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雨無邊
-
2 # 磚業評論家
我是磚家,專業解答。
屠城這事,其實不止古代才有,近代也有發生,二戰時日本鬼子侵華,攻入南京後慘無人道的屠殺我30萬軍民,其行為令人髮指,更重要的是至今沒有誠意道歉(磚家我仇恨日本的根本原因)。
古代時,“人屠”白起坑殺40萬趙軍,也是我們所熟知的,那麼為什麼他們都喜歡屠城呢?
磚家認為,侵略一方肯定受到了“敵軍”的極力反抗,甚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為了滿足自己變態的自尊心,開始報復“敵國”的軍民,不惜代價屠殺他們。再者,侵略方可能覺得俘虜了敵軍後,不滅殺他們,他們遲早會東山再起,找準時機後反咬自己,與其留著禍害不如直接殺掉,這也是屠城的一個原因。
營造自己的聲勢,瓦解敵方心理。攻破一城,屠殺一城,給對方軍民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認為其殘暴不可戰勝,對戰時,難免心生怯意,不敢應戰,直至失敗。
風水輪流轉,做絕了遲早要還的,願世間再無紛爭。
本期解說到這兒,下期見。
-
3 # 大馬哈魚12
答
屠城是一種野蠻的行徑,過去人們為什麼要築城而居。首先城的作用就是防禦。在安全的基礎上才有安定下來的生活。
過去破一座城市是非常的不容易,首先就是要有大型攻城機械,第二就是在攻城的時候,要死大量的人,第三就是城市一般都是在交通發達之地,有一個地區或多個地區的交匯點,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它的存在對一個地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飲水思源,一座城的存在,對一個地區的穩定非常重要,一座城就是人聚以興的記憶,經營好一座城可以帶來國家的豐收富裕和強大,在一些人容易聚齊的地方,即使城破,一旦敵人撤退了,會很快有人來,重新開始。
為此屠城是一種為了損人利己的野蠻行徑,經過屠城是為了讓對方的人心不穩,更多的人逃離城市,野蠻帶來恐懼。
城市是一個富裕之地,屠城就是毀屍滅跡,把對城市裡的財富進行一系列洗劫,但是對於這種做法,誰都不想暴露無遺,為此透過屠城的方式來毀滅野蠻的證據。
-
4 # 上弦月A
冷兵器時代攻城之戰,破城即屠城,的確殘忍無情。大家都不容易,不要談什麼道德,不是你屠別人,就是別人屠你。勝者為王才是真理!
古代諸侯之爭,可先禮後兵,一旦破城,必須先兵後禮。野外列軍對壘,勝利方都會清理戰場,何況擺師千里,兵臨敵城,他人一城一國是那麼容易征服的嗎?
1.威懾對手,鼓舞士氣古代城池是國之重地,攏聚人口和財富,都城更是國之核心。城池設於水陸要衝,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軍事防禦為要務,通常由名將親自坐鎮,可謂固若金湯。
十多倍兵力都很難破城,攻城是非常慘烈的戰鬥。看著戰友像下餃子一樣從雲梯上掉下來,久攻不下對士兵心理衝擊是巨大的。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會瘋狂發洩內心恐懼和壓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佛擋殺佛,神擋殺神!一旦破城,城內守軍根本無法正面抵擋。
屠城可宣洩士兵心理壓力,士氣大漲,軍威大震。虎狼之師,無堅不摧,對所有敵人都是強大威懾力,讓敵人明白:負隅頑抗的下場!威懾力或不費一兵一卒讓對方投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的。
2.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虎狼之師也是血肉之軀,破城後自己付出慘重傷亡,最後都是靠軍令和毅力死撐。萬一疏忽被對方援軍偷襲,很難抵抗的住。所以進城後首先要做的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這是在敵人地盤,哪裡藏著殘餘敵軍或援軍,誰也說不準。翻遍城池也要滅掉殘餘敵人。萬一對方突然反撲,城不是白攻了?
最慘的是城裡普通人,他們也或遭殃。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本身就是強大武器。屠城後,城內人口數量不足以威脅到自己,又或多為婦幼老人,自然是最安全的。
3.掠奪物資以戰養戰古代攻下一座城,平均消耗近2年。千里勞頓,兵圍城下,四季更迭,物資消耗巨大,後勤給不給力決定了軍隊戰鬥力和續航能力。
所以,破城後軍隊一定會掠奪各種物資,以最快速度補給戰鬥力,必須防備敵人援軍突襲,還有城內民眾拼命抵抗。
指揮官通常都會下令屠城,士兵拿命拼下城池,如果這時約束太嚴,或引起抱怨。說的好聽點,可撈戰利品,又可鞏固勝利果實。
倒黴的又是老百姓,小雞都剩不下……
4.降低風險,控制城池"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站著說話不腰疼。得城後也要守城,破城難,守城也難。
城拿下了,但兵力大損,物資消耗殆盡,還得自己守城,防止敵人反撲。屠城則最大程度上減少反撲風險,同時也減緩守城壓力。
搶佔城內物資,本身就削弱了可能潛在的風險。城內或潛藏殘餘勢力,他們也需要物資,怎麼能把東西留給敵人呢?軍隊將領豈能不知此消彼長的道理?
退一萬步,你攻佔了他人地盤,對方人口怎麼說也比你的兵力多,這就是風險。儘管殘忍,屠城和掠奪則是控制風險的最佳選擇。
屠城後剩下的往往都是沒能力反抗的民眾,也沒有物資條件反抗,心理上也不敢反抗。屠城要的就是這效果: 安全且好控。
結束語攻城目的是完全佔領並控制,包括武力、物資和人心,並把代價和風險控到最小。
屠城可把對方勢力削弱到最小,搶佔更多物資,威懾天下敵人和城內遺民。如此可大大降低戰後統治風險,減少代價,便於管理
戰爭本質就是資源爭奪,維持統治的穩定以長期控制資源,這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破城、屠城只不過是千里之行第一步。
屠城是不得已的先行霹靂手段,這只是第一步而已。武力強行佔領,後慢慢籠絡,恩威並施、仁武並行,這才是常規手段。
武力是統治的保證,仁義是穩定的保證。實力強大並深得民心者,才能穩得天下。
回覆列表
攻城前是勸降,投降者不傷城中百姓一人,如果不降城破盡屠之!這時就會出現投與不投,投的會給予優待,遵守諾言,不投的攻城成功盡屠之,警示其它城池守將這就是不投的下場!
戰爭終歸還是靠實力說話,搞搞威懾力還是要的!反之攻城久攻不下,城中是否有援兵,己方糧草是否可以源源不斷供給,這都是問題是必須要考慮和擔憂的!
攻城傷亡率是很高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採取強攻的,孫子兵法中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為了減少攻城中的高傷亡率,採取勸降加城破威懾是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