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老人說一代帝王乾隆也曾盜過人家的墓,這是真的嗎?人家都皇上了,要什麼有什麼,為啥還要盜別人的墓?
8
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這是乾隆一生中乾的眾多趣事中的一件,而且是“罪證”確鑿,想掩蓋都掩蓋不了呀。因為明十三陵和清東陵的建築就靜靜的矗立在那裡,現在想毀滅證據,也不容易了呀。

    乾隆當初幹這件事時,就如懷中揣了一百隻小兔子,那是百爪撓心,欲罷還休呀。幹……會被罵的,算了,不幹了……唉,這東西好呀,還是幹吧……

    此時的乾隆,恰似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言,“猶抱琵琶半遮面”;等開工了,就演變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盤”;待到事成之時,卻似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乾隆那個開心呀。

    乾隆作為清朝奢靡之風的鼻祖,向來是以奢侈浪費為“第一美德”的,面子和排場那必須是天下第一的。乾隆覺得,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皇帝,不但活著的時候,住的要豪華,死後也要一樣。於是他開始大肆修建園林,並開始擴大自己的陵寢規模,要給自己修一座舉世無雙、豪華無比的陵墓。值得慶幸的是,還好他沒機會去埃及,要不然估計北京附近的石頭山非都被剷平了不可,而清東陵也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金字塔的所在地。

    但是,不幸的是,乾隆去了明十三陵,《清史稿》載乾隆“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乾隆到了長陵,一眼就看上了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長陵祾恩殿中的金絲楠木大柱子,哎呀,腿都動不了了,這個想呀……

    在旁的劉墉和紀曉嵐見狀,覺得事關重大,決不能讓乾隆落下“盜墓”的惡名,作為忠誠的“諍臣”,一定要挺身而出,維護正義與世界和平,趕緊搬出了《大清律例》,上有凡盜墓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

    乾隆那個依依不捨呀,一步三回頭的被眾人拖回了皇宮。

    世間還是“好人”多呀,懂乾隆的人立刻就出現了。工部金簡和戶部曹文植上書雲,明永陵(明嘉靖的陵墓,建造規制比朱棣長陵的還大,金絲楠木柱子的個頭更大)年久失修,希望皇帝撥款予以修繕。

    作為一代有為之“明君雄主”的乾隆一看,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毫不猶豫的奮筆疾書兩個紅筆大字“照辦”。於是,調集來了5萬餘人的民工大軍,對永陵開始了大規模的“修葺”。

    經過現代考古的證實,乾隆這次對明陵的修葺,效果非常的顯著。明嘉靖永陵的祾恩殿成功從7間瘦身為了5間,“減肥”效果顯著。而祾恩門也由最初的5間,成功瘦身為了3間。而原本兩重的屋頂,即“重簷”,也變成了現在的單簷。修葺工程完畢,《清史稿》中載乾陵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

    至於“修葺”的戰果麼?大小楠木數百件、木墩頭數百件、花斑石數百件、小件楠木截頭折方數萬尺、舊磚數百萬塊。劉墉記錄清楚之後,上書雲:“擬運回京城,以備各工取用”。

    乾隆果然不負一代“聖君明主”的稱號,趁機把自己發配江南,也算履行了《大清律例》的判罰;還給自己總結了一個“十大武功”的功勳。最後還假裝,修葺明陵是功德一件,你們應該感謝我。

    嗯……反正我就不知道乾隆幹過“拆大建小”、“偷樑換柱”的事情,我肯定不知道。但是呢,孫殿英知道呀,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2 # 歷史寶藏

    乾隆帝貴為一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難道還需要去當一個盜墓賊?

    就算是乾隆想要什麼,只要流露出一點點意思,下面立馬就有“聰明會事”的人幫他處理好一切,要不你以為和珅是幹什麼的?還能落下帝王是盜墓賊的話柄嗎?

    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關鍵是,盜墓賊的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流傳的一個說法是,乾隆帝在位時需要修皇陵,但是沒有上好的木材,於是就看上了明永樂皇帝朱棣的皇陵——明十三陵之長陵地面建築上所用的高達金絲楠木。於是借重修明十三陵之名義,偷樑換柱,改大殿為小殿,盜用了明陵上的名貴金絲楠木。

    名貴的金絲楠木

    正因如此,乾隆帝才給後人留下盜墓賊的說法。其實這個說法是值得懷疑的。

    第一,動用死人陵墓上的東西,在古代被認為是大不吉利的,乾隆皇帝貴為一國之主,就算是想用金絲楠木,也會去派人在西南運送,這也是清代西南伐運皇木的由來。

    明長陵鳥瞰圖

    第二,乾隆時期當真是對明十三陵進行了修繕,目的是懷柔漢人,再者明十三陵也確實殘破需要重修。於是乾隆帝就批准了這個面子工程,但是重修,肯定不能與明代時候那樣不計成本的搞,於是就只能在儘量用原物料的基礎上,縮小規模修建。由此可知,重修明十三陵建築後,地面建築規模變小是情理之中的,並非特意盜用其木料所致。

    乾隆戎裝圖

  • 3 # 秉燭讀春秋

    知道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嗎?據說因為乾隆修建他的陵墓時,把前朝——明朝“十三陵”中的木料拆下來用到他的“裕陵”上了。這種行為相當於盜墓,按照大清刑律,盜墓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乾隆自我懲罰,流放三千里,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原因。

    以上是民間傳說,當然乾隆“六下江南”根本不是這個原因。但是至少說明,乾隆確實把明朝十三陵中的一些“楠木”柱樑偷換下來用到了他的陵墓上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說起這事話長,且聽我從頭講起吧。

    乾隆是大清進京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稱帝的第八個年頭,也就是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開始在清東陵修建他的陵墓——裕陵,乾隆十七年(1752年)才竣工。中間歷時9年,耗銀203萬兩。

    ▲乾隆

    說實話花費的銀子真不多,這比起慈禧太后的陵墓造價動輒上億差“老鼻子”了。親們可能說了,這是乾隆帝節儉吧?

    拜託,歷史上乾隆好大喜功,處處顯擺,他可不是低調的皇帝。

    那為什麼裕陵造價如此之低呢?

    我告訴你答案,乾隆“盜木”了,不過不是“盜墓”。乾隆把明朝十三陵的楠木大梁偷換了下來運走用在自己陵墓上了。據說廣木料這一項就節省了上萬兩白銀。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主管裕陵工程的官員向乾隆彙報,全國各地的楠木都收集了一遍,還是不夠用。

    原來楠木當大梁是最好的材料,這種木料千年不腐,並且光澤柔美味道芳香。有一樣就是木料生長很慢,並且只在深山老林才生長。運輸和砍伐成本極高。

    這都不是關鍵,關鍵的是這種木料幾乎被前朝也就是明朝砍伐一空,楠木都用到了明朝十三陵工程上了。現在深山老林沒有成材的木料。乾隆聽罷一籌莫展。

    ▲和珅和紀曉嵐

    這時旁邊的和珅說話了,“陛下,既然遠的沒有,近的一定有”!乾隆疑惑的問,深山老林都沒有,近處更沒有了,別胡說八道!”“怎麼沒有呢?十三陵裡朱棣的長陵中的祾恩殿金絲楠木不是有許多嗎?咱們拆了它不就有了嗎?

    乾隆一聽一拍大腿,還是和大人腦瓜好使!這樣既省錢又方便,明十三陵地處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西北30公里處,兩者相距不過300裡地。乾隆剛要說“這辦法不錯”。站在他身旁的紀大煙袋紀曉嵐對和珅一陣冷笑,笑得和珅和乾隆直髮愣。

    紀曉嵐笑罷冷冷地說“和大人這是讓皇上背罵名吧!和珅眼睛一瞪:“紀大人這話從何說起”紀曉嵐吸了一口煙說道:“盜墓的罪名皇上可背不起”。乾隆和和珅終於聽明白了,拆人家明朝的祖墳修建自己的陵墓,說起來還真是盜墓呢!

    乾隆轉頭問:“依紀大人之意……”?“皇上,紀曉嵐清了清嗓子,看了一眼和珅,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對外聲稱維修朱棣的祾恩殿,把祾恩殿的上好楠木用紅松代替,把一些次點的楠木鋸掉兩頭,見到新茬就說是新進的楠木,如此大變小,從中就可以省出許多楠木。這樣以來,皇上既留下了好名,又得到了實惠,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君臣三人

    和珅聽罷,心中暗罵紀曉嵐,這傢伙比我還壞,玩陰的真是個高手。

    乾隆聽後伸出大拇指連連叫好。君臣三人就這樣商量定了。

    經過乾隆重修的祾恩殿瘦身了一圈,由原來的9間變成了6間。柱樑的分佈也減少了不少,省下的楠木連夜運到了清東陵。很快裕陵楠木問題迎刃而解。這是乾隆“盜木”的真相。

    綜上所述,我之所以不認定乾隆是“盜墓”行為,因為乾隆並沒有動十三陵地宮裡的東西。地面上的祾恩殿只不過是祭祀人歇腳的地方。說乾隆盜墓就有點誇大其詞了。你覺得呢?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 4 # 密探零零發

    在網上盛傳乾隆皇帝偷盜了明朝嘉靖皇帝永陵的金絲楠木,是名副其實的盜墓賊。那麼,這是真的嗎,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還原歷史真相。

    乾隆皇帝盜墓賊的帽子,一切源於他的一道詔令。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為了緩和滿漢的關係,收買人心,鞏固自己的統治,下令對明十三陵進行修繕。當然,其中就包括明朝嘉靖皇帝的永陵。到了乾隆時期,永陵的地上建築雖然有所毀壞嗎,但是主體儲存完好。但是由於當時楠木已經採伐殆盡,再加上乾隆皇帝給的經費有限,因此才發生了後面的“盜墓事件”。

    當時負責修繕的明十三陵的金簡(工部尚書)、曹文埴(戶部侍郎)因為缺少楠木以及經費問題,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後來,負責修繕的大臣們提出了一個拆大改小的建議:“就是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將明永陵的楠木支援長陵,然後將明永陵的地面建築由大變小。

    修繕大臣將這個建議上報給乾隆皇帝後,他聽了後,感覺不錯,就同意。後來,按照這個方案修繕後,明永陵規模就比原來小了很多。於是,一些不明真相以及對清朝有敵意的人就謠傳乾隆皇帝為了給自己修建陵墓,偷盜了明永陵的楠木,乾隆就是一個盜墓賊。

    實際上,我們只有簡單分析一下就知道這是個謠言。一是乾隆皇帝最為奢侈了,富甲天下,會在乎明永陵的幾根楠木嗎?這樣太小看了一個皇帝了吧!二是明永陵的楠木,死人的東西,在古代看來是非常晦氣的東西,乾隆皇帝豈能用有晦氣的東西,給自己修建陵墓呢?

    總之,乾隆皇帝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是個民族的罪人,但是他絕非是一個盜墓賊。各位,你們說呢?

  • 5 # 陳大舍

    “乾隆盜墓”不完全是《官場鬥》中的段子,而是有一定歷史的依據。事件的真相是乾隆五十年開始,藉口對明十三陵進行維修,而藉機拆大改小、挪用木材、石料的事。類似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先例,比如魏主曹叡就曾經拆了漢武帝宮殿中的銅人來裝飾自己的洛陽宮殿;羅馬大帝君士坦丁一世在修建“新羅馬”君士坦丁堡時,也曾經大肆掠奪希臘、埃及的雕塑傑作,用來裝飾新首都的“地標性”建築。

    其中的石料是花斑石,也稱紋石,為鵝卵石沉積形成的紅色石材,色澤類似瑪瑙。花斑石以河南浚州出產為上品,自石虎營造鄴城宮殿時就大量使用。至元大都宮殿就以都已花斑石鋪地,並磨以核桃油,則“其滑澤若塗脂”。明太祖認為太奢侈,捨不得用,於是在南京宮殿改用蘇州燒造的澄泥磚,也就是“金磚”鋪地。至於這木材,則要比石頭有故事的多,因為這些能讓乾隆帝不顧吃相難看而“偷”出的木料就是《官場鬥》中所說的“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就因為上下同粗、、不易朽、不招白蟻、氣味芬芳而成為營造佳物。在宋徽宗政和四年“沅陵縣江漲,流出楠木二十七,可為明堂樑柱,蔡京等拜表賀”。而幾乎在同時,楠木也被用來造船。比如《夢梁錄》也記載宋室南渡後西湖上的畫舫:

    “其船精巧,俱用香楠木為之”。

    至大明朝,凡徑圍大於六尺的楠木皆被留著營造宮中樓臺殿閣。尤其是永樂大帝營造北京時使用了無數美材。然而對楠木最大的消耗卻是來自於造船業。比如定都北京後漕運就成了大明朝的命脈,所以運糧船的修造就十分的關鍵。朝廷曾詳細規了漕運糧船的船板和船底用楠木、杉木,桅杆用杉木,車旋桅餅則用樟木甚至檀木。到了明中期便詳細規定每年造漕運糧船六百八十艘,均用楠木打造:船底板用楠木三根,船棧板用楠木三根,出腳用楠木一根,而封頭、封梢、面梁也都用楠木打造。

    正是因為金絲楠木在大明一朝主要被拿造船,所以時人又將金絲楠木稱之為“檣木”(檣為桅杆之一)。所以《紅樓夢》中那具“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此木以紋理清晰者為“抬山”料,最貴重),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讓劉心武老師魂牽夢縈的“檣木”棺材,其實就是產於四川建昌的陰沉金絲楠木。經過了百年的消耗,到了萬曆朝就已經沒有什麼太多的金絲楠木大材可用了。曾經參與重修太和殿、坤寧宮的賀仲軾在《兩宮鼎建記》中便指出:

    “楠木盡壞於造船”。

    但即使如此明神宗還是為母親九蓮太后修建了大慈真如殿,整座大殿的木結構基本全部採用金絲楠木,而且不施彩繪,隱約可見木材天然紋理。而冬晴夏陰之際楠木散發的氣息更是芬芳可人。

    到了大清朝,由於朝廷大興土木十倍於明,所以作為建築材料的楠木更加稀缺,以至於重新修建太和殿時都只得用滿洲黃松當殿材。苦於沒有楠木的乾隆帝於是開始了“偷樑換柱”的主意,先是在乾隆五十年三月發下諭旨,聲稱自己想修復明陵:

    “朕行幸湯泉,取道昌平,躬詣長陵致奠,見諸陵寢明樓、享殿多有損壞……周覽之下,深為軫惻,自應重加葺治……即費至百萬帑金,亦所不靳”。

    此後兩年間,乾隆帝花了二十八萬六千兩白銀,以“拆大改小”的方式從明十三陵中“換出”楠木、花斑石、磚瓦等材料,全都拉回京城“備用”。因為這些材料大多用去修了圓明園,所以到了最後也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明長陵的楠木大殿,當我們得知楠木的價值之後就會對永樂一朝的“好大喜功”有了一個生動的概念。

    明神宗於北海修建的大慈真如殿,全部用楠木修建。

    明神宗定陵中楠木朱棺的復原(為水泥製作),原物及棺中龍蛻皆為賊寇所毀。

  • 6 # 拓跋飛翼

    乾隆盜墓應該是子虛烏有

    盜墓,就是進入他人墓葬,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是一種犯罪行為,為常人所不齒。按照史書記載在乾隆整個統治時期,都沒有指揮人做過這種齷齪的事情。

    何來乾隆盜墓一說

    這個事情起源於乾隆年間,為了緩和滿漢兩族之間的矛盾而決定修葺明十三陵。但是,修繕需要的材料和資金都不是很充足,特別是皇家園陵當中的特有木材——楠木更是缺乏。於是負責修繕的大臣就上疏給乾隆:“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這樣就把原來宏大的永陵改小了,把省下的材料用於其他皇陵的修葺,乾隆同意了這個建議。

    最初,乾隆皇帝修葺明十三陵,是為了維護大清的統治,政治目的明確。一些不明真相以及對清朝有敵意的人就謠傳乾隆盜取明十三陵的楠木為自己私用,說乾隆是一個盜墓賊。

    清朝在初期確實破壞過明十三陵,有史料記載順治的孝陵就用到了明皇陵的舊料。康熙、雍正朝也有,不過到乾隆年間,這種事情基本沒有了。一方面,乾隆年間清朝很富有,另一方,乾隆本人好大喜功,怎麼會用前人用過的舊物件。

    飛翼君言:作為清朝最富足時期的乾隆,應該不會去動前朝給死人準備的木材的,這不符合他的性格。再者乾隆盜取楠木這一說法,沒有明確歷史記載,應該是一個謠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遊戲時,超五類網線和六類、超六、七類等網線在延遲上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