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俠又坑了
-
2 # 52hertz星河
是心酸
手風琴老人:生命如此廣闊,你能理解嗎?對我而言,那狹小的土地,就是整個世界。我從來沒有上過街。也許你不能理解。
1900: 我完全能理解。我知道有人也有這種經歷。(指自己)
手風琴老人:那他是否土地乾涸了,他的妻子也跟神父跑了,他的五個孩子也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1900:沒有,但是他一直很孤獨。
(1900守著弗吉尼亞號,對他而言,這艘船,就是整個世界,他從來沒有上過陸地。但是,他一直很孤獨。)
手風琴老人:有一天,我去了從來沒有去過的鎮,我爬上了小山,然後看見了這輩子最美的東西——大海。聽到一種聲音,就像被閃電擊中了。大海的聲音就像吶喊,一種強而大的吶喊,一刻不停,就好像在說:“你,這個豬腦子,生命如此廣闊,你能理解嗎?!廣闊無邊!”我從來沒這麼想過,腦袋像被洗過了。這就是我為什麼突然決定我的生活,重新來過。
上面這個片段為下面1900想下船做了鋪墊。
1900:我想從陸地上看看海的樣子,換個角度。從海上看完全是兩碼事。在岸上你可以聽到大海的聲音,那是一種無法從船上聽到的聲音。大海的聲音,就像是一種震耳欲聾的尖叫,像對生命廣博的讚歎。一旦你聽到這種聲音,才有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和激情。雖然我可以永遠呆在船上,但這樣的大海是不會給我任何啟示的。
(1900也想嘗試過,去感受生命的廣博,去聆聽大海的啟示。)
3.但是在舷梯上,面對廣闊的美國,綿延不絕的街道,1900沒有下去。
理由不是他能看到的美國,而是他所看不到的東西。他看不到這座城市的盡頭,看不到下船之後的未來。
他喜歡的生活,就像是在有限的琴鍵上彈奏無限的篇章,而自己就是無限的主導因素。
但是大城市,有無窮無盡的新事物誕生,在廣闊面前,自己反而沒有了合適的位置。
大城市的生活,就像是惶然地站在無窮無盡的琴鍵面前,自己手足無措不知從何彈起。
於是1900選擇了有始有終,純粹地愛著自己的音樂,生於船終於船,且一生綻放光芒。
反觀像眾人的Max,他最終的結局,是放棄了自己熱愛的音樂,還淪落到要賣掉小號求溫飽。
舷梯上的這一刻有一迷茫,不知從何選起。彷彿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位子上風生水起,而我卻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
城市生活有太多的變數,很多挫折也許自己無法控制,就是城市裡渺小的一份子。這也許就像是1900所說的 看不見的未來吧。他真的很有遠見,預見到城市生活裡迷茫的狀態。
他選擇在小天地,守著自己的音樂,自己就是主導。很羨慕,他能這麼堅定地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
4.但從精神角度看,他的生活並不侷限,他看船上的各路人等,能窺見他們的心思,洞悉他們的想法。
他看得比誰都透徹,也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不是一定要像他一樣不下船,各有各的選擇。
-
3 # 暢古今聊天下
因為這是一個好故事。是一個經典但是結構完美的故事。
正如1900所說,只要你有個好故事,和願意聽故事的人,你的人生就不算完結。《海上鋼琴師》用巢狀的手法講了個飽滿的好故事。
第一層,聽故事的人是你——觀眾,講故事的人是導演,故事是電影本身。第二層,馬克思(康恩牌)是講故事的人,樂器店老爹和負責爆破維吉尼亞號的負責人是聽故事的人。故事是1900傳奇一生。雙層的故事結構是藝術創作中非常常用的結構,它增添了故事的複雜性和外延。但《海上鋼琴師》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第二層故事的主講人馬克思在第一層故事裡(電影結尾)和故事的主角1900有了實際的互動(勸他離開弗吉尼亞號。)
而這層互動直接的,不容置疑的展現在我們觀眾也就是第一層聽故事的人的視角里,打消了我們對於“1900或許是馬克思杜撰的”這種猜測——起碼對於馬克思來說,1900是真實的。
於是,當我們看著馬克思那個在潮溼的水泥地上逐漸遠去的背景,回望那個傳奇的,浪漫的,天才式的1900的一生,我們多麼希望他真的存在過。
即使對於其他任何人而言1900是不存在的,但只要馬克思記得他,1900就不算完,他就真的存在;同樣,即使這就是一部電影,只要你願意在21世紀相信或許在遙遠的20世紀,有那麼一個傳奇存在,1900就不算完,馬克思也不算完——他還有他的小號和屬於他的故事
現在,還記得故事開頭那個臺詞嗎?
You’re never really done 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這就是故事的魅力。人類的命運和故事糾葛至深。從相信統一的圖騰開始,再到構建的神話,古老的氏族部落,宗教和國家的誕生。宏大的故事讓渺小的人投入其中,於是虛構變成了真實,人類之間因為相信同一個故事而團結,因為形成社會所以有了分工,因為有了專業化分工,所以有了無比強大的力量。而從個人的成長來看,童年時候的童話和少年時候的小說都在幫助一個人形成對世界的印象。雖然故事和真實世界比起來簡單的多,但也方便我們理解,故事給予了我們遠方,也寄託了我們的想象,給了我們飛離沉重現實的翅膀。人,離不開故事,即使長大了,我們也需要好故事。
回到《海上鋼琴師》,它的內容足夠脫離現實,但所有的巧妙安排,比如1900沒有下過船,沒有登記,沒有實體的證據確切的證明他存在過,連墳墓也沒有(唱片不算,因為只有音樂,而且還是殘破的),你無法一口咬定1900就是不存在,也無法說他就是真實歷史,這個問題無法證實,也不能證偽,它本身就是一個迷。這樣的一個矛盾構成了它的詩意和浪漫,也構成了我們的“願意”。
當然,電影本身資訊量很大,有好聽的音樂,有動人的友情,有遺憾的愛情,有激烈的鬥琴,真摯的親情,有約定,有執念,有理解,有憧憬,有歷史,還有階層的分化和人文關懷。有懦弱,有打破規則,有傲慢,有幸福的童年,瀟灑的青年,有失意的中年,有戰爭與和平,有歐洲和美國,有海上和陸地,有浮華喧囂和落寞離愁,有世紀凝望和百年浮沉,最後還有哲學的母體:我是誰,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任何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部分,並看到可能的自己。
我們感謝電影,感謝好故事,感謝一個1998年的老電影可以在2019年並且可能會在以後無盡的歲月裡供人觀賞,感動,批評。這是朱塞佩·託納託雷給故事的致敬和情書,也同時在真實世界裡構建了第三層故事——關於故事的故事。
-
4 # 小鍋剪影
至於其他人為什麼會喜歡這邊電影我不知道,我來說一下,我自己為什麼會喜歡這部電影。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我是在高三的時候看的,這次對於電影的重新上映還是很激動,很開心的。尤其是每次看到蒂姆.羅斯飾演的1900在電影裡邊彈鋼琴的樣子真的是帥炸了,還有他那憂鬱的小眼神簡直太迷人了。我覺得看《海上鋼琴師》除了1900的故事吸引人之外,應該還有他對女孩的單純愛戀,還有就是和麥克斯的鐵一般的友誼也挺吸引人的。
我就先說說,他和女孩的之間的故事吧,畢竟我們都是愛聽八卦的。錄曲的時候,女孩並不知道她正在面對的舷窗內1900正在裡邊彈鋼琴,也正是在這時,1900對她應該也是一見鍾情了,喜歡上她。在電影裡我們看到1900把自己錄的曲子的長篇小說搶回來。我覺著他之所以把這張唱片搶回來,不可能就像他自己說的一樣,他的曲子只能給船上的人聽,就算有,那肯定是另外一回事,最主要的我還是覺著是因為那是他和女孩之間最獨特的一次見面,因為女孩的出現,他錄的這首曲子才會彈得如此的動聽,這其中動聽的曲子也就像他對女孩簡單,又執著的愛,如此的一見傾心。即使到最後唱片沒送出去,也沒勇敢地開口向女孩表白,但是這張唱片的優美曲子足以見得他對女孩濃濃的愛戀。
說完愛情,我來說下1900和麥克斯之間的友誼。友誼我覺著是除了親情,愛情以外最重要的一樣情感了,畢竟人在江湖混,還是要有朋友的照料才會有些方便。但是現在其實我們大部分人表面上朋友一大堆,其實能真正敞開心扉暢談的,似乎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在電影裡,麥克斯和1900的友誼真的是讓人著實羨慕,不管是平時在樂隊裡演奏也好,還是私底下兩個人的交心,我們都能從他們兩之間看到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心情不好,我來幫你解悶;想追女孩,我來教你;想去看看世界,我也支援你。可以說,這就是每個人都想要擁有的朋友,而不是那種嫌棄你,老是挑你毛病的人。我想,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大願意真正的讓自己去社交,可能心裡還是有些戒備,或者說,真正能交心的人少之又少吧。
回覆列表
有一種人生,我們終將錯過
等待《海上鋼琴師》重映的過程,是漫長的。幾乎從得到訊息的那天開始,就不斷的翻看附近影院的資訊,11月15號,《海上鋼琴師》點映,但有排片的影院距離我實在是太遠,所以錯過了,就這樣捱到了他正式上映的那天。
11月17號,週日,雨天,早九點半,我來到了影城的巨幕廳中,如願的,在大螢幕上,看到了1900。
像是完成一個期待了太久的承諾。
出乎意外的,坐在影院裡看電影的我,思緒有些散亂。
我清楚的記得電影的每一個情節,也清楚的記得從電影院裡出來之後,徘徊在腦子裡的微微的迷惘,甚至清楚的記得那天吃的各種各樣的零食。
就是感覺,哪裡好像不太對勁的樣子。
直到一天後,跟同事出去吃飯,她皺著眉頭,問我,為什麼1900不下船呢?
我當即反駁,因為他從未在陸地上待過,他的心裡,其實是害怕陸地的,害怕另一種生活方式。
同事說,但是他下了船就能夠擁有榮華富貴了啊,他那麼有才,也能夠去找那個他喜歡的姑娘,還能夠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反駁的話依舊在嘴邊,可我發現,自己卻像失聲了一樣,愣在當場。
1900為什麼不下船?
2016年夏,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那天的情景歷歷在目。
那時候,我住在青島靠海的高樓裡,25層的樓高,總有一種房子在狂風中微微晃動的恐慌感。
那是一個下午,家裡靜悄悄的,只有我一個人。
我把窗戶關的很嚴實,呼嘯的大風肆意的打在窗戶上,像是野獸的怒吼,不遠處大海的潮溼幾乎浸透了海邊所有的房屋,習慣了乾熱夏天的我,在這棟房子裡,十分的不適應,總覺得一切都是潮乎乎的,睏倦環繞著我,可我已經睡了一天了。
開啟電視,搜尋電影,看到了《海上鋼琴師》。
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這部電影,畢竟它總是出現在各類經典電影推薦的單子上,在豆瓣的電影評分中,也是能夠與《肖申克的救贖》比肩的存在,可能是因為我對海上、對鋼琴師都不太感興趣,所以從未有過看這部片子的衝動,但,總會有朋友推薦。
反正是百無聊賴的一天,我當時想,就隨便看看吧,沒準真是個經典呢。
真的,真的,真的是一部經典片子。
我完全的沉浸到了影片中,心臟在胸腔中砰砰的跳動。
我看到1900的音樂幾乎與大海合拍,我看到他在與大海共奏共鳴,我看到他坐在鋼琴邊上的時候,思緒卻深入到遠處的海中,深入到身邊的人身上,他的身體留在原地,但靈魂卻已經漂洋過海,遍覽紅塵。
真的是帥啊。
哪怕最後,他與弗吉尼亞號一起被炸燬,我依舊覺得,這樣的人生,天上地下,絕無僅有,他驚豔了我的那一整個下午。哪怕不遠處的海浪濤聲依舊,狂風依舊,陰沉的天空依舊,那一個下午因為這部電影的存在,在我的記憶裡,被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
就像,親身經歷了傳奇。
從此很多年,1900都是我的男神範本。
2016年到2019年,是四年的時間差。
這四年裡,我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經歷不多,但四年裡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真的,撲面而來的社會感也都是真的。
在學校裡的時候,我從來不信未來有什麼能讓我改變,我以為我會像那句話說的那樣,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在路上。
但四年後的今天,我也知道了,社會,人情,困難,磨礪,會重塑一個人,這是真的,時間會緩慢卻堅定的改變的一個人,這也是真的。
我依舊在路上,但心態變了,思想變了,眼界變了,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變了。
學生時代的我,有時候看戰爭片看的熱血沸騰,恨不得此刻就爆發戰爭,然後我就可以雄赳赳氣昂昂的趕往戰場的一線,哪怕戰死也值得。
但現在,我看過中東的慘狀,讀過很多戰爭時期的書籍,經歷過親人的離世,明白了生死實在是人生的大事,戰亂實在是人間的悲劇,懂得了平凡、溫暖的活著,真的是無數人渴望的生活,而如果真的發生了戰爭,我可能連前線都到不了,就死在了戰爭帶來的危險中。
學生時代的我,鄙夷金錢,厭惡束縛,注重個人的體驗與快樂,信奉所有年輕人都信奉的真理,那就是天老大,我老二,誰都不服,我永遠正確。
但現在,我已經工作了四年了,雖然並沒有流落到街頭乞討那樣極端的情況,但卻也真實的有過錢不湊手的尷尬時候,沒有錢,甚至不能出門遊玩,不能隨便吃好吃的,而且社會會告訴你,掙得雖然少,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
而且我見到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強者,感受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有時候,那是宛如天塹的存在,真實的感受到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的含義。
才四年時間,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我都顛覆了,有時候靜了下來,想一想,腦子裡都是滿滿的恍惚與感慨,因為我能夠清楚的看到,四年前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我真的就留在了過去的時光裡,現在的我,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總歸是與過去的我所想象的未來的我,是不同的。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簡單的話,卻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是當初的我們,想的簡單了而已。
所以,我也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現在再看《海上鋼琴師》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1900的選擇從來都很堅定,那就是待在弗吉尼亞號上,待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的所有才華盡數歸於這艘弗吉尼亞號上的鋼琴,他這個人也只能存在於船上,船外面的世界再大再波瀾壯闊,也與他無關。
四年前,看到1900這樣的選擇,我覺得酷斃了,這才是人生。
四年後,看到1900這樣的選擇,我沉默,嘆息,滿心的希望他能夠走出去,但也尊重他的選擇。
這就是真實的感受。
其實,除此之外,1900對姑娘的一個吻,時移世易,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四年前,是心動的浪漫,四年後在看,我會想,幸好沒人醒來沒人看到,否則,1900會被當做流氓的吧。
這也是真實的感受。
理清了自己看完電影后的感覺,想想也挺有意思的。我們看電影時的所思所想,其實都是得到了電影啟發後,再根據自身經歷的延伸拓展,說來說去,總脫不開“自己”的侷限,也正因為如此,討論就擁有了意義。當我們與其他的人討論的時候,無論彼此的觀點是否一致,語言的交流就是思想的碰撞,有時候會有火花閃現,那恭喜你,又學到了什麼,真好。
但是,世界這麼大,時間這麼久,總有一種人生我們無緣相見,或者說,我們只能在短短的幾十年裡,體驗自己選擇的人生。
不要覺得遺憾,因為你的人生,其他人也無緣體驗。