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帥看戲
-
2 # 寧錯殺一人不放過一個
明朝皇帝朱由檢不算太昏庸,否則也不可能在位17年,但也不是什麼明君,只能做個守成之君,本來皇位應該與他無緣,他即位是因為其兄長朱由校死前無子嗣實在沒辦法才找的他,臨死前再三叮囑要依靠魏忠賢,然而崇禎一上臺就聽信了東林黨,殺了魏忠賢,解散東西廠,使得文官集權獨大,晚年又聽信讒言,殺了拼死抵抗金兵的崇煥。最終王朝被李自成所滅,惟一被人稱讚的地方就是他遵守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皇祖訓。
-
3 # 漫品人生
首先我先說明下崇禎皇帝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每天都早起上朝,每晚都批閱奏摺到深夜。崇禎皇帝為了處理更多的公文經常連續幾夜不睡覺,白天也要接見很多官員而很少休息。有一次崇禎皇帝去後宮中看望劉太妃,結果坐在那裡就睡著了。劉太妃得知皇帝是過於勞累才如此,不由得落下淚水。
崇禎皇帝是一個簡樸的皇帝。崇禎皇帝在生活上,提倡樸素,節衣縮食。說起來,也可算是個很想搞好朝政、懂得節儉的皇帝。崇禎皇帝從來不鋪張浪費,連龍袍都是打補丁的,他不但自己節儉,他還多次批評鋪張浪費的官員。
崇禎皇帝是個胸懷大志皇帝。崇禎上臺前,為了防止魏忠賢給自己下毒,餓著肚子登基,他一上臺就打掉了魏忠賢,任用忠良,從他的一系列舉動來看他胸懷大志,一心想振興明王朝成為一代聖主。
崇禎皇帝的悲慘結局,由如下幾點原因造成:
1.內憂外患
崇禎皇帝執政期間,國內由於明王朝政治的腐朽,官員已經腐朽不堪,在小農社會,土地極為重要,但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官員霸佔,導致官逼民反,全國各地暴動不斷,最為著名的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叛亂直到明朝滅亡也沒能平定。在政治上官員們官員們大部分都為自己謀私利不為國家考慮,當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那些官員明明很有錢但卻不肯為國家捐款,坐視明朝滅亡。明朝的邊境也極不安定,最大的敵人就是努爾哈赤帶領的女真族。
2.時運不佳
可以說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倒黴的皇帝,如果他接手的是一個太平盛世,他完全可以治理好,可是他偏偏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當上皇帝后,連年旱災,民不聊生,而國庫被他的上任皇帝弄的極為空虛,沒有錢只能增加稅收,這樣就導致惡性迴圈。
3.自身性格弱點
崇禎皇帝心胸狹窄、優柔寡斷而又多疑。他沒有經過過多的調查就中了清兵的反間計殺掉了袁崇煥。柿園之戰,孫傳庭被崇禎逼戰,最終兵敗身亡。在朝廷上他多次更換內閣官員,堪稱明朝更換官員最頻繁的皇帝。當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完全可以遷都南京保全明朝,可是他猶豫再三,錯過了遷都的最佳時機。
4.能力不足
崇禎皇帝雖然一心想振興大明朝,但是他自從登基以來,除了除掉魏忠賢以外,沒有任何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績。
綜上所述,可以說在明末那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恐怕在有能力的君主也很難振興大明,更何況是能力不足又有性格缺陷的崇禎皇帝呢?用崇禎的話來講就是“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最後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即將攻入紫荊城的時候自縊而死。
-
4 # 今人不見古人月
崇禎不昏庸,相反還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他的下場慘不能完全是個人原因,更多的是時代問題。明武宗開始,明朝江河日下,雖然期間有數次改革(張居正變法,隆慶開關等)以求挽回頹勢,但是它的國家機器已經腐朽了(筆者認為這才是根本原因),明朝276年也比較符合中國歷史的一個迴圈。
下面來具體分析一下,崇禎亡國的原因。
1.吏治腐敗,崇禎要求京城官員籌集軍餉,個個哭窮,象徵性捐些銀兩,當李自成進京以後,從官員那裡收刮的金銀財寶堆積成山。
2.崇禎個性多疑,他在位期間的內閣首輔更迭頻繁,也就導致大才不能善用,袁崇煥的死與崇禎的多疑有很大關係。
3.農民問題,明末正值小冰河時期,農民顆粒無收,再加上崇禎廢除了工商稅,納稅主體成了農民,他們交不上銀,下面的官員大肆剝削群眾,不知不覺間大明王朝丟了民心,農民如何不反?
4.兵制問題,明朝中後期開始,衛所制度就開始崩潰了,很多衛所長官下面的人實際上沒有明初的多,但他們還向朝廷領空餉,無疑加劇了政府負擔,這些長官也並沒有將糧餉發放給兵卒,而是自己享樂使用,軍心不穩,兵卒潰逃,再加上某些社會問題,久而久之衛所制度也崩潰了
5.稅收,前面也或多或少提到崇禎年間國庫空虛,儘管崇禎勤儉,但還不能解決國庫問題,農民是納稅人,但他們又交不起銀子,商人有錢,但他們無需承擔責任,這也是崇禎亡國的一個原因吧。
總之,諸多條件作用才導致崇禎亡國,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歷史遺留問題等等都影響了崇禎的命運。“諸臣誤朕 文臣可殺”崇禎說出這句話也是不無道理的。
以上皆為筆者觀點,如有不當還望指出。
-
5 # 陽光灑過的天
1644年,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並留下了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帝。崇禎帝剛繼位的時候,並非是無可救藥的爛攤子,雖然朝政腐敗,內有起義,外有後金的騷擾,但總體來說不至於亡國,但是崇禎帝的一系列操作最終導致大明帝國的覆滅。雖然很多人認為明亡於萬曆,萬曆三大徵,後金的崛起,三十多年不上朝,但是仔細看看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短短10幾年竟換了20餘個,剛愎自用,生性多疑,重用東林黨人,放著江南士大夫的稅不徵,整天圍著農民要錢,導致農民活不下去揭竿起義,孫傳庭也曾說,農民軍越打越多,究其原因還是稅收政策錯誤,天啟在臨終時跟崇禎說魏忠賢可用,魏忠賢主政的時候大力征收工商稅,農民減稅,雖然他的名聲不好,但是確實在天啟年間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而在崇禎殺掉魏忠賢以後就不只是民變了,而是造反了,諸如孫傳庭,盧象升等大將也在他的瞎指揮下兵敗殉國,李自成圍攻北京也不讓太子南下,導致南明沒有合法繼承人內鬥,沒多久就被清朝逐個擊破,所以崇禎才是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
6 # 江雨燕
崇禎皇帝不能說他昏庸,應該說他可憐、可悲、可敬,明朝亡國並不是他的原因,畢竟史書上都說了“明亡,實亡於萬曆”:
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明史·神宗》崇禎繼位以後,接過來的不過是一個被嘉靖、萬曆、天啟玩爛了的爛攤子,崇禎所做的無非只是修修補補。可是,崇禎儘管想要修補大明這個破敗的帝國,不過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修補匠,大明這個禁不住折騰的帝國在他幾番折騰下,能夠堅持17年才滅亡,其實已經是一種奇蹟了。
而李自成一腳踹開北京的大門以後,崇禎確實表現出一個帝王難得的氣節,這是十分令人值得欽佩的:
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莊烈帝》那麼崇禎皇帝可憐之處在哪裡呢?崇禎皇帝可憐是因為他接過來大明這個爛攤子的時候,明帝國已經千瘡百孔,從裡到外都爛透了,官僚體系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內部農民起義在不斷的折騰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外部則有滿清多爾袞的不斷南侵。
大明王朝實際上從嘉靖一朝開始就已經開始走它的下坡路,嘉靖一朝時大明雖然並沒有出現什麼非常嚴重的隱患,但是嘉靖後期不上朝的作風直接導致大明的官僚體系開始陷入腐敗和癱瘓。
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明史·世宗》而到了萬曆皇帝一朝,不上朝的作風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因為“國本之爭”,萬曆皇帝負氣之下再不上朝,開啟他三十年不上朝的紀錄,更是採取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的態度。
如果說嘉靖一朝留下來的弊病尚還可以挽救,那麼萬曆一朝直接導致這個惡化,而天啟上臺以後也沒有能夠解決大明帝國的病症,這位木匠皇帝后期沉迷於木工,重用魏忠賢,從此,大明帝國這艘巨輪就開始它的傾覆。
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熹宗》所以說崇禎皇帝是非常可憐的,經過上面三位皇帝的輪番折騰,大明已經再也禁不起他玩了。
崇禎皇帝可悲之處在哪裡呢?崇禎皇帝繼位以後勵精圖治,滿懷信心的準備挽救大明這艘巨輪,因此他首先的目標就是剪除魏忠賢這個閹黨頭子。
網路上一直有種聲音說如果崇禎不殺魏忠賢的話,大明還可以堅持幾十年,其實,不管殺與不殺魏忠賢,大明的滅亡就已經註定了。魏忠賢的存在不過是這個滿身毒瘤的大帝國身上的毒瘤之一而已,殺不殺他大明都無藥可救。
而東林黨得勢以後的一番瞎折騰也無疑錯誤的引導了崇禎,殺袁崇煥、孤立盧象升、逼死孫傳庭、寵信宦官、種種戰略以及用人上的失誤既有東林黨和宦官在作亂的原因,也有崇禎皇帝本人不會用人,猜忌多疑的性格在起作用。
縱觀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種種戰略上的錯誤都導致他錯失了許多可能使大明得以繼續苟延殘喘的機會,所以崇禎皇帝的可悲就在於這裡。而東林黨只會紙上談兵和站在道德高地上亂放炮的做法也把大明給折騰亡了。
也許崇禎皇帝臨死前的那句“然皆諸臣誤朕”發洩的正是對這些庸臣的怨恨吧。
那麼崇禎皇帝可敬之處在哪裡呢?李自成打到大同時,李建泰上疏崇禎皇帝,建議他南遷,但崇禎皇帝拒絕了,他召叢集臣,指著李建泰的奏章說:
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明史·莊烈帝》這是一種十分難得的氣節,崇禎皇帝雖然是一個亡國之君,而且也沒有力挽狂瀾救大明於亡國之中,他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是他表現出來的氣節無疑是非常值得讓人欽佩的,在歷代皇帝中非常的罕見。
或許,崇禎皇帝到了地下見到朱元璋,大概也問心無愧吧,畢竟他真的努力了,大明亡國並不是他的過錯。
-
7 # 公子小可
崇禎皇帝是可憐人。他處事果斷,繼位之初就處置了閹黨魏忠賢,他生活樸素,厲行節約,不近女色,但他血腥多疑,翻臉無情,17年間換了50位宰相,他剛複製用事必躬親,不能虛懷納諫,偏偏繼位之後,天災人禍越演越烈,他一心想做一箇中心之主,卻無奈朝代從根兒開始爛起,所以最終只能是無力迴天,他就是中國帝王之路走得最艱苦的一位,崇禎皇帝朱由儉。
朱由檢的皇位,來自於他那喜歡吃春藥當木匠的哥哥朱由校,在他18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天啟皇帝天天就知道當木匠做箱子找女人啪啪啪外加吃仙丹,然後把所有的正事都推給了最為信任的大太監魏忠賢。
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其實是非常害怕魏忠賢的,畢竟一個十八歲的孩子手裡又沒有實權,看見魏忠賢權勢滔天自己卻每天生活在恐怖裡。直到天啟皇帝死之後,他繼承帝位心裡還在想一定要做一箇中興之主也不枉費自己讀了那麼多年的貞觀政要與皇明祖訓。
有時候他自己都常常在想,如果自己真的治理一個國家或許能夠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條吧。可惜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曾想大明的根兒已經爛了。除了宦官專權之外還有朋黨之爭無時無刻的消耗著末代大明那不多的元氣,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非但沒有對症下藥反而虛不勝補,朱由檢一步一步的看著大明朝從他手裡慢慢的敗落下去。
明朝的沒落,並不全是他的錯,至少不是100%的他犯的錯誤。在明末時期各地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絕,內庫空虛。外加韃子屢屢犯事。皇太極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明末這個病人的身上大動干戈,而這邊李自成又起事動兵,而在內政方面朋黨鬥爭屢禁不絕,大臣們看著是為國出力,實際上都是為了結黨營私,可以說東林黨活活的耗盡了明朝的氣數,袁督軍又被離間而死,從此再無可敗八旗之將,以至於朱由檢這個皇帝整整換了50個宰相。為我華夏諸多朝代唯一的一朝宰相數量之最。
除了人禍之外又遇到連年天災與邊境與皇太極的刀兵再加上剿滅李自成所耗費了無數金錢,讓朱由檢同時也成為了歷史上明朝最窮的皇帝,沒有之一。
諸多問題如果只是一件兩件,可能憑藉著朱由檢的勤奮,還能勉強應付過去,這諸多事情同時發生,就算朱棣再世可能也毫無辦法而任由朝代結束,進而在煤山上的那顆歪脖子樹上吊死算了。給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崇禎皇帝在死前用頭髮掩面,表示亡國之君無顏見列祖列宗,殺死姬妾妻兒以示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如此義無反顧的尋死,死之前大呼臣子誤我,朋黨誤國。
不管花費再多精力得到的卻是這種結果,讓我們這些喜歡歷史的人看來不僅為這個明朝最後一個也是當皇帝當得最窩心的一個感到扼腕嘆息之外也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朝代與世間萬物是一樣的,適者生存,如果沒有能力改變自己,那麼就會被淘汰,朱由檢正是被淘汰的那個,他的死不可謂不悲壯,他的死正式拉開了清朝長達200多年的統治。
回覆列表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他應該是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最有雄心壯志的了,其他的末代皇帝們可能就是在等死,而崇禎卻想透過自己的能力,來讓沒落的明朝重新崛起。但歷史的大潮,不是崇禎一人可以阻擋的,這也就導致了其最後只能上吊自殺,來保全一些尊嚴。
崇禎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清王朝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前任皇帝好的東西沒留下給崇禎,還養了一大批的閹黨。所以崇禎一上臺,就先剷除了魏忠賢一干人等,不過那時候的大明朝已經從內爛到外了,單憑處理掉閹黨是無法拯救王朝的,可崇禎還是不放棄,選擇了試一試。
崇禎皇帝還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少有的比較節儉的皇帝,當然這可能和他的出生,以及童年的遭遇有關。崇禎的父親是他爺爺臨幸一個宮女所生的,所以他們父子倆從小就過得比較可憐,而崇禎從小就不能和親媽一起生活,在宮中還不受人待見。在這樣複雜和困難的環境中長大,造就了崇禎節儉的同時,也讓他變得多疑。
如果崇禎是生在太平時期的話,他應該是個好皇帝,因為他不單節儉,而且還勤政,這一點和雍正皇帝差不多。崇禎在位的時候,宮中基本上就沒有宴會這些,一是他不想鋪張浪費;二是他經常都在加班工作,沒有時間搞這些。
崇禎雖然是一個做好皇帝的料,並且還有雄心壯志,但生在明朝末年的他,下場註定是悲慘的。畢竟崇禎沒有秦皇漢武那樣強勢,也沒有唐太宗那樣的能力,所以他是沒有辦法改變明朝衰落的情況的。
而且崇禎性格中,有致命的弱點,生性多疑,導致他剛愎自用,根本不相信別人所說的話。這也就讓大臣們有話不敢說了,畢竟面對一個多疑的皇帝,臣子們說得越多錯得越多。連臣子們都不敢說話了,那大明王朝自然是沒救了。
當李自成的兵馬逼近京城時,崇禎皇帝驚慌得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時有臣子提議南遷,先保全下大明朝的根本,這樣日後才可以東山再起。可崇禎卻在這時候再三猶豫,始終不肯南遷,還罵臣子們無用。
最後,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只能先殺死了自己的妻兒,再去煤山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