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懶在讀書
-
2 # 然自利人陳全孝
純屬無機之談,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在為人處事上,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
3 # 一凡教育說
首先說一下高老師母親可能把教育理解的比較狹義,其實教育不只是學習文化知識,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養。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三字經裡面也有記述孟母教育孩子的句子,原句應該是這樣的: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宋慶齡先生對於家庭教育曾說過: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父母可能沒有文化,不能在學科上給與你教誨,但是父母的言談舉止一言一行對孩子來說都有深遠的影響。
-
4 # 語文萍
這個問題她說的不錯!但是要分階段,一個階段要分什麼事來說!
我的孩子上大學沒參加工作之前,除了文化水平比父母高,但是社會閱歷,家庭生活,個人工作經驗都不如父母,需要父母給預建設性的建議我的孩子都出生在七十年代,孩子除了讀書,沒有電子產品,沒有課外書,他們都很單純。五歲時在部隊上生活,男女洗澡兼週一次。孩子回家問我:”媽媽,這個星期爸爸帶我去洗澡,都是叔叔。怎麼你上個星期帶我去洗澡都是阿姨?
七歲多從煙臺來德州,問我:媽媽,怎麼從姥姥那裡那麼多大舅媽和大姨,這裡都是阿姨呢?
上中學時孩子不懂得社會的複雜,認為考個好成績就能上個好大學,孩子高考超出一本錄取分數線20多分,第一志願沒有錄取,被一個還不夠二本錄取分數線的小孩頂替了!因為他姑父在省招辦當官!
大學畢業時,班長和團支書都優先按排工作。孩子寫信給我說:”媽媽,你把我一輩子的前途都耽誤了!”從升大學和畢業按排工作,孩子懂得了光學習好不行啊!還得有個好爸爸和好親戚!
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工作時都在”拼爹”!
在工作之前,孩子有很多不懂的,需要家長提參考意見,指導意見。這個階段孩子完全依靠家長,他的社會經驗很少!
參加工作以後,好孩子在邊工作,邊學習,社會經驗慢慢豐富起來,知道了怎麼為人處事,怎麼待人接物,怎麼尊重領導,怎麼處理上下級關係。在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參加工作後孩子都是邊工作邊學習多觀察,都在老老實實做人。學習怎麼尊重領導,怎麼協調好上下級關係。這個階段孩子開始認識社會,開始積累經驗,35歲以後變的比較成熟,家長有很多地方懂的沒有孩子多。但是懂規矩的孩子他回家還願意講給父母聽聽,想聽聽父母的意見。
孩子40歲以後,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老了,退休了,學習的東西少了,不上網的家長,不看新聞的家長,就跟社會脫節了!懂得太少了!所以有很多事要聽孩子的!
父母是長輩,永遠有權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原則問題孩子為了孝順父母,他只聽不辯!耐心地告訴父母這件事需要怎麼辦!父母確實不如孩子懂的事多!
-
5 # homework
我認同。但是這樣的境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而且題目中說的教育我理解為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一邊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大道理,一邊所作所為卻有悖於自己講的大道理。
無論是上學路上還是放學路上,那些給孩子背書包的家長,你拿什麼道理講給孩子,讓他學會自理呢?那些滿嘴髒話的家長,憑什麼讓孩子文明用語呢?那些隨手亂丟垃圾的家長憑什麼讓孩子愛護環境呢?這樣的家長又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孩子呢?
有多少孩子毀在了自以為是的家長手裡,還美其名曰“我是為了你好”。且不論汝之蜜糖,吾之砒霜,有多少家長敢拍著胸脯說我給孩子指的路就一定是正確的,這個世界之所以在進步不就是因為兒子不聽老子的話嗎?
那些願意放下“架子”或者“面子”跟孩子做朋友的家長,家庭教育就很好。家長和孩子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保持有效的溝通,這樣的家長懂得身教大於言傳的道理,透過自身的行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而不是透過說教。
很多孩子是在30歲之後才理解父母的,在這之前的30年間,他們聽到的大道理可謂一籮筐接著一籮筐,可是卻理解不了,只有當自己切身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辛苦時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大道理,也就明白了與其說教不如做孩子的榜樣。
-
6 # 一碗時光
個人以為,高曉松媽媽所提及的教育比較狹隘,其實並不只是在學校裡的學習才叫教育。
我很贊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學吃飯穿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常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還有習慣的養成,品行的塑造,也都與父母息息相關。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以說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
而高明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
高曉松媽媽提及,她的父母“不管她”,即使她成績不好,沒考上中學,父母也不責備,這讓她反而心生慚愧,第二年努力考上好學校。
這種所謂“不管”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的教育,是更高明的教育。父母給她創立了書香門第的環境,給予她寬鬆的學習氛圍,不因成績斥責打擊她,這可是大多數孩子求之不得的教育啊。應該說高曉松媽媽是非常幸運的,擁有這樣懂得教育真諦的父母。高曉松媽媽也把這種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方式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所以高曉松也是幸運的。
教育的根本在於,激發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這一點,我覺得高曉松媽媽的父母應該做得很好,高曉松媽媽也做到了很好的傳承。
-
7 # 知行教育ABC
人一生要接受的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而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人生開始的家庭教育,一幅畫的第一筆往往決定了這幅畫的構圖格局。正確地教育該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好教育資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樣。孩子的言行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潛移默化,長期的相形相隨地生活在一起,很多東西都容易被同化。
有這樣一個家長,平時說話吹起牛來就無邊無底,喜愛譁眾取寵,愛就他人缺點加以取笑,在家還常拿話騙老婆。
本來他的孩子讀書很優秀,初中升高中考了全校第一,只是有點內向,不愛說話,人前羞澀。可是在高中讀到高二時就出問題了,表現在不與同學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學習不再努力認真,父母的勸告根本聽不進。高考還算幸運,考了一所不錯大學,但勉強讀到大二還是退學了。
你說這名本該成為優秀的孩子最後泯然眾人與家庭教育不無關係嗎?滿嘴跑火車的父親、說話不誠信、對周邊的人言語尖酸刻薄,這給孩子的三觀樹立了多差的榜樣。負面影響長期積累,孩子也漸漸失去了對身邊人的信任,對他人的言行變得敏感起來,終於決定封閉心鎖,同時也對學業和前途失去了信心。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掌上明珠,都是一家人的小太陽。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是無止盡的。然而,愛孩子也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去溺愛,把所有的事情都包辦,而應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他自己解決事物的能力,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進行一些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得到鍛鍊。
-
8 # 1郭曉梅
這句話恐怕容易引起歧義或者是誤解。
其中的“權利”、“教育”,恐怕並不是說家長明明看到孩子的言談舉止有些要引導的部分,而任其發展,我想這裡是想表達在面對孩子的一個表現,家長不是絕對正確的,不可以高高在上,在互動時家長要有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對待。
-
9 # 陽光宇月
“家長沒有權利教育孩子”不知出於何種前提給出的結論。如果家長沒權利那誰更有權利呢?是不是因為家長的水平沒孩子高就不能對孩子進行教育了呢?孔子的思想我們一直在沿用。但他的思想一定沒有現在的水平高。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但他的理論水平也一定沒有現在的水平高。我們都是在學習前人的思想和經驗中成長的。我們尊重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讓我們可以擺脫貧困,學習知識,創造財富。是不是我們也應該說,孔子沒權利在現代的舞臺上留存,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早就過時了,要廢棄呢?試問誰敢否認歷史,否認前人的成果。沒有他們怎有今天?
同樣沒有父母從小的事無鉅細的照顧,沒有母親十月懷胎的孕育,你從哪裡來呢?學了點知識就忘記自己是誰了嗎?可能家長水平不如孩子,因為孩子接受的教育比家長多。可能家長一字不識,孩子滿腹經綸,可能家長思想固執,不如孩子聰明伶俐,那又怎樣呢?試問人的道德哪去了呢?你比家長水平高家長就不能管你了,你比領導水平高領導也就不能管你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有本事的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沒有一個人的思想和能力絕對沒錯的。只是某方面比人強水平高罷了。我們可以跟任何人說這句話,唯獨沒資格對家長說這句話。
成人後幾乎家長不會干預孩子的事。未成年前家長的管教是必不可少的。無論從家庭、道德還是法律等方面看,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有責任和義務管教自己的孩子。當然可能會有錯的時候,也會有教子無方的時候,但大方向一定不會錯。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好處的。規則理論和現實都是有差距的。父母不是教育專家,但也絕不是毫無教育能力的人。專家的話也不是絕對正確的。專家的結論也是有前提和條件的。
教育孩子是非曲直都有標準。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事件的因素導致我們處理問題的情緒、心態和方式方法的錯誤。這些都可以在事後反思和改正。但絕不能剝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權利。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奉行百善孝為先的美德。如果剝奪了家長的權利就是在否定中華傳統美德。這是個開放的時代,是言論自由的時代,但不能把謬誤當真理。不要誤導我們的孩子。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從孝道,再解決特殊問題。勿以偏概全。
不是每個母親都是高曉松的母親,不是每個孩子都是高曉松。再卑微的家長都有權利管教自己的孩子。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尤其是中國家長的愛。
-
10 # 大學研究所
我特意去看了一下采訪影片,高曉松媽媽確實說過“家長沒有權利教育孩子”這句話,但是,高曉松媽媽說這句話的前後,還講了很多話,我們應該整體來理解。下面我分五點來回答一下。
一、家長並不一定比孩子高明高曉松媽媽認為,不是所有父母都比孩子高明,家長也並不一定比孩子高明,這一點也是“家長沒有權利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當然,這一點應該是針對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當今的時代,社會快速發展,新鮮事物、新思想不斷湧現,而孩子對這些新事物、新思想的領悟能力明顯要比家長快一些,所以,在面對一些事情時,家長並不一定比孩子高明,比如在鼓搗電子產品的時候,很多家長並沒有孩子懂得多。
二、家長的教育可能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現在,在工作當中,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非常重要。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在產品上不斷創新;一位科學家要想不斷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也必須擁有創新思維,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一個人在小時候,往往是創新能力最強的時候,而家長的教育很可能會為孩子劃很多邊框,這顯然會影響孩子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高曉松媽媽在採訪中也提到,“教育”這個詞應該用在學校身上、用在老師身上,而家長只有權利做榜樣,可以看出,高曉松媽媽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由學校、由老師來完成,而家長並不一定真正懂“教育”。
高曉松媽媽是清華大學教授,按理來說,她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也非常有資格教育孩子,之所以認為家長沒有權利教育孩子,應該是因為她對科學、對知識的敬畏,因為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也是一門科學,專業性也很強,而家長並不一定對精通“教育”。
四、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成長高曉松媽媽在採訪中提到,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的父母也不管她。高曉松媽媽初中畢業時沒有考上高中,但她的父母並沒有指責她,而是建議她休息一年,後來她自己翻然悔悟,開始努力學習,第二年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可以看出,高曉松媽媽從小在家裡是得到尊重的,而她小時候自己悟出來的人生道理,反而更能激勵她成長。
五、這種觀點有適用範圍當然,這種觀點應該是有適用範圍的,也就是說這種觀點並不適合所有階段、所有家庭。首先,是年齡範圍,顯然,我們不能讓孩子從生下來,就讓他們自由發展,一些最基本上的東西,還是應該由家長從很小的時候就要教育給孩子的。
再者,我們應該知道,高曉松媽媽的父母以及高曉松媽媽本人都是頂尖名校教授,他們的朋友、鄰居也基本上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本來就會受到很多好的薰陶、指引,他們的周圍給予他們的影響也基本上都是“向上”的,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並沒有這麼好的成長環境。
另外,高曉松媽媽的父母、高曉松媽媽以及高曉松都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他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在非常好的學校上學,可以讓孩子擁有非常好的老師,而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享受到這麼好的教育資源。所以,是不是採用高曉松媽媽的教育觀點,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最近看到電視上一個對高曉松媽媽的訪談,在教育孩子上她認為家長的水平不一定都比孩子高,因此對孩子無權教育,只能做榜樣,對此觀點,你認同嗎?你認為呢?
回覆列表
家長沒有權力教育孩子,這真是一個奇怪的觀念。
1.教育孩子,不是權力,而是義務。教育孩子是為人父母必須盡到的義務,教育孩子是扶養孩子的一部分。孩子生下來,在有獨立生存於這個世界的能力之前,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是的,家長能力不等,但是,哪個要求父母扶養孩子必須先具備萬貫家財,又或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貫中西呢?
父母扶養孩子,靠愛支撐,其他,可遇不可求。能夠給孩子衣食豐足,是愛,一碗麵留一半給孩子,也是愛。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愛要用能力來衡量,多可悲?
2.能做孩子的榜樣自然是好,但是不能做榜樣的,難道說孩子就沒有希望了嗎?那麼多革命先烈,還不是從樸實無華的農民家庭成長起來的?社會也在承擔著對孩子的教育功能,所以人類社會才一直在進步吧?
無論是近現代社會,還是古代社會,每個時代都有傑出人物,所謂各領風騷數百年,不能把所有成長的原罪都歸於家庭。
3.所謂原生家庭,也只是對自己沒有更好進取的藉口。原生家庭是個熱詞,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原生家庭;不會溝通不會愛人是因為原生家庭;生活懶散墮落是因為原生家庭。
可是,原生家庭不是個人可以躺在上面嘆氣的原罪,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只是你懶得改變的藉口。
沒有永遠的懶漢,也沒有永遠的勤快人,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世界也在不停改變,這才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吧?
綜上,我覺得家長沒有權力教育孩子這個觀點,實在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