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七追風
王輔臣是個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人物,但是他的經歷相當傳奇,當時被稱為“活呂布”!
為啥這麼說,大家聽完他的故事就明白了。
王輔臣生於明朝末年,原先也是個窮人家孩子。那時候亂世啊,到處打仗,王輔臣也自然的去參軍了。
他首先參加的是農民軍,是他姐夫帶她去的。王輔臣喜歡賭博,賭得很大。他姐夫急了,要殺了他,王輔臣一激動,把他姐夫幹掉了,轉身投靠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
王輔臣長的比較帥,功夫也不錯,大家覺得他很像畫像中的呂布,於是“活呂布”這個名號就跟隨著他了。
後來李自成打到了北京,王輔臣就跟著領導一起投降了。還沒多長時間,清軍又勢如破竹的殺進關內,於是王輔臣又跟著領導投降了清朝。
王輔臣這個領導,大同總兵姜瓖覺得清廷對他不咋地,於是聯絡一幫人,又造反了。王輔臣自然是跟著一起,和清廷對抗。
這個王輔臣功夫很好,打仗特別勇猛,清廷的八旗兵來了,王輔臣敢一個人騎馬殺進清營,再全身而退,連多爾袞兩次親征都沒成功。王輔臣名聲大振,後來滿清英親王阿濟格想辦法招降了王輔臣,帶他回了京城。
王輔臣又投降了清廷,還收到了順治帝的喜愛,讓他當一等侍衛。
王輔臣於是平步青雲,成了大紅人。這讓吳三桂看中了他,想著辦法把王輔臣要到了自己賬下。
吳三桂對王輔臣非常之好,甚至一直稱兄道弟。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麒和王輔臣喝酒的時候,兩人說錯了話,傳到了吳三桂的耳朵裡。
就因為一個笑話,吳三桂和王輔臣鬧了點小脾氣。王輔臣一生氣,花錢找人,調走了。
康熙非常看中王輔臣,讓他統領陝西軍務。正好這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了,王輔臣接到了吳三桂的信,讓他跟著一起幹。
王輔臣開始的時候沒同意,後來因為和八旗兵因為糧餉問題鬧了點矛盾,然後,又一次帶兵歸降了吳三桂。
王輔臣佔據平涼,兵強馬壯,還攻佔了清朝不少州縣。康熙帝於是派大將圖海來陝西平叛,圖海到了之後沒打他,而是用了圍困招降的計策。圖海告訴王輔臣,沒事的,皇上不怪罪你,回來吧!
王輔臣再一次投降了清朝,康熙確實沒有怪罪他,讓他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
但是王輔臣自己想不開了,他害怕啊,這一會兒降這個,一會兒降那個,康熙能不治他?於是沒過多久,王輔臣服毒自殺了。
好,這就是王輔臣的一生,是非功過,大家評說吧。
-
3 # 螞蟻陪著大象去旅遊
我來說說王輔臣這個人
首先,王輔臣這個人我不喜歡,雖然這個人有能力,但是人品很差,特別忠誠度太差了。為什麼這麼講呢?那是因為他曾多次背叛清朝皇帝,又曾多少投降清朝。
他曾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軍閥,曾經先後在明朝和清朝為官為將。他多次加入反清勢力,也曾多次投降清朝,後來在投靠吳三桂反清,隨後再次降清之後,畏罪自盡而亡。 所謂一僕不侍二主,做人就要有擔當,做事更不能反反覆覆,出爾反爾。所以我不喜歡這樣的人。
其次,他也有不可否認的地方,他的能力很強,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以至於後來清朝皇帝因為他的能力和作出貢獻而沒有殺他。
早在明末之時,他跟隨大同守將姜瓖麾下就曾經屢建奇功。當時他隨姜瓖因為不滿清廷未曾嘉獎於他,在降清不久之後,便再次反清。 王輔臣帶領軍士常常在亂軍中賓士,勇往直前,衝鋒無敵,當時阿濟格率部前來鎮壓。阿濟格部下全都是大清精銳,經歷了許多戰火,但是面對王輔臣一部卻常常“莫有攖其鋒者”,清軍直呼:“馬鷂子至矣。” 後來攝政王多爾袞甚至兩次帶兵親征,都被王輔臣阻撓,王輔臣因此一站成名。後來他投降清朝,也因為個人能力出眾,最終免除死刑。丨
第三、他這個人,不知道知恩圖報。按道理來講,有能力的人應該懂的這些的,他卻完全依照個人的性格和喜好來做事,以至於到他年長之後沉迷於賭博,後來因為欠下鉅款,狠心將自己的姐夫殺死,此後便開始逃難。
第四、不得不說王輔臣這個人非常聰明,以至於他死了之後沒有牽連到任何一個親人及部下。
王輔臣是怎麼死的呢?在投降清朝,並且得到清廷諒解之後,最終選擇了死亡。而且他的死法也非常的特殊,據說是在安排好自己的部將和親屬之後,命人用紙浸酒覆面窒息而亡 。選擇這樣的死法,是因為這樣可以用暴斃而亡解釋,使得親屬部下朋友免受自己的牽連。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飲酒自盡而亡。 王輔臣非常的清楚,自己多次投降又反清的行為,實際上早就引發朝廷的不滿。儘管朝廷並沒有對他做出處置,但是總有一天會清算他的。等到那個時候遭罪的不止是他,還有與他親近之人。此時選擇了死亡,就將一切的過錯終結。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王輔臣去世之後,親屬和部下都未曾受到牽連。
當然,對於王輔臣這個人,歷史上的評價還是不錯的。
順治帝言:“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康熙帝說:“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
劉獻廷評價他:“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號曰馬鷂子。”
綜上所述,歸結如下:
王輔臣這個人,聰明、有能力,但是人品差,沒有原則性,以至於最終落個愧疚自殺而死。
-
4 # 季我努學社
王輔臣在清朝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了,人稱“活呂布”,綽號"西路馬鷂子。說他是傳奇人物,是因為他曾三次降清、兩次反清的經歷,關鍵是每次降清還都能享受不錯的待遇。據記載,王輔臣本姓李,河南人,是明朝一官宦人家家奴的孩子,在明朝末年趁著戰亂參加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沒想到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快就潰敗了,姜瓖順勢降清,王輔臣也隨之降清。
歸降沒多久,姜瓖不滿滿人對其有功不賞的做法,因此又率部反清,自稱興漢大將軍,以大同為據地,王輔臣也隨之一同反清。其後他隨著姜瓖的失敗而投降於阿濟格,這是王輔臣第二次降清。只不過這次王輔臣差點丟了性命,免於被誅後沒入辛者庫為奴。
王輔臣
順治皇帝正式掌權後,他經洪承疇保舉在清朝謀了個官職,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帝任命他為正三品御前一等侍衛,受到順治帝重用。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由此受到吳三桂的倚重,視他為子侄。不得不說,王輔臣帶兵作戰的能力還是很如初的,雲南土司造反時,他親自率部征討,連下城寨9座,據說以一己之力擒拿了土司的首領,從此威名大震。王輔臣這個人還是很懂治軍之道的,雖然他位高權重,但是卻時時保持謙恭的態度,對部下十分寬仁,每當立下戰功,他也不居功自傲,而公開表彰和獎勵作戰突出者。也正因此,他才能在帶兵作戰中取得大捷,清朝統治者也十分賞識他,後來將王輔臣調任平涼提督,據說吳三桂知道後,失望了好一陣子。
三藩之亂形勢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造反,全國許多反清軍事力量隨之而起。吳三桂本來就十分器重王輔臣,因此反清時也派人去勸說王輔臣反清。起初王輔臣並無反清之意,將吳三桂派遣來勸說者捉拿並上交朝廷,曾誓曰“寧殺我無負朝廷”。不過後來因部下皆起兵反清等原因,王輔臣不得不反清,應當說,王輔臣第二次反清更多是出於被迫。王輔臣追隨吳三桂反清後,曾一度在與清軍交戰中佔得上風,但是虎山墩一戰,讓王輔臣部損失慘重。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十九日,大將軍圖海率兵重創平涼叛軍,並佔據了平涼城北的制高點虎山墩,截斷平涼城內王輔臣軍的糧道。這時,圖海派人入城意圖招撫王輔臣,王輔臣為了儲存兵力因而假意“乞降”。但是其後不久的通渭之戰卻讓王輔臣的計劃破產,清軍牢牢佔據平涼城四面,王輔臣軍被困在城內無所作為,此時清朝又再次招降他,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王輔臣於六月十五日開城投降。
清軍反攻
王輔臣投降後,清廷派他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康熙二十年(1681年)朝廷召圖海還朝之際令王輔臣來京陛見,據記載王輔臣臨走時與部下坐一起飲酒高歌幾天幾夜,酒桌上他含淚說著自己的經歷,提到“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因而當場自盡,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參考文獻:
李峰:《王輔臣事略考述》,《晉陽學刊》1996年第4期。
趙流:《康熙朝“活呂布”王輔臣》,《文史天地》2013年第1期。
蘆婷婷:《王輔臣之亂新論》,《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29卷第2期。
-
5 # 大福讀史
王輔臣,人送綽號“西路馬鷂子”,因為首鼠兩端,為人反覆,又被人稱為“活呂布”。當然,能被稱為呂布的也告訴人們另外一個資訊,那就是王輔臣英勇善戰!
王輔臣本姓李,大同人,曾認農民起義軍首領王進朝為義父而改姓王。後來,王輔臣歸降明軍,追隨明朝大同總兵姜瓖。清軍入關,王輔臣一看苗頭不好,又投降了清軍將領阿濟格。多爾袞死後,受到清廷重用的洪承疇舉薦了王輔臣,保舉其官至總兵。後來,吳三桂見王輔臣驍勇異常,心裡十分喜歡這員悍將,極力籠絡王輔臣。之後的王輔臣作為一名急先鋒跟隨吳三桂先平西南,後攻緬甸,協助擒獲南明末帝朱由榔。到了康熙年間,皇帝為了籠絡王輔臣而封賜王輔臣為陝西提督,駐守平涼。除此之外,還賞賜王輔臣皇帝隨身御用的豹尾槍,把王輔臣弄得感激涕零,老淚縱橫!
幾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派遣謀士汪士榮專程策反王輔臣。但是王輔臣對於當下雙方形勢難以判定,反覆權衡之下立刻將汪士榮逮捕,派兒子王吉貞把汪士榮與吳三桂的策反書信一併送給了康熙帝。
雖然康熙帝十分滿意王輔臣的做法,但是為了確保西北防務,康熙還是派遣了重臣莫洛全權掌管山西、陝西兵馬調動。之前和莫洛有過節的王輔臣見康熙明裡讚賞自己,卻仍然防備自己,心中已有不滿。後來莫洛又時不時給王輔臣穿小鞋,兩人的矛盾又進一步加重!
公元1674年,寧羌叛亂爆發,王輔臣跟隨莫洛平叛,莫洛故意剋扣王輔臣部馬匹糧草,惹得王輔臣部下一幫驕兵悍將大怒不已。此時,清軍對戰吳三桂也是屢戰屢敗,這種大環境進一步催化了叛亂!王輔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發兵攻打莫洛,混戰中莫洛被殺!此時的王輔臣已經走上了絕路,造反是他唯一的出路。
重新歸附吳三桂的王輔臣開始以平涼城為根據地,四處攻略,控制了北起寧夏,南接巴蜀之地。吳三桂聽聞大喜過望,派人送了王輔臣二十萬軍餉和一支援軍。康熙聽聞王輔臣反叛,坐立不安!遂即寫信通告王輔臣如果反正,朝廷必將既往不咎!王輔臣不睬,遂即發兵攻陷慶陽、固原,蘭州等地,清朝西北形勢立刻陷入了萬分危急之刻!
無奈,康熙帝只能派軍征剿。公元1675年,清軍征討王輔臣,隨著清軍一步步推進,原來投降的城池又投回了清軍。很快,清軍圍困了王輔臣駐守的平涼城。
平涼城,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和絲綢之路的交通軍事要地。
首先,平涼城低處隴東高原,對關中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平涼握在王輔臣手中,那麼從寶雞到西安這個扇面就在王輔臣的俯瞰之下。
其次,平涼城地處六盤山東端,可以控扼六盤山東西與南北通行的要道,阻斷西北方面清軍與關中之地的聯絡。而且平涼一帶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屯墾戍邊的要地,土地肥沃豐腴,自古就有隴東糧倉之稱。
但是,清軍畏懼王輔臣當日攻城略地的威名,不敢與王輔臣正面交鋒,只是簡單的圍困平涼城。
公元1676年,康熙任命大將軍圖海率援軍前來,清軍圍困平涼的兵力達到了十萬之眾,但是王輔臣卻對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王輔臣放話,“且姑緩其死,稍遲些時日,叫他一切都盡了!”
圖海一到戰場,立刻調整戰略,將重點放在平涼城北的高崗——虎山墩。面對王輔臣萬餘精銳駐守的虎山墩,清軍出動了殺器——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有鐵炮亦有銅炮,重35到500公斤不等,射程三里地,炮身裝有準星、照門,可按照拋物線計算彈道。明朝後期傳入中國,明朝官員往往在其上覆以紅布,因此也被稱為紅衣大炮。此炮彈藥重,每個可達數公斤或10公斤不等。炮管長2到3米,口徑達到了100毫米。結果毫無懸念,清軍攻陷虎山墩,擒斬王輔臣部下總兵二人。自此,失去了虎山墩的王輔臣已經徹底陷入了清軍的包圍中,但是王輔臣卻仍在觀望吳三桂與清軍雙方戰局結果,抱有僥倖心理。清軍開始斷斷續續地炮轟平涼城進行軍事威懾!
王輔臣雖然頑抗,但是他的部下把王輔臣必敗的結局看的很清楚。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勸王輔臣投誠不成,私自將軍中情況用蠟丸傳遞給圖海幕僚周昌!
這邊,清軍主將圖海“顧念城中數十萬生靈”已經停止炮轟平涼城,接到王輔臣部下蠟丸後決定派遣在潼關入幕且獻計“平涼策”的周昌(周培公)進城勸降。勢窮糧盡的王輔臣當即決定再次降清!這年七月七日,王輔臣向圖海獻上平涼城軍民冊,上繳吳三桂授予的“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
隨後,康熙帝任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銜,並詔令王輔臣隨圖海一起鎮守漢中!
從當初的陝西提督(省軍區司令)被降為平涼總督(地方軍區司令)的王輔臣,又被封為有名無權的太子太保,可以看出已經完全掌握天下平叛局勢的康熙帝對王輔臣仍然是嚴加提防。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後,耿精忠、尚之信等叛亂之將相繼被清廷斬首、凌遲。獲悉訊息的王輔臣做了三件事,休妻;遣散部下;自殺!
據說,已經散盡家財的王輔臣將身邊最後一個重數斤的銀碗賞賜給身邊最後一名親兵後,遂即準備尋死。死前的王輔臣依然灑脫笑言,“斧鉞加身,砍頭落地,不過忍片時之痛,大丈夫何所懼哉!不過圖海軍門是我恩人,蒙他在皇上面前為我擔保。我如死於兵械,必以畏罪自殺連累圖海。這般窒息而死,了無痕跡,你明日上報,只說我在路途中暴斃。”遂即吩咐親兵在他熟睡後用桑皮紙一層一層矇住口鼻,窒息而死!
首惡既然死的很主動,那麼他的家人也就安全了!聽聞王輔臣死訊的康熙帝,默然良久,只是將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對他的家人、部將並未誅連!到了乾隆時期修史,已經穩定統治的清王朝為了宣揚忠君愛國的道德思想,將王輔臣列入《貳臣傳》。後來乾隆帝又點名將王輔臣列入《逆臣傳》,並送欽定評語,“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
回覆列表
王輔臣的一生可謂迪蕩起伏,農民軍-明軍-投降清軍-復叛清軍-再降清軍-追隨吳三桂-鎮守一方-擁兵自重-負罪自殺。
王輔臣,本姓李,曾參加過農民軍,後來因為賭博殺人,投降了明軍。當時天下大亂誰也不知道局勢如何發展,王輔臣跟隨自己的上級一會兒降清,一會兒又反清復明,在戰鬥中王輔臣名聲鵲起,獲得了“馬鷂子”的稱號。
順治帝親政後,愛惜王輔臣之才,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隨洪承疇出征西南,戰鬥結束后王輔臣升為總兵,後被吳三桂拉攏,成為其親信,兩人共同入緬甸捉拿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
康熙繼位後,王輔臣調離雲南,擔任平涼提督,成為鎮守一方的實力派武將。
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曾拉攏過王輔臣,但是被其拒絕。後來因為瑣事王輔臣部將誤殺了清朝山陝總督莫洛。此後王輔臣率大軍佔據平涼,表示願隨吳三桂反清。
康熙曾多次派人勸說王輔臣歸降,並既往不咎,王輔臣不為所動,不久大將軍圖海帥兵包圍平涼,並且佔據高點,向城內炮擊,王輔臣再次降清。
雖然康熙帝不計前嫌,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並且加太子太保頭銜。但是王輔臣卻心中不安,飲毒酒自盡。其實就算王輔臣不自殺,三藩平定之後,以他的所作所為也難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