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三個問題,以三段內容來解釋。

    關羽為什麼北伐?

    從《三國志.曹操傳》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再引用《關羽傳》記載:“是歲(二十四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從這兩段記載之中,我們可以整理出關羽北伐的前後時間線:公元217年,曹操和劉備爆發了漢中之戰,曹操安排曹仁屯兵樊城;219年曹操撤出漢中戰場,下令曹仁討伐關羽;同年十月,宛城侯音造反,曹仁兵峰後轉,當月屠宛城、殺侯音,再回樊城;公元220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出兵北伐。

    所以關羽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趁曹仁還沒喘過氣的時候,打一場以攻為守的防禦戰。因為曹仁剛打了一場硬戰,損失還沒得到完全的補充,這時候北伐是再好不過的了。

    自己出兵還是他人支使?

    同樣的來看看《關羽傳》的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武將“假節鉞”者,戰時可不必請示中央,可斬殺軍中違法亂紀計程車卒。但“假節鉞”者代主出征的權力要到晉朝才形成制度,在三國前期,這種權力的授予應該還沒有或者很少。

    但我認為關羽出兵應該是自己綜合了戰場形勢,獨斷專行的決定,因為劉備並沒有為關羽北伐做出任何方面的援助,至少通知一下劉封等也可以吧!

    可能性有多大?

    其實關羽北伐前期還是很順利的: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奪于禁七軍、許都周圍群盜響應、聲勢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照這樣打下去,樊城是一定能拿下來的。

    可惜的是關羽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擊潰曹仁,順利的話拿下樊城,和劉封據守的上庸呼應,將荊、益兩州連線起來。但關羽並沒有調動大規模的攻城部隊,而是以馬步兵數萬人北伐,結果是雖然擊潰了于禁,但就是攻不下一座只有幾千人駐守,水淹只差數米的樊城,才造成了前退失據的局面。

    所以關羽如果從一開始就打定目標,調集荊州大部分的軍隊,攻下樊城之後立馬駐軍,以樊城為據點和于禁、徐晃等糾纏,再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以樊城、荊州、上庸、漢中四面出兵的話,北伐未必不能成功,漢室未必不能復興。

  • 2 # 神舟六

    關羽伐曹是執行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在隆中定下的戰略決策的,即有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有”將軍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先主曰“善”。

    所以這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者,正是劉備進攻漢中且大敗曹操,並從曹操手中拿下漢中之時。

    史上並無記載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否奉了劉備的命令,但是劉備和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即便當時不知道,但是關羽打了幾個月,肯定不時地派信使通報劉備。也就是說,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劉備諸葛亮至少是預設的。因為當時關羽總督荊州事,任前將軍假節鉞,是有權調動下轄兵馬的。由其關羽一開戰連打勝仗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劉備和諸葛亮高興還來不及,更不會阻擋攔。

    等後來關羽丟了荊州,所有的罪過都是關羽一人承擔了。其實我覺得劉備肯定早就安排過關羽北伐襄樊,但是後來不會承認罷了。我們細思一個集團的重大軍事行動發生時連老大都不知會?而這個老大還是實際的掌權者。所有文武就連史官都一筆帶過了。最後劉禪還給了關羽一個惡諡”壯繆侯”,意即有過,來替他老爹背鍋。

    關羽當時北伐,贏得可能性很大,加上關羽的能力,最後水淹七軍,曹操怕關羽打下許都劫了漢獻帝,有了遷都的打算,最後被司馬懿勸住,並施計拖孫權下水,背後捅了關羽一刀,至使關羽丟荊州傷命。

    有人說關羽失敗是沒有執行”東聯孫權”的決策,還有什麼“虎女不嫁犬子”至使孫權忌恨。其實這都不是主要矛盾,當時孫劉曹三家都不會坐視其中的一家坐大,他們互相牽制。劉備集團敗就敗在關羽孤掌難鳴,派糜芳、博士仁這種貨色委以重任守江陵,最後將江陵拱手送於孫權,斷了關羽後路。其實如果當時將趙雲留守江陵會是不錯的選擇。真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 3 # 不沉的經遠

    關羽為何要發動伐魏戰爭,因為《三國志》用詞過於吝嗇,已經非常難以考證,只能從其中一些記錄略窺一二:

    《三國志·曹仁傳》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三國志·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三國志·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三國志·關羽傳》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國志·徐晃傳》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

    從這幾個傳記大致可以清理出一條時間線,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命曹仁進駐樊城,準備進攻關羽,然而在曹仁發起進攻前,由於十月宛城侯音等人率眾數千造反,所以曹仁、龐德等人先回師攻克宛城,斬了侯音等人。

    而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才率兵進攻曹仁,曹操派遣于禁、徐晃協助曹仁,其中徐晃駐守宛城,而於禁所部和曹仁會和。

    然而這裡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就是曹操既然命令曹仁進攻關羽,而且他一向很看重關羽,曹操又善於用兵,所以曹仁的兵力應該並不少,至少和關羽兵力相當。而侯音造反不過數千人,曹仁消滅侯音損失應該不會很大,就算不能進攻,防禦的話肯定沒問題。

    然而後來記述曹仁守樊城時,手下只有數千人馬。曹操在關羽進攻樊城時也一下子派遣于禁、徐晃兩員大將來救援曹仁。曹操再自大,也不可能指望曹仁帶幾千人馬去討伐關羽,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這裡有兩個可能,一是曹仁在消滅侯音以後按計劃對關羽發起了進攻,但是遭到失敗,所以退守襄陽、樊城,關羽是追殺過來的。

    二是關羽的北上進攻,是趁曹仁剛消滅侯音的時候部隊疲憊,主動發起進攻,以攻代守,而且重創了曹仁。

    從《三國志》有限的描述來看,第二種可能性較大,但是不管怎麼說,關羽的北伐,應該是曹仁的進攻計劃引起的後續反應,而並非是關羽自己突然想北伐。如果不是于禁的部隊崩潰的太快,也可能關羽在樊城下和于禁對峙一段時間以後,就撤軍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關羽北伐期間,在漢中方向蜀軍沒有任何動靜,因為按照計劃,關羽的攻勢並不是對曹操的全面攻擊的開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于禁率領的七軍,居然在樊城下被關羽消滅,光俘虜就有3萬人。也可能就是這一勝利,讓關羽有了繼續打下去的慾望,之後的事態就有些失去了控制。

    應該說此時曹操的處境確實不怎麼好,在損失了曹仁的南下兵團和于禁兵團兩個兵團的情況下,曹操的機動兵力已經很有限了,這一點在《三國志》裡也有體現,在調撥給徐晃12個營以後,曹操又從合肥調張遼來救急,雖然此時孫權已經秘密向曹操稱臣,但是曹操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肯定也不敢輕信孫權,把張遼調走。

    關羽的這次北伐,確實給曹操的打擊是巨大的。但是即使孫權不偷襲荊州,此時關羽要繼續取得勝利也是不可能的。

    襄陽和樊城易守難攻,而且關羽的兵馬數量有限,在包圍襄陽、樊城以後,迎擊徐晃時,他只能帶5000人馬前去,最終被徐晃擊敗,不得不撤銷了對樊城的包圍。

    所以關羽也不大可能真的攻克樊城,除非劉備已經恢復了在漢中之戰中的損失,和孫權在東西兩路一起發起進攻。

  • 4 # 古德體育說2

    一代武聖關羽,威震華夏後迅速兵敗被殺,令人扼腕嘆息。關羽發動的北伐戰爭即襄樊大戰被稱為三國形勢的轉折點,意義非常重大,但是史書上卻沒有記載襄樊大戰爆發的原因。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思考,為何會發生這麼一場魏蜀吳三方都參與的大戰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率大軍和曹操爭奪漢中,上將黃忠斬殺漢中守將夏侯淵,劉備佔據漢中,曹操退卻,但此戰並不能改變魏強蜀弱的格局。也是在這一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開始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不得不說樊城守將曹仁是個守城大將,在關羽潮水般進攻下,憑藉幾千殘兵仍然屹立不倒,同時曹操派于禁領兵救援曹仁,被關羽用水戰打敗,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遷都。

    然而,好景不長,在關羽圍襄樊中,素來想奪回荊州的孫權和曹操聯合,派人偷襲南郡得手,呂蒙施展白衣渡江之計,兵不血刃奪取防守空虛的荊州,丟掉了荊州,關羽軍心動搖,開始退卻,又受到曹仁的追擊,一路退到麥城,最後被孫權設伏斬首,襄樊大戰結束,劉備集團損失慘重,元氣大傷,荊州的丟失使糧道不同,為之後的數次北伐失敗埋下隱患。關羽主動挑起戰爭是被公認的,劉備並沒有給他下命令,但是關羽他發動戰爭的原因有三點猜測。

    其一,為了緩解劉備漢中之戰的壓力,結果雖然是劉備最後取勝,不過這個勝利取得的非常艱難,而且是因為曹操沒有派援兵,導致夏侯淵孤立無援被殺,曹魏實力並沒有因為丟掉漢中而傷筋動骨,反而是弱小的劉備一方雖然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需要長時間修整,畢竟蜀地人口僅百萬而已。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因此不排除關羽想分擔壓力。

    第二,關羽恃才傲物,建功心切。關羽沒有參加奪川之戰,也沒有參加漢中之戰,所以關羽已經十年沒有立下戰功了,看著其他將帥立下赫赫戰功,好勝心強的關羽自然不是滋味。黃忠憑藉入川和漢中兩場大戰就和關羽同為五虎上將,雖然關羽是將首,不過對黃忠依然不感冒,為了防止被後進超過,關羽想憑藉自己訓練的荊州軍在襄樊立功。

    第三,關羽想為蜀漢奪取更大的土地,建安二十三年,宛城百姓苦於曹魏徭役,在侯音率領下發動叛亂,並向關羽求援,因此關羽決定出兵很可能是因為響應侯音,想以此為契機,奪取更多的土地。

  • 5 # 巍巍we

    00

    關羽的首級究竟葬在了哪裡?

    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其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明清時更推崇為“關帝”、“武聖”,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壇。

    由此盛傳出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以及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運城關廟、成都關廟、偃師關冢等著名版本,卻讓關羽究竟葬於何處這個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攪成了迷霧一團。

    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並按諸侯之禮將其身軀葬於湖北當陽。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關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洛陽關林,稱埋葬關羽首級之地,是中國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的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城關廟”和“成都關廟”,前者是“魂歸故里”的“衣冠冢”,後者是蜀都為其建造的祭祀廟宇。兩者均不涉及關羽首級或身軀,然影響力依然深遠。

    唯獨同在洛陽的“關林”和“偃師關冢”,在“關羽首級”葬地上嚴重攪和,成為迷霧一團。是是非非,該怎樣澄清呢?也許並不複雜。

    1、作為有著明清以來數百年曆史的“洛陽關林”,“國保”、“4A”、“信俗”等權威認證,實至名歸,但都不是關羽首級葬地的證明。

    2、洛陽關林的“林”,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是“園林”,與陵墓塚沒有根本關係。具體到“關林”,也就是“關廟”和“園林”的結合體。

    3、洛陽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較偃師關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沒有任何“關羽首級”葬於關林的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

    4、史載關羽首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國時期的洛陽城是“漢魏洛陽故城”。而關林位於“隋唐洛陽城”,其方位截然不對。

    5、偃師關冢所處的村,老人們說,他們村原叫“潘凹”,即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許,後來遷移於此,改稱“關莊”。但沒有一戶姓關,全因為“關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陽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飛庭,擔任洛陽縣副縣長,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開說過:洛陽的這個關陵是假的,真正的關帝墓在東55裡的關莊。洛陽關林的墓,是東漢大將軍鮑**之墓。

    7、洛陽關林,是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在過去的導遊解說中,對其墓主是否為關羽時?回答是“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是”。

    那麼,“偃師關冢”怎麼樣呢?

    偃師關冢,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南洛河南岸的關莊村。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兩部分組成。土石寨即關羽墓地,有30畝大小,平頂圓錐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牆。墓碑為“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處,有一20畝大小饅頭狀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們介紹,解放前鬧土匪那陣,村裡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備有滾石檑木。來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見其墓冢之大。

    關莊村的“關爺廟”,“那廟可大啦,前殿的牆上,鑲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摟都摟不住。”解放後在廟裡設了小學。文革時期,關爺廟被毀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廟,經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利用其龐大的土冢,建了座磚瓦窯廠。洛陽興建“東方紅”拖拉機廠、礦山廠、青年宮時,“這個窯天天大馬車往洛陽拉磚”。因此,這兒漸漸就淪為遺址了,只有用來“燒磚瓦窯”的這一點儲存了下來。

    1979年暴雨,偃師關冢塌陷。洛陽考古隊進行發掘,結果在墓室裡確實發現了一顆人頭骨,和不少漢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證上。關羽首級安葬於偃師關莊,關羽族人為其守墓,這個村得以由“潘凹”改名為“關莊”。其附近的“酒務”村,實為“酒霧”。即關羽的首級運送,因天氣炎熱為關羽首級做的防腐處理之處。還有“安頭”村,即為其木身和首級合為一體之處。此酒霧、關莊、安頭村,都是對此事件的紀念性得名。

    偃師夾河灘有佃莊鎮關莊,距此幾十裡外的萬安山附近還有一個緱氏鎮“官莊”。關莊村沒有一戶關姓,而官莊的關姓倒是一個大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給關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變故受到追殺,其族人全部逃到幾十裡外避難的緣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關莊”。

    只是在當代重複村名調整中,將最早的關莊,仍保留為“關莊”,後來的關莊改為諧音的“官莊”。官莊的關姓,即關羽的關姓,是關羽族人一脈傳承至今的關姓。

    作為偃師關冢的證物之一,“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碑,現存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創建於2018.9.15編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媒體認為國安0比2輸給上港爭冠無望,昔日的半程冠軍是否真的在最後四輪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