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固態軍情

    當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軍隊抬出庫房槍炮跟英華人交戰時,才感到十分吃力。因為清軍使用的槍炮,無論射程距離,或者是火炮威力,跟英國軍隊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實戰中,清軍發射到英國艦船的炮彈,因為重量不足,居然反彈回來。雙方的槍炮武器,完全不在一個時代。

    清軍使用的槍炮,實在過於落後。以清軍普遍裝備的紅衣大炮來說,這種武器是明朝時從西洋人手裡引進仿製。從明朝到鴉片戰爭,中間幾百年的時間,紅衣大炮一直沒有被淘汰。

    而且,因為技術缺失,到了鴉片戰爭時製造的火炮,反而不如清朝初期的水準。

    紅衣大炮沒有被淘汰,自然是因為清朝一直沒有出現更好的替代品,讓他們誤以為這是最好的火炮。出現這種情況,背後有許多原因。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清朝當時實行的武器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缺陷。

    清朝設立武器管理制度,大概是從康熙時期開始,到乾隆時期,發展得較為嚴密。這段時期,也是清朝軍隊大規模裝備槍炮的過程。隨之以後,便開始陷入停滯的階段。

    清朝推行的這套武器管理制度,有非常相似的規章制度要求。從兵器的形制,製作規定、製作工藝,以及人工費用、材料價格,都有具體的規定。甚至包括軍隊演練火器時,每個月每個士兵需要消耗多少火藥,對槍炮的編號、保管、登出等。

    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好處在於,可以幫助清朝軍隊,在管理武器方面,形成制度化,更好掌握槍炮的情況。財政支出上,也能有章可循,儘可能減少官員從中貪汙腐敗的可能。

    但是,弊端也很明顯。這種做法,對於新武器、新技術的研發,有致命的傷害。因為任何新東西,都會被死板的規定,牢牢框住。對於研發新武器、新技術來說,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試錯、犯錯。

    這是無法避免的。可是,在清朝這套規定下,試錯沒有機會。一個不符合規定,就可以把所有的理由,統統擋在門外。那些新技術、新想法,根本就沒有生長的土壤。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統統不能報銷。

    而且,清朝推行的這套制度,基本都沒怎麼變化。尤其是槍炮經費,都是採取固定額度的辦法,對於新武器的研發,非常有害。

    原因很簡單,材料價格、人工費用會變化波動。清朝從康熙時期開始,整體物價、人工費用是有一個上漲趨勢的。也就是說,製造槍炮的成本會不斷提高。

    朝廷給的經費,就是這麼固定,一分一毫也不能超過。對於一個研製槍炮的人來說,如果過刻板的規定,可能會扼殺他們投入的熱情。那經費的不足,就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飯都吃不飽,不可能讓他們餓著肚子研製槍炮。

    更何況,朝廷不僅沒有上漲經費,還常會往下調整。比如雍正年間,火藥的經費是每斤火藥2.6分銀,到了嘉慶時期,每斤火藥經費只有2.1分銀。

    這種調整,加上物價、工價上漲,以及官員貪腐的層層剋扣。不僅研發新武器成了困難,就連日常製造槍炮,也成了問題。

    19世紀的時候,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了增強虎門一帶的防禦,下令新制造40門火炮。火炮製造完成,按照規例進行試放。結果40門火炮中,10門火炮當場炸裂,另外5門出現其他問題,兵丁一死一傷。

    在事後的檢查中發現,火炮的炮管質量極差,有很多很多渣滓,孔眼。其中有一個大洞“內可貯水四碗”。可見當時日常製造火炮,已經有各種問題。

    除了經費的問題,對於新式武器,乃至整個槍炮的漠視,也是清朝一直存在的問題。雖然清朝在平定天下,穩定邊疆時,槍炮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清朝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都認為,不能因為槍炮,而忽視弓馬射箭。因為弓馬射箭,最能代表祖先的尚武精神。所以,在清朝一直提倡對弓馬射箭的重視。

    這個做法,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火炮技術在觀念層面的停滯。一旦天下太平,就不再重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年跟紅衣大炮一同引起的,還有一種名為“開花炮彈”的爆破彈。但是,這種“開花炮彈”並沒有被重視,很快就丟到一旁。清朝後來人也不知道有這種武器的存在。

    以至於左宗棠西征的時候,在山西風翔發現了明朝末年遺留的“開花炮彈”,曾感慨“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這種情況下,清朝怎麼研製出新式武器,可以淘汰紅衣大炮。

  • 2 # 夏蟲欲飲冰

    因為多年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清軍根本就沒有製造更好的紅夷大炮的需求,當英華人拿著更好的火炮來的時候,清軍根本反應不過來

  • 3 # 深度工場

    整個清朝前期到中後期,紅衣大炮最大的改變就是重型化。清朝早期在關外的時候,只有2000-3000斤紅衣大炮,到了道光和咸豐時期,已經有了幾萬斤的紅衣大炮。

    在技術上,主要有多層套鑄工藝,也就是採用內層為熟鐵,外層為青銅,或者內層熟鐵,外層生鐵鑄造,以增強火炮效能。複合層火炮要比單層火炮堅固的多,可以進行持續射擊。

    另外還有鐵模鑄造技術,這樣極大提高了鑄造大炮的速度,而且避免了早期泥模鑄造多蜂窩,容易炸膛的缺陷,另外還發展出了鍛造鐵炮技術等等。

    兩江總督牛鑑表示新式重型紅衣大炮的射程已經達到2.3公里,僧格林沁鑄造的8000斤級大炮可以達到4公里射程。從射程來說,已經遠遠超過了明末清初時期的紅衣大炮。1681年最好的紅衣大炮,神威將軍炮射程只有1.5公里。

    在威力上,第一次鴉片戰爭威遠炮臺配備的75門大炮,包括4000斤,5000斤,6000斤,8000斤和1.2萬斤等幾種,遠比早期的3000斤級紅衣大炮更加重型化,轟擊威力也有增強。威力足以轟塌國內絕大部分城牆。

    清朝中前期紅衣大炮雖然有一些改進,但是與英國相比,差距就比較大了。英國採用蒸汽機驅動實心鑽鏜技術製造的大炮,在效能上遠超過清朝大炮。火炮的遊隙只有炮彈直徑的二十分之一,這就在射程,威力和精確度上,達到了清軍無法看到的高度。

  • 4 # 薩沙

    淘汰了紅衣大炮,滿清就得用抬槍去打洋人的軍艦。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滿清火炮數量相當多,全國至少有5500門,從數百斤到3萬多斤,有鐵炮也有銅炮。

    但是,這些火炮基本都是按照紅衣大炮製造的。

    當時洋人認為,這些大炮不能和英國先進火炮相比,甚至還不如明末明軍使用的紅衣大炮。

    除了林則徐從洋人哪裡購買了200多門洋炮以外,也就是浙江、江蘇地方官員仿製洋人一小批銅炮。

    但滿清主力火炮仍然是紅衣大炮。

    開戰以後,滿清官兵發現火炮效能很差,火炮因“彈不圓正,口不直順”,連明末的水準均達不到。

    當時英軍火炮的槍彈,不僅僅是火炮這一種武器,而是整個軍工體系甚至工業體系大大強於滿清。

    不要小瞧一門普通的火炮,首先需要有好的鐵,這就是涉及到鍊鐵工藝和材料選擇的重大問題,是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體現。

    到1840年前後,滿清年產鐵約2萬噸,僅是英國的1/40,而且鐵的質量很低劣。

    其次,鑄造技術也很關鍵,當時英國已經大量使用新式鑄造技術和機床加工。

    滿清沒有這些技術,導致火炮雖然重量是英國火炮的一二倍甚至幾倍,但各方面效能都不如。

    如果是同樣重量的炮,效能相差就更大了。

    還有,炮彈的製造上。

    滿清搞了200多年,還是隻有明末的實心彈和鏈彈(打桅杆用的)。

    而英華人則有比較先進的開花彈(定時爆炸的榴彈)、燃燒彈、穿甲彈、霰彈等等。

    其中英法海軍的艦炮大約有40%~60%屬於爆炸彈,一炸就是一片。

    另外,火藥製作上。

    雙方相差加大,英華人繳獲了滿清火藥都是直接倒掉或者燒掉,因為沒用。

    滿清的火藥配比有問題,很容易受潮導致部分失效,一些甚至還有泥沙等雜物。

    滿清火炮即便裝滿火藥,發射的威力也遠遠小於英國火炮。

    英國火藥生產採用物理和化學方法,以先進的工業裝置進行化學生產。

    英國火藥嚴格控制為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以及組配比率為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

    火藥的差距使得即便雙方使用同等水平的火炮,裝同樣的藥,仍然存在射程、威力和精度的差距。

    以上種種差距,導致雙方火炮效能相差很大。

    其實,在當年英國的火炮射程還是有限的,並不比滿清的火炮高多少。加上為了精確擊中目標,英軍火炮也不會距離敵人太遠發射。

    射程雖差距大不大, 但雙方的炮擊精度、速度、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定海戰役中,滿清火炮發射數百發炮彈,僅有1發擊中英軍軍艦,造成輕傷。

    英軍軍艦則從容將滿清的炮臺摧毀,炮擊命中率很高。

    更誇張的是,之前滿清水師也曾迎戰,雙方在海上炮戰僅對抗了短暫的九分鐘滿清水師就全軍覆沒,被火炮擊沉。

    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戰死,麾下5800名守軍不是被打死打傷,就是潰逃。

    而英軍僅僅死2人,傷27人。

    其實,滿清根本不是不能去學習。

    大家看看,在鴉片戰爭期間,我方就學習了一些新式火炮製造技術,尤其是火藥的製造技術,還緊急用於實戰。

    而當時列強也不是隻有英華人一家,還有法華人、荷蘭人、葡萄牙人等很多。

    這些列強不是盟友,互相還敵對。只要滿清願意學習,無非花一筆錢,學習先進火炮製造根本沒有問題,就像當年明末學習紅衣大炮一樣。

    為啥不學?

    說通俗點,根本沒這個覺悟,認為洋人都是垃圾,是低等人,不可能戰勝天朝。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簡單理解的事實。

    近代火器的開發不是一間鐵匠鋪可以承擔的,不僅需要工廠化生產,而且還需要科研部門支援,更需要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從事該行業。

    明代的神機營算是火器一個比較有規模的組織部門,屬於受朝廷重視與扶持的機構,但還得從海外進口火器,後來的清朝幾乎是連這麼一個部門都廢除了。

    能用就拿來用,但不會為可持續發展再投入。

    哪怕有過改良,但只要皇帝見到厚厚一疊的賬單,註定是頭疼萬分,何況天下太平了,四海臣服,消減軍費便是首要任務。

    因此,這就是太平病。

    沒有工廠、學院、產業工人,需求不旺盛,故此止步不前。

    但有了的東西也不會被浪費,繼續使用和按額度生產即可。

    說到底還是危機感和開拓性不夠,造成這樣的格局。

    直到末期,危機感桎梏才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對武備發展給予重視,而那個時候的問題已經不是軍事問題這麼簡單了。

  • 6 # 陶短房

    紅衣大炮就是明代的紅夷大炮,“紅夷”是明代對荷蘭人的稱呼,因為荷蘭人頭髮大多為紅色,清代忌諱這個“夷”字,改名為紅衣大炮。

    故宮午門廣場上的紅衣大炮,其實它是同時期中國火炮射程最遠的

    明末清初中國的西洋式火炮共有三大類,即紅夷炮、佛朗機炮和威遠將軍炮。其中紅夷炮是長身管,發射實心彈的重型前裝炮,佛朗機炮是長身管、每座炮配備多個子炮,發射實心彈或霰彈的輕型後裝炮,威遠將軍炮則是短身管、發射開花彈的火炮。紅夷炮系從荷蘭引進,佛朗機炮從葡萄牙佔領的澳門引進(佛朗機就是明代中國對葡萄牙的音譯),而威遠將軍炮則是中國本土的虎蹲炮用洋炮技術改進後產生的炮種。

    佛朗機炮是一種輕型火炮

    這三種炮中,佛朗機炮因為可以同時把幾個子炮裝填好然後依次發射、再裝填,射速非常快,但穿透力、殺傷力都不強,適合守城和水戰;威遠將軍炮只有八旗京營裝備,類似於同時期歐洲的臼炮和今天的榴彈炮,適合於野戰殺傷有生力量;而最重的紅夷炮是長身管、發射實心彈的加農炮,雖然炮彈只是鐵球或石球,對人員殺傷力是三種炮中最低的(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不去說,佛朗機炮利用射速快的優勢發射霰彈也很可怕),但它炮膛可以裝填更多發射藥,發射出的實心彈對城池、工事有三種炮中最強悍的破壞力,因此是同時代最好的攻城利器。不僅如此,這種炮用於守城、守海口,對戰船和大型攻城器具的破壞力,也是三種炮中最大的——順便說一句,紅夷炮的射程並不近,相反是同時代中國火炮最遠的。

    發射開花彈的威遠將軍炮,炮身短小,射程很近

    正因為紅夷炮類的重型加農炮是攻城力最強、守城對大型器械破壞力最強的同時代火炮,所以在新一代洋炮(俗稱“洋莊”的反射爐冶煉熟鐵前膛炮,和更新一代的架退式後膛加農炮)普及前,清朝是不會自廢武功,淘汰如此好用的火炮的。

  • 7 # 北洋海軍炮手

    紅衣大炮就是一種16世紀之後的一種英制12磅長炮而已,再說紅衣大炮這種前裝滑膛炮一直被用到了19世紀末期,直到後膛炮出來才被逐漸淘汰。英國鐵甲艦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19世紀70年代的產品,其主炮依然是前裝炮。由此可見,前裝火炮在世界上用了幾百年。

    好了,言歸正傳。紅衣大炮自從明末傳入中國之後,就是中國火炮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這個水平不完全是是本土達到的,而是先後在葡萄牙炮手以及鑄炮工匠、耶穌會傳教士的指點下達到的。清康熙年間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標準的12磅長炮,只不過是銅炮而不是鐵炮,至今仍然是研究古代火炮的典範。

    而且,紅衣大炮自傳入之後,不論是攻堅還是野戰都是一把好手。野戰中,紅衣大炮在遠距離發射實心的球形炮彈可以貫穿敵軍方陣,中炮者非死即殘,電影《愛國者》當中就有紅衣大炮貫穿方陣的鏡頭。攻堅的時候,紅衣大炮的實心彈可以擊毀敵軍工事,就明末清初的中國大陸來說,沒有哪座城市的城牆能夠經受的住紅衣大炮的持續猛轟。紅衣大炮發射的實心彈透過在地面反覆彈跳的方式貫穿敵軍方陣,有效射程不到500米。實際上17世紀歐洲威尼斯共和國對60磅紅衣大炮進行測試的時候,測算出有效射程為640米,如果不考慮精度和殺傷力,最遠射程差不多是3公里。因為這時候火炮沒有膛線,黑火藥燃燒值也不高,所以炮彈的彈道極不穩定,初速度也不高,自然遠了就沒什麼準頭了。也正因如此皇太極在指揮攻打錦州的時候敢把自己的大帳放在離錦州城牆只有一里的地方,因為他知道紅衣大炮的炮彈到這個距離基本就沒什麼威脅了。

    當然,清軍序列當中也不是沒有別的火炮,比如說可以發射空心爆破彈的臼炮。但是不論是東西方都是是隻有在近距離才用臼炮,遠距離還是要用紅衣炮轟擊。清朝威遠炮,屬於發射空心爆破彈的臼炮,但是那時候沒有觸發引信這類東西,炮彈需要二次點火,但是啞火率高也是個問題,所以東西方炮兵部隊長時期都是以前裝滑膛炮為主,也就是紅衣大炮。但是最早來華的火炮磅數太小,畢竟12磅長炮在動輒48磅、60磅的歐洲來說算不上特別上檔次的,但是重型火炮無疑是必需品,所以清朝除了將紅衣炮大型化之外,再就是從歐洲進口重炮。比如說這玩意,推測為60磅以上的重型西洋銅炮,應該是鴉片戰爭前清軍透過澳門從歐洲進口的,戰爭當中被英軍繳獲。從照片來看,英國佬保養的不錯。而且,這玩意和清軍火炮一樣,都屬於前裝滑膛炮。

    總體來說,只有在19世紀後期膛線的出現以及在解決氣密性問題之後,人類才真正解決了後裝炮的問題。而那個時候清朝也是捨得掏銀子進口火炮,並且進口生產裝置以及技術。比如說,清末中國連12英寸要塞炮都能生產。沒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畢竟生產火炮不僅需要精密儀器以及高質量的鋼鐵材料,還要有成熟的技術工人。這也是清朝留下的工業遺產,只不過到了民國全都廢了。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警方稱劉強東案已經移交給美檢方,這意味著劉強東有罪嗎?檢方會做出什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