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果達人二哥

    種植水稻常見的五個誤區

    1、品種單一

    大規模種植單一品種是一個隱患。由於年際時期的變化不同,病原體的生理種族也在不斷變化。一旦氣候條件不利於品種的生長髮育,稻瘟就會在大面積再次發生,而產量也會下降。

    2、選擇品種不當

    盲目相信廣告,過分強調宣傳的有效性,追求過度生產,引入晚熟品種,導致水稻成熟度差、癟粒、貪青。

    3、種植密度過大

    水稻單位面積種植量過大,苗木細長,質量低;本田種植密度過大,每穴8-10株,嚴重影響水稻分櫱,降低產量,密度過大,水稻個體發育不良,很容易倒伏,這樣會影響生產。

    4、不重視種子質量

    很多農民在購買種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誤解,忽視了種子的質量,感覺外表很好,隨便在個人手中買種子或互相串種,結果不僅沒有售後服務保證,更重要的是,一些劣質種子存在有難以處理的草種,雜草非常強壯,是很難根除的。

    5、施肥過多

    很多種植戶為了追求產量,所以化肥的應用沒有做到限制,有很多農民每畝施用700千克尿素。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生產水平,而且由於大面積的生病和貪青,不僅浪費了人力,還損失了財力資源。

  • 2 # 凡躍剪輯

    種植水稻一般會進入哪些誤區,怎麼合理把我密度?我們屬於一個南陽偏遠的山區縣城,應該南陽區域內就我們縣城有大規模水稻種植,因為我們那裡屬於山區,所以種的多了,還是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不要播種太早,有些人為了趕工期或者怕秧苗太小,擔心不易存活。太早播種,這樣會導致苗床溫度低,水稻種子在低溫度下不易萌發,而種子在土壤中待的時間久了,種子自身養分容易被消耗過多,種子在1葉期以前完全靠自身營養生長,養分不足勢必會使種子芽勢下降,最終形成弱苗,像我們這裡一般都會在四月中旬播種,一個月時間完全可以長好苗。

    其次就是底水只澆一遍,不要想著我就澆一遍,一次多澆點。這樣水分就夠了,其實這總是懶人的錯誤做法,因為表層土壤會有一個飽和度的,這時候你看似多澆了水,但是都在表層吸收完後行成徑流跑到秧池子外邊了,所以,苗床澆水要多次澆透低水,澆完一遍等上個一兩個小時,再進行澆水,保證滲透到底床下15釐米以下土層無干土,這樣才能保證出苗前的水分。

    然後就是播種量一定不要太大,千萬不要圖個省大棚,或者是怕苗出不好,多弄點有些壞苗也夠用,按照正常量,正常流程去播種,就好了,這樣秧苗夠用並且更健康!

    下面我講下水稻密度怎麼才算合理,畢竟合理的密度是水稻獲得高產的重要前提,密度把握好了水稻單株和群體結構才能協調發展,改善田間的溫光條件。有利於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水稻生長,從而達到高產的效果。種植水稻密度應該根據品種型別,地裡條件,農田肥力和種植形式多方面考慮,

    雜交稻,肥力中偏上的農田和採用拋秧方式的種植就要偏稀,每畝大概12000窩左右!常規水稻,肥力中偏下的農田和採用手工插秧方式的可以儘量密度高一些,種植在18000左右。

  • 3 # 手機使用者24683697306

    我們這個地方是種旱稻地區,當然除自然天氣降雨外,還得具備一定灌溉水源和抽水泵車之類的條件,由於近兩年來棉花行情每況愈下,便≌起了種旱稻的熱潮,(具備有一定的天然蓄水池塘)種植時間短暫,積累的經驗不夠充足,只不過僅皮毛之經驗之談,合理密植是奪高產基本要素,首先了解產品種子的效能特點,產量,株高的抗倒性,單位面積666,7平方米所需種量,根據產品簡介定量,撒播輕重程度速度勻度是權衡標準種量的關鍵,密度過大單株瘦弱易倒伏,反之浪費空間資源,導致減產,每畝依據地力所需有機無機肥均勻撒播然後隨農機旋耕耙平。

    長江中下游一般最佳播種期6月上中旬,儘量避過8月上旬自然季節高溫後,正值稻穗揚花授粉期,把握天氣有利生長機率的相對機遇,病蟲害和野生雜草的防治當然不容忽視,分孳後期的鉀肥每畝3o斤有利於抗倒籽粒的增重,當蟲蛾紛飛時預示又一次保衛戰役即將打響!具體可諮詢當地農技指導下及時用藥。用藥可加適量磷酸二輕鉀和蕓薹素葉面噴施可增產。謝邀!

    綜合粗淺陳述,僅供參考,請經驗老師賜教!

  • 4 # 種糧達戶

    雖然擁有幾十年的種植經驗,可水稻種植這幾個常見的致命誤區,你有麼?

    1.種植優質稻比普通雜交稻掙錢

    而常規優質稻雖然種子可以自留種,但是品種抗性低,產量低至600斤,收購價也在160以內,折算下來,每畝效益虧損在200元左右!

    2. 規模種植面積越大,效益越好!

    目前種糧大戶的建議種植面積為500-800畝,畝均效益越好,風險最小!為何?這好比建房子,開始階段,房子建的越高,容積率越大,效益越好。但再往高,效益就會慢慢下降,直至沒有效益!同理,種植面積越大,管理成本和固定投資會急劇增大,風險也隨之提高!

    3. 重施追肥,輕施基肥

    目前看到很多大戶基肥打的少甚至不打,選擇在返青後一次性追肥,而灌漿期再噴施磷酸二氫鉀!這再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失偏頗的!首先養分釋放有一個過程,像磷肥的釋放過程是很緩慢的,宜全部做基肥!尿素轉化為水稻可利用的硝態氮也大致要3單5天!如此?豈不是水稻移栽後一週都沒有養分供應?所以要重施基肥!適量追肥!看田間表現噴施葉面肥!

    4.適當稀植更安全更節本!

    時常聽到有大戶說,我種的是雜交稻,插一到兩根夠了,插太多了容易導致病蟲害增加,易倒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主穗和一次分櫱穗及二次分櫱穗之間的產量差異是非常巨大的!增加基本苗,肥水控制分櫱,剩下的都是主穗和一次分櫱穗!既可以增加產量,又可以節約肥料,抗倒伏性也更好!

    這幾個誤區,您有嗎?

  • 5 # 雲南三農通

    1、用時間來定水稻生長週期

    水稻生長是由溫度來決定的,如果溫度高,生長就會快些,溫度低生長就會慢些。不能死板的用時間來定水稻生長週期;

    2、旱育不旱,稀植不稀

    長久以來,我們提出的都是旱育稀植,所謂旱育稀植其根本就在於讓水稻三葉一心之前長成壯苗,水稻根系在三葉之前和旱生植物的根系一樣,都得靠自己呼吸土壤中的空氣來維持自身的代謝。

    如果澆水過多,土壤通氣差,根呼吸就不充足,根生長就弱,容易感染病害。稀植的問題更是一個大誤區,有很多人認為,稀植就是插秧尺寸大小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是本田中每平方米基本苗多少的問題。

     

    3、秧苗要有高度!

    標準的秧苗三葉一心高度為13釐米,目前有好多人是兩葉一心插秧,而兩葉一心就要求秧苗高度達到13釐米,勢必造成徒長苗,插秧後返青時間太長。

     

    4、品種與產量和倒伏的關係弄不清!

    很多人把水稻一年的產量寄託於種子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品種和產量有一定的關係,但絕不是主要的,比如品種的葉形與產量有關係,直立葉形一般要高一些。

     

    5、水稻長得密、封行早,這樣的稻子長得好!

    水稻生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封行時期也是有要求的,不是越早越好,多年來好多人發現,表面上看長得好的水稻,到最後產量並不高,而看著不好的,最後產量往往高於好看的水稻。

     

    6、病害診斷不準,用藥不得當!

    寒地稻區的主要病害為苗期的立枯病、青枯病、細菌性褐斑病;本田期的稻瘟病、細菌性褐斑病(鞘腐病)、紋枯病。立枯病、青枯病感染病菌,主要有鐮刀菌、立枯絲核菌、黴菌(綿黴菌、腐黴菌),所以在用藥上一定要準確對症。

     

    7、除草只考慮除草劑的安全性,忽略了除草效果!

    封閉除草劑在水中要經過5-7天才能產生藥效層,如果只考慮安全,用藥後2-3天插秧,那麼,沒有形成藥層時,插秧機的活動會導致藥層沒有形成起不到除草效果。

  • 6 # 老符趕海

      種植水稻的五個常見錯誤

      1.單品種

      單一物種的大規模種植是一個隱患,由於年際變化,病原體的生理種族也在變化,一旦氣候條件不利於生長髮育品種,稻瘟病將再次在大面積發生,並且單產也會下降。

     

     2.選擇錯誤的品種

      盲目地相信廣告,過分強調宣傳的效果,追求生產過剩,並引入晚熟品種,導致成熟度差,糯米和貪婪。

      3.種植密度過大

      水稻單位面積種植面積過大,苗木細長,品質低下; 本田的播種密度太大,每穴8-10個,嚴重影響水稻分,降低產量,密度過大。水稻發育不好,很容易掉落,會影響產量。

      4.不注意種子質量

      在購買種子的過程中,許多農民存在一些誤解,他們忽視了種子的質量,感覺良好的外觀,隨便用自己的雙手購買種子或互相跟蹤。結果,不僅有售後服務保證,而且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劣質種子。有一些難以處理的草種,並且雜草非常堅固並且難以根除。

      5.過量施肥

      許多種植者並不限制肥料的使用以追求生產。許多農民每畝施用700公斤尿素。結果,他們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生產水平,而且由於大面積的疾病和貪婪,不僅浪費了人力,而且浪費了財政資源。

  • 7 # 鮮果果紅姐

    種植水稻有什麼誤區?如何合理設定密度?它屬於南陽的一個偏遠山區村落,必須大規模種植南陽地區的縣級村。我們屬於山區,因此我們擁有更多種類,並且仍然有經驗。

      首先,不要過早種植。有人擔心趕上施工期或幼苗太小而難以生存。早播,種子溫度降低,水稻種子在低溫下不易發芽,種子在土壤中停留時間長,種子消耗過多,並且種子在第一葉期之前完全取決於其營養。隨著它的生長,缺乏營養會減少種子芽並最終形成脆弱的幼苗。

    第二個是隻倒一次底水,不要想,再倒一次,然後再倒一次。這種水就足夠了。實際上,這始終是一個懶惰的錯誤。似乎由於表層土壤已飽和而注入了更多的水,但表層被吸收後又流入池塘。從外面將幼苗澆水幾次,倒入水位,然後再澆灌一兩個小時,之後15釐米以下的土壤沒有乾燥的土壤,因此它們可以發芽。水分。

      有必要擔心幼苗過大,計劃儲存溫室,或者幼苗會不好,也不會得到足夠的不良幼苗。正常播種過程按正常量進行,只需苗木就足夠健康!

    現在讓我們談談水稻密度的合理方法。畢竟,對於高產的水稻,合理的密度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可以用來協調水稻植物的生長和種群結構,並改善該地點的溫度和光照條件。為了實現高產量,改善光合作用和促進水稻生長是有利的。種植密度應考慮各種型別,地面條件,農田肥力和種植形式。

      在肥力較高的地區使用農田和雜草的人工林將使雜交水稻變稀。常規水稻,肥沃的農田和人工移植方法可以儘可能高,可種植約18,000件。

  • 8 # 田俊超白

    前幾年農民大量的旱改水,把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旱田作物的土地,能改的全部改成種水稻,就我家附近,除了因為水的問題,改不了水稻,其餘都改成水稻了,以前我們村裡還有幾份玉米地,現在一片都沒有,想買玉米還要去別的村買。

    新改水稻的農民,容易走入以下七條誤區,分別是認為肥越多越好,秧插的越早越好,苗栽的越密越好,收割的越晚越好,農藥越貴越好,稻種的潛力越大越好,分櫱越多越好,下面我們來分別談談它們。

    肥越多越好:

    新改水稻的農民,就是有些老種水稻的也是如此,都喜歡揚肥,老是感覺自己的水稻黃,沒有鄰居啊,或者某某家的好,就使勁揚肥,尤其喜歡揚尿素,這樣等自家水稻比別人家綠,自己就非常舒心。

    施化肥是根據土壤的肥力,水稻品種的喜肥性,適當施肥,肥施多了,不但浪費金錢,還有可能產生肥害,產生貪青,貪青了就會延長水稻的成熟時間,也需要更多的積溫,水稻長的高還容易倒伏。

    2插秧越早越好:

    水稻插秧是根據氣溫的,雖然有些水稻品種生育期長,積溫需要的多,要早插秧,可也要看天氣,水稻在低於10度,是不生長的,插上秧也沒用,還有可能遭受凍害。

    今年開春在五月七號有一場凍,有的農民著急插秧,六號扔的稻苗,七號早晨一看,稻尖全凍蔫吧了,而七號扔苗的農戶就沒有反生過這個問題,插秧前的天氣預報很重要。

    水稻品種需要的成熟時間不一樣,一般早熟品種都是130天左右,完全可以在五月15到25號這個時間插秧,這個時間插秧,水稻的產量高。而且在這個時間,氣溫也穩定了,返青分櫱速度和早插秧的一樣。

    3秧苗越密越好:

    許多農民都有一個通用的毛病,就是愛苗,我也是如此,看見插完秧地裡綠綠的,心情就好,老感覺能高產,其實每年的產量都不高,只是看著好看。

    這些年種水稻,只有綏粳18是密植,插秧株距是12釐米,它分櫱能力低,只能靠本株發展,不插這個株距產量太低,其餘插秧株距都是14釐米或者16釐米。

    插秧太密,水稻分櫱又多,就會封行過早,無論是光與風都透不過去,秧苗互相之間爭肥爭水,導致都長的細高,就那麼點營養,都用在杆上了,粒裡自然就少了。

    4收割過早過晚:

    掌握不好收割時間,有的早早收割,想回家晾曬,結果秋雨大,水稻怎麼都晾不幹,最後低價出手,有的收割的晚晚的,拍水稻溼度大,回家沒地方放。

    這兩種都有劣勢,水稻收早了,水份沒晾出去,沒人要,水稻收晚了,太乾,有的甚至達到11個水,米碎了,不好賣。北方粳稻二大粒最好的收割時間是9月25號到10月1號之間,太早太晚都不好(不絕對,大多數這個時間)。

    5藥越貴越好:

    這是最大的誤區,也是最浪費錢的誤區,有的農民把高產,甚至歸到葉面肥上,認為葉面肥越貴越好,產量也越高。

    葉面肥就是一種水稻肥力的補充,對水稻高產有影響,但不大,水稻要高產,看的是每平方米有多少穗,每穗有多少結實率與千粒重,農資商把葉面肥的能力誇大了,只要能防住病,噴點磷酸二氫鉀就行,葉面肥裡也是這東西。

    買藥要看藥的含量成分,治什麼病,管什麼草,透過互相對比,就能找到最好的藥,好藥不一定貴,如果預防稻瘟病,最好選擇複合藥劑。

    6稻種潛力越大越好:

    哪個農民都想自己的水稻產量高,產量高意味著,秋天收的錢多,可一味的追求產量,確忘了,稻米的品質也很重要。

    產量高,潛力大的水稻品種,成熟期長,需要的活動積溫也多,這樣的品種,一旦沒上好,米率,產量都會降,今年我們這有幾家,水稻產量高,出米率在6個米,根本沒糧販子願意要。

    7分櫱越多越好:

    北方粳稻分櫱在6月25號,基本就結束了,最多到7月1號,如果超過這個日期還在分櫱,就會出好多沒用的枝叉,細心的農民會發現,有許多枝,隨著水稻慢慢生長就死了,即不出穗,也不生長,它們就是無效分櫱枝。

    無效分櫱枝多了,水稻的稻穗就小,大穗下面有時候,還有小穗,一點也不齊,如果是全喂入收割機還能收到,半喂入收割機就把這部分小穗浪費了,如果無效分櫱枝少,穗就比較齊。

    以上是種水稻容易走入的誤區,下面我們來談談,種植密度如何把控:

    稻穗大的品種,插秧就稀一些,稻穗多的品種,插秧就密一些,地力好的土地稀一些,地力不好的土地密一些,管理精心的稀一些,管理粗心的密一些,活動積溫高的地方稀一些,生育時間長激發潛力大,活動積溫低的密一些,生育時間短潛力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話西遊伏妖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