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海發
-
2 # 牛小牛村長
恪守倫理道德,孝養父母,慈愛晚輩,尊敬老師長輩,和睦同事兄弟姐妹,愛國敬業,服從領導,力行《弟子規》。
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人之心恕人。
-
3 # 慈華135555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而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
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而“四書五經”作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書五經”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所謂“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秋左傳》。自宋代朱熹編定之後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四書五經”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閱讀它,既可養心修德,又可增智廣識,還可怡情勵志。
“四書五經”是中國文明核心典籍。因它的包容性,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基本典籍。“四書五經”是和諧世界的導讀,體現了華人的“國家想象力”。
今天,我們的物質文明有了飛速的發展,然而,人文缺失、談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危淺,連維繫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如誠信都受到威脅。人心工程、文化工程亟須厲舉。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也是當今國際一體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
我們學習中華傳統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是時代的要求,意義在於:
第一,再次確認中國核心價值觀,重建華人的信仰,凝聚全體華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打好價值觀的基礎,用信仰引導社會前進。
第二,使世人認識到人類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但有著共同的文明。我們提出:人類共享文明,要自覺為世界和平創造精神條件。
第三,傳承文化本身,致力於典籍傳承、文化傳播、學者培養、學園建設等“可視的文化”。
我們如何去弘揚它?
1、學以致用是關鍵。如學習了巜易經》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砥品礪行,奮發圖強,艱苦誶煉,學習中華文化中的謙虛謹慎,和氣待人,不斷修煉自己的品質,千萬不要被當今的某些浮華所迷惑,才能鑄就自己輝煌的人生。
2、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是要做自己做起,做身邊人的榜樣。誠信這一條始終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的一份。在現在誠信面臨危機,我們不要被不好的東西蒙住了雙眼,以為別人不誠信我也來個不誠信,我們學習了以後,始終把誠信貫穿於自己於一生,牢不可破,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自己做到以後影晌身邊的人也做到。
3、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千年一講,信仰重光。從朱子編纂“四書五經”到現在,往事歷千年,萬眾猶一心。朱子以後就沒有人能夠通講“四書五經”了,這一工程宏大,任務艱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心願、時間、能力。三個條件中以第一個條件“有心願”最重要。如今,我們努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彰顯能力,而是為了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感恩。千年一接力,我們在浩瀚宇宙中奔跑,已無限接近那無限之永恆。

-
4 # 米凱勒叔叔
。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伏羲文化產生至今已經有七、八千年歷史了,佛教文化產生最早也不過兩千五百年曆史,基督教文化只有兩千多年曆史、伊斯蘭教僅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這些宗教文化都是排斥外來文化的神本文化、神秘文化、修行文化。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而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
最後,文化源於生活,生活就是過日子。傳統文化就是生活環境,生活用品,生活態度,生活觀念。傳統節日,人生禮儀,民俗民風等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總和。作為華人,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工具,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傳統生活態度,傳承傳統美德。自強不息,變法革新。這就是踐行傳統文化。
-
5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以端午節為例,作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近年來,端午節“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的氛圍愈加濃厚。
這都得益於,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越來越高,父母們也都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
但是,很多家長也表示,不知道怎樣拉近孩子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提高他們瞭解傳統文化的興趣。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這件事。
一、古代經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上個月,我們在《上了小學就沒空閱讀?一本書,三招解決閱讀的“三座大山”》中提到,從2017年開始,一系列語文改革,將閱讀提到了新的高度。
緊隨其後的,就是2018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
經過歷時4年的修訂工作,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新課程標準的重點之一,貫穿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
1、比重增大。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佔據了半壁江山;
2、數量增多。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記憶難度;
3、覆蓋面增寬。“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對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課標頒佈後,第一個北京市中考,就率先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比重,考生們普遍反映:
一眼看去全是傳統文化。除了傳統古詩詞和文言文之外,基礎運用和大作文也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絡。
那麼,如何透過古代優秀作品,更好的提升孩子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呢?
學習古代優秀作品,選材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經典的作品,集中度較高,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詳、口口相傳的作品。
但真要學習起來,難度也不小。
主要的難度在於,古代優秀作品的語境、表達方式都與現代不同,要讓孩子們真正領會其中的意境、涵義,需要家長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
1、在合適的階段,為孩子推薦合適的作品。
學齡前的孩子,主要以耳濡目染為主,除了家中可以播放經典作品的誦讀版本之外,現在許多的詩詞歌賦都已經被改編成兒歌,輕快且朗朗上口,可以讓孩子得到關於韻律的基本啟蒙。
在4-6歲的幼兒園期間,正是需要孩子強化規則意識、提高自控能力的時期。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從《三字經》、《弟子規》中學習禮儀,初步瞭解世界的執行規律、辨別是非;還可以透過成語故事、文化傳說等,加強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直觀感受。
到了小學低年級,可以結合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主題閱讀。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保持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小學高年級之後,孩子基本擁有了自主閱讀的能力。這時就可以讓孩子挑戰更高難度的作品,比如嘗試更加複雜的詩詞歌賦。如果基礎打得好,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特別解釋,也能夠領會到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味和景緻。
以端午節為例,宋朝許文通的一首《端陽採擷》: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寥寥幾十字,就生動地描繪了粽香和龍舟之盛況,彷彿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副美妙的畫卷。
初中之後,孩子們的思想逐漸成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型,這時候,我們應該為孩子推薦更有哲學意義的作品,比如《論語》等,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2、藉助不同的載體,幫助孩子深入理解作品。
在學習古代優秀作品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依然是最重要的。從啟蒙,到學習習慣,到獨立閱讀,再到建立三觀,只有我們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最能和他們產生共鳴。
除了陪伴,我們還應該充分藉助不同的載體,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近年來,各類傳統文化節目走進我們的視野。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成語大會》,再到《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品味經典、提升心靈的風氣已經形成。
適時地讓孩子觀看這型別的文化節目,對於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加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都大有益處。
再比如,《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藝術名家們,用我們熟悉的現代唱腔,重新演繹傳統經典,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經典與現代的融合。
我身邊有不少父母,非常聰明地使用“學習強國”APP,為初中、高中階段的孩子獲取高品質的傳統文化節目資源。在“學習強國”APP視聽學習目錄下,可以查詢到文化板塊。透過《詩書畫》,看古道咸陽、煙花三月下揚州、感受蘇軾的率性人生、瞭解鄭板橋的才華橫溢;透過《國家寶藏》拜訪各大博物名館;透過《中國書法五千年》,看書法大家揮毫潑墨。
有些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即便是經典作品,其中部分內容在當今社會也已經不再適用,孩子長大了,有判斷能力了,對此並不認同、甚至產生排斥感,該如何引導。
實際上,一切知識都只有三個層面,分別是“道”、“法”、“術”。
經典,是指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精髓和代表性的作品。他們大多是以最貼近大自然的樸實語言來描述,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相處。
雖然歷史背景不同,但古代經典所呈現的“道”,所表達的自然法則、宇宙規則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從更深刻、根源的角度來學習傳統經典中的“道”。
至於作品中的“法”和“術”的層面,可能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制定的規則,或者具體操作方法,可以不必太過在意,只需要瞭解即可。
二、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文化,其實並不深奧,也不復雜。從百科定義上看,除了政治、經濟之外,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算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除了古代經典文學之外,我們的衣食住行,也處處都是文化。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因為,把文化限定在了文學之中。
實際上,在生活的不同領域,我們也都能看見文化的縮影。
以安安的幼兒園為例,這個學期的主題是家鄉傳統小吃和家鄉話歌曲。
在學期的一開始,老師就召集家長們蒐集各類與傳統小吃有關的圖片和故事繪本,瞭解傳統小吃的典故;週末作業,是讓我們帶著孩子,實地觀察傳統小吃的製作過程,品嚐後,畫出自己的“傳統小吃路線圖”,在班級分享;手工課上,老師們準備了食材、道具,讓孩子們自己做小吃。揉麵團、壓制成型,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學期中表演時,老師請來了家鄉話歌曲協會的會長,為孩子們介紹家鄉話的來歷,還請孩子們上臺合唱家鄉話歌曲。表演後,老師們還組織了古裝裝扮活動,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古裝,在幼兒園的木質長廊邊拍照留念。
這些都是文化傳承。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傳統文化教育。
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因為在生活中,能夠調動五官感受的教育,往往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比如,在家裡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時,可以選擇捏泥人、製作中國結、做剪紙;在專業的手工作坊裡,還可以製作陶具等。
比如,在外出旅行時,可以多帶孩子看看博物館、看看特色建築,品嚐當地傳統小吃;
比如,在培養孩子的才藝時,我們可以選擇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才藝。喜歡藝術的孩子可以學習繪畫和書法、喜歡數學和推理的孩子可以學學象棋、喜歡音樂的孩子可以彈奏古箏、吹響葫蘆絲、喜歡運動的孩子可以跳跳民族舞。
比如,藉助各類節日,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聊聊節日的來歷,久遠之前的民俗風情。
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古代人在孩子的額頭上劃上一個“王”字是為什麼呢?在端午時節,為什麼要用艾草來洗澡呢?南方北方的粽子,口味上有什麼區別呢?端午香囊是做什麼用的?
和孩子們聊聊這些有趣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身邊處處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只要我們始終關注、重視,我們的態度就一定會深刻地影響孩子。
昨晚散步經過晉安河邊,聽見龍舟擂鼓聲,安安激動地說:“媽媽,是龍舟!我去年看過划龍舟,好長好長!”邊比劃,邊過來拉住妹妹的手:“心心你看,龍舟,長長的龍舟馬上就要過來了!奶奶又要包粽子了,我最喜歡花生粽!”
我和爸爸會心一笑。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傳統文化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成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2.農業文化3.血緣文化.
回覆列表
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四大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既是相對於1840年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而言的國學,也是相對於1919年傳入中國的馬列主義而言的國粹。
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相比較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容幷蓄的人本文化、世俗文化、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伏羲文化產生至今已經有七、八千年歷史了,佛教文化產生最早也不過兩千五百年曆史,基督教文化只有兩千多年曆史、伊斯蘭教僅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這些宗教文化都是排斥外來文化的神本文化、神秘文化、修行文化。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經過伏羲文化、西周文化、儒家文化三個階段
中國傳統文化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是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伏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西周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溪流,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河流。其他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小支流。宗教文化都是一成不變的宗教信條。
三、儒家文化是伏羲文化、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
儒家文化是伏羲文化、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彙集溪流、支流的大江大河。因此,儒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
四、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是超越時空、階級、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道德
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已及人的泛愛文化。這三個文化,只要人不是工廠機器批次生產,還是父母生養的就永遠不會過時。同時,這三個文化,不管是哪個民族的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不管是哪個時代的人?只要認真學習、身體力行都是普遍適用的。因為人性是相同的,倫理是一樣的,效果是一致的。不像宗教文化,信仰的物件不同、教義不同、效果不同。
綜上所述,儒家文化相對於宗教文化而言,儒家文化是一種人本文化、世俗文化、道德文化。儒家文化相對於個人接人待物而言,儒家文化就是一種做人文化、道德文化、實踐文化。由此可見,儒家文化的本質不是坐而論道的修行文化,而是身體力行的實踐文化。儒家文化不深入骨髓、不身體力行,就是偽君子、真小人。就像于丹一樣,口頭上講儒家文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精彩紛呈,行動上接人待物趾高氣揚、唯利是圖、目中無人。這樣的國學“大師”,令人作嘔,讓世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