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人高哥

    管仲樂毅並不是像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一個是文官的代表,一個是武將的代表。事實上他們都是軍政全才。

    管仲的政治、外交才能自然不用多說,那我們看看他在軍事方面的建樹。管仲絕對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早年是擔任過將軍的。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史記·管晏列傳》

    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

    ——《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說自己三戰三走,說明他參加過作戰,但沒說自己是將領還是士卒,表現也較差。不過很明顯的在他輔佐公子糾時,他曾親自負責執行軍事任務,並且身先士卒,表現優秀。管仲還展示了他的射擊技術,如果不是小白機智,恐怕就沒有後來的齊桓公了。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這說明管仲對行軍有所瞭解。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史記·管晏列傳》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

    ——《左傳·僖十二年》

    這說明管仲親自帶兵進行過作戰,並且表現了他維護周分封秩序的觀念。

    於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以為軍令。是故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五鄉一師,故萬人一軍,五鄉之師率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

    ……

    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於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

    三歲治定,四歲教成,五歲兵出。有教士三萬人,革車八百乘。諸侯多沈亂,不服於天子。於是乎桓公東救徐州,分吳半。存魯蔡陵陵蔡,割越地。南據宋、鄭,征伐楚,濟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貢絲於周室。成周反胙於隆嶽,荊州諸侯莫不來服。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斬孤竹,而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於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濟河,至於石沈。縣車柬馬,逾大行與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諸侯國,莫不賓服。

    ——《管子·小匡》

    齊桓公問管仲軍事,管仲認為應透過內政、外交來強化軍事力量。他內修政理,外結好鄰國,保證了國內的和平發展,為增強國力贏得時間,體現了他的優秀戰略大局觀。同時這也反映了他的練兵才能,軍隊建制十分縝密,訓練有素。

    最終在管仲的指導下,齊國四處擊敗敵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或曰:

    世之談兵者,輒言孫吳。所言臨敵用兵之事,非其本已。管氏探本立言,於平昔養兵、練士、錯儀、定製、明分、通德、聚財、備器、利敵、誘敵,以求全勝之法,研之極周,而行之至斷。

    這不是和諸葛亮的用兵之法大為相似嗎?重臨敵用兵,更重平昔準備。

    公曰:“野戰必勝若何?”管子對曰:“以奇。”

    ——《管子·小問》

    居身論道行理,則群臣服教,百吏嚴斷,莫敢開私焉。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遠、卑賤、隱不知之人、不忘其勞,故有罪者不怨上,愛賞者無貪心,則列陳之士,皆輕其死而安難,以要上事,本兵之極也。

    ——《管子·七法》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

    是不是很像?諸葛亮的思想深受管仲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他在街亭之敗後斬馬謖、自貶也是對此原則的貫徹。

    管仲有《管子》傳世,諸葛亮肯定是細細研讀過的。

    樂毅同樣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僅擅長軍事,治理內政、進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樂毅的軍事才能集中表現在伐齊之戰上。

    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

    ……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以弱燕下強齊七十餘城,足以稱為當世名將。樂毅在齊國“禁止侵掠,寬其賦斂,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計。正合諸葛亮平南蠻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方針。

    不以私其親,功多者授之

    ……

    察能而授官

    ……

    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

    ——《報燕惠王書》

    樂毅在燕國輔佐燕昭王進行改革,成果斐然,為伐齊奠定了基礎。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

    ——《史記·燕召公世家》

    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

    ——《史記·樂毅列傳》

    樂毅能夠遊說趙國,聯合四國一同進攻強齊,其外交能力絕非等閒之輩可比。

    樂毅的《報燕惠王書》情真意切,追念先王之心溢於紙面,司馬遷稱:“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孔明的《出師表》則更勝於之。所謂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豈妄言哉?

    關於樂毅的史料相對較少,也沒有兵法傳世。諸葛亮瞭解樂毅可能是透過《戰國策》、《史記》等史書。當然三國時期存在現在未知的相關文獻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我認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一方面是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認為此二人的三觀與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現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樣。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嗎?後世的王猛等人也以與諸葛相比為榮。

    至於為什麼不自比孫吳韓張,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雖然自視甚高,但是對自己的定位是比較精準的。他最肯定的是自己的政治、外交才能,然後是軍事。樂毅的戰績尚可,但沒有兵法傳世,和孫吳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諸葛亮也不敢過分自誇。張良更多的是謀士,而非政治人才,因此不滿足諸葛亮的自我定位。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孔明單獨領軍的經歷不多,但他的軍事能力在漢末,除了曹操,恐怕也是難遇敵手。諸葛亮雖然沒有自比孫吳,卻認為“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毫無疑問是對曹操軍事能力的高度讚揚,同時自謙地認為“況臣才弱”。曹操雖然厲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孔明承認自己用兵不如曹操,一生卻沒有過如此多的失敗,這和他謹慎的性格有關(這也是《管子》所提倡的)。

    二是孫吳韓張和孔明三觀不合。孫子助吳王稱霸後就歸隱了,這和孔明要求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相齟齬。張良同上。吳起名聲不好,殺妻求將、多次易主,說自己水平接近他還行,要是把自己比作他恐怕起到的宣傳效果是適得其反的。韓信被漢朝官方定義為叛臣,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漢書·藝文志》將兵家分為形勢、權謀、陰陽、技巧。曹操無疑偏向兵權謀家,諸葛亮則兼有形勢、權謀、陰陽、技巧之特點(這不表明諸葛亮軍事比曹操厲害)。形勢強調戰前優勢、戰術指揮等,諸葛亮的治政、戰術能力均有所體現;權謀方面,諸葛亮用兵正多奇少,更多地體現在戰略規劃上,隆中對的技術含量絕不亞於韓信的漢中對;陰陽方面比較著名的是八陣圖;技巧有兩種,一種是個人作戰能力,如李廣,另一種是指整備軍械,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製作連弩,就是不算髮明家,技巧家該算上他。

  • 2 # 在下山人

    管仲樂毅二人實際上都是文武全才,而不是印象中的一文一武。諸葛亮的思想也深受這二人的影響。他在街亭之敗後斬馬謖、自貶也是對此原則的貫徹。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是透露著對這二人崇拜的意味。

    樂毅以弱燕下強齊七十餘城,足以稱為當世名將。樂毅在齊國“禁止侵掠,寬其賦斂,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計。正合諸葛亮平南蠻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方針。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一方面是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認為此二人的三觀與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現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樣。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嗎?後世的王猛等人也以與諸葛相比為榮。

    那為什麼諸葛亮不把自己比作張良或者韓信呢?

    一是諸葛亮雖然非常自信,但是在自比時還是很低調,有所保留的。管仲樂毅雖然也很有才能,但是與張良韓信等人還是有差距的,因此諸葛亮也不會過分自誇,“吾有上將潘鳳”的段子被大家所熟知,這正是自誇被打臉的典型,諸葛孔明不可能也把自己的路堵死,讓後人嘲笑。

    二是張良韓信等人與諸葛亮的政治觀念有差異。張良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歸隱,而諸葛亮的任務卻是輔佐幾代君王,匡扶漢室,這個任務也決定了諸葛亮做不到張良的瀟灑。“兵仙”韓信的身世與履歷也成為其受爭議的一點,從項羽陣營中反戈,投身劉邦麾下,也讓很多人稱之為“叛臣”,所以在這點上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諸葛亮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是其實他也就是這麼隨口一說,他所表現出的軍事政治才能,以及衷心程度,足以把他推上“千古第一相”的位置。

  • 3 # 李子正傳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是希望自己如管仲樂毅一樣,使一路諸侯成就霸業。而他不自比張良韓信,證明他有自知之明,因為張良韓信成就的是帝王之業、平天下之心。

    有句俗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開始諸葛亮就犯了大錯誤。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思想,分裂不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就為此,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實是勉為其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據說,因諸葛亮親戚犯法被曹操誅殺,而這個親戚還對諸葛亮有救濟撫養之恩。因此,諸葛亮對曹操懷恨在心,立誓要報仇雪恨。所以,後來曹操既不招他為官,他也不願為曹操賣命,並拜水鏡先生司馬微為師,待價而沽。劉備三顧茅廬,兩人一拍即合,演義了三國殺。

  • 4 # 唐燏00

    為什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張良韓信。

    因為,管仲能使一貧如洗的國家富強,樂毅能一鼓作氣打下七十多的城池,這些可是真才實學的硬實力啊?而張良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只是謀略曠絕古今而已,韓信雖然戰績輝煌,也只是能獨當一面,算不上戰略家。所以憑諸葛亮的才能治國治軍那是井井有條,司馬懿在看到諸葛亮駐紮過的營地都自愧不如,諸葛亮會撫琴,還會設計木牛流馬和連弩的圖紙,可見諸葛亮還是科學家呢,隆中對策的三分天下就是完美的戰略規劃,豈是誰都能比的上的?事實上,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都比小啦,可以說沒有誰能比過諸葛亮的,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諸多方面超凡脫俗,幾乎是神仙一樣的全才。

    有人說郭嘉在,諸葛亮不敢出來,哪有的事。郭嘉只是個軍中謀士,帶兵作戰是不行的。

  • 5 # 蒼海一文

    197年,在隆中,躊躇滿志的青年才俊諸葛亮,思索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不負自己的平生所學呢?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對當時的形勢瞭如指掌。作為準備出道的知識分子精英,怎麼可能讓自己一直默默無聞空等待,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決定有的放矢地自我宣傳,他以提出“尊王攘夷”的華夏第一相管仲、和“合縱攻齊”打下70多座城池的軍事家樂毅自比,暗示自己有曠世奇才,能輔助明主創基立業,以引來心目中的明主-劉備。

    (諸葛亮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三國的當時形勢

    196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唯曹操馬首是瞻,曹操簡直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而且手下謀士如雨,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實力空前。

    197年,實力大於曹操的袁紹被曹操採取忍耐的策略,封為大將軍,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實力也不少。

    196年,東吳的孫策收到丹陽、吳、會稽三郡後,任命15歲的孫權為陽羨縣長。東吳擁有牢固的地盤,實力不差。

    196年,被曹操表為鎮東將軍的劉備在徐州迎擊袁術的進攻。兩軍相持期間,劉備被呂布偷襲並被俘虜了妻子,後來更被袁術所敗轉軍海西,困難之極。

    在眾多的勢力當中,劉備是弱勢的,但是劉備的性格卻是超級能忍,他一直努力著,等待他的“良臣”的出現。

    (圖片源於網路)

    諸葛亮針對劉備的自比

    1、自比管仲,站在戰略高度

    當時三國形勢混亂,諸侯割據,有曹操、袁紹、孫權、劉備等等,其中劉備更是勢單力薄,獨木難支,諸葛亮估計憑自己的才幹,可以迅速進入劉備的領導核心,但是如何引起劉備的注意呢?

    諸葛亮認為:“師出有名”是弱勢劉備勝出的基石,可以博得廣泛的支援,站在輿論的高位。

    劉備是漢室之後,當然是要“匡扶漢室”了,這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綱領是異曲同工的。

    實際上,在春秋時期,群雄爭霸,被後世稱為“華夏第一相”管仲根據齊國的實際情況,向國君齊桓公提出了這個對外戰略綱領。齊桓公深信管仲的才能,堅定實施了這個綱領,結果使齊國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憑著“挾天子伐不敬”,站到了霸主的位置。齊桓公和管仲的惺惺相惜也讓後世傳頌。

    由此可見,自比管仲是諸葛亮針對劉備是漢室之後而提出的,從側面說明當時只有劉備是正統的。

    (管仲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2、自比樂毅,才幹出眾,戰績非凡

    除了提出戰略綱領,還要有人能實施才行。

    三國的形勢和戰國比較相似,諸侯割據,如何勝出?當然是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同盟者,然後削弱強國的勢力再儘可能地吞併之。

    戰國有名的軍事家樂毅,“合縱攻齊”的總指揮,他統率趙、楚、韓、燕、魏五國的軍隊討伐齊國,結果強大的齊國大敗,國君齊湣王逃跑了。不僅如此,樂毅還率軍攻佔了齊國都城臨淄,打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把齊國的金銀財寶和宗教物品全部帶回燕國上交給國君,戰績非凡。

    由此可見,自比樂毅是諸葛亮想告訴劉備,想要勝出也要像樂毅一樣實行“聯吳抗曹”,而他諸葛亮的才幹堪比樂毅,可以幫助劉備聯合孫權共同抵抗強勢的曹操。

    (樂毅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3、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

    小結:

    總的來說,諸葛亮的自比是針對劉備而提出的。

    張良和韓信也是傑出人才,也對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諸葛亮沒有自比張良韓信,並不是說張良韓信不行,也不是說自己不如張良韓信。他只是從本身的理念和從三國的形勢上考慮,自比張良和韓信不是最佳的選擇。

    諸葛亮透過自比管仲和樂毅,從側面闡述了自己的理念和才能,向劉備丟擲了為劉備定製的橄欖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桌面上含有exe.lik.的檔案打不開.會出現開啟方式.怎麼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