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先糾正一下題目的史實錯誤,有兩點:第一,蜀漢不是晉滅的,而是曹魏滅的。第二,蜀漢滅亡到吳國滅亡之間隔了17年,而非8年。

    簡要敘述一下那段史實,免得謬種流傳:

    1.公元263年,“入西川二士爭功”,曹魏權臣司馬昭派大將鄧艾、鍾會分別統帥大軍進攻蜀漢,蜀漢滅亡。

    2.公元265年,“再受禪依樣畫葫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於他,西晉建立,他就是晉武帝。

    3.公元280年,“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王濬樓船下益州”,吳國滅亡。

    之所以隔了這麼久,有客觀原因,也有內部矛盾的原因:

    1.滅蜀漢後,需要鞏固被佔領地區,收攏人心。此外,司馬氏正準備篡位,無暇他顧,代魏後,也需要穩定一段時間。

    2.軍事上的準備,主要是水戰工具,特別是戰船的準備,這些都需要時間。

    3.內部的掣肘。實際上,西晉經過幾年準備,已經具備了進攻東吳的準備,而東吳當時在暴君孫皓統治下,國力越來越差,的確早有了統一的條件。而當時的朝內大臣張華,以及荊州前線的羊祜、杜預等統帥也早都建議攻吳。而晉武帝的兒女親家、第一紅人賈充(賈南風的爸爸),不願意看到他們立功,極力阻止,理由就是不具備統一條件。晉武帝也只好給了他面子。直到280年這次出兵,他還極力反對,並進讒言說殺掉主張攻吳的人。直到晉武帝說:這是我滴主意。才作罷。

    綜合上述原因,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之後,東吳才滅亡,實現了統一。

  • 2 # 大國布衣

    需要更正一下,滅蜀的是魏而非晉,發生在公元263年,而直到兩年後的265年魏元帝曹奐才讓賢禪位,西晉王朝始立。西晉王朝建於265年,直到15年後的280年西晉才滅吳統一全國,這是為什麼?

    主要還是忌憚東吳水軍,在魏蜀吳三國時期,東吳的水軍他國不能敵。晉滅吳之戰實際發生時間在279年11月至次年3月,打了四個月的戰卻足足準備了十年,因為西晉上下實在是太忌憚東吳的水軍了,為此,自泰始五年起(269年)晉武帝就開始籌劃滅吳之戰,針對晉軍不習水戰的狀況,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同時晉朝為了能一戰定鼎江東,還在前線屯田墾荒、囤積糧草,解決了糧草不濟的後顧之憂。

    東吳自吳大帝孫權去世,幼主孫亮繼位起,至此拉開了吳宮干戈不斷、政變迭出的帷幕、先後有諸葛恪、孫峻兄弟等權臣的專擅朝綱、擅自廢立。至吳主孫皓繼位,吳國早已是元氣大傷、不復當年。孫皓在位期間不修繕內政,暴虐荒淫,導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又自恃水軍強大,憑藉長江天險,戒備鬆散。加之主將陸抗(陸遜之子)死後,部眾分散,又中晉離間計,撤換了名將西陵都督張政,使西線守備更加削弱,這種局勢對晉滅吳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西晉不急於滅吳,也是在等待吳國自亂,對於西晉來說,消滅偏安一隅的東吳那就是早晚的事情罷了。

    西晉原定於咸寧二年(276年)大軍開拔大舉伐吳,此時伐吳也正當時候,因為經過長達七年的厲兵秣馬,晉朝水陸大軍已經完全具備了滅吳的條件,作為伐吳發起人的徵南大將軍羊祜也提出了“應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的可行戰略方針,司馬炎儘管接受了羊祜的建議,但恰在此時發生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叛亂起兵反晉的大事,晉軍此時伐吳恐不利於後方安定,加之太尉賈充等人的反對,伐吳大事再一次被擱置延後。

    直到三年後的咸寧五年(279年)西晉才開始以杜預為統帥(羊祜等不到伐吳即病逝,杜預為他生前所推薦)繼任徵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率領水陸大軍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吳主孫皓出城投降,晉滅吳之戰僅花了四個月時間就結束,但從籌劃到準備到正式南征,前後共計花了十年時間。

  • 3 # 大飛熊騎士

    蜀漢滅亡之後,又過了十七年,晉才滅的東吳。這其中經過曹魏到晉的過渡,東吳從孫休過渡到孫皓時期。其實,東吳方面是恐慌的,蜀漢滅亡危急之時,孫休安排了三路救援,結果劉禪投降了。於是,東吳從支援轉向進攻,卻被永安原蜀漢的守將羅憲抵擋住了。所以,蜀漢的滅亡,對東吳來說是雙重損失,東吳失去一個盟友,敵人得到一大片土地人口。不但如此,東吳寸土未得,後院交址反叛了,這都足以讓東吳恐慌了。可是,為什麼東吳能再支撐十七年呢?因為東吳實力比曹魏(晉)弱小很多,但是比蜀漢強大不少。

    (東吳江東世家代表之一,陸遜)

    東吳的政治,是執政時期最長的孫權確定下來的。由於當時東吳對比曹魏,蜀漢沒有政治優勢,所以孫權的統治基礎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孫權初期,主要依靠和重用江北計程車人,比如周瑜,張昭,呂蒙等等。第二個階段孫權的中期,開始啟用陸遜,顧雍,朱然,朱恆,全琮等一大批江東豪族計程車人。第三個階段,本土豪族士人開始壯大,進而讓孫權感受到威脅,所以才有“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中,對大臣,老臣的打壓,東吳也開始衰弱下去。但是,本土氏族和孫氏宗族的利益已經繫結,打壓只是一時的,不會徹底。所以,相對益州從劉焉時期,對本土集團連根拔起的打壓,以及蜀漢時期外來集團主政來說,東吳政體比較穩固。當然,這裡的分水嶺取決於三國君主稱帝,東吳政體格局才能發揮。

    軍事方面,長江天塹自從呂蒙偷襲荊州後,就形成了一條線的防務。這個防務體系的缺點就是,進攻上變得實力不濟,原因是要分兵在長江各個重要的城市防守,就難於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曹魏的一點。所以蜀漢從漢中北伐都要比東吳有力得多,也讓曹魏頭疼不已。那麼,反過來防守,就是巨大的優勢了。因為無論曹魏(晉)從長江防衛線的哪一個點突破,都要面臨另外幾路東吳水軍的支援,走水路又比陸路快很多。比如,曹丕三路攻打東吳,因為天氣影響了東吳水軍,東路軍一度攻入東吳的腹地徐陵(京口)。但是,隨後東吳賀齊等援軍很快就抵達了,曹魏無功而返。而且,東吳後期有名將陸抗在撐著,他充分利用了長江一線的防務,抵禦住了西晉的進攻,比如西陵之戰。

    陸抗去世後,東吳還撐了六年。到了西晉滅吳之戰,一下子發出六路大軍,進攻長江的幾個重鎮,就是讓東吳水軍首尾不能相顧,才能一舉滅了東吳。其中,杜預軍圍攻江陵,掐住長江上流,再下荊南,廣交。胡奮一路進攻長江的咽喉地帶夏口,王戎進攻東吳的重鎮武昌,這兩路是控制中游的。王渾從壽春直下長江渡口橫江津,司馬伷從途中方向進軍,這兩路從下流直逼牛渚(採石磯),建鄴。這樣,長江上中下游重鎮都受到進攻,再由第六路王濬,唐彬率領水軍,從巴蜀順流直達建鄴。最終,東吳軍被各個擊破,東吳滅亡。

    雖然晉滅東吳之戰看起來簡單,其實經過了多年的準備,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賈允,楊濟坐鎮指揮排程,又有張華負責糧草運輸,還有多年在巴蜀的水軍準備,總兵力也達到了二十萬,聲勢浩大。因此,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滅東吳都要比蜀漢要有難度得多。

  • 4 # 杜少說歷史

    這個問題,要分一下幾個問題來看,其中,第三條是晉國遲遲不滅吳的主因:

    一.滅蜀後篡位需要時間鞏固政權

    澄清的一點是,滅蜀漢的時候,名義上還是大魏,司馬昭是晉王。蜀漢平定後,四川一直不穩定。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藉著其父的餘威強行篡位,能夠保證內部政權安穩已經實屬不易。另外,晉朝初建,西北少數民族領袖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這場戰爭牽扯了晉朝太多的經歷,晉武帝司馬炎視其為心腹大患,覺得他的威脅比過去吳蜀還要大,所謂“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直到名將馬隆毛遂自薦,孤軍出征西北大捷,才讓晉朝的北部的邊疆安穩下來。因此,此時的晉朝是不可能出兵滅吳的。

    二.吳國比蜀漢強大的多

    蜀漢在滅國時,只有益州、漢中郡、雲中等地區,實力不強。而吳國佔據了漢末的荊州、揚州、交州三州,無論人口和軍隊數量都大大超過了蜀漢。蜀漢滅國時,吳國還曾經起兵從交州、荊州出發,去爭奪雲中、巴郡等地區。世襲吳國西陵督的步家步闡曾經舉西陵而投降晉朝,晉朝也派出了楊肇、羊祜等大軍去支援步闡。結果,吳國名將,陸遜之子陸抗率領吳軍打的西晉軍隊連夜逃遁,順利收復西陵,滅了步闡三族。之後,吳國皇帝孫皓更是膨脹起來,多次主動北伐西晉。可見,吳國是有一定實力的,沒有十足的把握,是很難一舉攻滅吳國的。

    三.西晉朝廷以賈充為首的元老派不支援伐吳

    司馬炎是個二世祖,藉著其父司馬昭的餘威而篡位得到天下,自身沒有大的功績。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滿朝文武,其實並沒有他自己的心腹,司馬炎對此是很不放心的。比如,司馬昭臨終前,讓司馬炎信任司馬家第一大功臣賈充。這個賈充就是讓成濟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弒君,殺死高貴鄉公曹髦的那位。然而,賈充在皇位繼承權上兩面下注。首先,讓自己的女兒,就是著名的賈南風嫁給了白痴太子司馬衷。然而,另一個女兒嫁給了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齊王司馬攸。當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特別高,司馬炎為了能讓自己一支繼承皇位,不惜讓白痴司馬衷當太子。可是誰知道自己死後,賈充會不會支援齊王司馬攸?這樣的賈充,司馬炎怎麼能放心的下?同樣,像賈充一樣的皇族元老、士族大老,司馬炎也是指揮不動的。怎麼辦?伐吳。只要滅吳成功,司馬炎就會獲得巨大的威信。

    先前司馬炎扶植天下一等士族弘農楊氏的三楊參與政事,並且分封宗室諸王,已經獲得了一定威望。支援伐吳的都是什麼人呢?羊祜、杜預、張華。前兩人是封疆大吏,前線都督,後一個已經位列中樞為中書令(但出身不好,不是士族出身)。一旦滅吳成功,那麼肯定要大封功臣,新的大臣崛起,以賈充為首的賈家黨(荀勖、馮紞等是最堅定的賈家黨)豈不要徹底靠邊站了嗎?賈充也不是傻子。所以,以賈充為首的賈家黨是堅決反對滅吳的。

    最後,司馬炎強行推行滅吳。為了平衡反對派,司馬炎讓賈充當總指揮。連荀勖、馮紞都給安排了個名義上的戰略顧問和靠近前線的汝南太守。果然,滅吳之後,這三人都給了大的封賞。賈充在公爵基礎上增加了八千戶封戶,弟弟侄子都封侯。無尺寸之功而滿門榮耀。荀勖,從頭到尾沒有參加戰爭,在晉軍馬上攻下吳都建鄴的時候,還在和賈充一起上奏,要求停止伐吳,戰後其兒子和孫子被封為亭侯。馮紞,跟著蹭功勞的,因功晉升為御史中丞。而真正為滅吳出力的大臣們,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封賞,甚至因為得罪了賈充集團,而下場悲慘。杜預,攻克了吳國荊州全境,卻只封了縣侯,而且沒有進入中央執政。張華,被封為縣侯,但是被賈充排擠出了朝廷,外放幽州。最可怕的是王睿,其率軍攻佔建鄴,本應是滅吳頭功,卻被賈充黨羽們誣告不聽將令私自進兵,差點被殺,最後封了個縣侯,從此退出政壇,默默無聞,終老鄉野。在後世東晉,子孫也沒有得到重用,一門沒落。

    這就是搞笑的西晉。為什麼蜀漢滅亡後,西晉沒有馬上滅了吳國?只因有這些不合格的開國君臣。

  • 5 # 山魚問仙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

    公元263年,魏軍包圍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蜀國滅亡,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吳國壓力倍增

    魏國,居於中原,佔據肥沃之地,國富民強,實力遠超吳蜀。

    吳國,居於江東,實力居中,無法單獨於魏國抗衡,更不用說已經滅亡蜀國的晉了。但其佔據長江之險,水軍實力雄厚。晉剛滅蜀國,大軍睏乏,且水軍實力不能與吳國抗衡,剛經歷司馬炎代魏,政局不穩,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穩定朝政和發展水軍。

    八年之後,順應天下大勢,天時人和,晉發動滅吳決戰,280年,攻下石頭城,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天下歸晉

    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6 # 南方鵬

    滅亡蜀漢的是曹魏並非西晉,東吳能多撐持了十多年,也與晉代魏的進度有關。263年,因賈充指使殺害曹髦而形勢被動的司馬昭,急於擺脫不利局面,也加緊篡魏步伐,打算立大功以成大業,命令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併發進攻蜀漢,鄧艾奇計直襲成都,劉禪出降。平蜀之後,鄧艾自居功高,以天子的名義,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任命大批官吏。面對司馬昭對他擅權的責難,他表示,只有善待蜀漢舊人,才能安定東吳君臣之心,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又奏請乘破蜀之勢,建造船隻,一鼓作氣攻破東吳,因涉謀反罪被捕伐吳之事作罷。

    正欲大舉進攻時,北方異族鮮卑族首領起兵反晉,後院起火,伐吳之事又被拖延了下來。一直拖到羊祜病逝,推薦杜預繼任,279年,晉朝採用羊祜生前擬定的計劃,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吳國,東吳上下倉皇失措,時名將已死絕,朝無良將,晉軍六路水陸並進,在第二年直搗京師建業,一舉滅亡了東吳,三國分立局面至此重歸一統。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首先,265年滅亡蜀國的不是晉國,而是魏國,雖然此時司馬懿已經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一族掌握魏國大權,但是皇統畢竟還是在曹家,所以本題應該這麼說:“為什麼魏國滅蜀後沒有馬上滅掉吳國?”其實道理很簡單其一,內部原因

    滅蜀的是魏,滅吳的是晉。雖然在滅蜀前司馬家現已掌握了朝政,但要改朝換代絕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這時候司馬家控制的軍隊絕不能脫離權力中心陷入戰爭泥潭,只有在司馬家的皇權鞏固之後,才能考慮對外的戰事,而且此時的司馬昭司馬師相繼出世,司馬家內部確實不平穩,沒有對外征戰的能力。

    第二,外部原因

    其實魏國滅蜀後由於各種原因並不能馬上掌握蜀漢的資源,而且魏討伐蜀國現已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們沒有才能立刻討伐吳國。司馬炎用八年時間去消化蜀漢的資產,同時建立能征服東吳的強大水師,這時間已然不寬裕

  • 8 # 狼群講歷史

    對於司馬昭而言,他肯定是希望滅掉蜀國之後,立馬就把吳國給滅了。但滅掉蜀國之後,一系列的事情分散了司馬昭對吳國的注意力,這才導致吳國在蜀國被滅後,又存在了17年。

    首先要確定的是,雖然蜀國是司馬昭滅掉的,但司馬昭再怎麼權傾朝野,表面上我還是魏國的臣子,表面上他的老大,還是魏國的皇帝。因此蜀國並不是晉朝滅掉的,而是魏國滅掉的。

    公元263年,司馬昭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兵18萬,兵分三路進攻蜀國。雖說蜀國倉皇迎戰,但姜維畢竟是諸葛亮教出來的徒弟,硬是把鍾會阻攔在劍閣以外。要不是鄧艾兵出奇招,也許魏國還真會支撐不住而選擇撤軍。

    但歷史上沒有那麼多如果,鄧艾最終還是帶著大軍殺入成都。這下鍾會就不高興了,在姜維的挑撥下,鍾會和鄧艾自相殘殺,導致魏國軍心不穩,更重要的,司馬昭失去了兩位可以執行滅華人物的統帥。

    而且從一開始,司馬昭定下的計策就是,“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也就是說,滅掉蜀國後,至少還得再等3年,司馬昭才會考慮滅吳。

    只不過司馬昭的運氣比較差,才過去一年多,他就因病去世了。隨後他的兒子司馬炎接任。

    相比之下,司馬炎就比他父親直接很多,一即位就逼迫魏元帝退位,隨後他就自己當皇帝。

    雖說有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打下來的基礎,但誓死效忠曹魏的,還是有很多人。因此司馬炎當上皇帝的當務之急,就是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如果東吳能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各個方面,說不定還能有超車的機會。畢竟東吳有著長江天險,即便吳主孫皓再怎麼差勁,當時東吳的水軍實力還是遠超晉朝的。然而想要打敗吳國,就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因此晉國就得從頭訓練、培養一支水軍,這才導致,為何蜀國滅亡17年之後,吳國才被金朝所統一。

  • 9 # 戲子的旁白無人聽

    東吳多門閥士族,雖然統治者比蜀漢來說就是暴君昏君,可是不影響基礎統治,糜而不爛,再說西晉滅蜀後還要恢復執行,操練水軍,備足糧草才能南征,還有一個就是魏國屢徵不勝,給篡魏的西晉統治者留有陰影!

  • 10 # 美酒如歌

    晉是曹魏多年的經營,曹魏的基礎是三國最強的,晉效仿曹魏嬋讓皇位。因為晉要統一三國必須先滅最弱的蜀漢國,蜀漢在長漢上游可以順江而下滅東吳!因為剛滅了蜀漢也耗了兵力和物力,必須休養!東吳水軍天下第一,又以長江之險守住,後面靠海沒有後顧之憂!蜀漢水軍軍力次於東吳,晉要滅東吳必須把水軍練好,練水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說也要準各軍糧,和兵員,晉雖然滅了蜀漢,但很多地方要防守,需要兵力。剛佔了蜀漢人心不穩,需要時間治理。東吳在長江邊上有多個據點相互呼應,難以功下!晉練好水軍,準備充足分六路大軍講功東吳使其不能首尾不能相顧。六路大軍準備也需要五六年時間!而且選擇東吳內亂的時候進功!東吳水軍天下第一,但陸軍野戰部隊三國最差的,很難開疆擴土,所以只有自守,晉滅吳遲早的事!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主要敗在水軍方面,東吳勢力不容小視,有曹操列子,所以晉準備了八年!

  • 11 # 一梭煙雨江湖行

    按照262年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的規劃,滅掉蜀國3年後進攻東吳。問題是263年滅掉蜀國不到兩年司馬昭就病逝了,然後是265年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需要穩定內部局勢。等到司馬炎聽從羊祜等人的建議準備進攻東吳時,270年又爆發了河西鮮卑禿髮部首領禿髮樹機反抗晉朝的“秦涼之變”。270年參加過滅蜀之戰的秦州刺史胡烈陣亡,271年參加過滅蜀之戰的涼州刺史牽弘陣亡,278年晉朝新任涼州刺史楊欣陣亡,279年禿髮樹機甚至攻陷涼州,直到晉武帝派出馬隆西征才平定秦涼之變,晉朝這才能騰出手來征討東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掘金隊約基奇認為他們機會衝擊分割槽第一,你認為掘金和勇士誰能成為西部常規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