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之初

    第一,最好家庭比較輕鬆的方式

    第二,孩子接受的方式

    第三,養孩子是系統的,不是哪一方面的事情。

    第四,家長要自己懂教育和孩子。

    第五,如果真心在乎孩子教育,多溝通。

  • 2 # 小靚仔mama

    可以說都不是最好的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學本領、長技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不管父母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這是人成長的規律。。

    給小孩小時候的養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點: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家庭教育每天都在自然而然在發生,每天都是不教也是教的情形,怎麼理解呢?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在自然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從父母身上學會他要學的東西,而不是刻意地去學某些知識和能力。

    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影片,一家三口駕車外出遊玩,在途中遇到一輛車強行變線,在駕車的爸爸隨口而出“我槽,破車,什麼東西",後來又來一輛車強行變線,爸爸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聽到他4歲的孩子大聲說“我槽,破車,什麼東西",車裡的大人一頓哈哈大笑,說小孩真聰明之類的話表揚小孩,小孩也很是歡喜的樣子,其實父母的無意一句話,孩子其實己經在"不學而學",父母處事的方式正慢慢內化為孩子處理問題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方式。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父母首先要做什麼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向父母學習的過程。有人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讀寫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視聽一代,當代的孩子是網路一代,孩子學知識、長技能的渠道很多元化、快速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言傳身教對孩子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永遠不會過時。

  • 3 # 嘰裡咕嚕楊媽咪

    我聽到過這樣一句話: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說的也就是孩子小時候家長的養育態度,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初為人父母,什麼都不懂,更加談不上什麼經驗,很多情況都是看書查資料或者詢問他人的,所以絕對勘稱照書養;等到再次為人父母的時候,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心境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小心翼翼的,也就有了照豬養的說法。所以我認為不是說養孩子該怎麼樣,是我們的經驗在變化,有些東西已經變得不是問題被淡化了,其實還是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來做的,如今科學的育兒理念在不斷的深入人心,再加上子女在家庭數量上的變化,我們能夠做的只是在自身能力保證的前提下盡全力跟孩子最好的資源。

    我個人認為單純的哪個都不可取,還是需要二者結合才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

    1.書本標準僅僅侷限於參考,孩子們存在個體差異,根本無法同步

    2.生命成長就是自然規律,過分人為干涉,只會增加無謂的心理負擔

    凡事都不要過分執著,無論怎麼樣孩子,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就是正確的育兒方法

  • 4 # 媽咪勤

    看電影的感悟

    剛去看完正在熱播的電影《銀河補習班》,故事內容提出對當下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探討,引導家長對孩子感受生活,獨立思考的“放養式”教育。劇中講述了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是怎樣透過放養式教育,使兒子馬飛從全班成績倒數第一逆襲為全校的優秀學生。這部電影對作為家長的我們,值得好好深思,我看完也是受益頗深。

    目前來說,國內的教育方式還是按書養的,就算你數學100分,但英語不及格,仍然上不了心儀的大學。這種應試教育方式也打擊了孩子的上進心。

    那放養式教育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但很多興趣愛好關不能成為實際上的職業。

    真實案例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候就全國各地參加畫展,有不少優秀作品得獎。但到了高中,仍然要參加高考,同樣考文化課。雖然他很聰明,順利的考上了大學。但藝術能欣賞的又有多少?成為藝術家的又有幾個?在大學期間,已經看不到前途了。所以大學畢業後的實際工作和興趣愛好也沒有任何聯絡。

    最後

    就目前來看,如果能書養和放養相結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5 # 奔奔起跑

    孩子自小自大有按書養的嗎?沒有那麼教條的,都是順其自然,遇到不懂的就問。不過話說回來了,有些還真的要按書養,其實遵循的還是孩子生長的自然規律。比方說蒙氏理論裡面有敏感期一說,在這方面我就有親身的體會。蒙氏理論說孩子有語言敏感期,還真有那麼回事,可我不懂啊!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五個月往上就會自言自語的"啊啊"發聲,這便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孩子有學講話的意願,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能儘量多的陪孩子說說話,進行語言的發聲訓練,孩子就會很快會講話。而錯過了這一時期,情況就不同了。我孩子就是這樣,因為我沒照書上來,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孩子一直到兩歲多才開始會講話。還有一點就是色彩敏感期,因為不懂也是被錯過了。現在孩子三歲了,連色彩都分辨不清。說到底還是陪伴的少,交流的少。現在好後悔,也只能是多多學習,別耽誤了孩子以後成長過程中的各個敏感期就好。

  • 6 # 巧妙媽育兒

    書作為正確養育的基礎和理論依據,再根據環境、孩子的天性,順其自然的引導。不限於照搬照抄書上的做法,因為書有的來自國外,有的來國內,國情不同,孩子的基因不同,生長環環境的差異,具體做法會不同。

    事實是,人的基因都是編排好的,我們服從自然的安排就可以了,關鍵在於我們的育兒方法是否與基因對應,是否讓基因表達,孩子的成長自然就健康。

    比如營養這一方面,如果放養順其自然,那麼只會關注孩子是否吃飽就行了,而不會去關注孩子吃的質量,讓孩子們吃出某些疾病。

    如果按育兒書上的營養搭配方法,均衡膳食,再結合自己所處地域環境,孩子的體質狀態來吃,孩子的發育就會更健康。

    朋友家的寶貝小時候奶奶幫著帶,認為粥、麵條、鹹菜就可以。但寶媽卻堅持科學育兒,用運動員的食譜去養,以高蛋白為主,孩子四歲比同齡孩子的柔韌性,協調能力強很多,倒立、翻轉特別靈活、有力。

    再說教育吧!很多成功的案例,他們的方法不一定去模仿,但是教育的原則還是值得學習。

    比如育兒心理學,肯定是學了比不學好,當你明白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大致特徵,就能理解他的需求,才能做到順其自然的引導,而不是以權威去管理,或者說放養的心態,聽之任之。現在的社會大環境也會影響你,不敢放養。放養的結果是,看到身邊同齡孩子的發展,一比就出現焦慮不安,你還能堅持,咱家娃就放養順其自然的成長嗎?

    總之,作為新手媽媽,小時候還是要廣閱正規的育兒書籍,獲取科學的育兒理念與知識,再根據孩子的特質,順勢去養育,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成長髮育。祝好!

  • 7 # 熊娃大變身

    兒童發展心理學科就算一門針對兒童發展的研究。

    該門學科有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的,有研究孩子成長規律的,也有研究遺傳和後天環境給孩子影響的。也有做大量實驗研究並且時間長髮幾十年的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門學科,其實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科學家們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實驗幫助家長們瞭解自己和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瞭解每個孩子都不同,瞭解孩子們在不同年齡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和特點,希望家長能夠通過了解在孩子每個成長關鍵期能夠把握好,並且根據孩子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以此促進孩子發揮更好的成長髮育。

    也就是說,按說書養或者順其自然的成長都不對,最正確的方法是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瞭解孩子屬於什麼型別,比如心理學家托馬斯兒童氣質理論就把孩子分為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等三種不同型別的孩子,

    容易型:

    活潑好動,積極主動

    在吃飯,睡覺習慣等方面非常有規律,比較活潑好動,也很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陌生人,他們常常表現出心情愉快,積極主動探索,喜歡跟成人互動,並且反應積極。

    大多數的孩子都屬於容易型的孩子,他們的日常生活比較有規律,情緒也很好,活潑好動,積極探索,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境,撫養起來也相對容易,他們通常會積極的與成人溝通,孩子也會能夠很好的感應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在情緒行為上表現得更為積極。

    困難型:

    情緒不穩,煩躁恐懼

    生活節奏非常混亂,情緒非常不穩定,時而煩躁,時而哭鬧,不容易安撫平靜,對新的事物也很難適應,遇到新的事情或者陌生人會表現出恐懼、緊張、退縮行為,情緒消極,容易分心。

    我家隔壁鄰居的孩子總體來說是比較乖的,會自己吃飯,也會乖乖睡覺,由於只各一道牆的原因,經常聽到孩子發小脾氣。他的爸爸媽媽稍微一不注意,做得讓他不滿意,他就大哭大鬧,經常扔東西,甚至還會在地上打滾。

    對於困難型氣質的孩子,父母需要忽視那些負面的表現,而及時鼓勵孩子良好的表現,也就是網上大家常說的冷處理。等到孩子再長大一點,就可以教給困難型氣質的孩子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來釋放自己消極不良情緒,比如陪孩子一起跑步。讓孩子以出汗來釋放自己,緩和自己的脾氣,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種氣質型別的孩子,日常生活無規律,經常哭鬧,撫養起來就非常困難,很多時候父母們會束手無策,比較耗費體力和精力,時間長了就會失去耐心,因此,需要父母們用積極的心態迴應孩子,剋制自己的情緒,耐心的照顧和撫養才能更好的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遲緩型:

    情緒消極,反應緩慢

    平時表現得較為安靜,不容易興奮和活躍,反應強度比較弱,情緒很消極,對新環境適應性比較慢,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會慢慢的活躍起來去探索新的事物。

    其實笑笑屬於遲緩型氣質的孩子,因此,父母不能當時就鼓勵笑笑,給她施加壓力,應該事後先給笑笑解釋小朋友之所以來找自己玩,是因為喜歡她,然後再重新尋找機會,鼓勵笑笑嘗試去結交新朋友和適應新環境。

    遲緩型氣質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對陌生人會表現得非常恐懼,緊張,不敢接近,退縮等行為,如果父母們不給孩子點緩衝時間,馬上鼓勵孩子挑戰自己,這會導致孩子更加緊張和恐懼,因此錯誤的決定父母對自己不夠關愛,把自己往恐怖的情境驅趕。更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的感覺,不利於培養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這種型別的孩子不太喜歡主動探索新事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比較緩慢,情緒很消極,也不想容易型和困難型那樣表現得很強烈,父母們在日常撫養中常常會忽略孩子的感受,需要特別敏感的才能發現的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粗細,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問題,會在日常教養中起到很想反的作用,就會與教育目的背道而馳。

    所以,最重要的是懂孩子,然後在根據孩子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養方式。而按照書上的方式並不能解決所有孩子的問題。

  • 8 # 家有小女葉心心

    孩子小時候是按書養好還是放養順其自然好

    孩子我覺得按書養五花八門的曾經我也想按書養跟不上,順其自然最好,孩子出生以後開始養成習慣,別讓孩子邊吃奶邊玩,或者要抓著媽媽的頭髮還是抓著媽媽的脖子才能吃能睡,小的時候堅決不讓他養成這種習慣,1歲以後開始會走路咿咿呀呀的會說話,手腳也更靈活了,這個時候孩子也很會模仿別人養成很多不好習慣,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好習慣及時更正,出門時見到鄰居阿姨奶奶大人可以適應引導孩子打招呼,這是禮貌問題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總之孩子有不好習慣及時更正,不然等定型了就比較不好更正,比如愛打人罵人,吐口水之類的父母不要視而不見,不要對孩子不管不顧,跟孩子對話互動一定是看著孩子,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保持一個好的情緒,經常陪孩子游戲,互動,戶外遊戲。

  • 9 # 前衍化學平臺

    不久前在廣東進行線下活動,遇到一些優秀的父母,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有主見,不隨波逐流,不會因為外界的喧囂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媽媽,養育三個孩子,她採用的是放養的方式,也遇到一些困惑,在交流中也提了出來,究竟如何放養才是合適的?

    也許你經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大家口中獨立自主的人,要選擇對的方式,放養也是途徑之一,這裡的放養是和父母包辦的精養對比著看的。

    當然,選擇放養前,父母要注意一個原則,放養不是散養,更不是放任不管,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完全沒有規則。

    那麼,什麼樣的放養才是合適的呢?

    對孩子進行欣賞教育

    勇於讓孩子自己做第一次,比如穿衣服、問路、做飯等等,這些基本技能都必須是在孩子自己主動參與的情況下才會掌握。

    家長可以在旁邊鼓勵欣賞孩子獨立完成一些生活技能,不要隨意插手,如果怕自己忍不住要動手幫忙,可以刻意迴避一下,當然前提是保證孩子安全,例如周圍沒有造成傷害的危險源。例如當年為了讓孩子獨自睡覺,我們營造了很濃郁的溫馨的氛圍,每晚臨睡前的講故事,猜謎語,聽音樂,讓孩子感受到非常自然,而不是被強迫,後來習慣了就好了。

    欣賞教育,切記也有規避項,有關道德、原則、禮貌等問題。比如,偷東西、打架、罵人等,往往需要直接的懲罰,確立行為的邊界。

    父母要掌握適度懲戒規則

    制定規則,在必要時可小懲大誡,適度掌握懲戒規則。放養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在行為上會比較自由些,但這種自由也是有尺度的,除了符合基本的行為規範和禮儀之外,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屬於家庭內部的“規矩”,這也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明確告知並堅決貫徹。

    在對待具體的事情上,讓孩子有獨立處理的能力,這是需要發展的。同時,在錯誤行為的方面及時糾正。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可以經常透過一些小知識、小故事、小遊戲讓孩子懂得行為規範的價值和道理,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請注意,孩子的錯誤應該是一個成長的資源,尤其孩子放養會比精養更多體驗錯誤的機會,更要好好利用。

    為什麼有得放養模式失敗,就是因為許多父母失去了懲戒權,結果就會很糟糕,孩子越來越無法相處。

    父母要明確孩子放養的底線

    選擇孩子放養的父母,一般都接受過比較好的教育,也能認同教育裡面自由的部分,因此選擇正確的方向,在獨立性、自主性上進行放養,在精神品質、行為規則上要進行約束而不是放縱。只有父母在這兩個問題上不弄反了,才會選擇放養的正確方向,才能讓子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得到更大的思考以及探索空間。

    就如同那位媽媽分享的那樣,“當父母學會在孩子獨立能力上放手,你會發現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會逐步增加,且孩子會更加的自信。這樣會讓孩子願意去嘗試更多的新事物,就算到了新的環境,也會有自己的規劃和適應力。而在規則和精神品質層面這是高標準嚴格要求,這是底線,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有較好的發展。”

    這個家庭也為孩子的放養制定了許多底線指標,主要是一些行為準則的底線,這樣孩子才不會無法無天的自由,對將來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 10 # 卡墨尤尼創意科技

    按書養?意思是教科書範本的養孩子嗎?

    當然是順其自然養得好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不一樣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理想,一味的按照某個所謂的“標準”去養,其實是限制了孩子的個性和天性,不利於孩子成長。

    當然完全“放養”也是不建議的,也要有一定的約束,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好壞的能力,如果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家長也是要及時約束、指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著名將領王輔臣是怎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