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鵠璐
-
2 # 都總管侃歷史
亡明首罪在於包括崇禎在內的明朝皇帝!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客觀的歷史規律。明朝時期君主專制集權達到頂峰,
那一根根象徵皇權威嚴的大棍,打碎了讀書人的羞恥心。
朱元璋首創廷杖之刑,因為他恨透了那些高傲、自以為是計程車大夫。什麼東西?手無縛雞之力的小白臉子也敢對抗皇權?元朝統治的時候怎麼沒見你們起來反抗?咱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會受你們的制約?
他不知道也不相信一句話,君視臣民如草芥,臣視君王為路人。
許多人都以為,廷杖之刑只是對士大夫的肉體進行傷害或者消滅,而忽視了對精神上羞辱。堂堂的朝廷大員被扒光褲子,露著大白腚趴在宮門前,忍受著太監的羞辱。讀書人的尊貴在皇權面前,被踐踏得淋漓破碎。
這也就不難理解,最後滿清入關,那麼多士大夫忘記了孔子的華夷之辨,拋棄了華夏衣冠禮儀之美。甘願剃著豬尾巴去做異族的奴才。因為這些讀書人在明王朝時期,已經做慣了奴才。
-
3 # 謝金澎
崇禎時期的大好戰局其實就是毀在崇禎本人手裡。
很多人會來駁斥我,崇禎可是一個有為之君,非常勤政努力,可謂披肝瀝膽、殫精竭慮。不像他哥哥朱由校天天深潛宮中,不理朝政,認真幹木匠活。
是的,崇禎確實努力,就因為他太努力了,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雖然他從天啟皇帝手裡接到的也不是什麼好攤子,但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已經被孫傳庭、盧象生等名將給鎮壓的差不多了。李自成已經成了帶著幾十人到處逃命的流寇,要是再燒一把火,就可以蕩平天下,認真解決外患。
這個時候崇禎上臺了,這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毛頭小夥子上臺第一件事情就是扳倒劉瑾這個權監。原本搞掉這個越來越囂張的太監立威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件事導致了崇禎的自信心爆棚。按照明制,王爺不準參政,他本來就是一個長期居於深宮毫無政治經驗的人,搞掉了魏忠賢后他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天才。
於是開始全面指手畫腳,屁股指揮腦袋。不但要指導政務,還要插手干預軍事,不順他意的大臣,動輒就撤職殺頭仗斃!崇禎性格偏激且剛愎自用,又缺乏穩重與智慧。孫傳庭原本可以滅掉起義軍,一看崇禎這個性格,還有好多想做事的同僚都遭了無妄之災,乾脆對起義軍進行打而不滅,就追來追求的玩,既保住了位置,還可以要到軍餉。
然後關外的皇太極也沒有閒著,搞的崇禎內憂難除,外患又起,疲於奔命。由於他做事不調查不以事實為基礎,愛憑一時激情主觀臆斷,先是把薊遼堵死的權力交給了袁崇煥,放任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清軍偷襲北京他又認為袁崇煥是叛徒,把袁崇煥凌遲處死,不但瓦解了抗清的大好局面,自毀長城,還讓邊關守將們寒了心。
原本崇禎時期湧現了許多名將,最後要麼冤死、要麼投降後金、要麼因為勢單力孤而戰死。袁崇煥雖然進攻的軍事能力不怎麼樣,不過經營邊關防守還是有一套的。崇禎除掉袁崇煥後,邊關形勢日漸惡化,再也未能扭轉。
內政上由於武將不願意出全力,李自成的起義又死灰復燃,最後攻佔了北京城,崇禎就只好偏激的殺盡妻小,上吊自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用在崇禎身上最適合不過了。一代披肝瀝膽、殫精竭慮的大有為之君卻加速了國家的滅亡,千古之下,唯崇禎一人。
-
4 # 別打我的小拇指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是非常認真的,勤於政務,登基之後就開始剷除閹黨,找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黨派,使得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最後把魏忠賢砭到了鳳陽守靈,魏忠賢自縊而亡。崇禎皇帝又把閹黨的人處死,還有一部分監禁終身。
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打擊,重新啟用哪些被罷官的好官員,袁崇煥也被召回成為兵部尚書,還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崇禎皇帝做到了上下一心,除惡揚善。
崇禎皇帝繼位之後面臨的國家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處理的爛攤子,當時十八歲的崇禎皇帝還是很年輕,常年在宮外過著流放的生活,對這些事情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老師來教導,更沒有向其他皇帝從小在宮中受到薰染,非常倉促的就繼承了皇位。
崇禎皇帝上位之後趕除了閹黨,大家都叫好,但是明朝的國庫是沒有錢的,即使官員都沉冤得雪,百姓高興,但是國庫沒錢是非常頭疼的事情。軍隊是重中之重,沒有錢,士氣就低落,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幾次戰爭都沒有勝利。
還有就是剛剛當上皇帝的朱由檢,懷揣著仁政治國的理想,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崇禎真正當上皇帝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很危險,嫂子和他說有個壞太監魏忠賢,隨時可以毒殺自己。朱由檢惶恐不已,經過自認為天衣無縫的奪權計劃,剷除太監獨掌大權。
崇禎從書中知道治國必須重用文人,因此他對東林黨計程車子們言聽計從。崇禎上臺後,廢除閹黨設立的工商稅後,東林黨代表的江南鄉紳們歡天喜地。可帝國財政沒錢了,北方打仗缺糧餉,受災的難民要賑濟。崇禎想了辦法,設立新稅賦,從最窮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的手中收錢。西北地區窮苦,農民交不出錢,崇禎就派大軍去西北地區加賦收稅,西北人民被逼著造反。西北流民竄出,全國動盪起來。
勤政並不是好皇帝,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強盛衰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西漢初年的兩位皇帝,皇帝垂手而治天下,開創文景之治的盛世。
崇禎勤政,胡亂更換內閣,肆意濫殺大臣,導致外有女真叩關內有農民起義的帝國關鍵的六部和內閣常年處於癱瘓狀態。崇禎擅殺和凌辱不肯從命的官僚,以這種談不攏直接殺人的手段,和讀了幾十年書當過幾十年官的官僚博弈。官僚們不辦事,就不會出錯了。崇禎想做的事,官僚辦事不利直接殺人,貪汙腐敗直接殺人,勤於殺人的崇禎皇帝。
勤政的崇禎在位期間,直接弄死七位兵部尚書,另外七位也沒好下場。八位總督被殺,大學士殺死兩人,十七年更換五十個內閣首輔,就連地方巡撫也讓他殺了十幾個。這些可不是七八品的小官,而是真正一二品的朝廷大員啊。而邊關總督職位亂給人,以至於防區不明,權力混亂。例如袁崇煥和劉策,一個薊遼總督一個薊遼督師。
明朝已是處於中國封建時代的晚期,政治制度已經相當成熟。皇帝即便是懶一點,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體系都能夠按部就班的運作,判斷把握好大方向就行,其餘的交給專業人士。所以明清兩朝不怕皇帝懶,就怕皇帝瞎折騰。崇禎沒有足夠的政治才能掌控東林黨代表的文官集團,只會舉起屠刀,只有殺殺殺,越殺越亂,越殺越離心。
最後一手好牌被打爛,如果他不是生活在亂世,那他或許會是一位很好的守城之君吧。
-
5 # 喬江寶
崇禎即位後面對的是一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動盪局面,此時朝中外有袁崇煥、滿桂、祖大壽、毛人龍等大將,內有楊嗣昌、孫傳庭、洪承疇等名將,如果他稟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充分發揮前線將領的指揮才能,可以肯定的說,對內既可以平定或著緩和農民軍起義,因為從起義軍的首領高迎祥的失敗被俘就可看出官兵的實力。對外則扼制後金的擴張野心。可惜,崇禎的天性決定了他成為最可憐,可悲的皇帝。
首先是冤殺袁崇煥。袁崇煥在明熹宗時期就在關外駐防,先後多次打敗皇太極對寧遠和錦州的進攻,並取得明朝著名的“寧錦大捷“。使後金遭受慘重損失,挽救了明朝在關外的危險局面。因袁崇煥不肯巴結魏忠賢而被彈劾,最終被熹宗罷職回鄉。自崇禎即位後,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統領薊、遼、登、萊、天津等軍務。客觀地說,袁崇煥誅殺毛文龍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毛文龍身為武將是存在一些自身的錯點,但袁崇煥為了立威而將他殺害,客觀上為後金除去了一個擋路石,也讓崇禎開始對他產生了猜忌。崇禎三年,皇太極繞道蒙古由山海關向北京進攻。袁崇煥與祖大壽帶上精銳的關寧鐵騎長途跋涉,趕在皇太極之前來到北京城下,打敗了後金軍的進攻,救京師於水火之中。可朝堂上對他有仇的人卻向崇禎誣陷他“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在加上皇太極設下反間計,透過崇禎所信任的太監通報袁崇煥與他們私下議和。
於是在十二月一日,朱由檢召袁、滿桂、祖大壽於大殿,責問袁崇煥:“前殺毛文龍,今逗遛,何也?"一旁的祖大壽和滿桂嚇的渾身發抖,袁崇煥隨即被下獄。於次年八月與通敵之罪被處以慘酷的凌遲之刑,充沒家產,妻兒兄弟流放三千里。
袁崇煥被捕入獄後,祖大壽害怕自已也會被害,連忙帶上自己的部隊逃回山海關,後又回到寧遠。崇禎還曾以袁崇煥手書去騙祖大壽回防,祖大壽未予理睬。於是崇禎命滿桂為武經略,統領剩餘的軍隊,並逼其與皇太極決戰,滿桂也是一員猛將,但面對眾多的後金軍,他只有區區五仟兵馬,也沒有援軍。他認為不可輕易交戰,等待援軍才能有把握戰勝。可崇禎不顧實際情況,不斷派人催促滿桂出戰,滿桂被逼無奈,只好揮淚率五千子弟出戰,最終寡不敵眾,力戰而死。
幾員護京大將相繼失去,後金諸將紛紛勸說皇太極趁機圍攻北京城,皇太極卻說:“城中痴兒,取之若反掌耳!可見其對崇禎的蔑視。
袁崇煥被殺後,崇禎任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接替袁崇煥的職位,孫承宗一上任就收復了被後金佔領的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崇禎四年,皇太極率軍合圍祖大壽所防守的大淩河。祖大壽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開城投降。崇禎下召指責孫承宗“築城非策"。孫承宗恐懼崇禎的多疑,稱自己年老多病,辭職返鄉。
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文武大臣幾乎失去了對崇禎的信任,尤其是熊廷弼和袁崇煥都被傳首邊關,崇禎又陸續派太監對邊鎮和要害保壘的軍隊進行監視的行為更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矛盾,既然皇帝不信任部下,那誰願意為其賣命呢。
-
6 # 唯二歷史筆記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我覺得這其中既有崇禎自己的問題,也有當時的大臣們的責任。而崇禎自己的責任應該還要多一些,為什麼這麼說? 崇禎帝在明朝的皇帝裡應該算說比較勤勉的,他特別的勤奮,對於朝政也是親力親為,起碼比他的先輩們動不動多少年都不上朝要好的多。但為什麼他沒有力挽狂瀾把大明這艘快要沉沒的巨輪挽救出來?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他即位是大明已經是搖搖欲墜風雨飄搖的歷史原因,也有崇禎帝本身的問題,加上當時的明朝遇上了當時很罕見的小冰河時期,對明朝的影響巨大,導致了整個明朝北方災害頻發,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挽救大明的命運,不要說是崇禎了,就是秦皇漢武重生估計也是迴天乏力了。(謝謝,請多多關注厚重的歷史追記者)
但在崇禎期間也出現過短暫的有利局面,當時,在剿滅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大股農民軍的內線戰場上,崇禎起用了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名將,在他們的指揮下,農民起義軍被打得非常狼狽,最慘的時候基本只剩下幾十個人。但是,歷史上最怕的但是出現了,崇禎在關鍵的時候聽了熊文燦的昏招,沒有一鼓作氣把農民軍徹底剿滅,最後導致李自成、張獻忠等死灰復燃,一鼓作氣一直到最後攻陷了北京,崇禎自己也被迫在煤山上吊身亡。(謝謝,請多多關注厚重的歷史追記者)
所以,要說崇禎的大好戰局我們暫且稱為大好戰局吧,毀在誰手裡? 崇禎當仁不讓應該負主要責任,畢竟大臣們的起用還是崇禎拍板。崇禎最主要的是缺乏戰略眼光,在當時起義軍勢大的時候,當時李自成和明朝和談,說讓明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然後李自成幫明朝打後金,事後李自成就老老實實的做西北王,不再搞農民起義。但是崇禎卻拒絕了和談,拱手把難得的機會丟失了。
所以明朝在崇禎的手裡走向了滅亡,天災的因素固然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崇禎自己人為的原因。
-
7 # 論古今多少事
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得回顧一下萬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既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既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萬曆皇帝在位48年,也就是明神宗,在位初期,有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雖然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族的疆土,但是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庫。萬曆皇帝在執政後期疏於朝務,因缺乏像張居正這樣的肱骨之臣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小編查閱了很多資料:說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因為有腿腳疾病,後來萬曆墓開之後,既定陵。專家發現萬曆皇帝確實患有腳疾,當然這是其中之一的說法,小編就不一一的細說了)
萬曆皇帝執政後期,朋黨之爭長期持續。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導致朝政日益腐敗。使全國各地發生了農民起義軍。而且此時東北的後金既滿族開始崛起,萬曆皇帝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從此明朝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明朝天啟七年(1627)八月,朱由檢繼承皇帝位,崇禎(1628—1644)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最後的年號。也是漢族大一統王朝最後一個年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崇禎在位初期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把持朝政,肆意迫害忠臣,朝堂混亂不堪。為此崇禎皇帝採取一系列強硬舉措,迅速清除了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加強了皇權的集中。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
雖然朝堂為之一清,但是內亂,外患逐漸強大起來,尾大不掉。內亂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勢力最大,波及範圍最廣。起義軍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官軍圍剿不及時,使起義軍變大變強。外患以東北女真族也就是滿族勢力最為強大,大軍直逼山海關,危及京師的安危,邊疆告急,形勢不容樂觀。鑑於此崇禎皇帝派得力干將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邊疆,解京城之圍。袁崇煥採取修築重鎮長期駐守,步步為營的策略抗擊女真族既後金,在此期間取得了一系列扭轉戰局的重大勝利,有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是因為皇太極實施反間計,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慘遭凌遲處死。做為一代名將不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而是以這屈辱的方式結束了一生。實在是可惜。自此朝中在沒有將領能扛起抗擊後金的重任。
在內亂,外患夾擊之下,大明帝國土崩瓦解。加上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獨斷多疑,最終家破國亡,自己益於煤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中國整個歷史,自從秦朝大一統以來,所有的王朝大部分存在300年左右,就會改朝換代,這都是歷史必然結果。每個王朝後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增,統治階級上層內部的矛盾和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變的不可調和。統治階級強徵各種苛捐雜稅,奴役百姓,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大量的土地資源都集中在了大官僚和土豪劣紳手中。使得老百姓手中無地可種,無糧可交,無糧可吃,老百姓為了生存下來,為了火種的延續,只能改朝換代。
回覆列表
當崇禎從天啟皇帝手中接過帝國的權杖後,自己面臨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農民起義四起,山海關外後金磨刀霍霍。而自己的帝國已如病入膏肓的病人,機構混亂,黨同伐異。帝國的最後時刻已經到來。
帝國的餘暉在於崇禎七年到九年期間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突破,那時候在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的合力打壓下,起義軍的熊熊烈火已然凋零成星火之勢。然而明廷面臨的不僅僅是起義軍,當後金發難東北時,崇禎之得調盧象升抗擊後金。緩過來的起義軍又如虎賁之勢席捲西北大地。
如果崇禎是一個昏君,或許後人會少很多嗟嘆。然而崇禎一個亡國之君卻恰恰是一個少有的勤政之君,這讓人產生了天要亡明,非戰之罪的感覺。事實上,崇禎資歷平庸,又剛愎自用。這樣的性格決定了他當守成之君有餘,做扶大廈於將傾的復興之君則不足。後期朝堂之上已無人為國家進一言,實際都是崇禎自己的性格缺陷寒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