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餘書館
-
2 # 旺旺微言
三十七年前,第一次在中師《現代文學作品選》讀到郁達夫的小說《沉淪》。講這門課的老師是大姑娘,一臉紅潮。讀小說,和尚班的我們都不約而目盯住她的某個部位。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自敘方式,講述了一個男青年從精神到肉體沉淪的過程。從生無所戀投水自殺的心路歷程。
小說重寫人的失望。我看到灰色的社會現象,對整個人生失望,對整個社會絕望。
小說復現人的絕望。在空曠大街上,在漆黑長夜裡,我看不到人性之光,社會之亮。絕望至極。
小說力突性感。在極度空寥無所事做的時候,從窺女浴到性之用。女人肉體在空寂情懷裡釋放壓力,也更加不堪。
性厭色無,人生何樂?我無路可走,無處可去,無人可說,無文可寫。只能投水!
小說瀰漫一種頹廢傷感情緒。也生硬將己死與國哀牽強附會。
小說問世九十年,已然成經典!郁達夫南洋被害,小說留下另一個他。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漫步於名古屋大學校園,沒想竟然發現郁達夫先生的碑文。郁達夫,1896年生,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曾與魯迅創刊合編了《奔流》,與郭沫若等組織成立了“創造社”;好像與徐志摩還是同班同學。代表作品是《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片小說集。
於1945年9月,日本戰敗後,被日本憲兵在蘇門答臘槍殺(由橫濱市立大學的鈴木正夫先生證實),終年49歲。此碑位於名古屋大學內豐田講堂的旁邊,檢視碑文後面的文字,三位日本人對他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而碑石居然是特地從中國廈門運來的。此刻,我腦中想起魯迅先生的文字,“為了忘卻的紀念—致(字)達夫君”。
他的沉淪應該是描寫性苦悶,當時的很多文人找妹子,郭沫若和郁達夫都是。
-
4 # 桐琴候月
郁達夫的《沉淪》表達的主題是他封閉脆弱和壓抑苦悶的內心世界。
從1913年到1922年,郁達夫在日本度過了十年的青春歲月,而在他回國的前一年,1921年,他創作了將作者推向了風口浪尖的作品《沉淪》,“褒之者認為它真實地書寫了青年的時代病,開創了小說的新體式,標誌著‘自我小說的興起’貶之者攻擊它為‘誨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學。”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有對關於“性”的大膽直白的描寫。他的“性”常常把個體性的性壓抑性苦悶與各種憂國的情緒結合在一起,他一直重視“性”對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他在《戲劇論》裡說:“種種情慾之間,最強而有力,直接搖動我們的內部生命的,是愛慾之情,諸本能之中,對我們的生命最危險而同時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戀愛,性慾,結婚,這三重難關,實在是我們人類的宿命的三種死的迴圈舞蹈。”
郁達夫一直是重視自身感情與內心的一個作家,他真誠地書寫記錄著小說中的主人公包括他自己在性壓抑與釋放時期的各種思索與萌動,而對這些方面的書寫,對一味強調傳統與道德的文壇來說,具有很明顯的突兀感與不適時宜感,因此,他們很容易地被扣上了“淫穢色情”的帽子,但是,作者在這裡所要探測的不僅僅是對身體本能與慾望的一種描寫,而是在更深的層次上來說,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留學生們表現出來的對自身價值與人生價值的惶恐與不安,而從小說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非但沒有得到人性的解放,反而受到了更深程度的抑制,他“大膽而真實地寫出了性的苦悶,是“五四”時期青年追求理想和愛情而又被現實所壓抑的苦悶,……是對幾千年來的封建道德的一種挑釁。……郁達夫寫性的苦悶,是在對封建道德有著清醒深刻的認識上而來的對封建道德的一種徹底的批判,他在小說裡赤裸地暴露性的苦悶,“不但衝破了扼殺人們個性與性格的牢籠,而且他挑開了舊禮教的遮羞布。作者在大膽地宣稱:性的解放和追求是合乎道德世理的,而壓抑這種合理的需求就是違反人性,虛偽透頂的東西。”
因而,《沉淪》的書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郁達夫自己認為,“《沉淪》是描寫一個病態年輕人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的解剖,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但我的描寫失敗了。”即一個原本有著光明前途的留學生最後選擇了以自殺的形式結束生命,作者抓住了這其中主人公心理與情緒的變化思路來進行書寫,開篇作者就介紹了他的基本性格,“孤獨”且“自絕於人世”似乎任何人對他都不友善,而“他”只有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才能找到一絲做人的樂趣,但是,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又時時刻刻嚮往著愛情與自由,然而,更深的悲劇性是“他”時刻在內心提醒著自己是“支那人”,是弱國民族的後代,而這也就宿命般地決定了“他”無法在異國得到正常健康的愛情,因而,敏感多疑的性格刺激著“他”,被異族的歧視又時時刻刻刺激著“他”,而自棄於世的孤獨與寂寞又刺激著他,因此,在這種種的不協調與刺激中,作者主動放棄了生的權力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
5 # 萌軒汐忠粉
郁達夫的《沉淪》表達的主題是他封閉脆弱和壓抑苦悶的內心世界。
從1913年到1922年,郁達夫在日本度過了十年的青春歲月,而在他回國的前一年,1921年,他創作了將作者推向了風口浪尖的作品《沉淪》,“褒之者認為它真實地書寫了青年的時代病,開創了小說的新體式,標誌著‘自我小說的興起’貶之者攻擊它為‘誨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學。”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有對關於“性”的大膽直白的描寫。
他的“性”常常把個體性的性壓抑性苦悶與各種憂國的情緒結合在一起,他一直重視“性”對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他在《戲劇論》裡說:“種種情慾之間,最強而有力,直接搖動我們的內部生命的,是愛慾之情,諸本能之中,對我們的生命最危險而同時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戀愛,性慾,結婚,這三重難關,實在是我們人類的宿命的三種死的迴圈舞蹈。”
郁達夫一直是重視自身感情與內心的一個作家,他真誠地書寫記錄著小說中的主人公包括他自己在性壓抑與釋放時期的各種思索與萌動,而對這些方面的書寫,對一味強調傳統與道德的文壇來說,具有很明顯的突兀感與不適時宜感,因此,他們很容易地被扣上了“淫穢色情”的帽子,但是,作者在這裡所要探測的不僅僅是對身體本能與慾望的一種描寫,而是在更深的層次上來說,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留學生們表現出來的對自身價值與人生價值的惶恐與不安,而從小說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非但沒有得到人性的解放,反而受到了更深程度的抑制,他“大膽而真實地寫出了性的苦悶,是“五四”時期青年追求理想和愛情而又被現實所壓抑的苦悶,……是對幾千年來的封建道德的一種挑釁。……郁達夫寫性的苦悶,是在對封建道德有著清醒深刻的認識上而來的對封建道德的一種徹底的批判,他在小說裡赤裸地暴露性的苦悶,“不但衝破了扼殺人們個性與性格的牢籠,而且他挑開了舊禮教的遮羞布。
作者在大膽地宣稱:性的解放和追求是合乎道德世理的,而壓抑這種合理的需求就是違反人性,虛偽透頂的東西。”
因而,《沉淪》的書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郁達夫自己認為,“《沉淪》是描寫一個病態年輕人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的解剖,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但我的描寫失敗了。”即一個原本有著光明前途的留學生最後選擇了以自殺的形式結束生命,作者抓住了這其中主人公心理與情緒的變化思路來進行書寫,開篇作者就介紹了他的基本性格,“孤獨”且“自絕於人世”似乎任何人對他都不友善,而“他”只有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才能找到一絲做人的樂趣,但是,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又時時刻刻嚮往著愛情與自由,然而,更深的悲劇性是“他”時刻在內心提醒著自己是“支那人”,是弱國民族的後代,而這也就宿命般地決定了“他”無法在異國得到正常健康的愛情,因而,敏感多疑的性格刺激著“他”,被異族的歧視又時時刻刻刺激著“他”,而自棄於世的孤獨與寂寞又刺激著他,因此,在這種種的不協調與刺激中,作者主動放棄了生的權力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
6 # 六酥
《沉淪》,作者是木之音,是一部原創小說,主題關於言情、近代現代、愛情,講述了李彥與方曉書之間的不倫之戀、虐戀情深、都市情緣。目前已完結。我,喜歡上了一個不能喜歡的人。那個心中最重要的人,那是唯一的,誰也無法替代的人。我是應該反抗這樣絕望的情感,亦或是,沉淪。
基本資訊
中文名:沉淪
主要角色:李彥、方曉書
連載狀態:已完結
在日趨腐朽的都市中,有人沉淪於美食,有人沉淪於豪賭,也有人沉淪於權勢。對於沉淪者來說,沉淪:就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可是,當一個人被一段己所不欲的情感所困並沉淪其中時,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坐在自己的房間裡,望著面前擺在桌上的自己兒童時期的影集,整個人陷入了沉思,恍惚中彷彿自己又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我童年時,我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他們在我幼年的記憶裡彷彿就只是家中的客人,除了給我錢,就不再有別的。記憶中,只有那個年輕的舅舅偶爾照顧過我。他是我母親唯一的兄弟,我的外祖父母早已去世,祖父母家的人因反對我父母的婚姻,也早就斷絕了關係。所以他也是除父母外我唯一的親人。。
在我5歲時,我和我的這位舅舅第一次相遇。其實在那之前,他是見過我的,只可惜,以我當時的年齡,還不能記住他。而當我對周圍的一切都開始有所記憶時,卻只記起了他,因為家中的客人一向很少,更因為,他是一個讓人只見過一面就絕對無法忘記的男人。
記憶中的他還相當年輕。古銅色的肌膚,穿著白色的運動上衣,牛仔褲。運動鞋。渾身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他那張稜角分明的面孔,無疑是英俊的,可是說不出為什麼,那張臉卻給人無形中帶來壓迫與嚴肅的感覺。他的年紀和他本身的沉默少語,不苟言笑並不相配。
他靠在牆邊,吸著煙。靜靜地望著我。煙霧繚繞中,他的眼睛猶如一隻鷹。
他是個可怕的人,我這樣定義他。
母親拉過我:“曉書,叫舅舅啊!”。
我不敢看他,視線仍停留在他的膝蓋以下。
他走過來看著我,當高大的他站在我面前時,讓我有了一種受到壓迫的心悸感。讓我覺得呼吸困難。我本能地向後退縮。而他卻微笑了:“還是這樣的怕我呢!”。
母親笑道:“這孩子,小時候第一次見到你時居然哇哇大哭。那還是剛滿週歲時的事吧。”
他揚起了嘴角,笑容淡淡的。
那時,20歲的他正在一所名牌大學就讀。後來就讀到了研究生,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成為了我學習上的榜樣。母親總是時時讓我向他學習。他,那個有著淡淡的微笑,注視我時目光如鷹一般的男人。在我5歲的記憶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我無法預料的此後的生命中,我的生活也將因此而生,因此而滅。
那之後的幾年,和他見面都是斷斷續續的。次數並不多。因為他總是很忙。直到我10歲那年,才和他開始有了頻繁的接觸。
可是我仍舊不瞭解他。
11歲那年,父親拋棄了母親和我。和另一個女人揚長而去。
相關歌曲
《真愛你的雲》--黃國俊
天是透明的因為雨慢慢的停了
因為風輕輕吹著所以我想念你了
心是透明的因為我不想隱藏了
因為決定愛你了所以你別再懷疑了
girl真愛你了有你就無求了
若今後有選擇我仍是專一的
girl真愛你了擁有就無求了
還有捨不得就是與你分隔
天是透明的因為黑夜已過去了
因為你對我笑了所以想念很快樂
心是透明的因為有你永遠陪著
因為你決定愛了所以等待也是值得
girl真愛你了有你就無求了
若今後有選擇我仍是專一的
girl真愛你了擁有就無求了
若還有捨不得就是與你分隔
girl我是愛你的有你就無求了
若今後要選擇你仍是唯一的
girl我真愛你了擁有就無求了
若還有捨不得就是與你分隔
若還有捨不得就是與你分隔
縱然只是一刻百年似的my girl願你聽著這一首歌
-
7 # 煮酒吟詩聊書法
郁達夫在沉淪一書中所流露的主要是他本人東渡日本求學時萌發的壓抑和苦悶之情。他在小說中,把對愛情的追求,對肉慾的追求甚至還有對祖國富強起來的追求揉合到一塊,而後這一種情感,洶湧地標記著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軟弱這一無法改變的現實,以及在個人精神層面上的苦難。
貫穿小說的線索是Wordsworth, Goethe, Heine的詩句摘引,他還粗略提及了Emerson, Thoreau, Gogol和G. Gissing等人的名字以及著作。再後來探究沉淪一書在現代文學中所作的創新時,這些詩句摘引為解析郁達夫文學思想提供了有理有據的論證。在作出評論之前,感受文學作品中作者自然而然流露的思想美味、感情美味是極其重要的。
-
8 # 知秋說詩
初讀《沉淪》,倍感壓抑痛苦。
《沉淪》透過日記記錄主人公的內心的痛苦與祈求,塑造了一位有自閉症傾向、性苦悶的留日青年,而他由於個性解放(包括性需求的解放)與愛國主義情懷受壓抑,他反抗專制弊風,被學校開除,有不為社會所容,因為絕望而麻醉自己,戕害自己,以致於最終走向毀滅。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小說中有大量病態的性慾描寫,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小說主人公是現代文學史上所稱的“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遭受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是被損害的弱者。讀《沉淪》,讓人倍感壓抑苦悶,甚至頹廢絕望。
以上是我初讀《沉淪》的感受。因為教學《故都的秋》,再讀郁達夫,有了新的感受。
小說中“我”,有太多郁達夫自己的影子。他孤獨、敏感、多疑、狹隘, 除了“弱國弱民”悲愴的呼喊,他內心的孤獨敏感亦使他痛苦,他對同胞關愛自己的嫡親兄長,也會反目成仇。 “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我的種種病態痛苦既有當時黑暗社會的原因,也有自身性格際遇的原因。
郁達夫所創造出的人物,反映反映著他自己的靈魂。郁達夫小說的都擁有“自敘傳”的性質,郁達夫曾經說,他的小說“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的許多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有著他的影子,這些人物的共同之處是在日本留學,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性格熱烈而又憂鬱,對於原始本能之慾望既服從又羞怯,對美好的事物有著敏銳的直覺和不懈的追求.。郁達夫本人的文學氣質很獨特,他受到歐美浪漫主義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國名士氣度和現代的自由民主精神。因此他的小說極富於情緒的感染力。
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的代表作家,郁達夫的小說飽受爭議。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共有三篇小說,分別是《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請問你是如何看待這本書小說
回覆列表
作為小說集的《沉淪》出版於1921年,是郁達夫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第一部小說集。
作為單篇小說的《沉淪》,一直引起廣泛爭議,原因是多方面的。
1.露骨的性描寫。即使是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也相當露骨和大膽。
2.傷感的風格。小說主人公自傷自憐、情緒敏感,許多讀者會覺得誇張和矯揉造作。
3.有人認為主題牽強。主人公把愛情的不得意與自己的弱國地位掛鉤,小說結尾主人公跳海自殺,自白“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許多讀者覺得缺乏說服力。
4.有人認為結尾自殺過於突兀。
但經過近百年的爭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學術界仍普遍認為這是一篇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