斷,從各國政要國際交往趣事中講講禮儀背後的政治性。

    何為禮儀?古人講“禮者,敬人也”,即尊重人,而“儀”是指儀式。二者合一,指用恰當的儀式表示內心的尊重。比如握手禮中尊者先伸手這個禮儀套路,就是由尊者選擇何種見面禮的方式,在正式場合人家地位高的不願握手禮,對你含蓄地笑笑,你也別介意。所以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儒家的經典之句,就把修身放在首位,個人有好的品性修養,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天下才能太平。

    古人都極為重視禮儀。相傳蘇東坡一日遊徑山寺,寺廟方丈見其衣著平常,一位只是尋常香客,不以為然,淡淡地說:”坐“。隨即對小和尚喊:“茶”。待與蘇東坡交談後,方丈覺得此人談吐不俗,氣度非凡,又把東坡引至廂房中,客氣地說道:“請坐”,並對小和尚說:“敬茶”。經一番深談,方丈得知來客是著名的大詩人蘇軾,頓時肅然起敬,連忙作揖說道:“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並研墨鋪紙以求墨寶。東坡先生遂提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道:坐,請坐,請上坐,下聯道:茶,敬茶,敬香茶。老方丈看罷,為自己一開始的以貌取人而羞愧不已。

    對一國而言,要成為禮儀之邦,治理國家要禮讓為國,而禮壞樂崩就是指社會秩序紊亂了。可見,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禮儀就已經帶有政治性了。那麼在國際交往中,禮儀背後的政治就更耐人尋味了。

    首先,禮儀體現外交的藝術。不同的禮儀對待體現著不同的意義與內涵。1972年尼克松訪華有著一段非常精彩的禮儀趣聞。這是冷戰東西方對峙時期中美中斷了20多年後的首次高層會晤。雙方能否達成共識,一切還是未知數。應當如何接待尼克松?周恩來明確了基本原則:不冷不熱,不卑不亢,以禮相待,不強加於人。這其中就釋放了政治訊號。

    當尼克松夫婦出現在飛機艙門時,周恩來並沒有鼓掌,而是等到他們走到舷梯一半時才開始鼓掌。等尼克松夫婦下完舷梯最後一級,周總理也不是像迎接其他國家元首一樣主動迎上去握手,而是站在原地。尼克松走下飛機,快步上前,與迎接他的周恩來熱情握手。周恩來感慨地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我握手。我們之間有25年沒有交往了。接下來的歡迎儀式中,我方接待完全符合國際禮儀。不過,與當時我們接待其他國家貴賓儀式有所區別,最明顯的就是沒有群眾歡迎的場面。當時,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對我們的接待評價就是“correct not warm”, 即“正確但不熱烈”。這體現了當時所制定的外事接待原則——不冷不熱。

    其次,禮儀傳遞國家政治訊號的一個重要形式,它服務於一國的對外政策,也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女王陪同特朗普檢閱儀仗隊,女王是長輩是女士,如果非政務場合,特朗普必須讓女王在自己的右側,體現國際禮儀中的以右為尊和女士優先原則。而檢閱儀仗隊是政務場合,女王是主場,應該讓客人在右側,但這是兩人並排的右側,特朗普卻把女王甩在後面不理不睬,一看就是有意為之。這裡面顯然有對英國政府的不滿。

    此外,禮儀也有民族性,由於各國文化的差異,確實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要入鄉問俗,入鄉隨俗。如果不注重禮儀的民族性,觸犯對方禁忌,那就變成比較嚴重的政治事件了。如在國際交往中,互贈國禮屬於常情,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各國的習俗和宗教禁忌。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安拉是穆斯林的唯一的神靈,禁止任何偶像崇拜。如果贈送具有人物或玩偶形象的禮物便會不恭了。如我們的大熊貓就從來不會送給這些國家。

    還有,像酒這種愛好,民族性就更強了。中國的酒文化可是源遠流長了。古人就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的感慨了。中國、俄羅斯等國都很喜歡烈酒,曾經國宴上中國用茅臺宴請首次訪華的葉利欽,葉利欽大為讚賞。但穆斯林是嚴令禁酒的。甚至酒瓶這樣的器物都不能在公開場合擺著。

    外交是科學,是藝術,禮儀是這種藝術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風景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