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棉花糖
-
2 # 挑燈看史
唐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人,寫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滕王閣序>>中有一句:“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同樣不得志的大詩人王勃認為漢文帝是聖人。本人認為漢文帝本人是古代非常出色的帝王。原因如下:
一:以偏王繼位,卻能牢牢的掌握住政權。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原本是沒有繼承王位的希望,因為以嫡有惠帝劉盈,以愛則有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取名叫如意可見他是多受漢高祖的寵愛,但是卻因機緣巧合最後他坐上了帝位,坐上了帝位卻很快的掌握了局面很不容易,他當時面對的是朝廷內部是漢高祖留下的文臣武將,一般的人不容易掌控。外部是比他資歷老,比他有實力的同姓藩王。可以講,如果他有一點失誤都可能步昌邑王劉賀的後塵。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他能鎮之以靜,不動聲色的掌控住了局面。
二:以安民為本,發展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漢文帝繼位初年,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難。他一繼位就推行減省租賦的措施發展生產。減輕徭役,把成年男子每年一次的徭役減為三年一次,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漢文帝本人也很節儉,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鋪張浪費的現象。透過其努力社會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日益鞏固。
三: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鞏固皇權。文帝在朝廷內部沒有多強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對其並不是很服氣,面對驕橫的諸侯王勢力,他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鞏固皇權,對於叛變的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果斷處置。對於沒有公開反叛的吳王劉濞賜給几杖對其進行安撫,大大延緩了其反叛的時間,爭取了時間鞏固權利基礎。
四:注重人才的儲備和使用。漢文帝大膽啟用一個文人為太中大夫,只是賈誼受到功臣派的排擠,才被貶職的。漢文帝在死之前,還向他的兒子推薦周亞夫可以帶兵打仗。“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既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史記 絳侯周勃世家>>周亞夫在平定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可見漢文帝在識人方面還是有獨到之處的。
所以說漢文帝是一個非常有為的帝王,是聖主!
-
3 # 國史記聞
作為一代明君聖主,漢文帝當然不會“不問蒼生問鬼神”,他召見賈誼之時“夜半虛前席”談論的也不是鬼神之事,但是具體聊了些什麼內容,史書上卻沒有記載下來,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們談的是削藩之策!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書·賈誼傳》的這段記載:
後歲餘,文帝思誼,徵之。至,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也就是說,賈誼在被貶為長沙太傅一年多之後,漢文帝再次把他召入未央宮,先是和他公開談論了鬼神之事,到了後半夜,“文帝前席”,他們開始說悄悄話了。聊完之後,漢文帝感嘆:時隔多日,我還是比不上賈誼啊!
為啥說他們聊的不是鬼神而是關係到蒼生的削藩之策呢?因為賈誼和漢文帝最關心的就是這件事啊,賈誼很早就提出了需要“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需要讓“列侯就國”,需要更定法律,這些措施都是關係到漢朝的穩定,關係到天下蒼生的穩定!
但是它們都觸碰了既得利益者——漢初功臣的底線,所以:
絳(即絳侯周勃)、灌(即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即張相如)、馮敬之(時為御史大夫)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漢文帝最終沒能等到重用賈誼的那一天——他和賈誼都過早去世,但是他們的計劃卻在漢景帝與晁錯、漢武帝與主父偃這兩代搭檔身上得到了發展,最終穩定了大漢江山,也給蒼生提供了持續的安寧。
-
4 # 凱撒視界
當然不是。首先,詩人李商隱所表達的是對賈誼懷才不遇的惋惜,而非漢文帝不以蒼生為念這個意思;其次,漢文帝是史上少有的以蒼生為念的仁君;最後,我認為千載以來對賈誼“懷才不遇”的看法並不正確。接下來我用四點來試詳述之:一、原詩及釋義
李商隱此詩名《賈生》,是為西漢賈誼懷才不遇而發的感嘆之詞,其中並無對漢文帝的褒貶之意。原詩如下(括號內為本人註釋):
《賈生》 (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漢文帝重人才,在宮廷中召見被貶逐的臣子)
賈生才調更無倫。(賈誼的才幹之高無人可及,因此被召來與天子進行懇談)
可憐夜半虛前席,(可惜文帝雖然聽得那麼聚精會神,以至於湊得那麼靠前,半張席子都空出來了)
不問蒼生問鬼神。(然而,大好的機會,皇上你怎麼光問那些鬼神的事情,不問治國理民的事情呢?)
二、詩中所述的事件經過,及其前因後果如何?賈誼本身為西漢政論家,其上承儒家仁、禮思想,且擅長文章,具有很高的才幹與才能。但同時,他也是千古以來人們口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典範。這主要從他的經歷來說的。
賈誼少年時就以文章寫得好而得享大名,被當時的漢文帝召為博士而步入仕途,並且針對治國理政提出了很多見解,其才幹文章很為漢文帝所欣賞,一年之內被提拔成太中大夫,真可謂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然而,賈誼太年輕、太過耀眼,引起了當時權臣的嫉妒和排擠,在不斷的誹謗之下,剛嶄露頭角的賈誼被貶謫到長沙,遠離了中央。
不過,賈誼畢竟是簡在帝心的人。三年之後,文帝把他徵召回長安,並在未央宮的宣室親自接見他,徹夜長談。可以想見賈誼當時的心情該是多麼澎湃。然而,不知道是文帝搭錯哪根筋了,還是心裡沒拿賈生當外人,居然問的不是理政治國之事,而是鬼神之事。賈誼估計是先愣了半秒,然後壓著火耐心給他講解起來。要說賈誼的學問真不是蓋的,即使對於鬼神之道這樣的非本專業問題,居然也能講得頭頭是道,聽得文帝聚精會神的,還不停的往前湊,湊到屁股下面的席子都空了一半。聽完還感嘆說,我本以覺得自己已經很牛了,很牛了,誰知道還是比不上賈生啊!
然而,本來希望躍登高位大展鴻圖的賈誼還是要失望了。文帝欣賞歸欣賞,還是沒有啟用他為相,而是派他到兒子梁懷王手下當老師(太傅)。雖然在此期間多次上疏提建議,但也基本沒被採納。後來一次意外,他的學生梁懷王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雖然根本不是他的責任,他一個太傅又不是牽馬的,但他就是自責、憂鬱,很快就病死了,享年33歲。
三、真實的漢文帝念不念蒼生?漢文帝劉恆雖然也有其缺點,但卻是歷史上有名的以仁孝著稱的皇帝之一,他最為後世所熟知的就是與兒子漢景帝一起搞出個“文景之治”。雖然以黃老之術、無為治國、與民休養生息為理念,但他本身卻不是一個志大才疏、不大管事的君王,而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政治家。
身為劉邦庶子的他本為代王,經過呂后當政、陳平周勃誅滅諸呂之後,想廢掉當時的小皇帝劉弘,再迎立一個老實的宗室來當皇帝,挑來挑去就挑上“老實”的代王劉恆了。誰知這個不起眼的小王爺完全不像印象中那麼傻,先是懷疑有詐,不受命,後來被大家連勸帶占卜的相信了,在去京城的路上步步為營,深怕中計,直到最後接受群臣朝拜時,先不冷不熱的給了權臣周勃一個下馬威。他在登基之後馬上大刀闊斧的任命心腹、牢抓軍權、安撫群臣、恩威並施、穩定朝政、鞏固皇權,熬死了陳平,罷免了周勃,還兼著平定了叛亂……這哪像個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啊,帝王之術用得爐火純青,簡直是天生的皇帝坯子。
文帝的政治舉措有很多,僅挑選與本問題有關的民政方面的來介紹。雖然與秦朝時的紛爭不止相比,西漢初年的生產恢復了不少,但是百姓仍然很貧困,主要是因為貴族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 “一人耕之,十人食之”。文帝相當關心平民的生計,注重以安民為本,減租賦、減徭役,文帝時期田租與徭役之輕,不僅在漢代,在整個封建社會史上都是最低的。他還開放原來被皇家所封佔的山林河澤,允許百姓打獵、捕魚,甚至煮監、開礦,大大促進了當時商業的發展,“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漢文帝最重孝順,親自為母嘗試湯藥,是二十四孝中唯一以皇帝身份入選的。他還是有名的簡樸皇帝,平時穿粗綢衣服,禁止各地上貢奇珍異寶,在位23年而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怎麼新增,就連古代帝王最為看重的陵寢之地,也要求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了,一切從簡。同時他還是史上少有的對內寬容待臣子,對外不輕易用兵的寬厚皇帝。就連後世初唐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都說了“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說明文帝是後世眼中公認的“聖主”啊。
當然,如果只是做到這些,那也不過是個中規中矩的仁君罷了。漢文帝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挖空心思、想盡辦法做到了“府庫充盈而百姓不加賦”。文帝時,爵位與職位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區分了,爵以賞功,職以任能。他先是用公開招標的方法售賣空有尊貴而無實權的爵位(入粟拜爵),用獲得的粟米來充實軍糧。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好,官民兩便,乾脆沿用下來,用獲得的糧食來充實各地郡縣。等到郡縣與邊境都已經糧食充足的時候,就開始減免天下田稅。
歷朝歷代,但凡國家有事要用錢,或者國庫府庫空虛的時候,都只會增加賦稅,壓榨民眾,而那些地主富戶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逃避賦役,所以苦難最重的永遠只會是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土地兼併日益加重,國家積弊日重難返。而漢文帝用天才的腦回路、首次創造性的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用空頭的尊榮爵位,來吸引那些只有錢而沒有爵位的地主富戶,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爭著掏錢出糧,既保證了國家和地方府庫充盈,又不會加重農民百姓的負擔,反過來,國家富足了還能減租減賦,讓平民的生活同樣得到改善,有效的促使財富從地主富人的手中向貧民手中流動,國家和地方富足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地主富戶得到榮耀了,一舉三得,這就是水平!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文帝時刻為百姓所想的那份心意,要知道在這其中他沒有給自己攬過一文錢。
因此,漢文帝不僅不是那種“不念蒼生”的皇帝,反而洽洽是史上最以蒼生為念的帝王之一。
四、賈誼真的懷才不遇麼?上述說了,漢文帝是仁君,同時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帝王之術爐火純青。從他與賈誼之間發生的這些事情來看,我認為他對賈誼不僅不是棄才不用,反而是重點培養好不好。
首先,賈誼年輕新進,憑的是才華。而為官從政,除了才氣之外,更重要的是經驗。賢君用人,必先試之州郡(地方),再勞之部寺(中央辦事部門),任職以察其能,進退以觀其志,既磨練才幹,又積累經驗,然後才拜於廟堂。賈誼年輕有為,簡在帝心,如果過蒙拔擢,未經過打擊,少了磨礫,很容易被捧殺。領導看似在打壓他,其實是在磨練他,為了之後重用他而做準備。
另外,文帝雖然暫時沒有重用賈誼,卻並非完全沒有接受他的看法。比如賈誼關於眾建諸侯、分割各王實力等建議(賈誼所上《治安策》),文帝還是部分採用了的。只不過他一直在用心穩定政局,發展經濟,恢復國力,形勢暫時不允許使用激烈的手段來對諸侯下手而已。
此外,雖然二次進京仍然被封到諸侯王的手下辦差,但是賈誼原來是貶到長沙,現在則是派到了梁懷王封地雎陽(今商丘),任職之地離朝廷更近。而且梁懷王劉揖是文帝最受寵愛的小兒子。按照秦漢的情況,雖然有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傳位於庶子的例子不勝列舉,焉知道文帝心裡是怎麼想的。讓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賈誼來輔佐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是不是在有意的為下一代留人才,這哪是懷才不遇啊,簡直是有意栽培嘛。
所以,如果梁懷王沒有墜馬而亡,如果賈誼的逆商再強大一些沒有鬱郁早亡,那麼,以文帝的眼光、胸襟和手段,賈誼幾乎百分百會成為將來朝堂上的重臣。
綜上,李商隱既沒有貶低漢文帝之意,漢文帝也不是不以蒼生為念的皇帝,最後賈誼的所謂懷才不遇主要是他英年早逝導致沒有機會施展才華。 -
5 # 歷史微旅者
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怎麼可能是“不念蒼生只求鬼神呢!
桓譚:“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睏乏,除肉刑,減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李商隱這首詩主要是透過對歷史的感慨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形。
此詩典故源於漢文帝,當年賈誼被放逐,但是漢文帝深知賈誼的才華,於是在未央宮召見賈誼,聊到深夜,然而重點不在百姓,反而在於鬼神。
但其實漢文帝剛結束祭祀,略有感觸,才與賈誼交談鬼神之說,而李商隱就是抓住這個角度去闡述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
我明明有才華,有德性之人,能夠從政治國,而你卻問我這些子虛烏有之事,簡直侮辱!李商隱借漢文諷刺唐帝,借賈誼以求自憫。
漢文帝信奉黃老之學,時常借鑑秦亡之根本,明確百姓安康方能穩定朝政,所以一直無為而治,減租減徭役,使崩壞的社會經濟開始復甦,百姓有家,尚能溫飽。
-
6 # 南方鵬
當然不是。李商隱寫《賈生》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慨,既惋惜賈誼,更是自傷自憐,不是說文帝只會問鬼神,而是指不詢問賈生關心的大事,使他的大才得不到伸展。而漢文帝劉恆,是史上容易被人忽視的有作為君主,對比他的孫子劉徹,他更重視內政內部,為發展生產恢復國力做出不少努力,漢武的開疆之功,背後有他的一份功勞,這不是隻問鬼神的人能夠做到的。
文帝手腕陰柔,因此把賈誼外放,先為長沙王太傅,後又任命給劉恆最喜歡的小兒子、時封梁王的劉揖當太傅,一來是歷練,讓他增廣見識,書本與實踐結合。二來,不排除有給新君留下人才的意圖。文帝在此期間也曾召見他,與他一席交談後,還感嘆說,以為自己勤學了多年,見識不錯了,和賈生一比,才知還是不如。對他評價很高,《賈生》這首詩說的就是這件事,只是被李商隱從鬼神這個角度展開,達到自比自傷的目的。
-
7 # 清晨朗朗
因為人性是不可把控的,而且多面性和複雜性的,世太安寧自有天意人心。因為問蒼生問不出什麼解決之道所以問鬼神,人心無常動盪不安,不如問鬼神問道
回覆列表
首先,這是一首借諷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唐統治者不能重用人才,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作者本人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任賢才;實際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用賢能,不顧民生的昏聵特性。
歷史的漢朝有一段著名的盛世是文景之治。漢文帝可是明君,怎麼可能問的只是鬼神之事?那麼他們到底談了什麼?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繼位。吳公被徵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向文帝推薦了賈誼這個他的得意學生。
漢文帝任命賈誼成了最年輕的博士(皇帝顧問團成員),當時賈誼只有21歲。
賈誼的才華得到漢文帝賞識,一年內就提拔為太中大夫(高階顧問)。
賈誼建議制定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官名等。在《論積貯疏》中提出來重農抑商等政策得到文帝採納。
一系列政策改革難免得罪了既得利益群體。文帝為了保護賈誼,把他貶到長沙。
磨練賈誼幾年後。公元前173年,文帝把他召回來。在未央宮祭神的宣室接見他。筆者推測,有外人的時候,文帝問的都是無關痛癢的鬼神的問題。但是吸引漢文帝一再向前挪動的動力一定是安邦定國的良策了。之後賈誼總結談話後上書《治安策》。
進一步指出諸侯王為天下大亂的隱患,商人對社會的危害問題。並且提出來一系列應對之策。這才是"夜半虛前席"所討論的問題。漢文帝雖然最終沒能等到重用賈誼的那一天,但是他們的計劃卻在漢景帝、漢武帝這兩代明君身上得到了踐行,讓漢朝走上了富強的快車道,也給蒼生提供了一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