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二、動與靜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三、聲與色的結合(視與聽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 “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
五、點與面的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絡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六、時空角度
時間上,一天當中時光或一年當中時光的變化。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遠近、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鑑賞的一個角度。
七、主客觀角度
從描寫景物的主客觀角度,多運用擬人手法。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二、動與靜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三、聲與色的結合(視與聽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 “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
五、點與面的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絡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六、時空角度
時間上,一天當中時光或一年當中時光的變化。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遠近、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鑑賞的一個角度。
七、主客觀角度
從描寫景物的主客觀角度,多運用擬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