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明時期的中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明朝的朱元璋曾經明令“寸板不許下海”,而清朝的順治也制定過“無許片帆入海”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一片木板,一塊船帆都不許下海。而同一時期的西方,則剛好相反,無論是荷蘭、葡萄牙這樣的小國,還是英國、西班牙這樣的大國,政府都對海洋貿易十分鼓勵和支援,這才有了哥倫布、麥哲倫等一大批海外冒險家。也正是因為,明清時期中國和西方對待海外貿易的不同態度,造成了後來中國的落後和近代的一連串慘敗。

    但是這種論斷,實際上早就已經過時。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有不少中外學者透過研究發現,明清時期的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模式朝貢貿易,什麼是“朝貢貿易”呢?首先我們要簡單解釋一些傳統中國的世界觀。在古人看來,中國是居於世界的中央,是“天朝上國”,中國以外都是“化外之民”。中國代表著文明和先進,其他國家都是“野蠻”和“落後”,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內華夏,外夷狄”的世界觀。這是傳統華人的世界觀,注意這種世界觀不僅存在於中國,整個亞洲東部地區都接受這種世界觀,比如南韓、越南、北韓、琉球、暹羅。在這種世界觀之下,亞洲東部開始建立一種國際秩序,中國是“宗主國”,其他國家是“藩屬國”,藩屬國要定期給宗主國進貢,這就是“朝貢”。

    這裡可能會產生一個誤解,就是中國是亞洲東部地區的霸主,用實力優勢欺負周邊的國家。實際上,“宗主國”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大”,而是秩序的中心,要負責維護整個秩序的穩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時期的“抗倭援朝”。當時,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完成統一,開始進攻北韓。北韓不是日本的對手,只好向宗主國求救,明朝、北韓和日本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

    戰爭的具體過程,我們略過不談,這裡重點說一下戰爭費用和損失。在“抗倭援朝”戰爭中,中國遼東地區的軍隊損失60%,總共花費了一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政府年財政收入的一半。可見在“華夷秩序”中,中國這個“宗主國”當得有多麼不容易。也就是說,中國追求的是整個國際政治秩序的穩定,至於所謂的“進貢”只不過是一種象徵性行為,你向中國進貢,證明你願意接受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這是“朝貢體系”的政治意義。

    在瞭解朝貢體系的政治意義之後,我們再來看其中的貿易部分。剛才我們說到,“藩屬國”會定期向中國進貢。這聽起來好像是中國佔便宜了,但實際上藩屬國的貢品不是金銀財寶,而僅僅是一些土特產。比如,北韓給明朝的貢品,一般都是人參二十斤、豹皮六張、麻布四十匹之類的東西,本身並不值錢。而且,在接納這些“貢品”之後,中國政府要回贈價值更高的東西,比如真金白銀,各種奢侈品,還有絲綢瓷器等等。你看,所謂“朝貢”,實際上是有物品互換的意思存在的,是一種變相貿易。

    同時,“藩屬國”每次進貢的使團,都有商人隨行。這些商人會帶著本國的商品,在中國政府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有限貿易。這種貿易,雖然規模一般不大,最多一兩百人,但所獲得的利潤率卻相當可觀。等於在“朝貢體系”中,“藩屬國”來中國進貢不僅可以得到成幾十倍回贈,還能進行定量的貿易。所以“藩屬國”基本上都非常熱衷於“進貢”,恨不得一年來好幾次。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是中國政府有些不堪重負,只好強制規定各個“藩屬國”的進貢頻次和人數。你看,在“朝貢貿易”中,中國不僅不追求經濟利益,甚至還主動承擔經濟損失。而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天朝上國”的顏面,而是追求整個“朝貢體系”的穩定。那些經濟損失,算是對其他國家承認和加入“朝貢體系”的鼓勵。這種體系在實際上也有優勢,比如中國不費一兵一足就可以建立輻射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甚至還有部分的中亞地區。而且,從1300年開始,到1850年為止,這幾百年間,“朝貢體系”內所發生的國際戰爭只有兩場,“抗倭援朝”就是其中一場。而同時期的歐洲,大小戰役打了幾百次。這才是中國“朝貢貿易”的真正作用,它追求的不是商業價值,而是政治價值。因此,書中才說:政府並不關心中外貿易發展狀況,如何“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才是其最為重要的目標,貿易僅僅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手段。在瞭解了“朝貢貿易”之後,我們就能明白,這一時期的中國,其實並沒有“閉關鎖國”,只不過對外聯絡的形式和西歐國家不同而已。明清時期,中國也確實實行了“海禁”政策,但實行“海禁”的目的,不是驕傲自大,而僅僅是為了配合“朝貢貿易”而禁止私人海外貿易的行為而已。這就是明清時期中國的“朝貢貿易”。和西歐相比,中國的朝貢貿易有兩個特點。第一,“仗劍經商”注重的是商業利益,而“朝貢貿易”注重的是政治秩序和意義;第二,仗劍經商雖然有政府的支援,但實際上還是以私人貿易為主,而朝貢貿易則完全是國營貿易。在知道兩個特點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看懂,“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哥倫布航海”本質上是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的“仗劍經商”,而“鄭和下西洋”則被認為是,傳播天朝皇帝的恩惠和威儀,是政治目標為首的活動。如果不知道這一層的本質區別,單純比較二者的規模和貿易量是沒有意義的。和西方相比,中國的朝貢貿易雖然在維持國際秩序和文化擴張方面很有成果,但是對於中國內部社會來說,這種貿易模式其實沒什麼實際的好處。和西方的仗劍經商相反,中國“朝貢貿易”的特點,不是對內輸入,而是對外輸出。

  • 2 # 黑白非人生

    不管你做什麼,都會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倒黴,倒黴的人一般都會把這些描繪為執政者的無能。就好比城管抓小販,小販肯定把他們罵的比較不堪,而租了鋪子的人則不會,因為他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

  • 3 # 高升視野

    事實上明朝的皇帝並沒有那麼荒唐,是主要是清朝修的明史故意抹黑前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只是因為有更多的時間所以可以更加放飛自我而已.

    傳說中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喜歡半夜起來強搶民女,而且每次都要禍害十戶人家的女子.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就算他有那個心也沒那個能力呀,哪個男人能這麼強大?正德

    以上正德皇帝的事情當然是特別不靠譜的,完全有人故意是胡編亂造.真實的歷史上朱厚照被批評的是他喜歡玩打仗,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名號,並且偷偷跑到邊關去打仗.後來寧王造反,本來已經被王陽明平定了,結果他想叫人把寧王放了重新過把御駕親征的癮.這些事情確實給朝廷帶來了混亂,但是並沒有造成特別大的損失,可以算成是年輕皇帝的惡作劇.況且他也是能聽進去勸告的,在北方(據皇帝陛下本人所說他自己在戰場上親手殺死了一個蒙古人)嘗試過一次以後,就聽從將領們的意見乖乖回到皇宮,並沒有留下來瞎指揮,寧王也沒有真的給放了.這樣一個玩心比較大的君主沒有必要扣上昏君的帽子,他在位期間也是重用過像楊廷和、楊一清、王陽明這樣的能臣,大太監劉瑾也是他下令處決的. 天啟

    除了這位正德皇帝,還有別的皇帝有一些各種玩物喪志的愛好或者作風.什麼喜歡鬥蛐蛐啦,什麼愛做木匠活啦,什麼煉丹修道啦,什麼二十年不理朝政啦.這些事情乍一看好像對國家有損害,皇帝看起來一個比一個混蛋,但是與此同時的是國家運轉一切正常,沒有出現政局動盪的局面,皇帝不理朝政也沒有被架空. 萬曆

    這些都是因為票擬和批紅的功勞,內閣大學士負責寫奏章的回覆意見,司禮監的太監負責蓋圖章.這樣皇帝的活就被外包出去了,文官集團和太監又相互制衡,皇帝就可以放心的當甩手掌櫃,去搞一些個人愛好.

    與明朝相對應的就是清朝總是標榜皇帝勤政,清朝皇帝勤政那也不是他自己就特別自律,那是沒辦法.他不相信漢族大臣,也警惕滿族貴族,所以只能事必躬親牢牢得把權力攥在手裡,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放飛自我.因此明朝的皇帝沒有那麼壞,勤政的皇帝也沒有多麼好.

  • 4 # 迷路的頑童

    明朝前面三任皇帝算是明主,昨就說說後面的。正常的就放一邊。

    第九個:朱佑樘 這個放到現在的話,妥妥的好男人,一生只有一個老婆張皇后,居然沒納妃,這還像個皇帝嗎。

    第十任:朱厚照 這位皇帝任性叛逆到極點,就像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80後90後,想幹啥就幹啥,奇葩愛好特別多:在北京城建野生動物園,逛妓院,封自己為大將軍,乾的最多的是一言不合打個包就翻牆出去遊山玩水去了,而且還玩個一年半載才回。

    第十一任:朱厚熜 這個皇帝和第十個差不多,都是孩子氣嚴重,想給自己生父換個好名,大臣們不同意,就開始鬧脾氣,不管事了,天天去煉丹,做道士。

    第十四任:朱常洛 這個就比較可笑了,本身是有才華的,但嗜好女色,身體被弄廢了,就開始吃藥,歷史上著名的紅丸案就是他了,吃了紅丸拉肚子把自己拉沒了。

    第十五任 :朱由校 這個皇帝是生錯了時代,職業選錯了。放現代那妥妥一代大匠勝魯班啊。朝事是直接不管,全交給魏忠賢,只說你自己看著辦···

    這些皇帝如果放現代,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是有才華的,只是可能是制度的問題,這些皇帝都有點受氣,受氣後又用各種孩子行為去反抗大臣,並不是不想管事。是叛逆的行為把他們推到了不管事的地步,基本上每個剛上任時都是很英明的。並不像網上說的那樣無能。

  • 5 # 餘筆呈

    明亡於1644年(順治元年),《明史》成書於1739年(乾隆四年),兩者相隔95年之久!近百年的時間都過去了,故事變成了傳說,甚至變成了神話,有多少是真相,天曉得!

  • 6 # 使用者256023630219

    從朱元璋到1644年明朝的滅亡,在清史和一些後來的小說裡,明朝的帝王似乎都無帝王之雄才,治國之方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想有以下的幾方面。1清政府對明帝王的醜化,在清兵入關挺進中原後,現代的史學家認同的是改朝換代,而不是外族入侵。而當時的漢族及明遺留勢力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滿洲人的入侵,為了抵抗外族,再加上清初清政府對中原的許多殘酷政策,導致後來的反清復明鬥爭延續了幾十年,當然在鬥爭中,需要一些精神上支柱及號召力,無疑明朝遺留皇族是不二人選。在反清復明失敗後,清政府為了愚弄民眾,迫使民眾失去鬥爭的精神支柱,在《清史》中對明朝皇帝進行醜化。2在後續的幾十年到數百年的時間裡,漢民族對清政府統治的認同,再加上清朝嚴酷的文字獄,使文人及民眾思想受到嚴重束縛,或有意無意地認同清史,再加上時間的遠去,老百姓對明已無留戀,故產生了這樣情況。

  • 7 # 青樓午夜說

    明朝的黃帝,大都還不錯。除了煉丹皇帝和木匠皇帝,和二十五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其他的黃帝都還行,尤其是朱元璋,他創立的反腐制度,至今我們都無法企及。

  • 8 # 北城王延銳

    大多數都是滿清蓄意抹黑的,一般開國的前幾個皇帝都是明君,今天我們講講爭議比較大的幾位皇帝。

    第六位明英宗朱祁鎮少年登基寵信太監王振親征蒙古瓦剌部兵敗被俘,二次登基殺了護國功臣于謙,其他也沒幹什麼禍國殃民的事,他的劣跡就是殺了于謙。

    第八位明憲宗朱見深說到他大家都會想到他一生寵愛一個比她大19歲的宮女歷史上最著名的萬貴妃他還幹了一件大事成化犁庭,這也是他被黑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十位明武宗朱厚照被黑的最離譜的就數他了,他的死也是最離奇的一個可以徒手與豹子搏擊的人,落水後死了。一個親率50000大軍與蒙古小王子50000大軍力戰一天打的蒙古數十年不敢扣邊的帝王,史書記載這場戰爭就死了幾十個人,想想都可笑,還要造大艦與西班牙決戰的一代帝王,怎麼能是昏君呢

    第十三位明神宗萬曆皇帝前期有張居正新政,後期30年不上朝,但是期間發生的三大徵大出了國威維護了國家統一維護了中國東亞宗主國的地位打的日本關起門來200年。經這一項稱大帝都不為過。

    第十五位明熹宗朱由校,說他是木匠皇帝目不識丁獨寵魏忠賢他在位的時候有老百姓造反嗎!努爾哈赤打進關內沒有。

    其實歷史早有公斷,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下守國門,君主死社稷這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 9 # 大豆包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明朝任何一個皇帝都比清朝的所謂聖君強百倍。

    包括亡國之君崇禎,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還有木匠皇帝朱由校。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並不是一句空頭口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要飯起家,一刀一槍的打下諾大的一個大明朝江山,而努爾哈赤呢?不過是趁人之危,走了狗屎運而已。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後,沒能扶大廈於將傾,最後吊死在煤山。也許他能力不足,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氣節二字還是當得起的。反觀溥儀呢?被逼退位之後先做了漢奸,又被蘇聯俘虜,押解回國後又成了戰犯......堂堂一國之君,任人擺佈,只要留一條狗命在,什麼都能接受。

    孰強孰弱?

  • 10 # 在等待中行走

       小說終究是小說,紅口白牙,就靠作者的這幾行字了。歷史上,被小說汙衊的人物,不剩列舉,如:我們經常電視上看的大反派唐朝的蘇定方、張士貴,宋朝的潘仁美等。嗚呼哀哉。                      

      進入正題,雖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等的壯烈,但也掩飾不了一代又一代君主的政治思維、行動,覺定了大明王朝的興亡。

      轉入正題,大明開始走向“虛弱”是從英宗時“土木堡之變”來決定的,以明朝為主小說的故事也就從英宗開始的,每本小說不停的添油加醋的開始了,甚至胡編亂造。

      小說的“不堪皇帝”們,依次要登場了,故事多,內容多,槽點多,深受作家的喜愛,有過之而無不及。

    英宗:重用太監王振,“土木之變”被俘,奪門之變殺于謙與石曹之亂。但還是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復的殉葬。

    憲宗: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但為于謙平反,恢復代宗帝號,時人多稱快。

    武宗: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但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

    世宗:奸臣嚴嵩當權,迷信方術,21年不上朝,“壬寅宮變”,但為人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

    神宗: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但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

    光宗:沉湎酒色,縱慾淫樂,導致身體日益羸弱,但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

    熹宗:魏忠賢與客氏專權,殘酷迫害東林黨人,但在澳門問題上態度強硬,還與荷蘭殖民者兩次在澎湖交戰,並且獲勝。

    思宗: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縊於煤山,但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

    明朝不可避免走向滅亡,任何王朝都避免不了的,但大明皇帝也是最有個性的,卻被利益者沒口誅筆伐的描繪,真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個家用投影儀(給孩子看看電視用)問問大家的推薦,什麼牌子好?什麼價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