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紙老虎刀叨忉忉
-
2 # 網際網路亂侃秀
一、中國芯的新時代或來臨了
為什麼我說這是中國芯的新時代來臨了?因為雖然14nm不算最先進的技術,但目前全球60%以上的晶片都是採用14nm或更落後的工藝生產的。
只在手機、電腦等領域,才較多的採用14nm或更先進的工藝,這代表著一定中芯國際的產能跟上來,良品率上來了,我們能夠生產60%以上的晶片,這真的是中國芯的一個新時代來了。
二、離臺積電的差距還較遠,但前景可稍樂觀一點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樂觀,因為14nm較臺積電的7nm還有2-3代的差距,畢竟臺積電明年就進入5nm了,而中芯國際還在14nm。
而從14nm到5nm,一步一臺階,進步一代都非常難,更何況還差兩代,但相對於以前,還是可以稍樂觀一點點了。
因為目前很多的晶片代工廠到了10nm後,就不再前進了,中芯國際再進一代,就到10nm,就相當於追上了其它廠商了。
三、裝置還依賴進口,中國產供應鏈得跟上
此外就是中國芯國際雖然能夠生產14nm,但光刻機這個重要的東西,還是靠ASML,目前中國的光刻機還只能生產90nm的晶片,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當中芯國際的生產水平上來時,中國產的供應鏈也要跟上,比如光刻機等,否則一樣被卡脖子,光刻機不供應你了,技術再高也沒用。
-
3 # 毒舌財經
14奈米晶片的量產標誌著中國晶片製造能力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目前存在的危機和挑戰。
晶片是現代製造業的核心零部件,是一些高階製造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現在比較熱門的5g,智慧手機,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哪一個都跟晶片息息相關,一個好的晶片可以大大提升這些產品的效能,從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一直以來晶片都是讓中國非常尷尬的事情,目前中國是全球晶片消費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每年進口的晶片就達到上萬億人民幣,比如2018年中國進口的晶片元組數量達到4000億個,同比增長10%,消費金額達到2.06萬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很多晶片都依賴進口,特別是一些高階的晶片更嚴重依賴進口。
為了改變中國晶片被動的格局,中國一直都在積極努力的去打造晶片產業,雖然在這期間,因為漢芯這個事件的影響,讓中國晶片停滯了很多年,但是最近幾年在中國產業扶持以及各大企業的努力之下,中國晶片產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目前無論是晶片設計,或者是光刻機,蝕刻機的製造和研發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晶片代工企業同樣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其中以中芯國際、華虹為代表的中國晶片代工企業目前已經達到了世界比較先進的水平。
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中芯國際14nm晶片生產線的量產,更是讓中芯國際晶片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不再侷限於一些中低端的晶片,而是向高階晶片邁進,這對於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讓中國的晶片製造水平跟一些先進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因為晶片的自主生產以及研發能力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一些企業取得突破性的成績之後,其帶來的市場積極性是非常廣泛的。我們可以預測到未來隨著中芯國際進一步擴大高階晶片的產能,市場份額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這不僅對中心國際本身來說是意義重大,其業績有可能出現快速增長,同時對於晶片相關產業來說也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但是在取得成績突破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危機感,雖然目前中芯國際已經實現14nm晶片的量產,但是用於製造晶片的光刻機仍然是制約中國晶片發展的一個瓶頸,尤其是7奈米以上的光刻機,更是制約中國晶片發展的重要阻礙。
特別是最近幾年在中國晶片產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發展之後,這讓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感到不適,他們生怕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會把他們的市場份額給佔據了,所以他們一直在想方設法打壓中國晶片產業。比如最近一段時間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光刻機提供商asml有可能延遲向中芯國際提供7nm的光刻機。
按中芯國際和asml原來的合同,asml將於2020年向中芯國際提供一臺7奈米的光刻機,這臺光刻機造價達到1.2億美元以上,光一臺光刻機的價格就相當於中芯國際2017年全年的利潤。
按理來說,如果asml不能在2020年向中芯國際按時交貨,那就屬於違約行為,但是對於這種違約行為,其實中芯國際也無可奈何,因為目前asml在7奈米光刻機當中處於壟斷地位,只有他家能生產,所以中心國際也只敢怒而不敢言。
因此大家不要因為中芯國際量產了14奈米的晶片就沾沾自喜,目前中國晶片製造水平跟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核心零部件上的差距更大。所以需要中國科研人員以及企業進一步努力,只有把晶片整個產業的一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
4 # 財經宋建文
中芯國際是是世界領先的積體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積體電路晶片製造企業,也是中國半導體晶圓代工的龍頭公司。報道稱中芯國際三季度產能接近滿載,四季度營收或將繼續增長,這是非常不錯的事情,可喜可賀。但是我們也需要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的半導體晶圓代工行業,跟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市場份額也有明顯的差距,仍需不斷努力。
從中芯國際港股的財報來看,今年上半年實現總營收14.6億美元,同比下滑了15.22%,實現歸母淨利潤3081.1萬元,同比下滑61.95%。從資料來看,上半年中芯國際的經營壓力其實還是很大的,包括2018年,營銷僅增長了8.35%,而淨利潤也下滑了25.39%。
所以現在三季度跟四季度經營情況不斷改善,自然是可喜的,中芯國際一方面需要透過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優勢來擴大市場份額,繼續營收和市場份額提高,但是也需要考慮利潤方面,畢竟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利潤的支撐,那麼是很難長期生存下去的,還需要加大技術的研發投入,在短期與長期利益之間做好平穩,才能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晶圓代工行業的龍頭是臺積電,在美股上市,對比一下財報資料可以發現,2019年上半年,臺積電總營收為4597.03億臺幣(約150.78億美元),實現淨利潤1281.63億臺幣(約42.03億美元,中芯國芯與行業龍頭的距差還是很明顯的。
從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的資料看,目前全球日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前五為臺積電91.52億美元、三星33.52億美元、格芯15.05億美元、聯電12.09億美元,中芯國際7.99億美元,中芯在前十代工廠中排名第5,與前面的公司仍有明顯差距。
同時,中芯國際14nm晶片成功量產,也顯示中國在晶片代工能力上取得了明顯的突破,未來大規模的晶片代工中國產化將成為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很大,迭代很快,現在中芯國際的14nm才成功量產,臺積電已經在生產7nm晶片了,在高階晶片領域仍需加快追趕的步伐才行。
-
5 # Lscssh科技官
我為中芯14nm工藝能量產而高興,也值得我們祝賀一下,這預示著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又向前邁了一步,和友商的距離又拉進了一點。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清醒的認識到中芯的量產實際情況,以及14nm工藝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
14nm量產不代表正式大量出貨目前新聞報道了中芯14nm工藝產能已經接近滿載,並且能創造營收。這一報道雖然屬實,但當前量產的晶片更多是用來驗證的產品,並非正真量產出貨的正式產品。未來中芯想要全面實現14nm的量產,可能還需要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因為這其中涉及到正式出貨量產產品的設計、良品率的產能爬坡等一系列過程。
或許你可能問,既然是驗證產品,怎麼還能創造營收?其實這很簡單,14nm工藝研發已經結束,基本上沒有新的成本投入,後續只要能生產就有營收。同時,即便是生產工程樣品,雖然量小但也是有營收的。
中芯目前營收主力是55nm~65nm工藝從中芯的營收統計來看,核心收入來源仍舊是一些低端工藝,其中55nm~65nm工藝營收佔比最高,達到了3成左右,相對先進的28nm工藝營收只佔4%左右,可見高階晶片的收入佔比很低。
現階段的14nm量產對中芯整體營收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並且未來2年內對中芯的營收都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正真能提升業績可能要等2021年之後了,我們不妨可以拭目以待。
沿著現有技術架構可突進到7nm工藝中芯14nm工藝使用的是FinFET技術,也是當前主流製造工藝,當前主流代工廠所使用的10nm和7nm均是使用FinFET技術。因此,中芯按現有路線持續走下去可以實現7nm工藝。
按照中芯的遠景規劃,在14nm工藝上匯入FinFET技術後,未來將直接研發第二代FinFET技術,後續的研發目標可能是8nm或者9nm,直接10nm這個製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跳躍規劃,主要在於臺積電等已經在研發5nm工藝,中芯需要進行追趕。同時,就商業上來說,7nm工藝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10nm工藝屆時即便研發出來需求量可能也不大,整體來說意義也不大。
-
6 # 極客談科技
首先,說說晶片的架構問題,當前移動處理器晶片普遍使用AMR公司的架構;其次,國內具備移動處理器晶片研發的僅為華為一家公司;最後,即便是華為的移動處理器晶片也需要臺積電進行代工,否則無法生產。
中芯國際是一家類似臺積電的代工公司,當前已經實現了14nm工藝製程的晶片量產,年底將會試生產12nm工藝製程的晶片。臺積電以及實現7nm工藝製程的晶片量產,明年將會實現5nm工藝製成的晶片。可見,中國與高階晶片產業差距依然存在。
中芯國際在晶片代工的發展現狀中芯國際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晶片代工的最高實力,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顯示這家公司業務狀況良好,產品研發上從14nm即將突破至12nm,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晶片代工產業的不足。
當前該公司的代工重點著重放在28nm,明年將會逐步增強14nm工藝製程產品的代工。在其官方網站上,先進邏輯技術上已經包含了14nm、28nm兩種工藝製程。但是,點選14nm工藝製程並沒有相關的介紹,28nm工藝製程有相關介紹,可見14nm當前尚未進行大面積的商用生產。至於12nm工藝製程的晶片,中芯國際將於年底進行試生產,預計不會成為2020年的主要產品。
華為麒麟970處理器使用的是10nm工藝製程,華為麒麟960處理器使用的是16nm工藝製程,當前中芯國際代工晶片效能將介於兩者之間。
中芯國際的發展計劃當然,中芯國際並不會滿足與12nm工藝製程的晶片,想要掌握高階的7nm+EUV工藝製程。
這裡就需要談談另外一個話題,就是代工生產處理器晶片所使用的光刻機。高階光刻機同樣壁壘較高,當前僅AMSL具備生產高階光刻機的實力。每年AMSL公司生產的光刻機數量有限,並且臺積電預定量會在一半以上,可以說是有錢也無法購買的裝置。中芯國際本已經預定了一臺高階光刻機,無奈AMSL旗下子公司失火,導致供貨週期延長。
一旦這臺高階光刻機到貨,中芯國際掌握了7nm+EUV的工藝製程後,預示著中國晶片代工產業將正式進入高階領域。
對於中國晶片代工產業的發展問題,您怎麼看?
-
7 # 珍愛145726586
真的看不透?第一次說廠著火!第二次說要經國家批准!這明擺著就是不賣中國!因為荷蘭的光刻機最大的股東是美國!
-
8 # IT老菜鳥
可能很多的朋友還不太明白嗎14nm是什麼概念。2016年釋出的麒麟960是16nm工藝的SoC晶片,2017年釋出的麒麟970是10nm工藝的晶片,高通目前的中端入門晶片驍龍665是11nm工藝的晶片,Intel的10代酷睿i9也是14nm工藝的晶片。
14nm成功量產,意味著3年前的頂級手機SoC晶片將沒有太大的問題,現在的中低端手機SoC晶片問題不大。這等於解決了中國晶片製造的後顧之憂,因為雖然手機的SoC已經到了頂級的7nm級別,但是由於手機的製造工藝實際上是大為超前的,大部分的晶片14nm工藝就足夠了。
所以14nm的成功量產,意義就在於,中國大部分的晶片生產製造不會被卡脖子,假設以後臺積電反水,那麼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至少還能生存下去,雖然頂級的手機晶片無法生產了,但是整體的使用和製造是沒用問題的。
華為今年在美國製裁之初,就傳出了臺積電要對華為封閉的訊息,雖然這是虛驚一場,但是這實際也說明了晶片製造是晶片生產非常關鍵的一環,是國家科技戰略的重點組成部分。所以中芯國際在隨後從納斯達克退市,避免受到外力的干擾。
中芯國際的目前離世界頂尖的7nm工藝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還不如三星和臺積電。中芯國際需要先攻克10nm,再實現到7nm工藝的量產。不過目前國家對晶片非常的重視,我覺得攻克7nm可能會是在2年內的事情。
中芯國際的崛起不意味著對臺積電有所擠壓,臺積電已經在大陸南京建廠,由於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萬物互聯的需求,未來中國的晶片製造將處於一個空前旺盛的階段,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將共享這個大蛋糕。不過中芯國際未來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甚至我覺得可能在14nm工藝這個階段華為等一些企業會優先選擇中芯國際,所以中芯國際的企業效益將會越來越好。
當然,中芯國際可以生產14nm晶片不意味著我們會完全高枕無憂,晶片製造的關鍵裝置光刻機的尖端技術還在外華人的手中,這些壁壘需要中國企業家用智慧一個個的打破。
-
9 # 風趣敏銳溪流
中芯國際,是中國中中國產晶片加工製造的老大,和螢幕裡的京東方地位類似。
挖來了梁孟松,才有了28nm到16nm到14nm到目前準備的12nm+的量產,龍芯等國企還是無法使用臺積電等7nm的加工製造,說明了制裁還在。
中芯國際目前還差臺積電兩到三代的技術,畢竟臺積電10nm,7nm到目前的5nm已經開始量產,良率可能還不成熟,但是早晚會成熟,華為蘋果等都在等著。中芯國際如果想要彎道超車,很難,畢竟7nm光刻機,還要一兩年才能拿到,還是在美國不制裁的理想狀態下,那是臺積電可能已經1nm了,所以晶片不僅僅是設計,加工製造同樣重要
目前的訂單應該是中中國產會國企以及其他的部隊的專業晶片居多。
中芯國際應該把握住目前的物聯網技術晶片,這個數量應該是天文數字,抓住物聯網的晶片的加工製造代工,這個市場是數字紅海
黨政軍和部隊等要害部門,需要用中芯國際的加工製造,不能留有後門。中芯國際目前體量和臺積電以及三星比,還差很多,但是架不住中國大陸市場比較大的事實。
如果中芯國際可以對10nm提前突破,那麼中國的晶片尤其是中中國產的都會有質量的提升
回覆列表
14nm雖然有些落後,但量產良率上來之後,千元手機的市場也是不容小覷。好事。不過對晶片製造能力,如今還是隻能依賴臺積電,臺積電如今5nm開始預定。當然,有說法是,中芯國際如今的技術難題正是因為臺積電當年的技術封殺,繞繞不斷的專利訴訟導致中芯國際如今製程工藝依然落後。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還沒有確定是否購入,然而即使購入,如今的EUV極紫光光刻機只會比arf深紫光浸沒式光刻需要更多的技術投入(ARF光刻機極限是10nm製程工藝)。國際上晶片製造企業都是一關關過的。攻克14nm,然後12nm,然後10nm,然後7nm,然後5nm,然後3nm,後面可能有1.5nm。相對來說EUV光刻機先進並不必然代表著你能更加簡單的造出先進的晶片。
現在國際有技術水平的晶片製造廠商集中在12nm,臺積電和三星進入10nm以內,就連英特爾也只能在10nm停留,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愛恨情仇中芯國際的過往和臺積電有過交集,中芯國際張汝京原來是德州儀器工程師,1997年創立了世大半導體,並迅速成為臺灣第三大晶圓工廠(張汝京在德州儀器做工程師就是晶片材料方面)。當時世大半導體一邊是張汝京的“德州校友會”,一邊是太欣半導體、中華開發和華邦的股東團體。在1999年,臺灣第二大晶圓聯電開始聯合一些晶片製造廠擴張實力。臺積電就有了危機感,在2000年收購了世大。
再後來,張汝京就到上海建廠了。不過由於臺積電認為中芯國際的技術本質上已經連同世大被購買,所以不停的訴訟侵權。最後張汝京在2009年不得不辭職。當然連帶導致中芯國際技術上被臺積電甩開的局面。臺積電如今持有中芯國際0.03%的股份,不排除未來採取進一步收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